2018/7/7

重返以色列(53)(完)地中海岸最闪亮的那颗明珠

我们站在了古城雅法的圣彼得教堂前,这座教堂紧挨着地中海的海岸边。在雅法的海边有一座钟楼,和我们眼前的这座米黄色的教堂建筑连接在一起。圣彼得教堂的正面是砖红色的,教堂的入口掩映在绿树丛中,显得很是庄重很是幽静。

当年拿破仑占领雅法的时候,他就一直住在这所教堂里面,一直到他撤离雅法。拿破仑攻陷雅法的时候,法国人占领了整座雅法城,一直到拿破仑兵败阿卡古城的时候法国军队才撤离这里返回法兰西。

当年,拿破仑不但要称雄欧洲,而且还要统治整个地中海地区,他征战埃及途径雅法的时候,攻下了这座著名的城市。当时的雅法城是由土耳其人占领着的,那个年代土耳其也是一个好战的国家,雅法城是土耳其人从叙利亚人的手中抢过去的,奥斯曼帝国曾经是不可一世的强大帝国。

拿破仑攻占雅法的那一场战斗打得很是惨烈,这是他战前没有预料到的一场硬仗。骄横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决定豁出去了,他的军队从海上和陆地一起发起攻势。经过连续多日的激战,拿破仑的军队才攻下雅法,消灭了守卫雅法的土耳其军队。

攻城时法国人的伤亡惨重,所以在攻克了雅法这座军事要塞城镇之后,拿破仑杀害了已经缴械投降的三千多名土耳其士兵。同时,拿破仑也杀害了不少的无辜百姓。拿破仑甚至在他兵败阿卡撤出雅法的时候,还把他手下那些受重伤的法国士兵们也都全部杀掉了,因为他们都染上了瘟疫,拿破仑不愿意带上这些累赘,他怕瘟疫在军队里蔓延。

历史到了今天,雅法城已经回到了以色列人的手中,当年骄横不可一世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早就已经成为遥远的历史。为了不忘记那段历史,幽默的以色列人在雅法城的大街上竖立了一尊拿破仑的塑像。昔日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今天他的手中举着一个路牌,俨然成了雅法城的一个“旅游向导”。

我走进了圣彼得教堂里,我站在了教堂的中央,举起手中的单反相机对准教堂的正中央祭坛位置以及教堂的每一侧墙壁咔嚓咔嚓拍了不少的照片。

圣彼得教堂是一座天主教的教堂,所以里面的一切都不失华丽与庄严。在教堂正前方的那个圣坛上方有一片圆弧形的彩色玻璃窗,那透进窗户来的阳光,还有那金黄色的灯光,照映着一只展开翅膀的鸟儿,好似飞翔在教堂里的上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我环顾着教堂里的四周,在教堂两侧的上半部有一排窗户,阳光正透过那些窗户照进了教堂里面,所以这座教堂的采光条件是非常好的,整座的教堂内部都显得很敞亮。

圣彼得教堂这个位置是耶稣的门徒彼得曾经住过的地方,后人在这个地方建了一座教堂。这座教堂最初建于1654年,一直到1894年才完工,前后经过240年的坎坎坷坷。后来,这座圣彼得教堂又两度被摧毁,两度被重建。现在的这个教堂建筑是在1903年那年修复重建的。

因为我们的时间太紧张,古城雅法还有好多的地方要去参观,我也察觉到我身边已经没有一个团队人员的影子了。我赶紧放下手中的相机,扯身走出教堂去找我的队伍。广场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我踮起脚来四处张望,好在看到了我们队伍的尾巴,我紧赶小跑几步追了上去。

我们走到了那尊拿破仑雕像前。拿破仑还是多年前的老样子,憨憨地站在那里好像在等待我的再次光临。在这位昔日的法兰西皇帝如今的古城雅法“向导”的雕像前,我请队友拍了一张我与拿破仑手拉手的合照,这也是对我16年前在此位置与拿破仑合照的一次重温。

离开拿破仑雕像,我跟在队伍的后面去了老城那些迷宫一般的小巷。古城雅法的这些迷宫般的小巷是这座4000年历史古城的主题,那许许多多的那些小巷胡同,真可谓千折百回,四通八达,犹如迷宫一般。

我们的团队跟在犹太导游欧米的后面,听他介绍这里一切的一切。我以前来过这些迷宫般的小巷多次,对这里的每条小巷都很熟悉,时隔多年重游此地,心里也就多了许多的感慨。古城雅法的这些遍布着犹太艺术家和阿拉伯艺术家脚印的迷宫小巷,那路面都是用石头铺就的,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那房子也都是用石头砌就的,也是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霜雪雨。

古城雅法的石板屋和狭窄的石子路扬名海内外,大街小巷当中的那些石子路看上去就像青岛老市区内的那些有着久远历史的石子街道一样。经过几千年的践践踏踏,雅法古城里这些小巷街道的石头已经深深地与大地严密地衔接在了一起,成了一种不可分割开来的化石。

古城雅法的这些犹如迷宫一般的窄巷一共有12条,每一条都是用12星座来命名的,在这些小巷里开设有各类艺术工作室、珠宝店、古董店等,让老城充满着浓郁的艺术气氛。


往小巷的深处望去,每一条狭窄的小巷两旁都排列着一间间的小型艺术馆。从外观上看去,这些犹如商铺一般的艺术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透过那一扇扇的玻璃门窗,还有那门窗上的雕刻画像,看到的是形态各异的各类艺术精品,各具特色,各领风骚。

在这些小巷文艺宫殿里,犹太艺术家们建立起了自己的小小工作室,他们每每沉醉于自我的艺术世界,以色列的很多绘画、雕刻、珠宝以及各种工艺品,均出自于这些看上去简陋,但实则非常典雅的艺术宫殿。

为了让古城雅法能够焕发出青春,以色列政府对这里进行了重建,现在基本上已经恢复了古城雅法当年兴盛时期的旧貌。特别是在古城雅法重建之后,很多犹太艺术家聚集到了这里,他们建造起了很多的艺术画廊,使得这座古城又增添了许多的艺术元素。

现如今,雅法这个曾经沦为平民窑的港口城市,已经成为犹太艺术家们的聚集地了。4000多年前,以色列人的祖先在地中海边的这个小山丘上建起了这座城市的雏形。经过4000多年的风风雨雨,雅法城依然屹立在地中海的海岸边。

雅法老城里面的街道错综复杂,一不小心就会在这里迷失方向。每一个转角都是那么的美丽惊艳却又安静清幽,其实这些幽雅的小巷也就是艺术家们展览自己艺术作品的殿堂,游人们徜徉其间,并可以免费欣赏这些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精湛作品,使游人们从中探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以色列的整体国民文化素质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他们的书刊都比较精致,书皮基本上都是硬质的。犹太人非常爱书,他们那些读完的书一般都还蛮新的,既然是读完了,他们也不会随便扔掉,而是把读完的书摆放在大街上的石凳上,或者是自家的院子门口,行人路过的时候,就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书,并随便拿走。

其实,从雅法城那充斥着历史博物馆般的一条条艺术小巷,就能够想象出当年的雅法城是何等的繁荣!我感觉自己已经走进了那古老雅法城的过往岁月,已经被融化进了那沧桑的岁月之中。

现在以色列的犹太人有600万人口,其中具有大学文凭以上的约占全国人口的46%左右,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犹太人的学习精神也感染了雅法城里的阿拉伯人,在古城雅法小巷的那些艺术家中,就有不少阿拉伯人的身影。

二战结束犹太人建国之后,以色列的首都就设在特拉维夫。雅法离着这么近,城内有七万阿拉伯人,三万犹太人,古城雅法基本上是被阿拉伯人控制着的,这显然让以色列政府的心口堵得慌。

于是,以色列政府就派军队占领了雅法城,把阿拉伯人赶走了,雅法从那以后就归了犹太人。那些剩下来的阿拉伯人也根据以色列政府的要求加入了以色列籍,成为以色列的公民。

以色列把雅法城里的阿拉伯人赶走之后,依然还留下了一部分的阿拉伯人。雅法城内的阿拉伯人的文化水准较之以色列其他城市里的阿拉伯人肯定要高出很多,生活水准自然也是要高出不少。

当年留在雅法城里的阿拉伯人已经融入进了以色列人的生活里,他们在这里或做生意,或做艺术家,他们在这里繁衍着后代,他们与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等地的阿拉伯人也已经相差甚远了,雅法城里的阿拉伯人基本上不与犹太人发生冲突,他们被认为是与犹太民族和平共处的楷模。

湛蓝的地中海守护了雅法古城4000多年,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老城依旧保持着4000年前的质朴外表,她的美丽虽然无意,却惊艳了多少众生。我依然感慨岁月的无情,曾经那般辉煌的雅法现在就像是一位无言的老人,端坐在这地中海海边的一隅,往日其实已经不再,惟有天地仍然依旧。

在一波又一波的历史喧闹中,古城雅法在静默地冷眼观看着眼前的这个变化着的世界,同时也在见证这个地中海国家的时代变迁。雅法曾经是以色列最为发达的海港,她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有着许多的历史文物与遗迹,她就像是活化石一样,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中海边这个有着4000多年灿烂历史文化的古城。

古城雅法是地中海沿岸的以色列海岸线上最美丽的地方,有人把以色列众多的古城比喻为一条由一颗颗珍珠串起来的项链,在这条被地中海的海岸线穿成了无价可估的文化遗产的项链上面,雅法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那一颗珍珠。

我们离开了那些迷宫般的小巷,走进了凯杜明广场,我们走到了许愿桥上。这座桥和古城雅法一样,也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早先,这座桥是一座木质的桥,随着岁岁月月的风霜雪雨,这座桥经过了很多次修理和重建。经过几次的整修,这座原本的木制桥梁就变成了一座坚固的铁桥。

我们站在了许愿桥上,看得出这是一座桥体为金属框架,桥面为木板铺就的桥,长度也就十多米长。我注意到,这座桥的栏杆是铁丝网状的,而栏杆的扶手是木质的,桥栏杆的木扶手的外面都是用铜箍套着的,而在那些铜箍上则是一些图案。

我曾经多次走上这座桥,我知道这是一座雕刻有十二星座的桥,因为这是一座许愿桥,既然是许愿桥,就免不了有各个星座,所以十二个星座在这里一个也不少。

许愿桥的桥头有一个牌子,上面的英文翻译过来就是:“根据古老的传说,任何人站在这座桥上,手握住自己的星座图案,面对着大海,他所许的愿就会得以实现。”

因为自己以前多次走上许愿桥,所以我就告诉大家如果心里有什么愿望可以在这里试试,其实也就是玩玩,大家都忙着去找自己的星座,找到了就用手握着自己的星座图案,面对着前方的地中海,默默地许下心愿。

其实这都是现代人搞的名堂,我估摸这座桥初建时期的人们还不懂星座算命这方面的名堂,这一切都是在木桥改建成铁桥之后,才搞出这一类的星座许愿。灵与不灵,都是人自己说了算。

许愿桥的前方不远处,就是圣彼得教堂,教堂的后面就是蓝色的地中海。以色列领海内的地中海是一片美丽的海域,以色列政府在海域环保方面做得也是特别好,境内整个地中海沿岸的海水都是清澈无比。尤其是雅法沿海一带,海岸边根本就看不到任何的垃圾漂浮在海面上,如果蹲在海岸的水边,那清澈的海水会让人忍不住想用手捧起一抔,送到嘴里喝下去。

离开了许愿桥之后,我们走到了高地上的亚伯拉沙广场,那是一个微型广场,里面的主要建筑就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制作的“信念门”。亚伯拉沙公园是古城雅法的最高,也是古城雅法的最美,在这个还没有一个足球场大的微型公园里,遍布着各种枝繁叶茂的热带树木,开放着许多斑斓各异的热带花卉,或缠绵交织,或争相怒放。

我曾经几次来过这个“信念门”,每每都会欣赏上一些时间,因为我能够读懂上面所刻画着的圣经故事。信念门的两边门框和上方横框都是一些石雕,是有关以色列人与上帝耶和华之间的立约,那些雕刻讲述的是《旧约圣经》里面的三个故事:

左侧柱子讲述的是“雅各之梦”,也就是以色列人的祖先雅各(也就是以色列)梦见天梯并看见天使上上下下的故事,在那个梦里上帝向以色列作了应许。

右侧柱子讲述的是“献祭以撒”,也就是亚伯拉罕将儿子以撒献祭于上帝的故事,最后上帝让亚伯拉罕用一只羊羔做了替罪的羔羊。

中间横梁讲述的是“耶利哥之战”,当年以色列人出埃及并在旷野飘流40年之后,上帝让他们进入迦南地的时刻到了,攻下耶利哥城是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的第一战。

离开了信念门,我们走到了雅法城的最东侧,特拉维夫已经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从这个高地上眺望特拉维夫,这座现代化的地中海城市更多了一些的立体感,也更多了一些的娇艳和妩媚。

我站在雅法的高坡上,地中海的这片海岸线以及特拉维夫城一览无余。美丽的地中海就在我的面前,海面海水波光粼粼,岸边棕榈树叶飒飒,天蓝海碧,浑然相融,恰似一幅鬼斧神工的地中海风情画卷,高高地悬挂在地中海的东海岸,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我欣赏着地中海那美的景色,享受着地中海那风的吹拂,此时的古城雅法,如处子般宁静,如醇酒般浓厚,如春日般明朗,如象牙雕般精致,尽显着她的妩媚。

美丽的雅法湾很有些我们青岛湾那般的景致,而那突出的山岬上面的航标灯塔,又颇似美丽的小青岛上的那个百年航标灯塔,在我的眼里,雅法湾简直就是青岛湾与小青岛的绝妙合成。

雅法的那灯塔,显然已经有着千年的历史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最初的那座灯塔早就不复存在了,从外观上来看,这座灯塔应该是后来重建的,因为这个白色的灯塔就是雅法城的象征,而小青岛上的那座航标灯塔,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当年,雅法是以色列最重要的一个港口码头,那些出海归来的人们在海上看到雅法山上这个灯塔的时候,他们就知道已经到家了。在那些过往的岁月里,雅法山上的这个灯塔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盏灯,因为它象征着游子们回家的一盏指路明灯。

打从17世纪起,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教信徒们都要去耶路撒冷朝圣,他们首先要越过地中海,然后从雅法港口码头登陆,回到祖国。然后,再动身去往圣城耶路撒冷朝圣。

人们远涉重洋,随浪漂流在海上,当看到雅法海边这座灯塔的那一刻,尤其是在茫茫的夜色中看到灯塔里放射出来的灯光的那一刻,他们就会欣喜若狂,因为他们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

只是,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老灯塔,现在已经被阿拉伯人改为一座清真寺宣礼塔。

我欣赏着高坡下的特拉维夫,分别十多载,她还是那么年轻、那么漂亮、那么诱人。浩瀚辽阔的地中海在这里画上了边线,在那中东烈日的强烈照射下,地中海的海水水蒸气正在缕缕蒸发。天青海碧,浑然相融,分不清水和天,海面海水波光粼粼,岸边棕榈树枝叶飒飒,一派“风景这边独好”的好景色。

地中海海岸边的特拉维夫,看上去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飘逸。在那地中海的水岸边,海面泛起的层层涟漪随着海风在轻轻荡漾,涌向海岸边,拍打着沙滩,拍打着海堤,浪花飞溅,浪花朵朵,映得美丽的特拉维夫更多了一些的妩媚、一些的浪漫。

我看得到,在那坦坦荡荡的地中海海面上,正袅袅升腾起一层层薄薄的白雾,飘向了天上、飘向了白云,而后又与天上的白云相接、相连,慢慢地、慢慢地,白雾与白云融为了一体,把那蓝蓝的天空抹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

我们沿着古城雅法北侧高坡上的那条马路走向这座古城的商业中心。我们一路走着一路拍照。我们的左侧就是特拉维夫,但是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深入到这座美丽的城市当中去了。

我们走到了雅法的商业中心广场,在那里等候旅游大巴来接我们去本.古里安国际机场。旅游大巴很快就开过来了,我们上了车,我们告别了美丽的古城雅法,我们沿着特拉维夫城市的街道一路奔向机场。我们没有耽搁旅程,在计划内的时间里赶到了本。古里安机场。飞机正点起飞了。

轰鸣着的飞机起步了。慢慢加速,慢慢向前行驶,慢慢拐上了起飞跑道。骤然,机身猛地一个飞跃,顷刻间,就离开了地面,直拔上骄阳似火的以色列天空。

我的眼睛没有离开窗外,随着飞机的升空,目所能及的也越来越多。我侧目往下方看去,特拉维夫离我们越来越远,慢慢、慢慢、看不到了。

还记得当年我在以色列工作的时候,突然接到了归国接受新任务的命令,在一个大雨瓢泼的晚上,我赶到了本.古里安国际机场,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以色列。当飞机起飞腾空的那一瞬间,我知道我就要离开那片生活和工作了整整一年半的迦南美地了,我的眼里顿时盈满了泪水,因为我不知道此生还能不能重返以色列。

今天,我又一次离开了以色列,但我的心是坦然的,因为我已经实现了重返以色列的夙愿,我也实现了一些当年没有实现的梦想。当我从飞机的舷窗里看到千米万米之下的以色列已经离我越来越远的时候,我感觉我这只是在出一次远门。

以色列之旅已经画上句号了,这次重返以色列也留下了些许的遗憾,那些我曾经生活过很长时间的城市都没能去走一趟看一看。

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去看看哈马维医生,当年我离开以色列的时候就向他许愿说我还会回来看望他的。但遗憾的是我把他的电话号码丢失了,我根本就联系不上他,但即便是能够联系上他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我们这次是跟团出来的,我不可能自由行动。我甚至连近在咫尺的特拉维夫都不能深入走进去,我以前生活过的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机会去哪怕远远地望上一眼,甚至我连走进地中海里去趟趟海水的小小愿望都没有实现。

人生就是这样,没有遗憾的人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正是因为有了遗憾,所以我们的人生才会多了许多的动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还会回到以色列,我将会以自由行的方式走遍全以色列的每一个角落,因为我爱这个国家,我爱以色列!

作者:胡宝星

2018/7/6

重返以色列(52)地中海岸边的明珠城市

从橄榄山下山之后,我们乘坐着旅游大巴离开了圣城耶路撒冷,我们一路朝西直奔地中海岸边的特拉维夫-雅法而去。古城雅法之游本来是我们这次以色列之旅中的第一站,犹太导游欧米在我们刚刚进入以色列的第一天就把旅游计划给更改了,入境以色列第一站的雅法之游反而变成了这次中东之旅的最后一站。

因为我们今天就要离开以色列回国,剩下的时间也够紧张了。导游欧米说我们的计划是九点半钟赶到古城雅法,在那里游览一个小时之后,就即刻赶往机场,因为我们必须在上午11点半之前赶到本.古里安国际机场接受安检。

不知不觉间,我们的行车速度慢了下来,后来干脆就一点点地往前挪了。难道是堵车了?我赶紧站起身来,从驾驶员的前窗玻璃往前方望去,我发现我们道路的前方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车流,尽管前面已经可以看到特拉维夫了,但我们却不幸遇到了高峰塞车。

糟糕!真的堵车了!对于出国旅游者来说,虽然不能说时间就是金钱,也不能说时间就是生命,但浪费时间很可能会带来永远的遗憾!

如果今天我们被堵在路上的话,雅法之行肯定要放弃了,因为我们必须在11点半之前赶到本.古里安机场。真要是错过了古城雅法之旅,那将是我们很大的遗憾,尽管我对古城雅法那里的一切都非常熟悉,但我的同学们却一次也没有去过啊!

我问犹太导游欧米:像这样的堵车会持续多长时间?会不会耽搁我们的雅法之旅?

欧米肯定地回答说:现在只是高峰时间段,这种堵车只能耽搁我们半个小时,估计10点钟就可以赶到古城雅法。

看着已经停滞不前的车流,我很有些不相信欧米的话,因为我看到路上的车流很长,根据自己在国内的经验,我估计这种堵车怕是要耽搁几个小时了,这可怎么办呢?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们的心一直在揪着。终于,积压在路上的车辆开始向前挪动了。令人感叹的是,尽管我们遇到了高峰堵车,交通很快就恢复了不说,路上所有的车辆都很自觉,没有一辆加塞的车子出现。

车流疏通了。车速加快了。我们很快就进入特拉维夫的近郊了,照这样的行车速度开下去,我们真的也就耽搁半小时的时间。欧米的判断完全正确!

我们进入了特拉维夫,进入了这座以色列最现代化的城市。这座被誉为地中海的中东海滨明珠的海滨城市距离圣城耶路撒冷有65公里的距离,它北抵雅尔贡河的下游,南抱美丽的雅法湾,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是以色列最繁华最现代化的城市。

当年,我在以色列生活了一年半的时间,因为工作性质使然,我到过最多的地方就是特拉维夫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有时候一天就能来特拉维夫两趟。

特拉维夫这一位置当年是古城雅法北坡下面的一片沙丘。那年月,那些犹太移民和阿拉伯人一起挤在了破旧不堪的古城雅法,居民大多数是阿拉伯人,犹太人只有60来户人家,关系也不是很和谐,所以那些犹太人就寻思着在雅法山下的海滩上建造一座新的家园。

当时住在雅法老城镇的这60户犹太移民每户出资20法郎,在梅尔.迪森高夫的带领下开始了对北侧山坡下那片沙丘的拓展,他们要在那里建立一个新家园。那一年是1909年。

参加新家园建设的除了青壮年之外,也有老人、妇女和儿童,大家凭着犹太民族那种坚忍不拔的毅力,硬是在那片海滩沙丘上建立了一个犹太居民点,这就是特拉维夫这座城市的雏形。

随着特拉维夫的迅速发展,到了1921年的时候特拉维夫就脱离开了雅法,成为一个独立的城镇。后来,随着犹太移民的大量涌入,特拉维夫逐渐发展成为巴勒斯坦地区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

犹太人给这片在海边沙丘上建起来的定居点起了个名字叫特拉维夫,希伯来语的意思是“春之丘”,也就是春天的沙丘。以色列是一个建立在沙漠上的国家,所以沙丘特别多,当年地中海岸边的这片沙丘就是现在的春之丘特拉维夫。

梅尔.迪森高夫先生在带领犹太人建造特拉维夫的初衷,仅仅将其确定为雅法的一个郊区,是那些在雅法工作的犹太人的居住区。但他的眼光是独到的,因为受到当时欧洲花园城市运动的影响,他请世界著名城市设计师设计了这座城市,规划了宽阔的林荫大道。

1914年的那一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将特拉维夫的居民驱逐出去,城市的发展被迫中断了。

1917年的那一年,英国人占领了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又回到了特拉维夫,重新开始了这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也正是在英国托管巴勒斯坦地区的时候,巴勒斯坦各地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摩擦日渐增加。

在1921年5月的雅法骚乱中,几十名犹太人被阿拉伯人杀死,雅法的几千名犹太人都搬迁到了北面山坡下的特拉维夫,特拉维夫因此也就脱离开了雅法,成了一个独立的犹太人城镇,而古城雅法基本上就是阿拉伯人的天下了。

后来,随着特拉维夫的迅速发展,这座海边小城成为市的建制。在1925年的那一年,市长梅尔·迪森高夫采纳了由著名设计师Patrick Geddes设计的城市规划蓝图,对特拉维夫进行了全面建设。

特拉维夫的主要街道建在与海岸线呈平行方向的3条砂岩山脊上,沿着海岸线由南向北延伸,并与呈东西方向穿越岩山脊隘口的短街相接,每条街都各有其独到之处,这些都是当年梅尔.迪森高夫的功劳。

哈雅贡大街是一条宽阔整洁的海滨大道,一排排棕榈树挺立两旁,来来往往的游人在海滨大道上散步。因为这条大街是海滨游览区,所以从它的中段到北段是步行街。哈雅贡大街的南端,也就是通向雅法的那一段才可以行驶车辆。

哈雅贡大街的东侧一边,大片绿草如茵的花园和各具特色的星级豪华饭店相映成趣;哈雅贡大街的西边一侧,也就是临海的那边,是大大小小的浴场、海滨俱乐部、咖啡屋和餐馆。

地中海的天空是蔚蓝色的天,灼灼粲粲,晴空朗朗。那天空和那海洋,与交汇处浑然成为了蓝色的一片,天与海没有了界限。

以色列的海域,地中海的景色,是一派海天交融的壮丽景色,天地间的一切好似都在那苍穹与海洋的包容之中了。

我以前经常在特拉维夫的海滨散步,那里有着洁净如洗的沙滩,那沿着海岸边伸展开来的银色沙滩,因为特拉维夫海边的沙滩是白色的,犹如白纱丝缎一般沿着海岸线伸展开来。

地中海的海水是深蓝色的,那大海是坦坦荡荡;那海风是暖暖洋洋;那海边是一条与整座城市一样长的银色沙滩,从北到南,是一条完整的沙滩海岸。我经常漫步在那海滩上,那些来自各大洲的人们,那些有着各种肤色的游客,大家都聚集在地中海的海边,相聚在特拉维夫的海滨,人们尽情享受着造物主给予的恩赐,尽情挥霍着大自然成就的美好。

沙滩上经常有奔跑嬉闹的少年儿童,也有沉浸爱海的年轻情侣,更有相濡以沫的中老年人。孩童们在这里尽情玩耍欢乐跳跃,年轻情侣们在这里肆意享乐青春时光,中老年人们在这里享受海风洗礼。


特拉维夫的海滨沙滩上随处可见暴露在烈日下享受日光浴的男男女女,他们或坐着、他们或躺着、他们有的成双成对、他们有的三五成群,大家毫无拘束地躺在那热烘烘的沙滩上,尽情享受中东烈日紫外线的洗礼,尽情享受浪漫之都特拉维夫的美好,因为特拉维夫是中东沙漠里的一片绿洲,是天堂一样的地方。

在这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处,在这片中东海岸边的绿洲大地上,在这片地中海岸边的银色沙滩上,无数张不同肤色的脸庞在我的面前晃动,这些人来自地球上不同的国家,来自地球上不同的角落,在这个没有约定的时间,在这个没有约定的地点,他们相会在了特拉维夫的海边,与我在一起共享那美好时光。

在这些享受日光浴的人们当中,可以说各色皮肤的人都有,但最多的是年轻的犹太女孩,在地中海阳光的照射下,犹太姑娘们那美丽的青春胴体显得是那样的健康,那样的活力四射,这些身材撩人的性感女孩遍布在海滩上,成为特拉维夫地中海海岸边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以色列很多城市的街道都以犹太名人的名字命名,特拉维夫的梅尔.迪森高夫大街就是为了纪念特拉维夫的第一任市长梅尔·迪森高夫,因为他为特拉维夫市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我以前经常去那条迪森高夫大街,那条街上的商店林立,街道虽不宽,但绿树如冠,投下大片阴凉。那条大街的南端是规模很大的迪森高夫购物中心,那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各种世界品牌的商品都可以买到。

作为第一座犹太人的城市,大量的犹太新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特拉维夫,这同时也促进了这座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得特拉维夫逐渐成为巴勒斯坦地区经济与文化的中心,这里有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钻石交易中心、以色列各大期刊和出版社的总部以及文娱中心,被称为以色列的“纽约”。

平时,这里是以色列经济生活的中枢;周末,这里是休闲享受的天堂。难怪在以色列人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应该是:居住在海法,祈祷在耶路撒冷,享受在特拉维夫。特拉维夫因此也被世人称之为“从不休息的都市”,在以色列这个严格的犹太教为国教的国家里,特拉维夫也算是相当独特的一个大都市了。

特拉维夫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以阿拉伯裔为主的雅法,在以色列建国两年以后的1950年,特拉维夫和雅法两市合并成立特拉维夫-雅法市。今天的特拉维夫已经成为以色列最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相当于中国的大上海,美国的大纽约。

现在很多人提起以色列的这座最现代化的城市来,只会说特拉维夫,而一般都会忽略了后面还有雅法俩字(中国译音),其原因就是因为特拉维夫太大、太现代;而雅法太小、太古老,人们反倒把雅法这个当年以色列最著名的海港城市、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历史名城给忽略了。

其实就连以色列人也是如此,当年我在以色利工作的时候,他们犹太人也是只称呼“特拉维夫”,把后缀的“雅法”给忽略了。

特拉维夫-雅法是一座有着40多万人口的城市,如果拿来与中国的城市做比较的话,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中等偏下的城市。但是在人家以色列这里,特拉维夫却是全国第二大城市,仅次于首都耶路撒冷。

我本来想让犹太导游欧米为我们挤出一点时间,让司机师傅开车走拉宾广场那条街,顺便让大家去特拉维夫市中心的拉宾广场去看看,哪怕是路过那条街让大家在车上看几眼也行。但是在来雅法的路上我们却遇到了堵车,白白消耗掉了我们半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已经不可能再从市内路线走了,这次的以色列之旅只能错过拉宾广场了。

我曾经两次去往拉宾广场,是为了去瞻仰这位为了中东地区实现和平而遭到极右分子暗杀的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广场在特拉维夫的市中心,在离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不太远的地方,拉宾广场的原名叫特拉维夫国王广场。

我到了那里一看,其实拉宾广场的面积并不是很大,拉宾当年遇刺的那个地点是在特拉维夫市政厅办公楼的门前。在一个很不起眼的位置上,也就是那座大楼的出口处附近,有一个纪念碑,是一个由黑色花岗岩围成的正方形的纪念墓地,这是一个在常人看来似乎是很不起眼的纪念碑,但是在这个纪念碑下面埋葬着的就是伟大的和平战士拉宾。

我们这次的以色列旅游计划当中并没有拉宾广场之旅,但我非常想让我的同学们到那里去看看,去瞻仰一下这位伟大的和平战士。但是我们的时间真的不够用,我们只能放弃,我们不能到达机场太晚,因为以色列的安检非常严格,乘客必须在登机前两个小时到达机场接受安检。

还记得我当年以一名翻译的身份入境以色列在北京首都机场接受以色列安检人员检查的时候,那些安检人员的检查与盘查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那是一种严格得近乎于苛刻的检查与盘查,毫不夸张地说,哪怕藏在身上的一根针都不会逃过那些以色列安检人员的眼睛。

在那些安检人员当中大多数是年轻的犹太姑娘,她们长相漂亮、面带微笑、浑身透露着年轻的美丽,但是当她们盘查乘客的时候,那目光是犀利的、那眼神是怀疑的、她们那美丽的眼眸里透出的是完全把你视为潜在的危险分子的神色,让我在那难捱的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如坐针毡一般。

好在我们这次的以色列之旅是乘坐国内南航的航班,出入境的检查不是很严,所以我们并没有遇到我当年所遇到的那些尴尬。

我们的旅游大巴穿越过特拉维夫城内的大街,一路直奔紧挨着这座城市的古城雅法而去,我们在向古城雅法很快地靠拢。

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古城雅法是建在一座山丘上的老城镇,根据史料介绍,这座城镇的名字雅法源于挪亚的三儿子雅弗。当年,挪亚一家从方舟里出来之后,挪亚的几个儿子也就离开了自己的父亲各自奔向远方。

雅弗和妻子走到了现在的雅法这个位置,在这里安下家来,繁衍后代,后人就把这地儿起名叫“雅弗”。叫着叫着,几千年过去了,这名字就叫岔了音,慢慢就变成了“雅法”。到了今天,雅法这名字就一直这么叫着,估计也不会再叫岔音了。

根据《圣经》记载,雅弗后来成了印欧人的祖先。

因为特拉维夫海边的哈雅贡大街是步行街,所以我们的旅游大巴不能沿着海滨大道行驶,犹太司机师傅驾驶着我们的旅游大巴从古城雅法的南侧直接驶上了雅法山上,又沿着山上的马路直接开到了雅法城里的广场上。

我们走下了旅游大巴,我们站在了古城雅法的标志性建筑圣彼得教堂门前的广场上。时隔16年之后,我又一次走进了雅法,走进了这座我曾经无数次光顾的美丽地方。

作者:胡宝星

2018/7/4

重返以色列(50)那条漫漫的苦路

我们继续走在了耶路撒冷老城内的街道上,沿着当年耶稣走过的那段长长的苦路一直朝前走去。我们脚下的这条路是全世界信仰耶稣的人们心中一条不平凡的路,因为耶稣当年背着十字架就是从这条路走上骷髅地刑场,被钉死在了他背负的那个十字架上,因为罗马统治者处决非罗马人都是将其钉死在十字架上,而且在去刑场的路上必须由死刑犯自己背着那十字架。

沿着这条苦路,我们从第五站一直走到了一个正在维修中的修道院。犹太导游欧米向我们大致介绍了一番这个修道院的情况。那修道院又破又旧,我们拍了几张照之后,也没有多逗留一些时间,就跟着欧米沿着苦路去了圣墓大教堂。

我们站在圣墓教堂的院子里,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这个地方,我所在的这个位置也意味着我们已经走完了苦路的九站路,苦路的第十站以及后面的几站都是在圣墓教堂里面。

我们的面前是一座看上去毫不起眼的老教堂,一看就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建筑,但其本身却充满着无以伦比的内涵。

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圣墓教堂,这就是全世界信奉耶稣的人们心中最神圣的地方。从圣墓教堂的外观看上去,实在是没有什么太独特的地方,我看到教堂的外墙皮又脱落了不少,而且显然比以前更老旧了一些。

圣墓教堂的正殿是两层,正殿的左侧要高出一层,在正殿的顶部有两个圆形屋顶,就像是在耶路撒冷所看到的诸如大金顶和大银顶一样的形状,位置处于正殿大门的正上方的那个圆形屋顶的尖顶是一个基督教的象征—十字架。

圣墓教堂有两扇大门,门两旁各竖立着三根圆形大理石柱,其中的右门据说自萨拉丁时期就被堵上了,现在只剩下左边的一扇门供人进出。

圣墓教堂这个位置以前是罗马皇帝哈德良时期修建的一座阿芙罗狄蒂神庙。罗马帝国分裂之后,东罗马的君士坦丁大帝皈依了基督教,他的母亲海伦娜到了耶路撒冷。在圣墓教堂的这个位置上,海伦娜发现了耶稣受难的那个十字架,于是她就将这个位置确认为耶稣受难地。

海伦娜太后在这个地方修建了一座教堂,这就是圣墓教堂的前身。后来,因为多年的战乱,这座教堂被毁又重建。现在的这座圣墓教堂是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的时候重建的第三代教堂。

圣墓教堂实则是连接在一起的三座教堂,分别属于罗马天主教、希腊正教和亚美尼亚教会,由罗马天主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希腊正教会这三个独立的基督教分支教会组织共同管辖,这三个宗教组织对圣墓教堂所在的土地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以色列政府无权对该地进行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

除了罗马天主教会、希腊正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这三个教会拥有圣墓教堂的管辖权之外,叙利亚正教会、埃塞俄比亚正教会、科普特正教会这三个教会也参与共同管理。

此外,埃塞俄比亚基督教会、圣地阿拉伯基督教会和科普特基督教会这三个基督教分支教派也在耶稣墓周边建立了几个小型礼拜堂,大家都可以在圣墓教堂举行自己的祭拜活动。

由于历史上基督教众多支派之间不断的纷争,耶稣墓的管辖权也几经更替,各个教派之间的关系长期紧张,现在的这种共同管理模式是各方长期斗争和妥协的结果,自15世纪以来从未被打破过,一直维持现状到现在。

据说,当年由于各教派之间纷争厉害,争斗不止,1757年国际仲裁组织判定,以当时争端发生时的范围,作为今后永久的“势力范围”,接近于一项停火协议。

这项“停火协议”规定:教堂内每一钉子、蜡烛、石头都登记在案,分归各个教派所有,也有些是共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各派长年争斗的结果很令人啼笑皆非,这座圣墓教堂大门的钥匙是掌管在一个阿拉伯的望族手中,每天早晨由阿拉伯少年负责打开圣墓教堂的大门。所以说,在耶路撒冷这座圣城里,真是什么样的神奇事儿都不稀罕。

我们走进了圣墓教堂,里面的光线不是太好,但却更加显得庄严凝重幽邃深沉。一些油灯和蜡烛作为照明,烛影摇红,烟雾缭绕,气味扑鼻,我眼里的一切都显得影影绰绰,不甚清晰。朦胧中,但见殿中石柱纵横,圣龛处处,遍布着大量传说中的圣迹和遗物。

基督教已经分为了很多的教派,但大家都奉圣墓教堂为圣地,因此长久以来就争相在此占地盘,所以也就造成了圣墓教堂里面的大教堂里套着小教堂,不同的教堂又都归属不同的教派。

我们开始了苦路的第十站。苦路的第十、十一、十二站都是紧挨着的,其中第十和十一站是属于罗马天主教会。第十二站是耶稣被竖立在十字架上,然后断气的地方,属于希腊东正教。

第十站和十一站位于圣墓教堂里右手边的天主教堂,第十站的位置是当年耶稣被剥去衣裳的地方,第十一站的位置是侩子手们用长钉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地方。

临刑前的耶稣被剥掉了上衣之后,几个罗马士兵开始抓阄,看看谁能够分到耶稣身上的衣服,这也应验了《旧约圣经》上的预言:在上帝派来的弥赛亚被害之时,他的衣服被强人剥光并抓阄分掉。然后,侩子手们开始对耶稣施行酷刑,他们给耶稣戴上了写着“犹太人的王”的荆棘头冠,然后又将赤裸着的耶稣平放在十字架上,将耶稣的双臂拉开,用大铁钉穿透耶稣的手和腿部钉在了十字架上。

第十二站的那个位置现在属于希腊东正教会的地盘。当年,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之后,那个巨大的木制十字架缓缓提升,然后被人竖立在这个位置的土地上,埋入土内,十字架高高竖立起来。最后,耶稣在十字架上断了气。

我看到,在那高高低低、闪闪烁烁的吊灯和烛光包围中,有一个黑色的十字架上,上面是一座钉着耶稣的塑像。在祭坛下,放置着一只银盘,在盘子的中央有个小孔,这标记着耶稣的十字架竖立的具体位置。

走进圣墓教堂的每个信徒都会情不自禁地在祭坛前跪下,轻轻用手触摸这个银盘,以此来感受耶稣当年所经历的苦难,场面令人动容,令人震撼。

在这个祭坛两边还各有一个黑盘,那是和耶稣一起受刑的两个强盗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位置,当年那两个随刑的强盗中的一位在十字架上向耶稣最后作了忏悔,并接受了耶稣的祝福,耶稣答应他的灵魂可以进入天国了。

大厅是苦路的第十三站,那里有一块膏油石,叫做“涂油礼之石”,是一块蔷薇色的石灰岩板。当时耶稣的尸体被人从十字架上取下,就被放在这块石头上。耶稣在被埋葬之前,在这块石头上被浸满沉香、没药以及耶稣的母亲马利亚的泪水。

当时,耶稣的鲜血渗入了石缝,在石上永久地留下了殷红的石纹,据说上面能够看出一个人的轮廓,那就是耶稣的影子被印在了这块石头上。我摸着这块石板,仔细端详,我看见上面的石纹确如血丝交织,红迹斑斑。

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一进门便跪倒在这块石板前,他们不住地抚摸、用嘴亲吻着。因为长年就这样,所以久而久之,在人们的不断抚摸和亲吻下,这块石板看上去也就变得格外得光滑了。

因为住棚节刚刚结束,走进耶路撒冷的世界各国游客争相走进了圣墓教堂,使得原本并不是很大的圣墓教堂满当当的全是人,我们无法按照苦路的站点顺序一一参观,只能随着人流一会儿到这儿一会儿到那儿。

教堂是庄严肃穆的地方,光线一般都不是很强,所以圣墓教堂里面的能见度不是很高,在里面待了一段时间后,我总算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的场面了,我看到在教堂正厅东角的半圆形台阶上面有一块突出地面约15米高的巨石,我知道这块巨石就是被称为“骷髅地”的“各各他”石,耶稣当年就是在这块巨石上被钉死在十字架的,因为我以前来过圣墓教堂,知道这里面的一切。

建在耶稣坟墓上面的教堂是“受难之路”的最后一站,也就是第十四站。这个圆顶建筑位于圆形大厅的中央,这就是耶稣圣墓的所在。耶稣的这个坟墓原来是在盘石中凿出来的洞穴里,后来海伦娜皇后修建圣墓教堂的时候令人将墓室与其余的山体隔开,以免其遭受破坏。

这个圣墓其实就是一个石洞,里面极为狭小,还不足2米宽。根据《圣经》介绍,这原本是一位名字叫约瑟的财主为自己购买的墓地,约瑟也是耶稣的门徒,当耶稣遇害之后,他把自己的墓地献出来埋葬耶稣,这也应验了《旧约圣经》上的记载:弥赛亚被害后,一位富人捐出了他的墓地。

根据《圣经》记载,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3天后,耶稣又复活了。

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一天是周五,那是耶稣的受难日。耶稣在第三天又复活了,那一天是周日,那是耶稣的复活日。耶稣曾经对众门徒说过,他将被人出卖,他将被人钉十字架,他将在三天之后复活。

耶稣的这些话门徒们听了都不以为然,而当耶稣真的被捕了,而且被钉死在了十字架上,他们却都吓傻了,除了约翰跟着去了刑场之外,其余的门徒都东躲西藏,找不到人影了。

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复活后,多次在他的门徒及其追随者们的面前显现,大大增强了他们的信心,耶稣与他们共餐,与他们相聚,这一切的一切使得原本已经被吓得四处逃窜的门徒们晓得了,他们所敬爱的耶稣,确实是上帝的儿子,是为了拯救世人,避免世人因着自己的罪孽而下地狱,他用自己的鲜血洗清了世人的罪孽,从而可以使得世人不致死亡凡得永生。

在短短的三年半时间里,耶稣和他的众门徒将天国的福音传遍了整个加利利,也传遍了整个犹大地,当然,也传进了犹太教旧势力的耳朵里。耶稣的所做所为得罪了那些顽固的犹太人,犹太人非常恨恶耶稣,因为耶稣老是跟他们辩论,而且还妄称是上帝。

耶稣在南方和北方的影响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南部的犹太地区都是民族主义者,那里的犹太人心胸很狭窄,尖刻又孤僻,但是耶稣在北方广受欢迎,他在南方是受到排斥的,所以,耶稣最后死在了南方地区,而不是北方地区。

那些痛恨耶稣的犹太人,指的是迦南地南方的犹太人,是住在犹大地的那些犹太人,具体说来,就是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并不是指所有的犹太人,更不是加利利的犹太人,加利利人是很喜欢耶稣的,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耶稣和他的门徒也全都是犹太人。

整体而言,基督耶稣广受北方人民的爱戴,跟随他的人数以千计万计,可谓是浩浩荡荡。当然了,北方也有想杀耶稣的人,但很少,只有他的乡亲拿撒勒人,因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怕耶稣给他们的村子带来灾祸,他们曾经企图把耶稣丢下悬崖,但是耶稣逃脱了。

最后,耶稣被自己的门徒犹大给出卖了,犹大从中得到了三十块钱,那是当时一个奴隶的身价!犹太教的顽固旧势力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利用其卑鄙的手法,经由罗马巡抚彼拉多判处了耶稣的死刑,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

根据《圣经》记载,临上十字架之前,耶稣受尽了那些愚昧的犹太人的侮辱,他们用唾沫吐他,用鞭子抽打他,他们还用尖利的荆棘编织了一个头冠,戴在了耶稣的头上,鲜血顺着耶稣的头上流了下来,鲜血遮盖住了他的双眼,遍布在了他的脸颊。

两千多年前的四位平凡的人:马太、马可、路加、约翰因着自己的亲身经历,挥笔写出了四福音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读到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耶稣的诞生、耶稣的侍奉、耶稣的被捕、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的受死、耶稣的复活、以及耶稣站在橄榄山上,在他们一众人的面前升天的全过程。

圣墓教堂的大厅里有一面大理石壁画墙面,壁画上详细描绘了当年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受死、死后被人们从十字架上放下来的情景。教堂里面的光线不是太亮,手机的拍照效果不好,所以我举起手里的单反相机将这幅壁画拍了下来。

这时候,天主教的人开始举行弥撒了,人们纷纷撤离大厅,为他们让出空地来。我随着人流走上了二楼,我站在了高处,圣墓教堂中有着许多的圣经遗迹、遗物和遗址,二楼也有不少有关耶稣的珍贵遗址。

从高处的几个位置望下去,可以看到整个圣墓教堂的全貌。我在上面又拍了不少的照片,准备回国后再仔细欣赏。旅游就是这样,看不完的光景只能用相机来摄取影像,以后可以慢慢回忆慢慢回味。

我走出了圣墓教堂,又站在了教堂的大院里。此时,恰逢天主教的红衣大主教前来圣墓教堂参加弥撒仪式。这位胖胖的红衣大主教很是面善,对人很谦和很和蔼。我与红衣大主教互动了一下,聊了几句。

天色开始黑下来了。欧米招呼我们返程。我们离开了圣墓教堂,沿着来时的路返回到了大马士革门。

我们走出了大马士革门,走进了东耶路撒冷的夜色里。我们沿着圣城耶路撒冷大马士革门门前的大马路,步行返回我们在东耶路撒冷的下榻地National Hotel酒店。

明天清晨,我们就要登上圣山橄榄山,去全方位欣赏晨曦里的圣城耶路撒冷。

作者:胡宝星

2018/7/3

重返以色列(49)以色列人的灵魂寄托地

我们沿着那条拱形的过道走到了通往哭墙广场的那道门前,值勤的以色列军警并没有对我们这些中国人进行任何的检查,就将我们全体放行了。我们刚才在通过巴勒斯坦人与犹太人分界线的时候,把守在那里的以色列军警也没有对我们进行任何的检查,而且还与我们互动了一番,大家还一个个地与那些军警们合影留念。

我们穿过了那道门,走进了哭墙广场,这也是我第六次走近哭墙。此时的哭墙广场人头攒动游人如织,住棚节刚过去没有几天,现在依然还是旅游旺季。广场中除了以色列当地或国外归来的犹太人之外,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和普通游客们也都进入了这个不是很大的广场里。


我们眼前的游客们真是什么肤色的人都可以看到,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全世界各种肤色的人都汇集到这儿来了。我当时就想:以色列的哭墙这儿可能也是唯一一个能够同时吸引全世界各种肤色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地方。

靠近哭墙的那个区域内祷告者和游人有很多很多,所以我们的团队并没有挤到前面去,而是在远离哭墙的地方停住了脚步,犹太导游欧米不失时机地向我们解说着有关哭墙的一些情况。

我对哭墙的历史也是很清楚的,以前在以色列工作和生活的那一年半时间里,我有四次走进圣城耶路撒冷走进哭墙广场,我知道这堵墙是耶和华神殿被罗马军队彻底毁掉后,仅存下来的一堵残墙陋壁,这也是当年耶和华神殿的西侧墙壁。

两千年来,这堵仅存的残墙被犹太人视为离上帝耶和华最近的地方,所以每到安息日以及犹太教的其他节日里,以色列当地的犹太人,以及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们,大家都会想法设法地云集在哭墙前,向上帝耶和华祈祷并忏悔。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惨遭德国法西斯杀害的犹太人多达600万。这些惨痛的历史遭遇深深地印在犹太人的脑海之中,哭墙更被犹太人视为信仰和团结的象征,因为有着辉煌历史的以色列人走到了眼下这一步,也是很令他们痛心的。

公元前1446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他们在旷野飘流了40年。

公元前1406年,摩西的接班人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

公元前1010年,大卫成为以色列的国王,作王40年。

公元前1006年,大卫王建都于耶路撒冷,奠定了耶路撒冷作为圣城的基础。

公元前970年,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成为以色列的国王,作王40年。

公元前957年,所罗门王建起耶和华神殿,也就是第一神殿。所罗门在锡安山上建造了耶和华神殿之后,从各国及各地来到耶路撒冷朝觐和献祭的犹太教徒络绎不绝,从而使得耶路撒冷形成犹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耶路撒冷正式成为一座圣城。

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攻陷耶路撒冷,烧毁了耶和华神殿,并将神殿里的一切金银珠宝抢劫一空。

公元前538年开始,犹太人分三批从巴比伦归回,建造起了一座简陋的耶和华神殿。

公元前37年,希律成为罗马人统治下的犹大王,作王34年。

公元前20年,希律王在那座简陋的神殿基础上重建了一座辉煌的耶和华神殿,也就是第二神殿。

公元70年,罗马人攻陷耶路撒冷,烧毁了耶和华神殿。罗马人又是把圣殿抢劫一空。熊熊的大火融化了镶嵌神殿的金子,液体的金子流进了墙缝里。罗马人推倒了圣殿,挖出了金子,使得第二神殿成为一片废墟,只剩下一堵西墙。

公元135年,罗马人在废墟上重建了耶路撒冷,将圣城据为己有,犹太人却被禁止入内。

东罗马拜占庭时代,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被容许每年一次于圣殿被毁周年日到这堵西墙来。昔日辉煌无比的圣殿山,雄伟的耶和华神殿,现在却只剩下一堵残墙陋壁的惨状。面对眼前的这一切,每个犹太人忍不住都是嚎啕大哭,同时他们也为以色列的再次复兴哭泣并祷告,“哭墙”之名不胫而走。

正是这堵“西墙”,成了处于流散状态的犹太人千百年来的精神寄托,被视为犹太教最神圣的地方和犹太民族往日辉煌的象征。

公元638年,穆斯林远征军攻陷耶路撒冷,阿拉伯人在耶和华神殿的废墟上修建了一个清真寺,就是现如今的阿克萨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寺,仅次于麦加圣寺和麦地那先知寺。

根据穆斯林的传说,这个位置是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621年7月的一个夜晚由天使吉卜利勒陪同着从麦加那儿乘着天马到了耶路撒冷,然后又登霄夜游七重天的地方。

仅凭着一个神奇的传说,阿拉伯人就占据了以色列人的圣地圣殿山,而且一占就是一千好几百年,使得现在的神殿山成为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这两个民族的矛盾聚焦点。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复国了,以色列人重新拥有了自己的国土,但是圣殿山却依然被阿拉伯人给盘踞着。

1948年的5月15日的早晨,也就是在以色列建国还不到24小时,以色列周边的几个阿拉伯国家向以色列发起了突然袭击,他们打算把刚刚建立起来的以色列国掐死在摇篮里,把犹太人都扔进地中海里去喂鱼。

令全世界没想到的是,战争的最后胜利者却是以色列人。以色列人打败了阿拉伯联军,他们顺手又收复了依然被约旦人占据着的大片领土。但是,约旦人却趁乱占据了耶路撒冷老城。

约旦人关上了老城的城门,以色列人被拦在了城门外,他们进不去老城,看不到圣殿山,走不近哭墙,没法去向上帝祷告。

这样的胜利让以色列人心不甘。

1967年6月7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人打败了埃及人、约旦人、叙利亚人。以色列军队不但占领了西奈半岛、收复了苏伊士运河的航行权、解放了约旦河西岸的大片领土、同时也赶走了盘踞在老城里的约旦军队。

当以色列军队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了向他们关上大门长达19年之久的老城,当他们走近哭墙时,全体军人都是满含热泪,很多人都是嚎啕大哭。亡国整整的2500年,盼了整整的2500年,以色列人终于可以随时走近哭墙,走近上帝的身边。

但是,当年耶和华神殿的地方却依然矗立着两座宏伟的清真寺,一座是大金顶,也就是阿默清真寺。一座是大银顶,也就是阿克萨清真寺。那是压在以色列人心上的两块大石头,很难翻掉的。

犹太人只能随时进入哭墙广场,但却上不了圣殿山。

2000年的那一年,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的沙龙率领人马登上了圣殿山,引发了以色列境内巴勒斯坦人的全国暴动,同时也惹怒了整个阿拉伯世界。为了民族矛盾不加剧,以色列人暂时放弃了圣殿山,直至今日。

耶和华的神殿已经不在,但是作为第二神殿的建造者希律王,有必要多一些笔墨来介绍一番。

希律家族是以东人,也就是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的共同祖先亚伯拉罕的双胞胎孙子中的老大以扫的后代。当年的哥哥以扫被弟弟雅各(也就是以色列)给忽悠了之后,失去了长子的身份,被排除在上帝的祝福之外,而且还被打发到了以东那个穷地方。

正是因为自己的祖先以扫被雅各给涮了,原本应该属于哥哥以扫的福分被弟弟雅各得到了,所以以扫的后代以东人就一直和以色列人作对。在以色列人逃离埃及进入迦南地的时候,就遭到了以东人的阻止,不让他们过境进入应许之地。

后来,经过了40年的旷野流离,以色列人终于进入了迦南地,以东人却依然与以色列人为敌,他们勾结非利士人抢掠以色列人。无论是埃及人、叙利亚人、希腊人、罗马人还是波斯人,只要是这些侵略者攻打以色列,以东人就在一边落井下石,跟着鼓噪,帮着侵略者欺负以色列人。

在以色列人落难时,以东人曾经还一度占领了犹大国的南部地区,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以东人十分仇视以色列人,他们把老祖宗以扫对雅各的仇恨,都发泄到了落难的以色列人身上。

为此,上帝耶和华决定灭掉以东人。《圣经》中的那篇《俄巴底亚书》就是一部上帝审判以东人的宣言书:

“因你向兄弟雅各行强暴,羞愧必遮盖你,你也必永远断绝。当外人掳掠雅各的财物,外邦人进入他的城门,为耶路撒冷拈阄的日子,你竟站在一旁,像与他们同伙。你兄弟遭难的日子,你不当瞪眼看着犹大人被灭的日子,你不当因此欢乐他们遭难的日子,你不当说狂傲的话。我民遭灾的日子,你不当进他们的城门。他们遭灾的日子,你不当瞪眼看着他们受苦。他们遭灾的日子,你不当伸手抢他们的财物。你不当站在岔路口,剪除他们中间逃脱的。他们遭难的日子,你不当将他们剩下的人交付仇敌。”

上帝宣判了以东人的死刑,并藉着罗马人的手灭绝了以东这个民族。以东这个民族从此就从地球上消失了。当然,以东人的残余也还有留下来的,那就是希律一家。他们当时逃到了南地,就是在以色列南边的那地方。上帝之所以留下了希律,自有其安排。

希律家族当时在以东就是显赫的贵族,在以东人被消灭之时,希律全家逃到了南地。南地在以色列的南边,和埃及搭界。因为原本就是有钱人家,所以希律在南地就做起了生意,他发了财,他做生意赚了很多很多钱。

后来,希律就拿钱贿赂了当时统治以色列的罗马皇帝。在他25岁的那年,他当上了以色列的王,史称大希律王,他成了以色列的统治者。就这样,以扫的后代终于骑到了雅各后代的脖子上,解恨了!

大希律王在以色列的历史上是一位很有争议的人,他在位34年,在他统治以色列的时候,为了讨好犹太人,坐稳他的宝座,他确实也做了不少对犹太人有好处的事情。他大兴土木扩建了耶路撒冷,他最大的作为就是扩大了圣殿山,重修重建了耶和华的圣殿,也就是第二圣殿。

当然,希律也没忘了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希律宫殿。在那个年代里一直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个人没有见过大希律王建过的宫殿,那他就不知道什么叫美丽的建筑。

大希律王的老家以东那里原本就是一个建筑发达的地方,在他统治以色列期间,就开始大搞土木建设,他不但建造了四通八达的道路,还建造了许多的水渠,因为以色列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尤其是城市的建设也是不得不提的一笔。

希律建造的以色列当时最兴旺发达的城市凯撒利亚是一座规模宏伟的港口城市,他把自己的政治中心建在了凯撒利亚,而把宗教和文化中心放在了耶路撒冷。

但是大希律王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尤其是到了他的执政后期,他怀疑很多人,他总是觉得别人在威胁他的政权,所以他看着谁不顺眼就不经审判地随意杀戮。因为疑心过重,希律王甚至杀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妇,甚至连他的两个孙子他也敢杀。

也正是因为大希律王的生性多疑和随意杀戮,因此也就埋下了祸根。后来,大希律王很神秘地死去了,他的死因至今还是个谜。

大希律王特别听从罗马人的指挥,甚至到了绝对忠诚的地步。在他死后,罗马皇帝分封了他的三个儿子,其中的老三就是希律安提帕,他被分封为加利利地区的王。

在《新约圣经》里分别提到了三个希律王,实际上是他们家的祖孙三代,耶稣出生时想杀他的那个希律,就是大希律王。而杀害施洗约翰的那个希律,就是他的三儿子安提帕,另一个杀害耶稣的门徒约翰(耶稣在加利利招收的门徒,不是十二门徒之一的那个约翰)的希律则是他的孙子基亚帕。

从基督教的角度,希律一家都是罪大恶极的人,在耶稣刚出生时,大希律王就想杀害耶稣,他的三儿子,也就是希律安提帕,也是做尽了坏事,施洗约翰就是被他杀害的,耶稣也是被他杀害的。

耶稣之后,希律家的第三代,也就是希律基亚帕,又杀害了耶稣的门徒约翰。

根据《圣经》所言,他们这些雅各的后代都是被以扫的后代给杀害的,以扫和雅各两兄弟的恩恩怨怨,既导致了以色列很长一段历史进程的走向,也成就了上帝耶和华对人类救赎大计划的按部就班,也正是因为上帝对全人类的大救赎计划的实施,才使得基督教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一种信仰。

公元70年,罗马军队攻陷耶路撒冷,在烧毁了圣殿之后,罗马人留下了这堵残墙没有推倒,他们是为了羞辱犹太人,因为耶和华神殿在犹太人的心中是至高无上的,而如今只留下这堵残墙陋壁,会让犹太人的心灵永远饱受着煎熬与痛苦。

被罗马人摧毁的耶和华神殿实际上是第二神殿。第一神殿早在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攻陷耶路撒冷的时候就被巴比伦军队给摧毁了。时隔656年之后,由希律王时期建起的第二神殿又被罗马人给摧毁。

打从罗马人攻陷以色列之后,以色列就亡国了,以色列人都被驱逐到世界各地去了,圣殿不复存在两千年,只剩下一堵残墙陋壁,却成了以色列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

犹太导游欧米招呼我们走进哭墙,我们每个男人都领了一顶犹太人戴的那种基帕小帽子,女人则不用戴什么帽子。在犹太教里,这顶小帽子是犹太人借以与上帝接近的“途径”,戴上它也表示对上帝的尊敬。把小纸帽戴在头上才能够走进祈祷处,否则就被视为异教徒而不准入内。

哭墙院内分为两个部分,中间被一道铁栏杆隔开成左右两部分,男人和女人分开在两侧,男女是分开祈祷的,我们的人分成了两拨,男女各走各的,男的在左边,女的去了右边。

我们终于走近了哭墙,我用手抚摸着眼前的千年巨石,一切都还是老样子,时光如梭,年复一年,这座所罗门时代的建筑历经了18次的劫难,只剩下了这堵沧桑的残墙陋壁,但这却是犹太人心中的最神圣。

哭墙有52米长、19米高,这是由27层巨大的大小不均的灰白色石头构建,在这些巨石之间没有水泥之类的粘和物,纯粹是当年的石匠们的精湛的手艺建造而成的,石缝之间的接合面也是非常结实非常吻合。

这堵圣殿的墙石当年在建造的时候完全采用了埃及人当年建造金字塔的时候所采用的技术才把这些巨石给垒造上去的,其中有5块巨型的基石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根据声波探测法测定,最大的一块巨石约长13.6米,宽4.6米,高3.5米。

还在来圣城的路上时,来自大连的韩大姐在车上就问我准备好了祝愿纸条了吗?我知道大姐说的是什么意思,因为走近哭墙的犹太人都是将事先写好的字条揉成一团,塞进墙壁上的缝隙中,那字条上写的是他们心中的愿望,很多非犹太人也学会了写纸条塞墙缝。

我笑着说我还没有,我确实什么也没准备。大姐递给我一张纸和一支笔。我在颠簸的旅游大巴上开始写了起来。可是,写什么呢?我们都是凡人俗人,欲望太多心愿太多,巴望着上帝祝福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但一想,个人的欲望不能太高,个人的所求不能写得太多,免得被上帝责怪我这人事太多。再三斟酌,就拣选写了几个美好的愿望,希望上帝帮忙解决。

站在哭墙前,我从衣袋里掏出了我在旅游大巴上写的那张纸条,学着犹太人的样子祷告了几句,然后就把那纸条往墙缝里塞。这一塞纸条不要紧,我发现所有的墙缝里几乎都塞满了各种折叠的纸条,有的墙缝里的纸条都往外淌了。

我赶紧祷告,希望上帝在百忙之中能够读到我的这张纸条,满足我的那几个小小心愿。

我在哭墙边徘徊着,墙边有很多做祷告的犹太人,犹太人在哭墙前做礼拜的场面已经成为耶路撒冷的一道代表性的风景线。

欧米刚才还告诉我们说,现在的犹太人几乎没有在哭墙边上哭的了,因为现在犹太人的苦难历史已经过去了,幸福的生活使得犹太人只把来到哭墙祈祷作为一种向上帝亲近的方式了。

欧米说的应该没错,因为我发现那些犹太人没有一个人在哭,大家只是嘴里在做着一些我既听不清楚估计也听不明白的祷告语言。

千百年来,哭墙的墙面已经被人们抚摸、拍打得十分光滑平坦,我凝视着这堵闻名于世,但看起来再平常不过了的残垣断壁,犹太人的心境以及他们对至高无上的上帝耶和华那无比崇敬的心情让我很是感动与感慨。

哭墙的东面就是另外的一个世界,那是穆斯林的圣地。我离开了哭墙走到哭墙广场的西端,我抬头向着哭墙的墙东边望去。越过那高高的哭墙,就是那座阿拉伯人的阿默清真寺,只见那金光灿灿的“大金顶”在强烈的中东烈日下闪闪发光。

阿默清真寺旁边不远处就是银色的阿克萨清真寺,“大银顶”和“大金顶”均属最古老的阿拉伯式建筑,它们相互映衬,映带左右,使得耶路撒冷的圣殿山的这块世界上最珍贵的宝地更加庄严、更加斑斓。

《圣经》说:“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圣经》还说:“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在耶路撒冷。”

这就是耶路撒冷的真实写照!

犹太导游欧米在招呼我们了。我们沿着那道拱形门洞回到了那条没有走完的苦路,继续着我们的苦路旅程、继续我们的圣城之旅。

作者:胡宝星

2018/7/2

重返以色列(48)走进历史的沧桑里

我们离开了犹大山地的山城伯利恒,离开了这座被称为“圣地”的古老城市直奔圣城耶路撒冷而去。伯利恒离着耶路撒冷很近,也就是20来里路的路程,所以我们很快就返回到了耶路撒冷。

不到半天的功夫,我们又一次回到了圣城耶路撒冷,旅游大巴停靠在了老城的北侧城门大马士革门的马路边上。我们将从眼前的这座城门进入耶路撒冷老城,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圣城,这也是我第六次走进这座圣城中的圣城。

除了我和校花学妹杨红卫之外,我们团队的其他人来到以色列之后还没有进入圣城,上午我和学妹在锡安门外的锡安山上掉了队,由于我的错误判断,我领着学妹从锡安门西侧的一个入口闯进了圣城去追赶队伍。

我对老城也就是圣城里面的道路很熟悉,所以我领着学妹穿绕过了亚美尼亚区,然后从犹太区直接去往哭墙,因为我当时以为队伍会去哭墙那边。尽管我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的队伍并没有去哭墙那边,但我的学妹杨红卫也算是跟着我在圣城里面转了小半个城区,比其他的朋友们多看了不少的地方。

在圣城的8座城门当中,大马士革门是最大的一座城门,走进去之后就是穆斯林区,里面非常热闹,因为走进这座大门就直接进入到了城内的阿拉伯集市。可以说,凡是读过《天方夜谭》的人如果走进大马士革门,就会有一种自己已经走进了天方夜谭里面的故事所讲的的阿拉伯世界里的错觉。


耶路撒冷老城的这8座城门并不全都是当年圣城初建时候的城门,好几座都是后来一次次的修建后由占据着圣城的外来侵入者给命名的。

我们眼前的这座大马士革门远在第二圣殿时期的时候就是一座城门,也就是希律王在位的时候修建的一座城门,但当时并不是一座很大的城门,是由后来的罗马人建造扩大的。公元70年的时候罗马帝国的军队攻陷了耶路撒冷,以色列被灭亡了,这片土地变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叫犹大省。

罗马军队攻陷耶路撒冷虽然不是在哈德良当罗马皇帝的时候,但后来哈德良也来到了耶路撒冷。有关哈德良皇帝的情况我在前面有关约旦的罗马古城杰拉什的章节中专门介绍过。

哈德良是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时期的一位皇帝,他是罗马帝国最发达和最繁荣时期的第三位皇帝,通过在世界各地辗转征战,他走遍了罗马帝国的每一个行省,也就是说罗马帝国所征服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他哈德良都去走了个遍,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当年耶路撒冷的沦陷时候,哈德良还没有当上皇帝,但是在他当上皇帝之后,对犹太人也是实行非常严酷的手段。当年他以战胜国的皇帝身份来到了耶路撒冷,进入了这座圣城。因为当时的罗马帝国也征服了叙利亚,并且叙利亚离着以色列也很近,于是哈德良皇帝就在老城城墙朝着大马士革方向的位置上,建造了一座最大的城门,并且把这座圣城主要的进出口城门命名为大马士革门。

大马士革是叙利亚的一座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美丽城市,号称“人间的花园,地上的天堂”。千百年来,大马士革一直被誉为是一座“天国里的城市”,有不少的史学家坚持认为大马士革是人类历史上有人居住的最古老的城市。

哈德良当年建造的大马士革门是现在的三倍大,基本上就是一座凯旋门的样子,因为罗马人喜欢到了哪里都要建一座凯旋门。既然是凯旋门,所以周边就没有城墙,因为罗马人的凯旋门都是没有城墙的。

但是今天的这座大马士革门已经不是以前哈德良皇帝时候的模样了,因为耶路撒冷屡遭劫难,侵略者一拨拨地占有这里,哈德良建造的那座城门早就已经被毁掉了。现存的这座城门是由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一世在1542年的那一年建成的。

苏莱曼大帝在位期间也算是取得了不少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之一就是在1535年到1542年这段时间里对耶路撒冷老城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与重建。走进老城,不少的建筑上依然还保存有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那个时期的阿拉伯语铭文,清晰记录着苏莱曼的名字、称号以及该建筑的建造年份。

现在的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圣地,为了争夺这块圣地,这三个不同的教派几千年以来在这里不知发生过多少次残酷的征战。据历史学家验证,耶路撒冷自问世到今天,先后有18次被夷为平地,但每次被毁之后又都得到复兴。耶路撒冷是世界上少见的屡遭破坏但又备受崇敬的一座美丽城市,究其原因,就在于这是一座世界公认的宗教圣地。

耶路撒冷有着世界上最宏严的外形,它将一切真理凝固在其中,它又有着世界上最宏亮的声音,但又需要人们仔细谛听,因为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奇妙地混合在一起,结合在一起,交融在一起,从而使得这一座小小的城市竟然会让人无所适从。

自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建成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以色列人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昔日圣殿的遗迹西墙,也就是哭墙,现在仍然是犹太教最神圣的所在。

基督徒也相当重视耶路撒冷,根据《圣经》记载,这里是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地点。伊斯兰教也将耶路撒冷列为麦加、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地,以纪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并在圣殿山上建造了2座清真寺,一座是阿克萨清真寺,俗称大银顶;一座是圆顶清真寺也就是阿默清真寺,俗称大金顶。

三大宗教的圣地定在同一城市,这在世界上可谓一奇,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但是数千年的历史、宗教、政治矛盾交织,加上外来干预,中东已成为冲突最多的地区,因此被比喻为局部战争的火药桶。

1948年耶路撒冷成为国际共管城市,所以以色列在建国的时候定都在特拉维夫。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西耶路撒冷,并且迁都到了耶路撒冷,总统府、大部分政府机关、最高法院和国会也都迁到了耶路撒冷。

自1975年起,耶路撒冷超过特拉维夫成为以色列最大的城市。2011年,耶路撒冷的面积为126平方千米,拥有人口80.1万人,这两项指标均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城市之首,无论是犹太人的数量还是非犹太人的数量,耶路撒冷都超越了特拉维夫,居以色列各城市的首位。

但是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却好像有一道隐形的墙,存在着隔阂、彼此防范,所以难以成为朋友。这两个民族的人们就像是处在一个空间中的两个平行世界,井水不犯河水,不交融,也不对抗。

犹太人的家庭和巴勒斯坦人的家庭经常会在公园中的同一片绿地上野餐,但他们不可能亲如一家。

希伯来大学的犹太大学生和巴勒斯坦大学生经常会在同一家咖啡馆喝咖啡,但他们绝不可能打成一片。

犹太小朋友和巴勒斯坦小朋友也经常会在街头的同一座喷泉旁嬉戏,但他们很难成为好玩伴。

这就是耶路撒冷的现状。历史到了今天,耶路撒冷以巴争端的核心中的核心,因为她不但是全世界各地的犹太教徒、基督教徒,以及伊斯兰教徒们魂牵梦萦的神圣古城,也是其他无宗教信仰的人们渴望亲临光顾的胜地。谁也不会舍弃这座圣城中的圣城,所以围绕着圣城的争端似乎将永远地延续下去,最后只有等待着上帝的裁决了。

我们走进了大马士革门,走进了这座耶路撒冷圣城最大的城门。尽管这是我第六次走进圣城,但这却是我第一次从大马士革门走进圣城,以前的几次进城我一般都是从锡安门或是粪厂门也就是哭墙那个位置进入圣城。

作为耶路撒冷老城中最大城门的大马士革门,一走进门去就是走进了穆斯林区,也就是阿拉伯人区,我们走在了狭窄的街道上,石灰岩块路面、石阶,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照人。小街的走道很窄,但两边却林立着一家挨一家的小铺面,但这也应该是整个老城里面最热闹的地方了。

我以前在以色列生活过一年半,对每一座城市的阿拉伯市场几乎都很熟悉,因为经常去逛市场采购吃的和用的,就连耶路撒冷老城的这个阿拉伯市场我也是逛了好几次。但我的朋友们却都是第一次走进以色列的阿拉伯市场,每一个人都是好奇心满满的。大家经常在那些阿拉伯店铺门前留住脚步,一边欣赏着琳琅满目的阿拉伯商品,一边与那些阿拉伯商贩们互动一下。

漫步在金色的耶路撒冷,行走在耶路撒冷的老城内,所到之处都充斥着犹太、基督、伊斯兰这三大宗教的古迹和动人的宗教传说,即便是在这条狭窄的老城古道商业街上,也是遍布着沧桑的古迹和辉煌古建筑,不由不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灵魂震撼。

走在城内的大街小巷,仿佛不经意间就会被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迎面撞个满怀,甚至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此时此刻总会使人感觉到一种深深的灵魂的震撼,一切的一切仿佛都是在梦中一般。

《圣经》的许多故事发生在耶路撒冷,发生在我们行走着的这条圣城古道上,耶稣传福音、被钉十字架、复活等许多圣经传说都能在这儿找到相应的地点和遗迹,这更增添了《圣经》和圣城的魅力。

我们沿着这条古老的街道走向苦路,这条苦路建于200年前,是根据《圣经》里耶稣被判钉十字架之后,他背负着一个沉重的木制十字架被押往各各他刑场,因为当时被判死刑的人都要钉在十字架上,而且必须是自己背着那十字架。

现在的苦路已经形成了规矩,每个周五的下午2点钟,沿途教堂的神父们都要走一遍耶稣当年所走的这条苦路。每到这个时候苦路就挤满了人,人们一站一站地祈祷着、唱着经歌,那场面既宏大又感人。

导游欧米告诉大家说,我们要沿着耶稣当年背着十字架走向各各他的那条苦路一直往前走,因为这是来到以色列、来到耶路撒冷的所有人都要体验的一段路,沿着这条苦路可以一直走到最终点圣墓教堂。

欧米引导着大家从苦路的第一站开始,一边走着一边介绍着。

苦路的第一站,就是当年罗马巡抚本丢.彼拉多宣判耶稣死刑的罗马广场,是犹太人强烈要求本丢.彼拉多处死耶稣的确切地点。沿着这条狭窄的苦路继续往前走,很快就走到了第二站,然后是第三站、第四站、第五站。

走到了第五站,我们就站下了。欧米说前面的拐弯处就是哭墙,我们要先去哭墙那边参观,然后再返回这条小街,继续着后面的第六站、第七站……。

哭墙到了。大家的精神都振奋起来。有关哭墙大家了解的不是很多,但我对《圣经》研究多年,尤其是对这座废墟一样的老城墙知道的很多,因为这里是耶和华神殿的所在地,这里就圣殿山。

以色列人的祖先两次建造圣殿,又两次被毁,现在只留下一段断壁残垣,就是耶路撒冷城和城中这段被称作“哭墙”的残破城墙,但这却是犹太人几千年来的精神寄托之地。当他们流落异邦时,他们深情地唱道: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了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耶路撒冷老城被约旦占领,犹太人就被禁止前往哭墙祈祷。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人解放了耶路撒冷,夺回了哭墙,他们终于回到了这里。他们在哭墙前哀哭自己的不幸,祈求人类的救世主弥赛亚的早日到来。

欧米站在原地向我们介绍着苦路的每一站,他说从第二到九站的街道墙上都有雕刻着或是青铜制的罗马数字标志,每一站的旁边都建有相关的教堂。

第2站是荆冕教堂,因为就是从第二站开始,耶稣被人扣了一个荆棘枝冠在头上,导致他的头上开始流血。

耶稣背着十字架走向刑场的时候,他一共跌倒了三次,第三站、第七站、第九站就是耶稣当时摔倒3次的具体位置。

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就是从第四站遇见背着十字架走向刑场的儿子,她在这里放声大哭悲痛欲绝。

第五站就是那个叫做西门的古利奈人开始帮着耶稣背那沉重的十字架的地方,因为耶稣被折磨得已经很虚脱了,背不动那十字架了。那位帮着耶稣背负十字架的西门后来成为基督教的传道士,甚至他的全家也全都信了耶稣。

欧米挥了挥手,领着我们拐进了那个去往哭墙的过道,这是一个拱形的门洞。我们没有受到以色列军警的任何检查,大步流星地穿过了这个过道,我们走进了著名的哭墙广场。

作者:胡宝星

2018/7/1

重返以色列(47)走进伯利恒走进历史

这就是圣诞教堂?我们抬头望着眼前这座千孔百疮的破旧教堂,望着那悬挂着一口大钟的塔楼,还真让人一时半会儿回不过味来,大家心目中的圣诞教堂应该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大教堂,因为这是耶稣诞生的地方,是弥赛亚降临的地方。

可眼前的这座教堂仿佛是一座已经废弃了多年的旧教堂。

但是,这确实就是圣诞教堂,这是全世界最神圣的一座教堂。

细看上去,这座圣诞教堂的外观造型很像一座中世纪的城堡,既朴素无华又坚实牢固。塔楼上悬置着的那口硕大的钟每天都定时被敲响,那浑厚苍古的钟声能传到伯利恒的每条大街与小巷,也能传到伯利恒以外很远的地方去。那深沉的钟声响起时,走在马槽广场的游人熙熙攘攘,走在路上的基督徒项礼膜拜,这也是伯利恒的一大景观。

每年的圣诞节期间,来自各大洲的人们纷至沓来,汇集到了马槽广场,走进了圣诞教堂,圣诞节期间的伯利恒那可真叫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摩肩接踵,场面煞是壮观,人数超过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任何一处基督教圣地。

对于基督教来说,伯利恒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该城最著名的基督教古迹是坐落于市中心马槽广场的圣诞教堂。后来,在奥马尔清真寺的旁边,建起了一座修道院。

是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也就是史上第一位基督教国王建造了这座圣诞教堂。但是严格说来,应该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所建,当然那也是在她儿子的促成下建成的。

在公元325年的那一年,君士坦丁大帝偕同母亲海伦娜来到伯利恒的耶稣诞生地朝圣,当时这个位置有一个洞穴被认定是耶稣当年出生的那个马厩位置,那是远在公元2世纪时候的圣.贾斯汀考证的,他认定这个洞穴就是耶稣当年出生的马厩位置。于是,这个洞穴就被公认为耶稣的诞生地。

在君士坦丁大帝和海伦娜来到伯利恒朝拜这个圣洞的时候,这里还没有形成一座像样的建筑,也就是说这里并没有教堂。于是,海伦娜要求儿子在这里建造一座教堂,以纪念耶稣在这里诞生。

公元333年,在耶稣出生遗址上建造的这座教堂落成了,被命名为圣诞教堂。很快,由海伦娜要求儿子君士坦丁大帝建造的这座教堂就成为世界公认的圣诞教堂了。

公元529年,以色列境内的撒玛利亚人发动了一场起义,他们攻占了伯利恒,并将这座圣诞教堂毁掉了。

公元540年,查士丁尼大帝重建了这座教堂,其建筑材料也是部分采用了海伦娜建造的那座旧教堂的残存材料。

圣诞教堂在历史上又先后被罗马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十字军和土耳其人占领过,这座神圣的教堂可以说是久经磨难,屡遭毁坏、多次修葺、多次改建。

一千六百八十多年过去了,圣诞教堂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风雨雨、饱受了数不尽的破坏与摧毁。历史走到了今天,这座教堂的主题风格和结构大体上基本上都保持了下来,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观。

圣诞教堂历史上最悬的一次遭遇是在公元7世纪,当时波斯人的大兵攻陷了伯利恒,他们摧毁了伯利恒及其附近的许多教堂,但却唯独对圣诞教堂未加践踏,因为当那些波斯人冲进教堂准备捣毁时,却发现教堂里的壁画上画着那三个当初从东方来的博士,他们身上穿的是波斯的服装。

四大福音书中的《马太福音》提到了那几位来自东方的博士在天上的星星指引下来到伯利恒去拜见刚出生的耶稣的经过。《路加福音》则对耶稣的出生及成长做了更为详尽的叙述。

路加医生的《路加福音》,其实是为保罗辩护所写的一份申诉书,当时保罗被犹太教的顽固势力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给抓住了,他们想法设法要让罗马人处死保罗,因为保罗传播的福音思想危及到了他们的统治,尽管他们实际上已经被罗马人给统治着,是罗马人的傀儡。

为了解救出保罗,路加开始了营救工作,他首先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提阿非罗。提阿非罗是罗马巡抚,但他是希腊人,因为他的官位算是蛮高的,所以人称提阿非罗大人。

为了能让提阿非罗帮助营救保罗,路加要用充分的文字资料来证明给提阿非罗大人看看,耶稣并不像犹太教的法利赛人所宣扬的那样,是大骗子,是想当犹太人王的拿撒勒乡下佬。

但是路加不是犹太人,他是希腊人,如果自己要想写好申诉书,就必须要找到有力的证据,以此来证明保罗所宣扬的基督思想并不是邪说,于是,他决定准备充实的资料,争取保出自己的挚友与导师保罗。

路加开始四处去收集有关耶稣的资料,因为当时耶稣的母亲马利亚还在拿撒勒,约翰那时候还没有带她离开以色列,同时,耶稣的四个弟弟也都还在,他们也知道很多耶稣的事情。当然了,耶稣的众门徒都还在,他们也都是挖掘重要资料的源泉。

根据史料显示,路加访谈过耶稣的门徒雅各,还有马太,也有约翰。路加想到了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就决定动身去北方的加利利地区,他走进了耶稣的家乡拿撒勒,打听到了马利亚的家,找到了耶稣的母亲马利亚。

马利亚在拿撒勒的家中接受了路加医生的采访,她把天使加百列如何找到自己,又如何从圣灵受孕,生下了耶稣;耶稣出生后又如何遇到希律王的追杀,他们一家人又如何受到天使的指引出逃到埃及;大希律王死后,天使又如何将他们引领回以色列;耶稣在拿撒勒的成长;耶稣出走后到了约旦河受洗于先知约翰;耶稣在加利利地区的传道,等等,反正,有关耶稣所有的一切,马利亚都原原本本地都告诉了路加医生。

约瑟和马利亚都是大卫王的后代,就尘世的父亲约瑟这一支而言,耶稣是大卫合法的子孙,就母亲马利亚那一支而言,耶稣也是大卫的血脉。

路加从马利亚的口中得知了耶稣的所有故事,他博学多才,而且文笔也极好,这从他所撰写的《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就可以看得出,那都是《新约圣经》中极为重要的两篇经文,是经典之作,被尊为犹太人之外的外邦人来认识耶稣和信奉基督教的专读经文,是经典中的经典。

因为马利亚的帮助,路加顺利地为保罗写好了申诉书,交给了当时对保罗的案子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提阿非罗大人,因为路加的资料都是来自目击者的口中,是准确的,可靠的,也是完全真实的。

在路加医生的帮助下,同时也在罗马巡抚提阿非罗大人的周旋下,保罗不但逃脱了死刑,而且还被无罪释放,继续着他的福音传播。

路加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所写的申诉书将来会是《圣经》中的一卷重要经文,也不知道这本书在两千年后会流传全世界,他当时纯粹是为了要帮助狱中的朋友保罗。

《路加福音》中就详细介绍了耶稣的出生。因为当时的罗马统治者要对以色列境内的犹太人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每个人都必须要回到出生地去,约瑟只好带着即将临产的马利亚从拿撒勒到了伯利恒。因为找不到旅馆,约瑟和马利亚只好找了一个马厩暂时栖身,当天晚上,马利亚就在马厩里生下了耶稣。

那个马厩,就是现在的圣诞教堂的位置。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就是公元纪年的开始,但是叫法有些不同,西方人叫西元前西元后、基督教叫主前主后、中国人叫公元前公元后。

公元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元历法和纪年。

我们到达伯利恒的圣诞教堂的这一天,是公元2017年的10月23日,离着圣诞节还有两个月的时间。

欧米领着我们走到圣诞教堂的一个小门前面,说:这就是圣诞教堂的入口处。我们都往前挤,弓着身子往里面看,但是黑咕隆咚的看不清楚什么。这是一个看上去非常不起眼,只有1米高左右的小门,必须低着头躬着身才能进入到圣诞教堂里面去。

欧米介绍说,早期圣诞教堂是有一座大门,到了中世纪的时候,欧洲十字军远征并占领了伯利恒,为阻止阿拉伯骑兵长驱直入到教堂,玷污了圣殿,所以就把这个门改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欧米说,还有另一种说法:以前那些骑士们经常骑着高头大马就通过大门直接进入到教堂里面,人们觉得这样对耶稣不恭,于是便将大门改成了这种小门,现在只能躬身而入,可以让进入教堂的人们在不经意中表达了对耶稣的敬意。

欧米招呼我们进那小矮门,我们弯下腰来,排着队一个挨一个地弓着身子走了进去,我们终于走进了圣诞大教堂。我们使劲睁开眼睛,却看到我们眼前的这座圣诞教堂正在进行内部维修,但依然可以看出教堂里面其实很大。

因为圣诞节即将来临,教堂的两侧都用护板给围住了,我们正前方的主祭坛也在进行维修,祭坛前已经被脚手架围绕了起来,一位神父正在那里做弥撒,他的前面围着一拨西方游客,是天主教的教徒们。

正在维修中的圣诞教堂里面的空间很窄,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欧米领着我们在里面参观的时候也是走马观花。我们参观了当年罗马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修建第一座圣诞教堂时候的马赛克,它是在1934 年的一次考古挖掘中发现的。

耶稣当年出生的马槽那个位置被称作伯利恒之星洞,这也是圣诞教堂中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所在。耶稣当年出生在一个长13米、宽3米的地下岩洞中的一个泥马槽里。后来,泥马槽被人用银马槽所替代。再后来,那个银马槽又被换成了一个大理石圣坛。

那个大理石马槽是在地下,可以透过地面的一个孔洞往下面看到。那个孔洞的上面镶嵌着一枚空心的14角星,表示耶稣出生的具体位置。14角星的上方悬着15盏油灯。欧米带领我们围过去,向我们指点那14颗星星,和那15盏灯。

欧米向我们讲解:那颗14个角的星就是伯利恒之星,14个角象征着由亚伯拉罕到大卫,一共有14代;从大卫到迁至巴比伦时也有14代;由巴比伦时期至耶稣基督又有14代,而耶稣最后背着十字架走向各各他山顶,在苦道上也经过了14站。

我们问:圆盘中心镌刻着那是些什么字?是什么意思?

欧米说:那是拉丁文,意思是:圣母马利亚在此生下基督耶稣。

我们问:为什么那颗星是14个角,但上方悬挂的灯却是15盏呢?

作为犹太教徒的欧米很认真负责地介绍说:那15盏是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亚美尼亚教会等15个不同教派供奉的长明油灯,因为圣诞教堂属于这些不同的教派共同拥有。

欧米向我们介绍着圣诞教堂的过去和现在。耶稣当年出生的那个马厩就在这里,也就是我们所在的圣诞教堂。教堂里面的圣迹实在是太多,每一处都有文字介绍,我这当翻译的也看不懂上面写的是什么意思,因为都是拉丁文的。

我开始在里面用单反相机拍摄,因为教堂里的光线太暗,手机效果不是很好。比较起来,我的单反相机可以拍摄出效果很好的照片,所以我不管看得懂看不懂的,都先拍照下来带回家再仔细研究吧。

欧米介绍说,在过去接近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这座教堂屡遭战火洗劫,创痕累累。为了争夺圣诞教堂的管理权,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冲突和争端,现在由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和亚美尼亚教会联合管理圣诞教堂,所以只好一起来分享了。因此,就连圣诞教堂墙头上多家教派的十字架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圣诞教堂里面有许多的小教堂,各代表着不同的宗教派别,因此各自的礼拜仪式也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堂周围又增添了几个小教堂和修道院,建筑规模也是逐步在扩大。

我们在圣诞教堂里面看遍了几乎所有的内容,我们还参观了凯瑟琳教堂,那是一座富丽堂皇的教堂,每年在伯利恒举行的盛大圣诞弥撒都是在这座大教堂里举行。

凯瑟琳极力反对和劝阻罗马帝国皇帝马克森提乌斯迫害基督徒,她还成功地引领罗马皇后信了基督教。凯瑟琳被关进了监狱,罗马皇帝马克森提乌斯派了许多异教徒哲学家与她进行论辩,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她的劝说下那些人都信了耶稣。

罗马皇帝气坏了,判处凯瑟琳死刑。当时罗马人用的是一种叫做磔轮的酷刑工具来处死她,但是每当把她的身体触碰到轮子时,轮子自己就坏了。无奈之下,罗马人只好将凯瑟琳斩首。

我们也参观了耶柔米洞穴。公元386年,一个名叫耶柔米的神甫来到伯利恒,他隐居下来,专心致志地将《旧约圣经》译成了新拉丁文本,因为以前的七十士译本被认为错误太多。耶柔米所编著的《旧约圣经》译本至今仍是天主教的最权威译本。

现在,圣诞教堂的地下室内建有一座耶柔米纪念堂,用以纪念这位著名的隐修者为圣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耶柔米当时是在一位罗马女子帕乌拉的协助下完成了拉丁文版《圣经》的翻译。帕乌拉死后,耶柔米把她的尸骨放在自己的身边继续翻译工作。

为了纪念耶柔米这一感人的事迹,在圣诞教堂的大院里的那尊耶柔米雕像的脚边,雕刻家在雕刻的时候专门雕刻上一个头骨骷髅。

我们要离开圣诞教堂了,但我们却没有能够进入耶稣诞生的那个马槽所在位置,因为游客实在是太多,那个进入洞穴的小门门前挤满了人,排队需要很多时间。


在没有征求游客意见的情况下,犹太导游欧米擅自决定取消进入那个洞穴的旅游项目,其实他本来可以与大家商量的,但是犹太人的固执使得他没有这样去做。他这又一次的取消参观项目的行为,终于让原本对他有意见的游客发怒了,这是后话。

当时,我建议欧米能否让大家进入那个洞穴去看一看,因为游客们来到伯利恒,进入圣诞教堂里面,就是为了瞻仰耶稣当年出生的那个马槽。可是作为犹太教徒的欧米却以时间不够而拒绝了。于是,有的游客不高兴了。

我理解朋友们的心情,同时也理解欧米的难处。我们离开伯利恒之后马上还要赶往耶路撒冷。圣城耶路撒冷的旅游项目一项也没有开始,留给我们的时间显然是太紧促了。如果我们排队进入那个洞穴的话,大约需要一个小时,等我们再赶到耶路撒冷的时候,圣城里面的很多景点也是看不完的。

再见了!圣城伯利恒!

 作者:胡宝星

2018/6/30

重返以色列(46)世界的聚焦点

我们走在了大卫王的家乡伯利恒的大街上,走在了诞生了耶稣的圣城伯利恒的大地上。我们前方的不远处就是著名的马槽广场,那里是圣城伯利恒的中心所在,也是全世界20多亿信奉耶稣的人们仰慕的一个聚焦点。

马槽广场的名字起源于耶稣当年诞生在这个位置的一个马厩里,因为马厩里面不可能有床,婴儿耶稣就被马利亚用小被子包好了放在了一个马槽里。所以,耶稣刚出生的时候睡过的那个马槽就成为人类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见证物,因为信奉耶稣的人们认为,伯利恒圣诞教堂的这个马槽见证了耶稣的诞生,见证了弥赛亚的降临。

马槽广场这个名字就是根据耶稣刚出生时睡过的那个马槽而起的,尽管这个名字听上去很朴素,但这却是全世界20亿信奉耶稣的人们非常向往的一处圣地。

自1999年年底开始,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等基督教主要流派先后按照各自的传统在伯利恒举行隆重和盛大的圣诞庆祝活动,每年向全球电视转播的圣诞庆祝活动,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因为耶稣诞生在这里,所以每年到伯利恒朝圣和旅游的人数达300多万,圣诞教堂每天都有万人以上的游客来参观和朝圣,旅游及相关行业已上升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从业人员约占就业人口的30%。

但是作为最主要财政收入的旅游业,却是由以色列人掌控着,巴勒斯坦人只能从旅游业中分得一小部分财政收入,因为游客的大多数时间和金钱都花在以色列。你想想,市政府最高长官都是人家犹太人来担任,巴勒斯坦人能分得几杯羹?

以前,伯利恒的巴勒斯坦人可以比较轻松地进入以色列找工作,但是自从2000年的那场巴勒斯坦人第二次大暴动之后,以色列政府改变了政策,他们严格控制巴勒斯坦人进入以色列境内。现在,巴勒斯坦人要进入以色列的境内找工作,就必须通过一个大型的检查站,经过严密的检查之后,才能进入以色列。

巴勒斯坦人的第二次大暴动发生时,我正在以色列的瑞浩沃特市的一个驻地工作,那次大暴动的导火索是因为当时的国防部长沙龙带着他的随从们在耶路撒冷圣殿山上要闯入阿拉伯人的圣地大金顶,也就是阿默清真寺,巴勒斯坦人阻止了沙龙他们。于是,沙龙带领的人与阿拉伯人发生了冲突,双方都出现了伤亡。

这次冲突就像是发酵了一样蔓延到了整个巴勒斯坦地区,以色列境内的巴勒斯坦控制区相继发生反对以色列的游行示威,以色列全面进入紧张状态。事态在升级,进而发生了枪战,造成了巴勒斯坦人有三百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从那次耶路撒冷圣殿山上的冲突事件开始,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双方的争端愈演愈烈,整个以色列都在动荡。那天晚上,我坐在瑞浩沃特的中心车站超市里面的咖啡馆正喝着咖啡,电视画面上出现了当时的以色列总理巴拉克的辞职讲话。

巴拉克总理的辞职同时也宣告了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双方的“以土地换和平”和平会谈的失败,所以以色列的老百姓也都觉得很遗憾,因为这意味着以色列局势动荡的开始。

事实也确实如此,那次沙龙在圣殿山擅闯阿默清真寺所引起的冲突事件,进而引发了巴勒斯坦人的第二次大暴动,从那以后这两个基本上已经走在和平道路上的敌对民族又开始了长达多年的冲突。

我在我的散文集《徜徉在迦南美地》中的那篇《走进约旦河西岸》一文中提到过那次大暴动,因为我当时就在以色列,可以说我是切身感受到了那种紧张的局势以及压抑的气氛。

在沙龙擅闯阿默清真寺的5天之前,我曾经去了一趟约旦河西岸的巴解武装力量总部所在地拉马拉,但是5天后那里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心痛的事件。

那一天,有两名以色列士兵因为走迷了路,他们无意中走进了拉马拉。这本来不是一件什么大事,在以色列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可是拉马拉的警察们却使出了极端的手段,他们把这两名以色列士兵给抓到了警察局,对这两名以色列人进行了非人道的摧残和折磨。

一名以色列士兵当场被折磨致死,另一名被打得昏死过去。昏死的那名士兵被巴勒斯坦人从警察局的二楼上扔了下去,当场摔死了。

巴勒斯坦人的暴行激怒了以色列人。第二天晚上,以色列的几架战斗直升机出动了,以色列人发射了六枚空对地导弹,将这个杀害两名以色列士兵的拉马拉警察局瞬间就夷为了平地。

事情到了这份上了,以巴双方新一轮的冲突,开始升温了。那几天的电视上,轮番播放着双方冲突的场面,我也一直关注着事态的进展。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很多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手持冲锋枪,脸上蒙着黑头罩,聚集在当时拉马拉的街头上。那场面乱哄哄的。

我看清楚了,那个位置就是我当时拍照留念的位置,那照片我至今还保存着。电视画面里有许多头上蒙着黑头罩的巴勒斯坦武装人员,他们手里端着冲锋枪,朝天乱发射子弹,在那里高呼着什么口号,每个人的脸上,都杀气腾腾。

因为第二次大暴动,以色列政府开始严格限制巴勒斯坦人的行动,如果巴勒斯坦人要去往约旦河西岸,或者是去往圣城耶路撒冷,机会就更渺茫了,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以色列政府不允许这些被他们圈起来的巴勒斯坦人自由往来,否则会增加以色列国内的安全隐患。

以色列国内的以色列人只有600来万人,却要与周边15亿人的阿拉伯世界为敌,他们之所以能够在猛兽般的阿拉伯世界的层层包围之中屹立不倒,是因为他们懂得何时硬、何时软。犹太人确实很聪明,他们懂得审势度世,他们对阿拉伯世界的脉搏把得非常准,玩他们于股掌之中。

2002年6月,以色列政府根据1967年战争前,也就是“6日战争”之前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边界线开始建造钢筋混凝土隔离墙,这道高8米、长700公里的高大的隔离墙一直修到以色列与埃及边境。当然这700公里长的隔离墙并不全都是钢筋混凝土的,在一些人口少的地方有的是高耸的铁丝网。

以色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彻底将其境内的巴勒斯坦控制区给隔离开来,因为以色列人已经受够了巴勒斯坦恐怖组织的人体炸弹袭击。自从这道钢筋混凝土的隔离墙修建起来之后,以色列境内的巴勒斯坦人体炸弹基本上是杜绝了,而且巴勒斯坦对以色列的突然袭击也已经几乎降到了零点。

被圈起来的巴勒斯坦人知道奈何不了犹太人,所以只能把仇恨用到油漆刷子上,他们在隔离墙乱涂乱画,以发泄愤怒,伯利恒的巴勒斯坦人就是这样,他们把自己一侧的墙面乱涂乱画,一片涂鸦。有些中国人也来凑热闹,他们在隔离墙上刷上了大大的“拆”字,再画上个红圈圈,乍一看就像是城管干的事儿。

犹太人很聪明,巴勒斯坦里面那一侧的隔离墙随便他们怎么涂鸦,看上去好像是一概不管,但是他们控制着伯利恒的一切。

强硬的以色列人不但造起了隔离墙,而且还规定伯利恒的市长、副市长都必须有犹太人来担任,甚至连伯利恒的市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都是犹太人。伯利恒是伯利恒行政区的首府,也是巴勒斯坦文化和旅游业的一个中心,这座城市的市政委员会拥有15名选举产生的成员,包括市长和副市长。

尽管以色列的隔离墙严重影响了伯利恒的旅游业,但每年仍然有300多万的游客来到伯利恒观光旅游。尽管伯利恒的巴勒斯坦人依然不富裕,财源被以色列人牢牢控制着,但也是巴勒斯坦地区最富裕的阿拉伯城市。

巴勒斯坦的经济百分之百被控制在以色列的手中,因为他们的经济基础几乎是原始社会的,非常薄弱非常落后。巴勒斯坦老百姓要想赚钱,就必须进入以色列境内去找活儿干,但是以色列在这方面也是紧紧地掐着他们的脖子。

以色列规定:50岁以下的巴勒斯坦成年人进入以色列境内找工作,每天都必须通过以色列的检查站,在以色列军警的严格检查下获得准许入境之后,方可拿到特别通行证,才能进入以色列去打工赚钱,每天都这样!

以色列还规定:50岁以上的巴勒斯坦人,如果没有以色列身份的话,就不能进入以色列。也就是说,他们连找工作的资格都没有,

为此,巴勒斯坦整天在国际社会寻找同情、寻求怜悯。联合国也经常为此召开一些会议,呼吁以色列人放宽政策,给巴勒斯坦人更多的工作机会。但是以色列人依然是我行我素,不予理睬。

巴勒斯坦地的阿拉伯人对以色列恨得是牙根儿痒痒,但是他们又离不开以色列,因为作为贫穷的巴勒斯坦人来说,到以色列境内打工是他们的重要经济来源,巴勒斯坦人离开以色列人,真的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我在以色列做翻译工作的时候就经常与那些进入以色列打工的巴勒斯坦人打交道,我当时结识了好几个趁假期从巴勒斯坦来以色列境内打工的中学生。我很喜欢他们这些巴勒斯坦少年,他们也很喜欢我。这些巴勒斯坦少年个顶个都长得惹人喜欢,他们长着蜷曲的头发,眼睛大大的,特别有精神,我觉得他们个个都是小帅哥。

我很照顾他们这些阿拉伯“小阶级弟兄”,有些双方搭界的活儿,我都会让我手下的工人照顾照顾那些学生们,因为有些工作其实是混在一起的。当然,这些巴勒斯坦少年干起活儿来也确实很卖力,可能是家中贫困的境况,造成了他们的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们走进了马槽广场,走进了圣城伯利恒的市中心,因为这座城市的市政厅就设在马槽广场。一眼望去,马槽广场是一个面积不是很大的小广场,走进广场之后往左侧看,有一座看上去年代已经很久远了的教堂。

但是我们既看不到这座教堂的门,也看不到教堂的周边有什么建筑,在一般人的眼里这是一处很不显眼的教堂,并不会引起人们太大的注意。但我知道这个教堂就是著名的圣诞教堂,是两千零十七年前耶稣出生的地方。

但是,大家并没有去留意这座不起眼的教堂,却都把目光转向了广场的右侧,也就是马槽广场的右半边,那里是一片开阔的场地,两边有多家餐厅咖啡馆和小纪念品商店。伯利恒的市政厅就在那边的一侧,与其相对着的是伯利恒和平中心。

更显眼的是,有一座清真寺矗立在马槽广场的最右侧,另外还有一座修道院就在马槽广场的最右侧一条街的里面,隔着那座清真寺很近,远远望去,这两个高耸的建筑物好像切换在一个画面里一样。

一座穆斯林的清真寺、一座天主教的修道院,这两座不同信仰的教堂居然并排着在一起,形成了整个马槽广场的一大景观。


我认识那座清真寺,那就是著名的奥玛尔清真寺。但是那座天主教的修道院,我从来没有进去过。这就是伯利恒!穆斯林教徒是伯利恒一个最大的群体,基督徒(天主教也是基督徒)占得比例不大,但是穆斯林对于基督教也是有着足够的尊重,在这一点上他们做得要比犹太教强得多。

在阿拉伯人的《古兰经》中有六大使者,他们是阿丹(亚当)、努哈(挪亚)、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穆萨(摩西)、尔撒(耶稣)、穆罕默德。

这六个人中的前面五个人都是《圣经》里的人物,也就是人类的祖先亚当(阿丹),后面依次是挪亚方舟的主角挪亚(努哈)、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的共同祖先亚伯拉罕(易卜拉欣)、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并且率领他们在旷野里漂流40年的摩西(穆萨)、人类的救世主耶稣(尔撒)。

只有第六位的穆罕默德不是《圣经》里的人物。所以说,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阿拉伯人对耶稣也是倍加尊重。

作为一名穆斯林教徒,巴解组织的领袖阿拉法特的妻子就是一名基督徒。当年伊拉克的萨达姆,其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阿齐兹也是一名基督徒。

当今的阿拉伯世界里,基督教的人数至少也是数以千万计,但是犹太人当中的基督徒还不到2%,以色列的犹太人当中仅有一万左右,美国的犹太人中能多一些。

犹太人固执己见、思想顽固,他们一直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所以其他民族都不放在他们的眼里。初级教会时期,他们犹太人不但杀了耶稣,还残酷迫害基督徒。《圣经》记载,耶稣的使徒保罗说,他自己的犹太同胞的颈项很硬,只有等到全世界的人们都信了主,他们犹太人才会信。

犹太人的这种孤芳自赏,也得罪了全世界的基督徒,尤其是西方世界一直就对犹太人很反感,历史上的几次排犹运动都是因为西方社会的基督徒反感犹太人而引起的。

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也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些仇视犹太人的心理,遂了他的反犹太之心愿,结果让他杀害了600多万犹太人。

欧米向我们喊道:走这边!请走这边,这边才是圣诞教堂!

作者:胡宝星

2018/6/29

重返以色列(45)犹大山地的伯利恒

离开了以色列国会。离开了西耶路撒冷。我们的旅游大巴朝着10公里外的伯利恒一路驶去。伯利恒是以色列历史上伟大的大卫王的家乡,也是他受先知撒母耳用圣膏油膏抹,成为以色列国王的地方。我曾经在我的那篇《伯利恒的爱情故事___浅析《路得记》及作者撒母耳》一文中介绍过大卫王与伯利恒的历史渊源。

那一年,迦南地遭遇极度的灾荒,家里没有了吃的,伯利恒的拿俄米和丈夫以利米勒决定带领两个儿子去摩押地。他们越过了约旦河,到了河的东岸,去了摩押山地,也就是现在的约旦国那个地方,因为当时摩押地那儿的土地很肥沃,有粮食吃。

拿俄米的两个儿子在摩押山地都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他们全家在摩押地过了几年日子。后来,灾难突然降临了,以利米勒死了。接着,两个儿子也都死了,拿俄米和两个摩押媳妇都成了寡妇,她们陷入了绝境。

无奈之下,拿俄米决定回到家乡伯利恒去,她和两个儿媳妇商量让她们回到婆家,找个机会把自己再嫁出去。大儿媳妇俄珥巴依依不舍地回娘家去了,她的名字从此在《圣经》上消失了。

二儿媳妇路得也做了一个选择,她坚定地对婆婆说,你去哪里我就去哪里,你们以色列人的神就是我的神。路得的这个决定让她自己的名字留芳百世,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是大卫王,大卫王是以色列人心中永远的君王,而大卫王就是摩押女子路得的重孙子。

更重要的是,大卫王的第二十八代子孙,就是耶稣。也就是说,路得成了大卫王的曾祖母,也就是耶稣的祖先。人的选择很重要,一个选择可以改变一切,路得的选择把她带进了上帝的计划,她成了上帝所计划的君王族谱的一部分,进入了一条线,一条延伸到耶稣的直线。

同时,我在我写的那篇《以色列人心中永远的大卫王___浅析《撒母耳记下》及作者撒母耳》中也提到过大卫王在征战时对家乡伯利恒的怀念。

当年,大卫王在征战时手下有三名最勇敢的手下,当他被追杀时很愚昧地说了一句话,他说:我真想喝一口伯利恒那口井的水,那口井的水非常好喝。这说明大卫很思念家乡,而并不是那井水。但他那三名手下勇士听见了之后,冒死冲破了敌人防线,摸黑跑到伯利恒去偷取那口井的井水。

当三勇士把伯利恒的井水带回来给大卫喝的时候,大卫说:我不能喝这水,这是你们冒死取来的水。大卫没有喝那水,他把水献给了上帝。大卫非常敬重他的这些勇士,他们都是自己的心腹。

根据《圣经》记载,先知弥迦曾预言救世主将会在伯利恒诞生,后来耶稣的诞生应验了先知的预言果真实现了。耶稣诞生在了伯利恒,那一年就是公元记年的开始,耶稣的诞生开启了历史的新篇章,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伯利恒的历史很悠久,远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这里居住着吉普赛人和赫提人,当时的名字不叫伯利恒,是叫贝特拉马。

到了公元前1350年的时候,贝特拉马这个名字就改为以法他,是“富饶”的意思,再后来,又改为叫伯利恒。在“圣经”里,伯利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是圣地,她有三个重要的称呼,一个是“伯利恒以法他”、一个是“犹大伯利恒”、还有一个就是“大卫之城”。


当然,最普遍的叫法还是伯利恒。伯利恒在希伯来语的意思是“面包房”,伯利恒这个名字象征着丰饶和富有。

伯利恒在历史上曾经多次被外来入侵者所统治,因为这里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好在往返叙利亚和埃及的路线上,所以当年那些商旅都要在这里中转休憩,这样就使得伯利恒慢慢成为了一处通衢闹市,当然在战乱期间这里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已经接近中午了,我们要赶到伯利恒去吃午饭,我们在伯利恒的午餐是享用一顿美味的阿拉伯特色烤肉,也就是伯利恒烤肉大餐。

在以色列和约旦已经转悠了好几天了,美味的以色列大餐和阿拉伯大餐我们也吃了不少,但这几天我们一直在期盼着那顿伯利恒烤肉。尽管我们对烤肉未必就那么渴望,但既然在我们的旅游计划中赫然写着伯利恒烤肉大餐,所以我们就多了几分念想,巴不得赶紧去品尝一下那伯利恒烤肉。

我们很快就抵达了伯利恒的外围,我们眼前的伯利恒其实就是一座山城,伯利恒属于犹大山地,因为这一带几乎都是山地,就连圣城耶路撒冷也是建在几座山丘上。

在耶稣诞生的那个时候,伯利恒还是一座小镇,现在已经成为一座有着4万多人口的城市。在20年前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和谈中,以色列方面以土地换和平的方式将伯利恒划给了巴勒斯坦人,为的是让巴勒斯坦人少闹事。

马利亚之所以跑到伯利恒去生下耶稣,是因为当时的罗马统治者要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所以他们必须前往伯利恒去办理人口登记手续,而不能够在拿撒勒当地登记因为要求是必须回到出生地去登记,而约瑟的出生地就是伯利恒。

当约瑟和马利亚到了伯利恒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了,从国外或外地回到伯利恒的人也很多,所有的客栈早就已经客满了。没有地方住,马利亚又要临产了,他们就只得就近找个安身地。找来找去,他们找到了一处马厩,无奈之下他们就栖身在马厩里过夜。

就在约瑟和马利亚俩人住进马厩的当天晚上,耶稣出生了。因为他们得以安身的简陋的马厩里不可能有床,于是马槽就成了耶稣的小床。

根据《圣经》记载,当时的傀儡国王希律想杀害耶稣,因为耶稣的出生应验了《旧约》先知们关于弥赛亚降临的预言,所以就想派人把婴孩耶稣给杀了。

为了躲避希律王的追杀,天使指点约瑟和马利亚到埃及去避难,于是他们俩就抱着刚出生的耶稣开始了亡命生涯。他们在埃及住了一段时间,直到希律王死了,事情慢慢平复下来了,他们就回到了以色列,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拿撒勒,一直到耶稣长大成人。

关于圣诞节的初始,也是有考究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过圣诞节是在公元138年,当时是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

教会记载的第一个圣诞节却是从公元336年才开始的。由于《圣经》上并没有说明耶稣出生的具体日期,所以世界各地庆贺圣诞节的日期也都不一样。

到了公元440年的那一年,罗马教廷将 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

后来,到了1607年的那一年,世界各地的教会领袖在耶稣的出生地,也就是以色列的伯利恒进行了一次大聚会。那次会议统一了思想,将圣诞节的日期正式确定了下来,时间就定在12月25日的这一天。

从此,世界上大多数的基督徒都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再后来,这也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盛大节日。

其实,历史上的伯利恒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城镇,132年-135年的犹太人起义期间,伯利恒这座城市被罗马人摧毁。占领伯利恒之后,罗马人就在基督降生地的遗址上建造了一座供奉阿多尼斯的神庙。

326年的那一年,罗马皇帝徒皇帝康斯坦丁一世的母亲海伦娜太后在访问伯利恒时,在耶稣诞生的原址上建起了第一座基督教堂,也就是圣诞教堂。

在529年的那次撒马利亚人起义中,伯利恒遭到了洗劫,城墙和圣诞教堂都遭到了毁坏。不久,根据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命令又得到重建。

614年,波斯人攻进巴勒斯坦,他们征服了伯利恒。波斯人原本要毁掉这座教堂,但是他们看到圣诞教堂里那些用马赛克镶嵌的东方三博士的波斯风格的服装,于是就放弃了这一行动,圣诞教堂得以保存了下来。

637年,耶路撒冷被阿拉伯人攻陷,哈里发.奥马尔一世作为征服者来到了伯利恒,他应许圣诞教堂将继续给基督徒使用,并加以保护。

圣诞教堂终于作为基督徒的一所圣殿被允许使用,但同时在教堂圣诞教堂的不远处,也就是那个马槽广场上,阿拉伯人却建起了一座高高的清真寺,这就是如今与圣诞教堂“遥相呼应”的奥马尔清真寺。

风风雨雨千余载,伯利恒走过了艰难的漫长岁月。今天,伯利恒的人口结构已经是以穆斯林占多数,但却拥有巴勒斯坦地区第二大的基督徒社区。

圣诞教堂是伯利恒主要的游览胜地和基督徒朝圣中心,位于伯利恒的中心马槽广场,建在一个叫“圣穴”的地穴之上,这里是耶稣降生的地方。

圣诞教堂是由康斯坦丁大帝建造于公元330年,这应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教堂。在圣诞教堂的旁边有一个洞穴,拉丁教父耶柔米在那个洞穴里花了30年的时间,将《圣经》翻译成拉丁语。

伯利恒通往耶路撒冷的主要道路在耶路撒冷的市区边界处,也就是拉结墓的那个位置被切断,拉结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宗祖雅各(也就是以色列)的夫人,她死后就埋在了伯利恒。

作为被以色列划为控制区的伯利恒,那里的巴勒斯坦人只有通过特别许可才能前往耶路撒冷,但一般情况下都是被拒绝的,甚至他们到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控制区、或者是去往其他的地方旅行,也都是受到限制的。

以色列对伯利恒这座城市定期进行严格的宵禁,不允许巴勒斯坦人离开家、离开伯利恒。特别是以色列建起了隔离墙之后,对伯利恒产生了巨大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影响,伯利恒赖以生存的旅游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从伯利恒地区到约旦河西岸地区以及其他地区的大部分进出口,现在都是被以色列严格控制的,以色列人安置了检查哨和路障,严格控制人员来往。

伯利恒的巴勒斯坦居民如果要去耶路撒冷,也必须要有通行证,这主要是因为2000年的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巴勒斯坦人暴力活动在整个以色列全境迅速蔓延,以色列随后竖起了一个终点站,从那以后,伯利恒与耶路撒冷这两个邻近城市之间的通行,被严格限制了。

我们这些旅游者可以随便进出伯利恒,但是伯利恒的巴勒斯坦人,也就是阿拉伯人,他们就没有这种自由了。城中的好多巴勒斯坦人几乎是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他们就像是被圈在围城里面一样,很难看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所以也只能在这座山城里慢慢长大、慢慢成长、慢慢变老,……。

但不管怎么说,现在的伯利恒已经大变样了,不再是当年的小山镇了,已经成为全世界信奉耶稣的人们前来朝奉的圣地,每年的圣诞节仪式都是山城伯利恒最隆重的大事件。

在伯利恒,圣诞节仪式每年都是在3个不同的日子举行:

罗马天主教和新教各教派是在12月24日那天庆祝;

希腊东正教会、科普特正教会、叙利亚正教会的基督徒是在1月6日那天庆祝;

亚美尼亚正教会是在1月19日那天庆祝圣诞节。

圣诞大游行是一项很壮观的活动,游行队活动都是在圣诞教堂外面的马槽广场里举行。

1995年的圣诞节前夕,根据巴勒斯坦同以色列达成的协议,伯利恒就属于巴勒斯坦人的地盘了。

2000年,伯利恒开始成为世界千禧年庆祝活动的一个中心。

1999年年底开始,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等基督教主要流派先后按照各自的传统在伯利恒举行隆重和盛大的圣诞庆祝活动,许多基督教东方教派的国家领导人也云集这里,使伯利恒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庆与祥和气氛。

我们进入到伯利恒的城市当中了,这座巴勒斯坦城市现在已经是所有的巴勒斯坦城市中最大的一座城市,尽管这里的人们想离开这座城市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城里的街道马路上却是私家车车满为患,再加上满大街上走的那些巴勒斯坦人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完全是一派行人如织的光景。

说句实在话,伯利恒城市的建筑比起以色列地盘上的那些城市来说,还是落后了不少。马路不宽街道很窄,这里没有单行道之说,所以那些私家车开进了胡同开进了小巷,塞得整个城市都满满的。

那些马路和街道的两边基本上都是一幢挨着一幢的矮楼房,使得伯利恒城的街道显得有些拥挤不堪。然而,这一切丝毫也不影响圣城伯利恒的赫赫名声,因为这里诞生了伟大的耶稣,这里是世界公认的圣地。

现在的伯利恒,已经不再是犹太人管辖的区域了,在“以土地换和平”的时候,以色列人把拿撒勒划给了巴勒斯坦人,况且他们至今不认为自己的祖先们当年所犯下的杀害耶稣的罪,他们依然非常抵触耶稣,谁要是提起耶稣,他们就跟谁急!

伯利恒,现在已经是阿拉伯人,也就是巴勒斯坦人所拥有的地盘了,是阿拉伯的基督徒们在保护着这座城市。伯利恒的老百姓们大多数也都是穆斯林教徒,但是在穆斯林的世界里,耶稣是一位先知,他们认可耶稣。

我们走进了一家饭店,我看到饭店的名字是英文的:Christmas Bells Restaurant。翻译成中国话,就是:圣诞钟声饭店。

因为已经过了午饭的时间好大一阵子了,我们的肚子早就已经开始提抗议了,所以我们赶紧坐到了饭店为我们摆好的长条桌子上,准备迎接那丰盛的伯利恒烤肉。

老板说:伯利恒烤肉还没烤完,先吃点炸薯条和面包什么的垫巴垫巴肚子吧。

服务生为我们端来了炸薯条和面包,我们也不管什么时候上伯利恒烤肉了,逮着炸薯条就往肚子里面塞,因为再不补充一下能量就要晕了。

吃了个半饱,服务生也把那什么伯利恒烤肉给端上来了,放在了我们每个人的面前。我们都傻眼了,原来所谓的伯利恒烤肉其实就是每人三支烤肉串!一支是羊肉的、一支是鸡肉的、一个支牛肉的。这三支肉串的个头并不大,你说这哪能够吃的啊?难道这就叫伯利恒烤肉大餐啊?

没办法,进了这家店就得吃这家饭,吃呗!刚才已经吃了半肚子的炸薯条了,又塞进三支伯利恒烤肉串,肚子也不觉得饿了。还别说,那什么伯利恒烤肉串的味道还真不错,心里巴望着能不能再给几串解解馋,可显然每人也就这么三串,不够就补充面包。

我这边心里正郁闷着,却看见饭店里一下子闯进来一支30来人的旅游团队,看上去是清一色的黑肤色朋友。他们整整齐齐地坐在了我们的邻座、热热闹闹地唱起了歌、开开心心地又跳起了舞。

我一看这场面很可能是为某个人庆生日,因为他们大家都冲着其中的一位中年女士又唱又舞。果然,饭店的服务生拿来了许多顶帽子,分给了每一个非洲人。紧接着,《生日歌》的音乐响起,热闹的场面达到了高潮。

我这儿正看着热闹,舞在我身边的一位姑娘却一把拉起了我,非常客气地问道,可以和我们一起跳舞吗?

我一看这些非洲朋友们跳的也不是什么高难度的非洲舞,于是就笑着答应了。我站了起来,与那姑娘一起加入了他们的队列,一起跳起舞来。

我顺便问这位姑娘:你们是打哪儿来的?

姑娘一边舞着一边回答说:我们是从南非来的。

我又问:你们是不是在为朋友庆生日啊?

姑娘回答说:是啊!是啊!是丽萨今天过生日,我们在为她庆生。

一切又归于平静,我们赶紧又吃了一些面包,把肚子给填饱了,因为我们今天的计划安排满满的。吃过午饭之后,我们就要去马槽广场,去参观那里的圣诞教堂,还有教堂那里的其他景观。

我们吃完了这顿“丰盛的”伯利恒烤肉大餐,走出了这家“圣诞钟声饭店”,一支稀稀拉拉的队伍跟在了犹太导游欧米的身后,慢慢走向马槽广场。

作者:胡宝星

2018/6/28

重返以色列(44)走进西耶路撒冷

天空上那轮火辣辣的中东烈日一直跟随着我们的旅游大巴,好像总是甩也甩不掉的样子,整个圣城的大地被那烈日烘烤得仿佛要冒起烟来。好在我们乘坐的旅游大巴里面很凉爽,因为车上的空凋基本上是不关闭的。

耶路撒冷是一座世界上最著名的圣城,被称为圣城中的圣城,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独特的一座美丽城市,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够像耶路撒冷这样,成为人类三大宗教的共同摇篮和圣城。

《圣经》中这样描绘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其实,耶路撒冷的地理位置并不十分理想,因为这座城市位于地中海和死海之间的犹地亚山区的腹地,坐落在4座小山丘上,周边有几座高高的山岗紧紧环绕着耶路撒冷这座圣城。因为历史的原因,这座圣城又被分隔成两半,也就是西耶路撒冷和东耶路撒冷,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各占一半。

犹太司机驾驶着旅游大巴沿着东耶路撒冷那不太宽敞的马路不大一会儿就驶进了西耶路撒冷,我们来到了西城区的宽敞马路大街上,从鸡鸣堂那儿到西耶路撒冷的这段路其实很近,也就是从城东到城西这么一小段的路程。

在我们进入以色列和约旦的这些日子里一直都是晴朗的天,刚入境的时候我还担心万一哪天下起一场大雨来,那会对我们的这次旅游造成很大的麻烦的。

还在我们刚进入以色列的时候,犹太导游欧米就认真地告诫我们说,以色列的雨季已经到了,这几天就要来一场大雨了。

进入约旦之后,约旦的北京人俞舟导游也以同样的口气告诫我们说,约旦的雨季已经来到了,这两天就要下一场大雨了。

以色列和约旦这两个国家之间只隔着一条约旦河,而且都是同一个时间的雨季,如果天要下起雨来的话,约旦河的两岸基本上都是同步被雨浇灌的,但是自我们进入这一地区之后,两岸一直都没下过雨。

现在离着我们离开的日子没有几天了,这天儿看上去始终也没有要下雨的样子。尽管现在已经是深秋季节了,也就是以色列最好的一个季节,但是天气依然如酷夏一般。我一直就琢磨着,以色列这里是不是离着太阳有点儿太近了,而且那天上的太阳看上去怎么那么大啊?

进入西耶路撒冷之后,尽管天上的太阳光还是那么强烈,但是当我们行驶在西耶路撒冷那绿荫成行环境优美的马路上,觉得现在不像是正处于深秋季节,倒像是春天里一般的感觉,因为以色列人在城市绿化方面做得确实非常好,他们不但在荒寂的沙漠上建起了一座座的城市,而且还把每一座城市都绿化装扮得像一座座的花园城市。

西耶路撒冷的城市街道

我们的旅游大巴沿着西耶路撒冷的一条主干道马路一路朝着国会大厦的方向疾驶而去,随着我们深入到西耶路撒冷这半座西方化了的都市里,我明显感觉到西耶路撒冷与东耶路撒冷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少的差异。

尽管我只在东耶路撒冷住了一个夜晚,但是我已经在那片阿拉伯人居住的地方转了不少的地方了,不论是徒步逛街还是乘车经过,我对东耶路撒冷基本上已经有了概括性的了解,很明显,那半座城市的市容远不如西耶路撒冷这边半座城市的市容,不管是街道马路还是城市整体规划,都差一大截子。

西耶路撒冷,是犹太人用智慧和财力建造起来的半座国际化都市,犹太人的设计理念在城市的建设方面发挥到了极致,看那纵横交错的交通设施,恰好构成了这半座国际都市的血脉和骨架,正推动着整座耶路撒冷圣城大踏步地迈向现代化国际城市。

西耶路撒冷城区里几乎全是现代化的建筑,在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舒适优雅的别墅之间,在那各种肤色都有的犹太人人群穿流的大型商场和娱乐区的里面,在那城市的大街与小巷的空间,在那景色秀丽的城市公园与街心花园的周边,到处都流淌着犹太人所谱写出的美丽音符与篇章。

西耶路撒冷是一个自由惬意的城市,大街上的两旁散落着许多看上去面积也就是三、四十平方米的各型各色的咖啡馆,这些咖啡馆的门口一般都摆着些塑料或木制的小桌椅,太阳伞遮住了桌子上方炙热的中东日光,悠闲的人们就在这别致的室外太阳伞下品尝着味道极佳的咖啡,这也成了耶路撒冷的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西耶路撒冷的建筑风格比较统一但又绝无雷同,所有的建筑所用的墙面建材基本上都是耶路撒冷特产的淡米色的大理石,一座座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犹如群山层层、一片片绿树掩映着的犹太百姓楼房各领风骚。远远望去,西耶路撒冷这半座城市绿的苍翠白的浪漫,仿佛是一幅画一样。

西耶路撒冷的历史并不很长,远在18世纪60年代的时候,耶路撒冷的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也就是现在的老城这么大的一片地儿。随着人口的涌入,这座小小的孤城就显得拥挤不堪了,人们就开始在老城的墙外建新城。

一开始的时候,俄罗斯东正教会在老城门外建造了一座大楼,慢慢地犹太人也开始在城外建房屋,其他那些外来人也跟着犹太人学,开始在城外的西部和北部建造新的居民区。随着老城外围居民区的不断扩大,最终那些凌乱的建筑连接到了一起,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耶路撒冷新城区,这也就是现在的西耶路撒冷的雏形。

现在遍布西耶路撒冷城内的那些城市公园和街心花园、遍布各条主要街道的鳞次栉比的写字楼和百货大厦、以及那些优雅的大学和博物馆、洁净的医院和社区诊所、悠闲的露天咖啡和酒吧,已经让这座历史名城涅槃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国际都市。

但是,还有另一句描述耶路撒冷的圣经诗句: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在耶路撒冷。

因为耶路撒冷是巴以争端的核心中的核心,因为这座圣城不但是全世界各地的犹太教徒、基督教徒,以及伊斯兰教徒们魂牵梦萦的神圣古城,同时也是其他无宗教信仰的人们渴望亲临光顾的胜地。

不论是犹太教、还是基督教、也不论是伊斯兰教,谁也不会舍弃这座圣城中的圣城,尤其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也就是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他们之间围绕着圣城耶路撒冷的争端将永远地延续下去,直到未来的某一天。

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这两个民族的历史根源要追朔到他们的共同祖先亚伯拉罕,地球人都知道,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是当今世界上一对不共戴天的冤家仇敌,这两个民族祖祖辈辈为敌,这两个民族世世代代为仇,这两个民族的冤仇积累了几千年。

直到当今,这两个民族的和睦与否依然决定着整个中东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很多地球人却不知道,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其实都是来自于同一个祖先,他们的祖先就是那位被称为“信心之父”的亚伯拉罕。

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是亚伯拉罕的双胞胎孙子繁衍的后代,也就是说,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原本是同根生的两个兄弟的子子孙孙们,他们本应该是一家子人。

在《圣经》里,亚伯拉罕是挪亚的大儿子闪的第九代孙,他被尊为以色列人的始祖、老祖宗。在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里,亚伯拉罕被尊为阿拉伯民族的始祖、老祖宗。亚伯拉罕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根据《圣经》记载,上帝耶和华指点着亚伯拉罕率领着全家历经千辛万苦到了迦南地,上帝向亚伯拉罕许诺说: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国度从你而立,君王从你而出。                                                     

但是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已经那么大年纪了,她知道自己已经不可能再生小孩了,所以她就让亚伯拉罕和他们的使女夏甲同房,为亚伯拉罕生了儿子以实玛利,这个以实玛利就是阿拉伯人的祖先。

然而,这并不是上帝的意思,因为这个小孩以实玛利不是上帝所应许给亚伯拉罕的儿子,他不算数,上帝是让亚伯拉罕与自己的妻子撒拉生一个儿子。

又过了好几年,也就是在亚伯拉罕100岁,撒拉90岁的时候,撒拉生了个儿子,也就是以撒。以撒这个孩子才是上帝所应许的,将来要继承上帝的产业。上帝安排夏甲带着儿子以实玛利离开了迦南地,并为她祝福,将来以实玛利要生12个儿子,他们会形成一个民族的12个部落,但是不能回到迦南地。

夏甲带着以实玛利走了。他们不应该再回来了。他们去的地方就是现在的麦加一带,那里至今还有他们曾经住过的地方,他们被奉为阿拉伯人的祖先。

当然,上帝在拣选了以撒之后,还要进行第二轮的拣选,从以撒的双胞胎儿子以扫和雅各俩人中二选一。最终,老大以扫失败,老二雅各胜出。

后来,上帝给雅各改名字叫“以色列”。以色列生了12个儿子,他的这12个儿子的后代形成了以色列民族的12支派。

所以说,能称为以色列民族祖先的主要是三个人,那就是爷爷亚伯拉罕、父亲以撒、儿子雅各。

上帝就把应许之地,也就是迦南美地赐给了以色列人,

问题就出在这里,矛盾产生了。亚伯拉罕的第一个儿子以实玛利被放逐到远方了,他没有资格承受上帝赐给的产业,但是他的后代们并不甘心。

以实玛利,这是一个按照私意所生的儿子。以撒,这是一个按照上帝的旨意所生的儿子。他们的待遇相差太大,所以这哥儿俩肯定要争夺上帝应许给亚伯拉罕的产业。

这个争夺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也是耶路撒冷纷争的核心所在。因此,要讲清耶路撒冷,一定牵扯到上帝对亚伯拉罕的应许。耶路撒冷的争战是属灵的争战。中东和平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属灵的问题。

如果脱离了《圣经》、抛开了上帝,去谈什么中东问题;或者是纯粹按照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去解释中东问题,到头来是黔驴技穷,谁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亚伯拉罕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他与埃及使女夏甲生的那个小孩以实玛利,他的后代后来在公元 560年以宗教的名义团结在一起,就是现在的伊斯兰教,他们首先明确承认他们的祖先是以实玛利。

《圣经》里预言说,以实玛利的后代要抢夺应许给以撒的产业,也要逼迫以撒的后裔。几千年来,亚伯拉罕的后代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完全成了两个世界的人,他们一直是冤冤相报的两大宿敌,成为了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决定因素,老祖宗亚伯拉罕的两个儿子构成了两个民族的千年变迁史。

讲得有些简单,其实很漫长。但是,其实,也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家族发展史!当然了,历史是厚重的,我们无从一层一层扫去那些尘埃。

再就是以扫和雅各这双胞胎俩亲兄弟,想当年以扫为了一碗红豆汤,把自己应得的福分卖给了弟弟雅各,被上帝耶和华排斥在了以色列民族之外,他被打发到了以东那个地方。就是因为自己的祖先以扫被排斥在了以色列民族之外,原本应该属于哥哥以扫的福分却被弟弟雅各得到了,所以以扫的后代以东人就一直和以色列人作对。

以东人被上帝灭绝之后,他们的残余逃到了阿拉伯地区,融合进了阿拉伯人当中,也就是融入进了以扫的亲大爷以实玛利的后裔当中去了,他们也成了阿拉伯人的一部分。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的仇恨,其实就是一家人亲弟兄们之间的仇恨一代又一代的延续结果。

但是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却对以扫另眼看待,在这本书中以扫被描写为一个心地险恶,而且诡计多端的人。所以,阿拉伯人不愿意承认以扫也是他们阿拉伯人的祖先,他们认为阿拉伯人的祖先应该是以撒同父异母的哥哥,也就是亚伯拉罕与埃及侍女夏甲所生下的第一个儿子以实玛利,而不是令他们讨厌的以扫!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以扫首先是以东人的祖先,以东人后来被阿拉伯人同化,融入到了阿拉伯人当中,这样一来,最起码以扫也应该属于阿拉伯人的祖先辈分了吧!

现在,亚伯拉罕的后裔以色列人经过2500年的流离失所漂流磨难之后,又回到了上帝赐给他们的应许之地,在这片迦南美地上重新建立起了以色列国。

1948年以色列建国的时候,政府机构基本上都设在特拉维夫。

1950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之后,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为首都。以色列政府将所有的政府部门,包括总统府、总理府和国会大厦都迁移到了耶路撒冷。为了避免国际纠纷,大多数国家都将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而没有建在耶路撒冷。

1980年,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

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

目前,圣城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实际控制着。

我们抵达了一个十字路口,往右拐不远就是以色列国会,我从车窗户里看到了国会大院,也看到了国会大厦,但是我们的旅游大巴却被以色列军警给拦住了。欧米下车询问,被告知是此路暂时被封闭,请绕行。

因为绕行要花费一些时间,所以我们的车子往前又跑了一小段路之后,就在路边停了下来。欧米让我们先下车步行走到国会那儿,司机去找地方把车子安置下。

我们在路口下了车,沿着马路走向国会大厦,路口有几位持枪军警,当我们走进这条路时他们并没有对我们进行检查,可能是觉得我们是中国人,没必要进行严格检查。

当我们走进国会大院门前的那条马路时,依然有两位手持冲锋枪的军警把守在路口那里,但他们并没有拦我们,甚至都没有去多看我们一眼。他们在执勤,当我们这些中国游客走近他们的时候,他们丝毫没有夸张地上前询问我们什么。

我们站在了以色列国会大院的门前,那座看上去很普通的国会大厦就在我们前面的不远处,国会大院的墙壁外墙用的是耶路撒冷的红石砌成,大院的院墙是那种防弹玻璃型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院里面的一切,却不能够进去参观一下,因为以色列的国会大厦对外不开放。

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以色列的国会大厦远没有我们国家的某些镇政府办公楼那般的气派,也就是一座极为普通的会议礼堂模样的建筑,但我听说在国会大厦的地下还有另外的七层,是用于备战的。

我们只能用相机或手机将那整座大厦给拍摄下来,而且是隔着防弹玻璃墙拍照,让人觉得很别扭,但也只能这样了。

国会大院对面马路的那个七枝烛台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我们离开了国会大院的大门口,走到了马路对面,站在了那个大大的七枝烛台前。

七枝烛台是以色列人非常看重的一件圣物,其历史可追溯到耶路撒冷圣殿山的第一圣殿中供奉的三种特别圣物之一。七枝灯盏中间的那一枝略高于两边的六枝,因为中间的那一枝代表安息日,其余的六枝则代表上帝创造宇宙万物的那六天。

公元前588耶路撒冷被巴比伦人攻陷,第一圣殿被巴比仑王尼布甲尼撒给摧毁,七枝烛台被巴比仑人带到了巴比仑,从此再也没有了下落。

公元前516年,首批回归锡安的犹太人在所罗巴伯和约书亚的领导下,重建了耶路撒冷第二圣殿,因为已经没有了先前的那一座七枝烛台,所以就以原模重新铸造了一座纯金的七枝烛台放在圣殿里供奉。

公元70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第二圣殿又被罗马军队摧毁,七枝烛台成为罗马人的战利品,在罗马人的胜利庆祝游行中成为中心之一。

当时,犹太囚徒肩负着以七枝烛台为中心的战利品示众的场景以石刻的形式铭刻在罗马广场.

3000多年来,七枝烛台一直是犹太人的象征,它的烛光是古犹太人在圣幕里点燃的。尽管犹太人亡国后浪迹天涯,是圣殿七枝烛台给那些无家可归、受尽磨难和被迫害的人带来光明与安慰。

在古代钱币上、在犹太古墓墓碑上、以及古老的犹太会堂里那些用马赛克拼镶的地板上,都有7枝烛台的图案。

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之时,确定将7枝烛台作为国徽的中心图案。以色列人认为,7枝烛台与古代犹太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烛台代表上帝,在漫漫的长夜里给那些浪迹天涯、受尽磨难、身怀亡国之恨的犹太人带来无尽的安慰,并点燃他们眼中最后的光辉。

国徽中的七枝烛台两旁的橄榄枝代表犹太民族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国徽中还用古老的希伯来文写着:以色列国。

我们在七枝烛台前流连忘返,仿佛能从中感悟出很多人生的启迪。

因为要赶往耶稣的出生地伯利恒,我们离开了七枝烛台。

我们沿着马路返回原地,却看到路边有一些示威者正举着牌子静静地站在那里。我们很有些好奇,哪有这样示威的啊?举着个牌子在那里一言不发,好像是做产品广告似的。

其实我知道,这些人确实是在示威,他们是在向那些国会议员们传递信息,因为这里是国会议员们的必经之路,而且那些国会议员们绝不敢无视这些示威的百姓,这就是民主国家。

我想,这些人有可能是为政治方面的原因在示威,也可能是为城市建设或者是百姓生活方面的原因在示威,反正那些牌子上面的口号我一个字也看不懂。

别看我在以色列生活了一年半,也能讲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但是希伯来文字我却一个字也不认识。我经常自嘲说:我在以色列的时候就像是一位不识字的老太太,嘴里能说会道的,但大字却识不了一箩筐。

作者:胡宝星

2018/6/27

重返以色列(43)鸡鸣堂的遐想

我一看手机的显示屏,原来是我们的领队孟伟打来的电话,我赶紧按了接通键。

老大,你在哪儿?电话的那头传过来孟伟急急的声音。

孟伟这家伙一路上一直都称我们这几个老同学是老大,因为我们7位来自青岛的老同学是这个团队的一个“小组织”,论年龄都比他大,所以他对我们也都很尊重。当然了,我们这个16人的团队一直相处得很融洽很和谐,孟伟这个做领队的基本上没太操什么心。

我赶紧回答道:孟伟,我在哭墙这儿,你们在哪儿?

哭墙?老大,你怎么跑到哭墙那儿去了?

我们在哭墙的大门口这儿,一直在等你们过来呢。

等我们?我们都一直在等你们呢!哎,对了,杨红卫和你在一起吗?

在一起啊!她就在我身边站着呢。我瞅了一眼站在我身边的校花学妹。

老大,你可真急死我了!电话那头的孟伟说话的腔调听上去要哭了的样子。

你们怎么不来哭墙啊?我蠢蠢地问道,问过之后又觉得问的不妥,赶紧改口道:孟伟,咱们的计划有改变了吗?不来哭墙这边了?

谁说去哭墙了?去哭墙的计划搁在大后头呢!老大。

都到了老城了,为什么不来哭墙这儿啊?

现在不去哭墙,我们要去鸡鸣堂,欧米都要急死了。

我不好意思地说道:对不起!对不起!孟伟,那你们现在在哪儿?我和杨红卫去找你们。

我们还在锡安门这儿。

什么?你们还在锡安门那儿?我怎么没看到你们呢?你们在锡安门的哪个方位啊?

我们在停车场。老大,赶紧回来啊!队伍都等着你们俩呢!

好!好!我们这就往那边赶。我关掉了手机,无奈地摇了摇头。

怎么?他们真的不到这边来了?我的校花学妹显然已经听到了我与孟伟之间的通话,因为手机漏音,近距离能听到电话里面的声音。

他们还在锡安门那边,咱们赶紧往回返吧!看到她那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我又赶紧说道:别担心,咱们拦辆车,搭车赶过去不用跑路。

我知道我们俩从锡安门一路跑到哭墙这儿起码也有2、3里路的路程,如果再往回跑的话,我的校花妹妹肯定是跑不动了,何况耶路撒冷的天又这么热。

学妹一听是拦车过去不用跑路了,笑着说道:行!到哪儿我都跟着你就是了。

嘿!还是那句话!让人蛮感动的。

我们这个位置是进入哭墙的一个路口,我领着学妹疾步走到不远处的马路边上,眼前的这条马路就是去往锡安门方向的。这条路我以前走过好几次,我知道这段距离并不是太远,也就是1000米的距离,但为了赶时间也只能截辆车了,因为大家都在锡安门那边等着我们呢。

凭我的经验,在以色列拦车搭顺风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以前在以色列工作的时候就经常这样干,而且有时候不用我们伸手去拦车,那些犹太人看到我们这些马路上步行的中国人都会停下车来问一声需不需要送一程。

所以我很自信,就领着学妹站在路口拦车。过路的车不是很多,但只要有车子经过我都伸出右手大拇,这意思就是我们要搭顺风车。

可没想到的是路过的几辆私家车连看都不看我们一眼,直接就从我们身边嗖嗖地就驶过去了。我愣愣地站在那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这还是当年的以色列吗?这还是犹太人吗?

我真感到奇怪了:现在的犹太人怎么这样了呢?一点儿“雷锋精神”也没有了啊?当年不用说我伸出大拇指,只要是往路边那么一站,肯定就会有车子停靠在我身边,态度非常友好地问我:Hello!China,去哪儿?

可现在,竟然没人理我了!我心里正忿忿着,忽然有一辆崭新的私家车开过来了,我赶紧又伸出大拇指来,一个劲地向那辆私家车摇晃着。

嘿!那辆私家车竟然停下了,车窗户玻璃放下来了,探出了一位中年犹太人的脑袋,那人头戴着一顶基帕,一看就知道是一位正宗的犹太教徒。

Shalom!我们有急事要赶往锡安门,想搭你的顺风车。我赶紧俯下身子,向车内那位犹太人解释道。

Ok!上车吧!犹太人做了一个上车的手势。

太谢谢你了!犹太哥们儿。我心里暗暗感激道。

我拉着校花学妹钻进了这辆漂亮的轿车里,我坐在副驾驶的座椅上,我的学妹坐在后排座椅上,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犹太人载着我们很快就赶到了锡安门,因为这段距离不是很长,还不到2里路的距离。刚才我和学妹从锡安门跑到哭墙这边,那是从老城里面跑过来的,城内的街道曲曲弯弯,所以我们多跑了不少路。

现在是直线距离,一眨眼的功夫我们就到了锡安门。我向犹太司机表示感谢,转身就要下车。

10个美金。那犹太人向我伸出手来。

什么?你还要钱啊?我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的。10个美金。

你这是出租车吗?我不想给他钱,因为在以色列我还没有这个习惯。

是出租车。那犹太人依然伸着他的右手。

你有营运执照吗?我和这位犹太人较真了,因为我知道这并不是一辆出租车,只是一辆私家车,只不过是顺道走这儿。我倒不是心疼那10个美金,我是觉得以前的犹太人不是这样子的,现在的犹太人怎么变坏了呢?他是想揩我的油啊!

那就5个美金吧。看样子这位犹太人心里很明白,眼前的这位中国人(或许是日本人、也或许是韩国人,反正在他们的眼里远东人长得都是一个模样,他们也分辨不清我们威武的中国人与矮个子的日本人和韩国人之间的区别)应该知道他的车子并不是一辆出租车,但是他又不甘心白白拉我们一程,于是就把“车费”降码了。

好!5个美刀就5个美刀吧!我愤愤地说道,因为我不想耽搁时间太多,大伙儿都在等着我们呢。

我掏出5个美金扔给了那犹太人。那一刻,犹太人在我心目中一下子降低了好几个格。我心想:我曾经多么捧你们犹太人的场啊!在我的小说中我还一直赞美你们犹太人,说世人太误解你们犹太人了!说你们犹太人不是守财奴、不是高利贷者;你们犹太人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助人为乐!

可没想到,“夏洛克”的幽灵依然还是盘旋在你们犹太人的脑海里啊!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又附体到耶路撒冷的这位犹太人身上了啊!

可是我也就想了这么一刹那间,心里又释然了。你想想:人家凭什么要白拉我们一段路呢?既然人家为我们付出了,把我们从哭墙那儿送到锡安门这边了,收我们的一点钱那也是应该的啊!

再说了,耶路撒冷一带的犹太人本来就与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不太一样。特拉维夫、海法、亚实基伦、阿什杜德等沿海城市的犹太人都比较开放和豪爽,而耶路撒冷一带的犹太人在耶稣时期就这样,固封自守,思想顽固。要不,耶稣怎么在其他地区很受犹太人的欢迎,到了耶路撒冷却被犹太人钉死在了十字架上呢?

想开了,我就笑了,当然我不是冲着那犹太人笑的。我领着我的学妹赶紧跑往锡安门的那个停车场。

我们归队了,我看到欧米一脸不高兴的样子,看都不看我一眼,但又不好意思发火,黑着个脸。

走进以色列,又从约旦返回以色列,这两个时间段里我和欧米相处得很不错,今天我犯了这么大的一个错误他也是不好意思说我,但是心里一定在骂我,这我感觉出来。所以,我也不好意思去解释什么,赶紧钻进队伍里面去了。

老大,刚才欧米真急坏了!这也就是你,要是换成别人他真能哭了。我们的领队孟伟走上前来悄声对我说。

我知道孟伟的意思,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对耶路撒冷很熟,曾经在以色列生活了一年半,又是翻译出身,就是想丢也丢不了。这要是换成其他的游客,既不会讲外语也不认识路,万一出了什么差错的话,欧米旅行社的生意以后就没法做了。

为什么不去哭墙?都到了老城墙根了。我一边上车一边问孟伟。

欧米自有他的安排,我们跟着走就是了。孟伟头也没回不冷不热地说道。

气得我真想从后面踢他的屁股。

我们上了那辆旅游大巴车,犹太司机拉着我们直奔鸡鸣堂而去。这次从约旦回来之后刚换的旅游大巴犹太司机是一个不太愿意说话的犹太人,有时候我们想和他聊上几句,但是看到他那面无表情的样子我们都不再与他搭腔了,我想这人可能是性格问题,不太愿意和别人聊天。

也就是几分钟的工夫我们就抵达了鸡鸣堂,因为这座教堂就在老城的不远处,具体位置就在耶路撒冷老城外的锡安山的东坡,也就是1500多米,3里多路的距离。


这是一座天主教的教堂,鸡鸣堂这个名字源自于《新约圣经》里面发生的一件事,也就是耶稣的大门徒彼得在耶稣被捕的时候因为胆小怕事竟然在鸡叫之前三次不敢认耶稣的那件事。

我们的旅游大巴在鸡鸣堂外面的一个大院里停下了车,我刚才一路都在观察着这一地带的环境。很显然,鸡鸣堂这里已经变化了不少,因为以前的鸡鸣堂周边还是比较开阔的,但是现在已经新添了好几处建筑,鸡鸣堂已经被挤在很多建筑里面了。

我们徒步走向鸡鸣堂。我们站在了这座宏伟的天主教堂的正门前面。我这是第三次来到鸡鸣堂,对这里的一切我都很熟悉。鸡鸣堂的原址是耶稣时期的大祭司该亚法的府邸,当年耶稣被逮捕的那天晚上就是被关押在大祭司家的地牢里。

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在大祭司该亚法的这个府邸里被摧残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晨就被押解到罗马巡抚本丢.彼拉多那里。在他的犹太同胞们的强烈要求下,罗马巡抚本丢.彼拉多只好宣判了耶稣的死刑。

耶稣当天就被钉死在了十字架上,三天之后复活。

我们站在了鸡鸣教堂的正门前,这个正门有两扇门,把两扇门一合上,就是一副耶稣与十一个门徒在一起的场景,也是当年他们在一起吃那顿最后晚餐的场面。整幅画中叛徒犹大不在其中,因为他已经跑去找大祭司该亚法报信去了。

我看着这幅最后晚餐的场景图,我读得懂里面的含义,我看得出这是耶稣正在与他的大门徒彼得俩人在说话。根据我对《圣经》的研究,我知道这应该是耶稣和彼得之间在进行以下的对话:

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彼得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

后来事实证明,当耶稣被逮捕并被人押解到这座豪宅的时候,其他的门徒全部都给吓跑了,只有彼得跟着来了,但是他也是怀揣着一只小兔子走进该亚法的这座府邸的。所以,当该亚法家里的家丁和女佣们认出彼得是耶稣的门徒时,彼得高低不敢承认,连声说自己不认识耶稣。

彼得的话音刚落,公鸡就开始打鸣了,当鸡叫的那一刹那,彼得才回过味来,其实耶稣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切,知道他是软弱的,关键时候会很胆小。

彼得跑到外面嚎啕大哭了一场,悔恨万千。这所教堂的房顶上有一只金色的公鸡雕像,就是意喻当年在公鸡打鸣之前,耶稣的门徒不敢在人面前承认自己认识耶稣。

当年的这座该亚法府邸后来也是翻新过的,在公元457年的时候,这里改造成了一座拜占庭教堂,但是到了1010年的那一年,阿拉伯人打进来了,他们直接就把这座教堂给毁掉了。

到了1096年的时候,十字军占领了耶路撒冷,他们在这个位置上重新建起了一座教堂,起了个名字就叫“鸡鸣堂”,这个名字一直使用到今天。

后来,耶路撒冷又沦陷了,这座拜占庭教堂再度沦为废墟,直到1931年才重建起来,继续沿用鸡鸣教堂这个名字。

因为来到鸡鸣堂的各国游客很多,所以欧米领着我们在教堂外面先看看一些圣经遗迹。我们走到了院子里的一尊罗马立柱前,在这个立柱的上端,有一只昂首啼鸣的大公鸡,立柱的旁边有一组铜像。

我知道这组铜像的含义,这就是反映彼得三次不认主的历史再现。雕像中,彼得的身后有一位士兵和两位女性,雕像中的彼得摊开双手,在向身边的三位大祭司家的人辩白自己不认识耶稣。

当时,一共有三拨人来问彼得,一位是那家丁,另两位是大祭司家里的女佣人。因为他们的印象里眼前的这个男人是和耶稣一伙的,所以都过来问彼得。可把彼得给吓坏了,他惊恐万分,连连摆手,死活不敢承认自己认识耶稣。

紧接着,鸡就叫了。彼得这才想起耶稣所说的话:鸡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我眼前的这组铜像就是在演示当年发生在这里的那一幕。

我在大院里徘徊着,多少年过去了,鸡鸣堂也是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基本结构并没有变,因为我对这座教堂非常熟悉。

这是一座三层建筑,教堂的里面一共分为三层,因为是依山坡而建,坐向朝东,所以教堂的依山处为二层,而面向橄榄山的那一面为三层。

我们终于走进了鸡鸣教堂里,我们是从正门走进去的,这也是教堂的二楼。整个教堂看上去很洁净、很肃穆、很庄严。

我再次站在了大祭司该亚法昔日的府邸正厅里,我又看到了墙壁上那些布满了的圣经上的人物形象,有耶稣的、有玛丽亚的,看上去栩栩如生。

我们跟着欧米顺着楼梯走下了一楼,我们的眼前是一座教堂,是一座典型的天主教教堂,教堂里摆着一排排的椅子,那是教徒们前来做礼拜和做弥撒的地方。

主祭坛那里有一个上面雕有耶稣被钉的十字架。十字架的上方是一幅耶稣复活之后在众门徒面前显现的油画。

我环顾着教堂的四周,周边的墙壁上都是一些雕刻着耶稣生平事迹的油画。

我们走到了一个周边被保护起来的洞穴前,我知道那下面就是耶稣当年被关押了一整夜的那个地牢。那个能窥视地牢的洞口很小,我俯着身子往里面看,我看到下面的地牢里有不少的人。

那天晚上,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犹大引来的官兵逮捕之后,他就被押解到了这里。耶稣先是在这里接受了大祭司的审讯,并遭受了侮辱,然后就被他们囚禁在这个地牢里,准备等第二天就送到罗马巡抚本丢.彼拉多那里受审。

那天整个的晚上,耶稣就是被关押在这个又窄又小的地牢里,一直到第二天的天亮。

欧米领着我们急匆匆地在教堂里参观了一会儿,就领着我们走出了教堂,可能对于犹太教教徒的欧米来说,基督教的这处神圣的教堂压得他透不过气来,所以他并不想在里面待得时间太久。

走出教堂之后,欧米对我们说马上就去西耶路撒冷,去那里参观以色列国会。我们队伍中的几位基督徒表示不满了,因为欧米并没有带我们去参观关押耶稣的那个地牢,于是就提了出来,但是被欧米毫不客气地给否决了,并连声说时间不够,不去参观地牢了。

欧米的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因为鸡鸣堂的看点就是耶稣被关押的那个地牢,到了鸡鸣堂不看那个著名的地牢,等于只看了一半,从意义上讲,还不到一半。

我觉得欧米这种做法不符合旅游规则,既然旅游计划中有参观鸡鸣堂这一项目,为什么就轻易地给删除掉呢?更何况地牢是鸡鸣堂最重要的一个看点,游客们大老远地跑到以色列来就是为了参观那些应该看到的东西。

现在,你欧米轻易给否决了这一关键项目,大家当然不满意了。我们团队中的一些人开始与导游欧米之间起了矛盾,这也是我们游客与导游之间的第一次矛盾冲突。

我赶紧去向欧米做工作,但没想到这小子很倔,硬是不答应。我说:欧米,你给我们10分钟,我带大家去看一眼就走,否则大家会很不满意。

我劝说了欧米有5分钟,他还是不答应,而且撒开步子一个劲地往外面走,队伍离开鸡鸣教堂已经有几十米远的距离了,可是大家都在身后向欧米发泄不满。

我说:欧米,我已经劝说你5分钟了,也等于你已经耽搁5分钟了,如果你早答应的话,我们差不多也就赶回来了。你赶紧答应我,我领着他们去,我熟悉教堂里面的路线。

欧米一看场面对他不太有利,于是就答应了我的要求,说:抓紧时间,速回。

我带上人就往鸡鸣教堂里跑。我们进了教堂,我找到了那个地牢的入口,领着大家顺着那条窄窄的地牢台阶往地下走,我们走到了当年关押耶稣的那个地牢里面。

我以前来这里的时候这座地牢对外不开放,游客只能站在台阶上往里面看,不让下到里面去。现在我们可以下到里面去参观了,我庆幸自己为了团队的朋友们能够参观这个关键景点,与导游欧米力争一番,最后终于带领大家返回鸡鸣教堂,才得以走进这座地牢,同时也圆了自己当年的一个梦。

我们进去的时候,地牢里面正有一拨也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的游客正在里面,反正他们讲的是英语,我听得懂。其中有一位神父正在给他们讲解耶稣当年在这座地牢里面所遭受的苦难。

我看到地牢的墙壁上有些孔,那是曾经是一些钩链,是为了锁住犯人,以便对其实施酷刑毒打用的。耶稣当年就是被关押在这里面,在里面受尽了折磨与摧残。在这样的场合,再联想到耶稣的当年,我的心里很难过,泪水盈满了眼眶。

还记得,当年我第一次站在地牢的边上看着这座地牢时,我想到了耶稣当时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一个痛苦的夜晚。站在那地牢的边缘,看着这个当年囚禁耶稣的地牢,那一刻,我真真实实地感觉到,耶稣就站在我的身边,与我一同俯视着我们脚下的地牢。

虽然我看不到,但是我感觉到了。我转身,身边什么也没有。我再看着地牢,又感觉到耶稣就在我身边。我想,这可能是一种心灵的冲撞,因为我感到我的身边有一种未曾感受过的强大气场。那感觉,让我至今难以释怀。

欧米给我们的时间不多,我们必须赶紧返回,不能再耽搁时间。我拿起单反相机,在地牢里面全方位地拍了几张照,然后招呼上大家走出了地牢。

我们快速赶到了我们的集合点。欧米沉着脸不吱声也不理我们,我们也没理他。

我们都上了那辆豪华的旅游大巴,离开了鸡鸣教堂。我们离开了东耶路撒冷,直奔我们的下一个景点:西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国会。

作者:胡宝星

2018/6/26

重返以色列(42)在锡安山掉队了

我们就要离开锡安山上的马可楼了。我停住了脚步,站在这座三层楼的楼前端起了我的相机。我从各个角度对这座外表看上去极为普通的三层楼房进行了全方位的拍摄,因为这是一处圣地,是一座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世界三大教派为一体的楼宇,完全称得上是全世界最具特色的一座楼房。

这座三层楼的整个一楼是犹太教的重地,这是仅次于哭墙的一处圣地,因为里面是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大卫王的衣冠冢墓室,在1967年前,也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前,这里是犹太人朝圣的地方,因为他们进不去老城,也进不去哭墙那边去,他们只能在这里向上帝说话。

这座楼不是大卫王埋葬的地方,只是他的衣冠冢。根据《圣经》记载,大卫是被埋葬在大卫城里。大卫城的旧址是在耶路撒冷老城的南边,也就是老城的南墙外,不在老城的范围内。当年在奥斯曼帝国苏莱曼大帝对耶路撒冷的那一次重建中,他们把老城的南墙收缩了一些,却把一些重要的历史遗迹和遗址都划到老城外头去了,这其中就包括大卫城,当时的大卫城早就被当年攻陷耶路撒冷的罗马人给夷为平地了。

这座楼的整座二楼是基督教的重地,是四部福音书中描述过的“最后的晚餐”的真实现场。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之前的那个逾越节的晚上,与自己的十二个门徒在这里吃了最后的一顿晚餐。耶稣复活之后在这个房子里向门徒们显现了两次,《新约圣经》里记载的五旬节门徒们被圣灵所充满的那个事件,也是发生在这栋房子里。

这座楼的整座三楼则是伊斯兰教的重地,三楼的屋顶就是一座清真寺的塔楼。我们并没有走上三楼去,因为伊斯兰教的圣地一般是不让外人随便进去参观的,所以我们也不知道那里面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番景象。

站在这座楼前,我唏嘘!我感叹!就这么一座不起眼的小楼房竟然被世界上最大的三个教派所拥有,而且这三个教派之间的关系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你说都楼上楼下的,这关系平日里怎么处啊?

但是,这就是耶路撒冷!这就是这座圣城中的圣城的独特之处!别看全世界都在为他们这三个教派之间的关系担心着、揪心着,可是在平时里人家的关系也并不是那么紧张,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基本上还是蛮温和的,最起码是井水不犯河水。

我们离开了这座小楼,慢慢走出锡安门斜对着的这条非常特殊的小巷胡同,走回到了锡安门前面的空阔地,此时锡安门前已经来了不少的旅游团队。

我看到那些旅游者们各种肤色的人都有,估计几大洲的人都来齐了。住棚节刚过去不几天,新一波的旅游热又开始了,因为现在以色列的局势非常稳定,大家都跑到以色列来游览这片圣地了。

我们穿过了一簇簇的人群,准备继续我们下一站的旅行。我和校花学妹杨红卫走在队伍的最后面。我这学妹非常爱美,爱美的女人就喜欢照相,当然人家长得也确实美。她说我照相技术好,所以总让我给她照相,我们经常为了照相就落在了队伍的后头。特别是现在她的手机容量已经满了,无法拍照了,我也只能担任她的私人摄影师了。

我们一边拍照一边往胡同的外面走,小巷胡同的外面有一个花坛,有一位犹太女子和她的三个可爱的女儿正在那儿休息,看到我们走近了她们,三个小家伙与我们用手势打招呼。

作为亚洲、非洲、欧洲这三大洲交界处的以色列,这里的犹太小孩长得都很漂亮,眼前的这三个小女孩就像是三个小洋娃娃,很惹人爱。


教师出身的校花学妹对这三个小女孩更是喜欢得不得了,她停住了脚步,逗着那几个小女孩。我也陪着她站下了。

我一连为这几个小女孩拍了好几张照片,可是等我拍完照了,这才想起我们还要赶往下一个景点。等我们直起腰来张望着找队伍时,才发现我们的人早就不见人影儿了,因为我们戴的都是统一的棕色旅游帽,可是在我们的视线里一顶棕色帽子也没有看到。

坏了!我们又掉队了!这已经是我们俩进入以色列之后的第二次掉队了。我们第一次的掉队是在地中海边的阿卡古城,当时我们也是光顾着在海边拍照那些几千年的古迹了,结果发现我们的队伍已经不知所踪。

当时,我只好领着我的这位校花学妹硬闯阿拉伯人居住区,因为我记得导游欧米说过我们要穿过这片阿拉伯人居住区,然后去参观阿拉伯人居住区对面的那些著名景点。

我和学妹俩人走进了迷宫般的阿拉伯人居住区里,但我们却在里面迷了路。我俩既找不到要去的那些景点,也找不到来时的路了。我俩在里面转悠了半天也走不出来那片迷宫一般的阿拉伯人居住区。

我们闯入的那片阿拉伯人居住区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了,胡同小巷都很窄很长,连那些门洞和窗户都是黑咕隆咚的。我感觉我们俩好像是穿越回到了中世纪的年代,心里既兴奋又感到惶恐。那些小巷胡同看上去模样都差不多,我们俩只能在那些小巷胡同里面到处乱撞,经常是跑过去了这条胡同,又跑回来这条胡同了,我俩老是在一个小范围内瞎转悠。

我只能见人就打听路,什么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的,我都用上了。尽管我懂一些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但是给那些阿拉伯人讲了半天,嘴里的唾沫也是乱飞,可人家就是不明白我所讲的是哪些景点,因为阿卡古城里的名胜古迹太多,到底我们应该去哪一个方向那些阿拉伯人哪能知道呢?我也确实不知道啊!

当时,我真有些害怕了,因为我俩那可是在人家阿拉伯人的居住区里,我知道阿拉伯人当中好人多,但是坏人也不在少数,我所说的坏人就是小偷强盗之类的人。还记得,我当年在以色列的时候经常听到我的同事们被阿拉伯人给打劫了,而且还伤痕累累,被那些粗壮的阿拉伯汉子揍得不轻。

但是阿卡古城里的阿拉伯人看上去都是厚道人,可以说是一些良民,这从他们热情为我们指路的举止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恶意。

尽管这样,我还是一颗心老是悬在嗓子眼里,因为我怕万一从哪个角落里冲出野蛮的几个阿拉伯人来,看到我的校花学妹长得这么漂亮,把她给抢去做了“压寨夫人”,那我可就没法向同学们交代了。

万幸的是,我们终于找到了出口,走出了那片迷宫一般的阿拉伯人居住区。但我至今还是非常后怕,你想,万一真要是出了什么事儿,我的校花学妹找不到了,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结局呢?我估计,我自己也不敢回国了,只能去找我的那些犹太朋友们,让他们收容我得了。

现在,到了圣城耶路撒冷了,我们俩人又掉队了!耶路撒冷老城比起阿卡古城来地形更复杂,里面的街道小巷那可是真正的迷宫啊!尽管我对耶路撒冷很熟悉,但是老城里面的街道毕竟是又走街又串巷的,和迷宫比起来还真差不多。

更甚之,老城里还分成四个区,什么犹太人区、基督区、穆斯林区、亚美尼亚区,万一说不上个具体位置来,想找到人那也是白瞎。

赶紧追!我领着学妹就跑。我们先跑到锡安门,看到那里有好几拨从欧美来的旅行团队在锡安门前来来去去的,我赶紧向那些正在行走或是正在休息的游人们打听看没看到有中国人打这儿经过。

可能是在他们西方人的眼里我们中国人和亚洲其他国家的人都长得一个模样,所以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有的对我说:我看到有中国人往下面的马路那边去了。有的对我说:我看到有中国人沿着老城的城墙往西边去了。有的对我说:我看到有中国人走进锡安门里面去了。

三条路,三种说法啊!到底我们的人去哪儿了?我直接就被这些西方游客们给搞懵了,我们的团队到底往哪儿去了我是彻底不明白了。

人在紧急情况发生时经常会判断失误,我在这方面也好不到哪儿去。我当时判断了一下:我们的队伍往马路那个方向去好像不太可能,因为导游司机已经把旅游大巴停泊到停车场去了。我们都已经到了老城墙根了,不可能再离开耶路撒冷老城去往别的地方。

我又判断了一下:我们的人走进锡安门的可能性好像也不存在,因为锡安门的城门很窄,如果有队伍进来出去的,我和学妹不会发现不了的,因为一支队伍拉开了距离往城门里面走的,战线会拉得很长的,我们只耽搁了那么一丁点儿时间,肯定会发现我们队伍的尾巴的。

我最后判定:我们的队伍肯定是沿着老城城墙往西去了,因为那条路可以走到哭墙那儿。我对耶路撒冷很熟,我也知道我们的旅游计划中就有游览哭墙这个项目。其实我们本来是有旅游计划日程安排表的,可是我们的以色列导游欧米已经把我们的旅游计划几乎全部打乱了,显然已经不可能按照旅游计划日程安排来分析线路了。

就走老城墙根下的这条路,往西面追!我把我的最后决定告诉了我的校花学妹,我说:咱们只能三选一,咱沿着老城墙朝西方向走,去追赶咱们的队伍,但很可能我选的路线是错的,那样会离队伍越来越远的。

学妹坦然地回答说:你指东我不往西!你到哪儿我跟到哪儿!第一句话听起来蛮感动人的。第二句话又让我的心里一热,又被感动了一下。

我知道,其实她的心里很害怕,因为在国外旅游掉队是一件很令人沮丧的事,漂洋过海万里路,走进这既不认路又不懂语言的地方来,一旦真要是掉了队,搞不好真能从此与团队失联,再也找不到自己的队伍。

我的漂亮校花学妹是第一次到以色列来,当然这也是她第一次到耶路撒冷,眼下到了这份上了,我必须要对她负责啊!她当然是觉得我走到哪儿她就得跟到哪儿,可是我总不能把她给搞丢了啊!

我笑着说:红卫,只有这样了!你跟好我,我们就走老城墙外的这条路,或许真能追上他们。咱们又耽搁了不少时间,走!赶紧追!

其实,我的心里倒不紧张,因为我知道即便是找不到我们的队伍也不要紧,耶路撒冷老城这儿我闭上眼睛也能转上几圈。更何况,我的语言没有问题,毕竟是干翻译出身的,独自一个人走遍全球都不带害怕的,更何况是一个耶路撒冷!大不了,我带上我的学妹返回东耶路撒冷的National Hotel酒店去,也就是少逛几个景点,人肯定丢不了。

想到这儿,我也就心里踏实了,我领上学妹沿着老城的城墙一路追去。跑了一段路后,城墙正好有一条路是拐进老城里的,我们就顺着这条马路进入了耶路撒冷老城。我回头看了看我的学妹,她的脸上看不出丝毫的紧张,我就更放心了。

进入耶路撒冷老城内,连空气里都流淌着犹太、基督、伊斯兰这三大宗教的味道,这里满目都是沧桑古迹和辉煌古建筑,让人感叹人的生命确实是既短暂又渺小,同时也感叹人类生命绵延的伟大力量。

穿行在老城的大街与小巷,仿佛这座伟大的圣城将一切真理都凝固在其中,冥冥中老城里回荡着世界上最宏亮的声音,但又需要用耳朵去仔细倾听。

走在城内的大街小巷,仿佛不经意间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便会迎面撞个满怀,甚至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会让人感觉有一种深深的灵魂震撼,一切的一切仿佛都是在梦中一般。神圣的老城,仿佛所有的一切都奇妙地混合在一起,结合在一起,交融在一起,让那些初次走进圣城的人们一时半会儿无所适从。

我们俩先是绕开了亚美尼亚区,然后进入了犹太人区,我们沿着那条窄窄的马路往哭墙方向跑去,我继续一路跑一路拍照,因为我也是好些年没有进入老城了,这次故地重游我也是多带来了几个相机卡。

我们跑的速度也不慢,但是依然看不到我们队伍的半点儿影子。此时我明白了,我的判断确实是失误了,我们的队伍不是走的这条路,我怀疑他们是不是从锡安门进入老城的,然后从老城里面去哭墙那儿。

我安慰着学妹:我说我们跑错了路,他们可能是从锡安门进城的。但是不要紧,即便他们是从锡安门进去也不打紧,他们总会从老城里另外的街道马路去往哭墙的。

学妹回答说:那我们还是继续去哭墙那儿吧。

我说:沿着脚下的这条路,前面不远就到哭墙了。

中东的烈日此时差不多快要行走到了我们头顶的位置,那火辣辣的日光正肆无忌惮地烘烤着我们的身体,我已经汗流浃背了。我回头看看我的校花学妹,她早就把自己给包装得严严实实了,她那跑起来的样子很轻松,一点儿也看不出疲惫来,真是好样的!

那就是哭墙吗?学妹气喘嘘嘘地指着不远处已经露出了“端倪”一座清真寺。

我说:那里就是哭墙。那座清真寺就是埃克撒清真寺,也就是大银顶。

很快,阿默清真寺,也就是大金顶也露出了头。我们已经来到了哭墙。

我们站在了哭墙正对面的高地上,我们的前方就是哭墙广场,那里已经游人如云,哭墙的入口处还有很多很多的人正在排队往里面进。

我们看不到我们的棕色小帽子,我们团队里的人不在这里,我们与“大部队”真的失联了。

我对学妹说:哭墙咱们是到了,可是咱们的队伍还没来。难道他们去了别的景点?既然咱已经来到哭墙了,我还是给你拍几张照片吧。

学妹一听乐了,原本紧张的表情此时已经绽开了笑容,我用单反相机和手机先后为她拍了好几张照片。

后来,我们的队伍来到了哭墙,但是没有来到我们俩站的这个位置。当我把照片传给我的学妹,对她说:我们虽然掉队了,但却有意外收获,你有这个位置的相片,大家都没有。

看着自己站在哭墙斜对面高地上照的靓照,学妹不无得意地说:以后我要跟着你多掉几次队,这样就可以多照一些景点的照片了。

嘿!敢情是我们俩掉队的时候我一直都担惊受怕的,她倒是蛮悠哉悠哉的啊!

照完了相,我看着离我们不远处的那排成长龙的参观队伍,心里那个急啊!我们的人到底来不来啊?难道欧米又改变路线,不来哭墙了?

我愈发感觉事情有些不妙。心想:如果我们的团队真的不来哭墙这边,而是去了别的地方游览,那我和学妹俩人可就要落下好几处圣迹和景点了。我个人倒没什么,因为毕竟我早就已经游览过耶路撒冷几乎所有的圣经遗址和遗迹景点了,但我的小学妹人家这可是第一次来耶路撒冷啊!

越想心里越着急,我从衣袋里掏出了手机,想给我们的以色列导游欧米打个电话问一下情况。

也正在这时,我的手机响了。

作者:胡宝星

2018/6/25

重返以色列(41)锡安门外锡安山

太阳已经从耶路撒冷老城东面的橄榄山的山后面升起了很高,把那金色的阳光洒落在了耶路撒冷的大街与小巷里,此时的圣城已然是一片灿烂一片辉煌,我们迎来了进驻东耶路撒冷的第一个早晨。

走出了National Hotel大酒店,我们站在了酒店门前的大街上,昨晚看不到几个行人的东耶路撒冷的这条大街上现在已经是车辆拥拥挤挤、人群熙熙攘攘。耶路撒冷的交通高峰时间段可以用车满为患一词来形容,那辆来接我们的旅游大巴也给堵在半路上进不来了。

以前总觉得巴勒斯坦人很贫穷,好像吃不饱穿不暖的样子。现在再次走进了以色列,多方位地接触了巴勒斯坦人,给我的最强烈感觉就是这里的一切都已经大变样了,不管是犹太人还是巴勒斯坦人,大家的日子都是越来越好了。

酒店的门前,那些来来往往的巴勒斯坦人的私家车,也算是巴勒斯坦人生活现状的一个缩影吧。如果他们真的吃不上饭穿不上衣,哪来这么好这么多的私家车呢?当然,这也许是因为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最大的城市,也是他们巴勒斯坦人心中的圣城,所以生活质量比起其他城市的巴勒斯坦人来好一些,但是巴勒斯坦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提升了很大一截子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巴勒斯坦年轻人也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尤其是那些巴勒斯坦年轻女孩已经赶上时代的潮流了,她们的头上裹着的白头巾或黑头巾基本上都已经摘下来了,好多女孩已经变成了时髦女郎。

巴勒斯坦女孩子长得都很漂亮,如果和那些美丽的犹太女孩站在一起,她们一点儿也不逊色。我已经结识了两位阿拉伯大美女,也就是我们下榻的这家酒店的前台服务员和她那位非常美丽的闺蜜,无论是从长相上还是从着装上看,俩人都是风采相当迷人,堪称绝代佳人。

其实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的地位是不确定的,他们有着在这里的永久居住权,他们也可以在以色列境内自由行动,但假如他们要走出以色列,比如搬到约旦河西岸或者是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居住区,他们就将失去在以色列这个国家居住的权利,不可能再回到以色列辖区半步。

巴勒斯坦人的成分就是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埃及等以色列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当年迁移过来的,他们与这些国家的人们也都是有着渊源很深的亲戚关系,他们当中许多人的亲戚就住在几公里外的约旦河西岸、或者是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居住区,以色列的这个规定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按照以色列的法律,假如巴勒斯坦人没有其他国籍的话,他们可以获得或自动获得以色列的国籍,所以好多巴勒斯坦人加入了以色列的国籍。但也有很多巴勒斯坦人拒绝接受以色列的国籍,因为他们认为一旦接受了以色列国籍,那就说明他们已经承认了以色列的占领。

作为圣城的耶路撒冷也是明显地分成两个世界,在犹太人聚居的西区,也就是西耶路撒冷,高楼和现代化的生活小区鳞次栉比;而在巴勒斯坦人相对集中的东区,也就是东耶路撒冷,不论是哪个方面比起西耶路撒冷来都落后了一大截子。

尽管如此,只要那些政客们不搅起风浪、只要是阿拉伯恐怖组织不生事闹事,居住在东、西耶路撒冷的这两个民族基本上能宽容地和睦相处,彼此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和习俗,这从我们的以色列之旅中已经得到了验证。

延误了半个小时的时间之后,我们的那辆旅游大巴车终于开到了National Hotel的大门口,早就已经等急了的我们赶紧上了车,赶往老城的锡安山。

沐浴着明媚的中东深秋阳光,呼吸着清新的迦南凉爽空气,我们乘坐着豪华的旅游大巴很快就赶到了耶路撒冷老城的南墙外,因为这段路不是很长,步行走过来也就是十几分钟。

我们的旅游大巴在老城的锡安门外面下了车,我们站在了锡安门的大门外。我们的眼前是一座布满了密密麻麻弹坑的城门。我非常熟悉这座城门,因为我来过耶路撒冷好多次,这里的一切我都很熟悉。

锡安门也被称作大卫门,之所以称其为大卫门,是因为大卫的墓就在锡安山。走进锡安门的城门,里面就是亚美尼亚区和犹太区。1948年5月13日,最后一支英国军队撤出了耶路撒冷,英国人将锡安门的钥匙交给了犹太领袖莫迪凯.万家顿。

“6日战争”爆发之前,锡安门乃至于整座耶路撒冷老城却一直被约旦人所控制着,以色列人只拥有锡安山。既然以色列人就在锡安门的大门外面,所以这座城门就被约旦人给关闭着,一直到1967年的“6日战争”以色列经由锡安门攻进城去,解放了耶路撒冷老城,锡安门才真正打开了。

站在锡安门前,眼前的这座锡安门看上去远不如大马士革门那么壮观,而且看上去破破烂烂的很不起眼,尤其是城墙和门框上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疤痕,但是这座城门是犹太人心中的一座神圣的城门。

城门上的那些疤痕都是枪弹打出来的印记,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时期,以色列人用6天的时间打败了埃及、叙利亚、约旦这三个阿拉伯邻居,并同时从约旦人的手里夺回了老城,当时以色列人就是从锡安门这个城门攻进老城里面去的。

在那场攻坚战中,整个锡安门被以色列军队的子弹打成了马蜂窝状,最终以色列人冲进了老城,他们彻底打垮了盘踞在老城里的约旦军队,并且把他们驱逐出老城,并一直“送”过了约旦河,让约旦人回到了东岸,回到了摩押地。

在那场“6日战争”中,埃及、约旦和叙利亚这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以及戈兰高地。

这次战争,以色列人最重大的收获就是从约旦手中夺过了圣城耶路撒冷老城,也终于实现了他们两千年来的梦,因为两千年以来他们一直在唱着这首歌:“明年在耶路撒冷!”

现在,他们实现了两个世纪的梦想,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回到了上帝赐予他们的流奶与蜜的迦南美地,回到了流落在异国他乡时他们朝思暮想的圣殿山。

圣城耶路撒冷,实际上指的就是我们眼前的这座老城,面积还不足1平方公里,四周围绕着奥斯曼帝国苏莱曼大帝修建的高大城墙。但老城是耶路撒冷的心脏,只是已经被一分为二,以色列人一半、巴勒斯坦人一半,成为永无休止的争端焦点。

整座老城有8座城门,分别是雅法门、大马士革门、希律门、狮子门、金门、粪厂门、锡安门、新门。而城内的城墙上是环绕着整个老城的一条一人高左右的城墙便道,虽然和中国的古城墙不太一样,没有那么雄伟宽阔,但那条便道也是当年守城的士兵们在上面巡逻所走的一条路,同时也是在遇到外来入侵者时抵御敌人攻打城池的战场。

锡安门的名字源自于锡安山,因为这座城门的位置就在锡安山。锡安山是《圣经》里非常重要的一座山,锡安不仅仅是指耶路撒冷的圣殿山,同时也是耶路撒冷的别名,锡安同时也代表整个的以色列。

锡安山实际上就是圣殿山,是一个并不是很大的山丘,大卫王的墓、马可楼、圣母安眠堂就在锡安山上。

现在的耶路撒冷老城早就已经不是当年大卫王和所罗门王在位时候的模样了,因为这座老城历经战乱,前后已经被毁掉18次,城墙也是比以前小了不少,因为在1537年至1546年间那一次的重建中,老城的南墙被收缩了一些。

没想到那次的重建把一些重要的历史遗迹和遗址都划到老城外头去了,当年耶稣与十二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那座马可家的楼房、还有大卫王的坟墓、还有圣母安眠堂,这些《圣经》中的重要遗迹都给划到锡安门外面斜对着的那条胡同里去了。

老城外围的东、西耶路撒冷都是后来移民到以色列或者是搬迁到以色列的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建起来的。西耶路撒冷是在公元19世纪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其面积要比东耶路撒冷大得多,那里主要是以色列科学及文化等机构所在地,以色列的首都就设在耶路撒冷。

西耶路撒冷城区里几乎全是现代化的建筑,在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舒适优雅的旅馆别墅以及人群穿流的大型商场之间,点缀着的是景色秀丽的公园。

东耶路撒冷的历史比较久远,是以色列亡国、犹太人被掳之后,阿拉伯人进入了这片土地,他们占领了耶路撒冷老城,然后又在老城外围建造房屋,形成了以老城为中心的耶路撒冷城。

我们离开了锡安门,走进了这座城门斜对面的一条胡同里,我们的前面出现了一座三岔口胡同,一条往左,一条往右,正对着的则是一座外观看上去很气派但又很有些古老的教堂。

经过欧米的一番解说,我才知道我们正对着的这座古老的教堂就是“圣母安眠堂”,是耶稣的母亲马利亚的墓。对此我很有些不解,因为当年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时候,在十字架上把自己的母亲托付给了他的门徒约翰。

耶稣死后,犹太教的法利赛人开始追杀基督徒,约翰就带着马利亚逃到了爱琴海边小亚细亚的以弗所,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那儿的以弗所。从那以后马利亚再也没回到巴勒斯坦,也就是以色列。

约翰在以弗所为马利亚养老送终,马利亚死后就葬在了以弗所,那里还有马利亚的墓。现在耶路撒这里又出现一个马利亚的墓,真让人费解!

我们绕着圣母安眠堂左侧的那条路走向马可楼,右侧的那条路是通往圣母安眠堂的,我们这次的旅游计划中没有游览圣母安眠堂这一项,所以只能望而却步了。

马可楼和圣母安眠堂

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座三层楼房,欧米说这就是马可楼。其实这座楼并不是单一的“最后的晚餐”的所在地,因为这座楼的一楼是大卫王的墓,二楼才是“最后的晚餐”所在地,三楼呢,却是一座穆斯林清真寺,从那尖尖的清真寺塔楼就可以看出来。

这就是耶路撒冷:一座城市,三种信仰之都!甚至是:一座楼房、三个信仰圣地!

我们正准备进入马可楼,却看到胡同边的空旷处有一座塑像,看上去是铜的雕像。这是以色列人的大卫王的塑像。雕像上的大卫王头戴皇冠,坐在那儿弹奏竖琴,俨然是一位音乐家。

根据《圣经》记载,大卫本来是一位牧羊少年,上帝拣选他做了以色列人的王。大卫作战很英勇,同时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写了很多优美的诗篇,他还擅长演奏竖琴。

大卫做王时是以色列王国的高峰期,以色列人直到今天都把大卫王时期视为以色列历史的高峰,当时他们得到上帝所应许的全部土地,百姓们过上了平安而又富足的生活,他们的敌人非利士人也已经走进了历史。

在公元前1010年的那一年,大卫领导着以色列人民建立起以色列王国,他先是在希伯伦建立政权,在那里有7年的时间。后来大卫又攻下了耶路撒冷,在这里建立了以色列王国的首都。大卫在耶路撒冷执政33年,在位时间整整40年,直到他将权力移交给自己的儿子所罗门。

大卫王时期是以色列历史上最辉煌历史的开端,是以色列人至今还念念不忘的昔日荣耀。时至今日,大卫依然还是以色列人念念不忘的伟大君王,他们期盼着上帝再赐给他们一个大卫。

我们走进了大卫王的墓室,这是一间一分为二的墓室,左侧是女人们进去瞻仰的地方,右侧是男人们进去瞻仰的地方。犹太教的男女有别也是要求很严格的,时至如今也是如此。

我们每一位男子都领到了一顶犹太人戴的小帽,也就是“基帕”,当然是那种简易的,不是人家犹太人带的那种。走进去之后,我们的面前是一个宽2.48米、高2.44米的衣冠冢。

大卫王墓室里面的空间很小,因为大卫王墓是仅次于哭墙的犹太圣所,每天来此朝觐的犹太教徒挤满了窄小的墓室。

我们的犹太导游欧米走到了大卫衣冠冢前,非常虔诚地在那里念念有词地说着什么,他讲的是希伯来语,而且声音压得很低,反正我一个字也没有听懂。

我们退了出来,走进了一间好像是祈祷室一样的房间。房间里有桌子有椅子,墙边的书架上摆放着许多书籍,都是希伯来文的,我看不出来是什么名字,但我知道那都是犹太教的经卷。

有不少的犹太人在那里专心致志地读经,也有的坐在椅子上祈祷。我们怕影响那些犹太人,所以就退了出来。我们走出了大卫的墓室,走上了二楼。二楼就是“最后的晚餐”所在地,是耶稣与他的十二门徒吃逾越节晚餐的地方。

这座不大的楼房就是写出了《马可福音》的马可家的房子。不过那个时候的马可还小,他不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只因为他的妈妈认识耶稣,关系也很熟。于是,耶稣就把最后的晚餐的地址定在他们家。

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之后,马可家的这座楼房又成了耶路撒冷教会的总部。

“最后的晚餐”是发生在逾越节的前夜,多少世纪以来犹太人每年都过逾越节,吃逾越节的羊羔,以此来纪念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逾越节的羊羔预表弥赛亚,预表上帝的拯救。

耶稣安排门徒们在马可家吃逾越节的晚餐,他知道这是他和弟子们一起吃的最后一顿饭了,因为他知道犹大已经出卖了他。

耶稣的门徒犹大找了个机会偷偷地溜了出去,他离开了大家吃逾越节晚餐的屋子,急急忙忙地穿过耶路撒冷的街道,他跑到大祭司那儿去了,并领着人马来捉拿耶稣。

 耶稣和他的众门徒们吃完了最后的晚餐。黑暗中,他们沿着小路向橄榄山下的客西马尼园走去。耶稣在那里被捕了,因为犹大知道耶稣会去那儿,他领着大祭司的人逮捕了耶稣。

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复活后,在这座马可楼里向门徒们先后显现了两次。五旬节的时候,众门徒也是在这座楼房里领受了圣灵,开始了把福音传遍到四面八方的神圣使命之旅。

这座马可楼在15世纪伊斯兰教占领锡安山的时候被改为清真寺,阿拉伯人占据了这座楼房有500年之多。在那500多年的时间里,阿拉伯人禁止基督徒和犹太教徒进入这座楼房,尽管这里是大卫王的墓室所在地,同时也是“最后的晚餐”的发生地。

走进“最后的晚餐”的二楼,整个房间里面空荡荡的。我感觉这座楼不像是当年马可他们家住的房子,因为无论是这座楼的建筑结构,还是屋顶的独到设计,那漂亮的穹顶、那流畅的线条、那壁柱的柱头,都尽显中古世纪的遗风,很显然这是一种十字军年代的建筑风格。

后来我证实了这确实是十字军时代所建的一座楼房,至于以前马可他们家的那座楼房,谁也说不上是什么样子的一座房子。

由于马可楼曾经作为清真寺被使用了500年之久,里面也深深烙上了伊斯兰的印记,墙壁上的阿拉伯文仍然清晰可见。尤其是那个伊斯兰教风格的壁龛,仍然矗立在面向麦加的方向。

这座楼房里已经难觅当年耶稣与十二门徒进最后晚餐的痕迹,唯有那棵金色的橄榄树还能够流露一些耶稣当年的光景,因为橄榄树是《圣经》中经常被耶稣用来做比喻的一种树。那棵橄榄树金光凝重,树干强壮,三根主枝呈锯掉状,新生枝自下端萌发,枝叶昂扬,勃勃向上,俨然生命再现。

据说当年耶稣就是坐在橄榄树的这个位置和他的12个门徒共进晚餐的,是否属实有待考证。

我们走出了耶稣与门徒们进“最后晚餐”的二楼。我们没有上三楼,而是直接走到了院子里,我们离开了这座集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于一身的三层楼房。

作者:胡寶星

2018/6/23

重返以色列(39)圣山下的圣迹

我再一次告别了耶稣时期留下来的那8棵古老的橄榄树,走出了橄榄山下的这座客西马尼园的大门。我看到迎着门口的对面墙上有一个牌子,上面用英文写着:Mount of Olives,中文的意思是:橄榄山。

很显然,门前的这条路是去往橄榄山山顶的小路,尽管我已经来过这里几次,但是这条上山的路我从来没有走过,但我知道这条山路是通往橄榄山上的“洋葱教堂”的一条最近的路。

我以前几次登上橄榄山都是从万国教堂南侧的那条小路上的山,那条路就是著名的“和撒那之路”,那条“和撒那之路”就是当年耶稣骑着驴驹从橄榄山上下来进入耶路撒冷所走的山路,是根据四福音书所记载的耶稣率领众门徒进入耶路撒冷的时候走的那条必经之路而起的这条路名。

当年耶稣进耶路撒冷的时候正是逾越节即将来临的日子,来到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犹太人很多很多,把整座仅能容纳几万人的老城塞得满满的,因为逾越节是以色列人最隆重的节日,是为了庆祝当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越过红海逃出埃及所流传下来的这么一个节日。

犹太教的教规规定:在逾越节的时候所有的犹太男人,包括12岁以上实施了成人节的男孩,甚至连在国外的犹太人都必须赶往耶路撒冷去欢度逾越节这一盛大的节日。逾越节要举国上下欢庆七天,整个场面非常热闹非常隆重。

橄榄山是耶稣进入圣城耶路撒冷的前站,当他率领着众门徒来到耶路撒冷的时候,他首先登上了橄榄山,然后从橄榄山直接就进了圣城耶路撒冷,耶稣进城的那天耶路撒冷城已经涌入了100多万人之多。

当耶稣骑着驴驹进耶路撒冷的时候,全城几乎所有的犹太人都出来欢迎他,因为当时耶稣的名气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犹太教的大祭司和文士们却对耶稣恨之入骨,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都不欢迎耶稣,想杀了他。

但是犹太百姓们很欢迎耶稣,人们涌到了橄榄山上,拿着棕树枝大声呼喊:和散那!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和撒那的意思就是: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因为耶稣的到来应验了《旧约圣经》里的预言,犹太人把希望都寄托在耶稣身上,希望这位君王能带领他们赶走罗马人。

耶稣之所以骑着驴驹进入耶路撒冷,是应验了《撒迦利亚书》里所预言的弥赛亚来的时候要骑着驴驹子进耶路撒冷,耶稣是在向以色列百姓宣布自己是神的儿子,借着这个动作向人们宣布他是王,因为当时耶稣的名字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耶稣的到来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人们把棕榈树枝和衣服都铺在路上,作为一种最隆重的欢迎仪式来迎接耶稣的到来。耶稣在人们的簇拥下进入了圣城耶路撒冷,所以那条山路现在被命名为和撒那之路。

我们沿着客西马尼园门前的这条窄窄的山路往山下走,我们走回到了马路上,下一个参观景点是万国教堂,因为我们的计划有些改变,今天不上橄榄山,改为我们在以色列最后一天的上午登上橄榄山。

我们沿着马路贴着客西马尼园左拐朝南走,很快就走到了紧挨着客西马尼园的万国教堂。万国教堂是一座非常漂亮非常壮观的大教堂,是橄榄山下的一大景点,这座教堂从1919年开始建造,到1924年整座教堂竣工,因为在建造的过程中得到好多个国家的资助,所以就被命名为“万国教堂”。

其实在万国教堂建造起来之前,在这个地址上曾经有过两座教堂,那两座教堂都是纪念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度过人生最后的一个夜晚,因为这里是耶稣进入耶稣撒冷的时候经常祷告的地方,同时也是耶稣被害前一晚最后祷告的地方。

公元33年的年底,也就是刚才提到的那个逾越节的晚上,耶稣和众门徒在老城北边的那个锡安门斜对着的一条胡同里的马可家的楼房里吃完了“最后的晚餐”之后,便带领彼得几个很亲近的门徒来到客西马尼园祷告。

叛徒犹大很了解耶稣的行踪习惯,因为他知道耶稣晚上都会在客西马尼园里面做祷告,所以他引来了法利赛人和犹太公会的人,他们将耶稣逮捕,带到大祭司该亚法的府邸去了。

万国教堂原址上的那两座教堂有一座是4世纪的拜占庭教堂,被公元746年的那场大地震给摧毁了,变为了一片废墟;另一座是12世纪的十字军教堂,在1345年的时候被废弃了。

目前的这座万国教堂是在16个国家的捐助下,由意大利建筑师安东尼奥·巴鲁齐设计,在原来那两座废弃了的旧教堂的遗址上修建的一座宏伟的拜占庭式大教堂。

我们站在了万国教堂的门前,以色列导游欧米为我们讲解有关万国教堂的历史过往。欧米指着教堂门前的四组圆柱和石墩告诉我们说,那四根柱子各托举着三个高大的拱门,每组柱顶上矗立着一个手捧书本的人物雕像,他们是四福音书的作者。

我们仰起头来,果然看到上面有四个人物雕像,手里各捧着一部经书。我以前来过这里,所以我知道这四个人物都是谁,他们是四部福音书的作者:马太、马可、路加、约翰,那雕像是他们四个人各自拿着自己所写成的福音书。

欧米指着教堂前门的上部,为我们讲解着那些画像都代表着什么。那上面是一幅巨大的马赛克画,在夕阳的照射下闪耀着鲜艳的光芒。马赛克画的中央,就是耶稣,他身着红袍,头顶光环,跪在地上向上帝祷告,身旁的人们用饱含希望的眼神望着他。

耶稣的头顶是希腊字母“阿尔法”和“欧米戛”,源自于《圣经.启示录》中的一句话,也就是耶稣在爱琴海的拔摩岛上对流放在岛上的使徒约翰显现时说的那句话:我是阿尔法,我是欧米戛,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

作为一名犹太教的教徒,欧米对基督教的研究也是很有些功底的,当然这也真难为他了,因为犹太教对基督教可以说是恨之入骨。但是我们的导游欧米却对基督教有着深刻的研究,他站在万国教堂前为我们这些来自于中东的中国游客们介绍了许多有关万国教堂的知识,尽管我已经来过这座大教堂几次,但再次听了欧米的一些介绍,也是收获满满的。

我们走进了万国教堂,但我们的以色列导游欧米没有与我们一同进去,因为他是犹太教的教徒,很显然他的内心对基督教还是蛮有抵触的,所以他留步在了万国教堂的大门口,独自去欣赏马路对面的耶路撒冷老城去了。

我们站在了万国教堂里面的过道上,教堂里面的人很多,都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游客和信奉耶稣的人们,我看到前面有好几个神父正在为信徒们做弥撒,所以我没有往前面挤。

弥撒是天主教会最重要、同时也是举行最多的礼仪,其目的是向天主表示钦崇、感恩、祈求和赎罪。天主教会的主要信仰活动都是围绕着弥撒而进行的,所以弥撒是天主教礼仪生活的主体与中心,也是礼拜的高峰。

弥撒来源于《新约圣经》所记载的在逾越节晚上的那一顿最后的晚餐,耶稣在那次晚餐中分别拿起麦面饼和葡萄酒,做了祝福。然后,耶稣把饼掰开,把酒斟上,说那饼是他的肉,那酒是他的血,交给门徒们吃下喝下,以此来纪念他。

天主教会举行弥撒的仪式,便是按照当年耶稣所吩咐的,用这种方式来重行耶稣的晚餐祭献,诠释着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圣死的救赎。

可巧,我们就赶上了天主教的弥撒仪式。我没有上前,站在了教堂的后面。我站在了过道的后面位置,端起手中的相机寻找着我的目标。我抬起头来,一一数着天花板的彩绘玻璃上那些画着曾资助过这座教堂的国家的标志,因为我以前进过这座教堂里,所以我对这些都不陌生。

整座教堂是用几根圆形的柱子支撑起来的,上面都镶嵌着图案。因为这是一座拜占庭风格的宏伟建筑,所以教堂的顶部是圆顶的,教堂里的整体格调是深蓝色的墙壁和雕花天花板,而那些棕色和紫色的彩色玻璃又营造了一种庄严而又肃穆的气氛。

教堂的祭坛是用红色纹理的石灰石板制成,代表耶稣的汗水如血一般的红。祭坛上的马赛克画名为《痛苦中的耶稣》,侧殿的马赛克画一幅是《犹大之吻》,一幅是《基督被捕》。

教堂的祭坛前摆有一块被合金锤成的荆棘冠冕所围起来的古老石头,那就是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度过最后一个夜晚的时候趴伏在上面祷告的石头,因为他知道犹大很快就要带领着大祭司的人马来抓他,他即将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宋新建拉着我走出了教堂,我们站在了万国教堂的门口,我们面对着一路之隔的耶路撒冷的老城。万国教堂所面对着的那面城墙是老城的东墙,在城墙的中间位置有一座城门轮廓的墙面,那就是耶路撒冷老城的金门,与橄榄山遥遥相对着。

这座金门由两扇拱门组成,一扇为“仁慈之门",另一扇为“忏悔之门”。实际上这是一座被石头封死的城门,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用途,但这却是耶路撒冷老城最重要的一座城门,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座城门。

根据犹太教的说法,救世主弥赛亚将来会从金门进入耶路撒冷,带领犹太人上天堂,不管是已经死去的,还是依然还活着的,大家都一块儿进天堂。所以,在这座已经被封死了的城门下面,也就是东墙的城墙根下,一片连一片的几乎全是犹太人的坟墓,当年那些犹太人期望死后埋葬在离金门最近的地方,到时候复活的时候也算是排队排在最前面的。

犹太人相信:弥赛亚来临的时候这座封闭的金门将会重新开启。当年罗马人摧毁了耶和华的神殿之后,犹太人就在金门这里祈祷上帝,哀悼圣殿的被毁。

基督教相信:耶稣当年从橄榄山上下来骑着驴驹进入耶路撒冷的时候,正是从金门进入老城的。

穆斯林相信:世界的末日审判将在金门这里举行。

对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那些想法,阿拉伯人也是很清楚的,所以在他们占领了耶路撒冷老城之后,为了阻止未来的弥赛亚人城,于是就将金门封闭,并把它改造为一个穆斯林的祈祷室和学习《古兰经》的场所。

我又走到了万国教堂的马路对面,端起了我的相机,瞄准了万国教堂背后的橄榄山,拍下了一个一个的镜头,进入我的镜头里面的就有非常醒目的“洋葱教堂”。

所谓的“洋葱教堂”,是因为这座教堂的外观看上去就像是几个洋葱竖立在半山腰上,那是一座东正教堂,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有7个耀眼的镀金洋葱圆顶,看上去非常漂亮。

这是为抹大拉的马利亚而建的一座教堂。在《新约圣经》中有好几位马利亚,其中有耶稣的母亲马利亚、有抹大拉的马利亚。这座教堂是为纪念抹大拉的马利亚而建的,不是为耶稣的母亲马利亚所建的。

当耶稣领着12门徒翻山越岭到处游说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其他几个女人,如希律王管家的妻子约亚拿,苏撒拿等,就一直跟在他们的身后,她们把自己的家当拿出来,为他们这些男子汉们操持着一切。

每当耶稣为身边的门徒训话的时候,马利亚她们就在一旁洗耳恭听,因此她们也接受了耶稣很多的教诲,所以她们对耶稣的信念不比男人们差。都说女人在重要的关头往往比男人要勇敢,要坚强,这也充分体现在了马利亚等人的身上。当耶稣被害时,她们这些女人表现得比男人们坚强多了。

马利亚是第一个知道耶稣复活的人,《马可福音》记载:“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耶稣复活了,就先向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马太福音》记载:“天使对妇女说,不要害怕,我知道你们是寻找那钉十字架的耶稣。他不在这里,照他所说的,已经复活了。你们来看安放主的地方。快去告诉他的门徒,说他从死里复活了,并且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里你们要见他。看哪,我已经告诉你们了。”

《约翰福音》记载,耶稣被钉十字架死后被埋在洞穴里,马利亚偷偷去探望,她看见了复活了的耶稣,耶稣对她说:“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

亲眼看见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现在又亲眼看见复活了的耶稣,马利亚见证了耶稣由死到复活的过程,“马利亚就去告诉门徒说,我已经看见了主。她又将主对她说的这话告诉他们。”

《圣经》中的只言片语道出了耶稣对马利亚的信任,也道出了马利亚有着这样的福分,她把耶稣复活的消息告诉了彼得等人,使得他们这些门徒丢掉了怯懦,坚定了信心。

在认识耶稣之前,马利亚是一位病魔缠身的年轻女子。她见到了耶稣,耶稣为她治好了病,赶走了折磨她的病魔。于是,马利亚就一心跟随了耶稣,跟随耶稣行走在加利利的大地上,而且一直跟随到骷髅地,亲眼目睹了耶稣被钉上十字架。

近来,随着跨学科的性别理论介入《圣经》的重读,经过基督教女性主义的诠释,马利亚已在耶稣身边增补为重要的门徒。尽管这只是诠释,难下结论,但也足以显示出马利亚在《圣经》中已经得到了应有的地位。

1888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弟弟谢尔盖大公和他那24岁的漂亮妻子埃拉在耶路撒冷的橄榄山上修建了这座带有七个金色洋葱头圆顶的抹大拉马利亚教堂。十月革命美丽的埃拉被杀,她的遗骨经哈尔滨然后葬于北京的青年湖,后来辗转到了以色列的橄榄山,埋葬在了橄榄山上这座她所修建的教堂里。


导游欧米在招呼我们了。我们马上就要进入东耶路撒冷,进入阿拉伯人的居住区。晚上我们就要住在东耶路撒冷,住到阿拉伯人的世界里去。

作者:胡寶星

2018/6/22

重返以色列(38)橄榄山下

我们离开了以色列的英雄山马萨达山,去往我们的下一站耶路撒冷,我们的旅游大巴继续行驶在炎热的犹大旷野中。我侧身望着那清澈的天空,天空中没有一丝的云彩,只有那火辣辣的中东烈日正肆无忌惮地蹂躏着这片空旷的犹地亚土地。

我们乘坐的旅游大巴正行驶在一条路面散发着热腾腾蒸气的旷野公路上,这是一条通向圣城耶路撒冷的快速路。炎热的中东,炎热的旷野,炎热的褚红色山脉,炎热的巴勒斯坦地儿,此时那距离地球15000万公里的太阳正把自己的强光发送到中东的这片上空,我们头顶上的那太阳犹如一个火炉般的大镜面,好似要把身上所有的光和热都倾洒到这片火辣辣的中东土地上。

我们这辆豪华的旅游大巴车内的空凋冷气已经把整个车厢内都调整到了最舒服的温度,但我依然感到很有些闷热,我拿起随身携带的旅行水壶狠狠地喝下了一大口凉白开水,才感觉轻松了许多。

犹大旷野这一片土地是那样的贫瘠,荒凉的山野很难看到些许的绿色,只有不时出现在眼帘中的一些建造在山顶上的白色建筑物才让人感觉这里并不是外星球的地方,那些建筑物是犹太人建造在山梁高地上的房屋。

我知道我们已经接近了耶路撒冷,这是我第五次走进圣城耶路撒冷,我非常熟悉这座城市。以色列的历史悠久,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圣城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世界三大教派的神圣之地、神圣之都。

耶路撒冷是世界各地的犹太教徒和基督徒心中的圣城,老城有着上帝耶和华的神殿废墟。伊斯兰教徒也把耶路撒冷视为他们的圣地,是继麦加、麦地那的第三大圣地,是默罕默德持着孔雀的尾巴与神马共同升天的圣地。三大宗教的圣地定在同一城市,这在世界上可谓一奇,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

犹太教说:耶路撒冷自古以来就是以色列王国的首都,这里是以色列人的神,也就是上帝耶和华的神殿所在地,是上帝在人间的住所。

基督教说:耶路撒冷是上帝耶和华神殿的所在地,是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复活、升天的地方,将来这里会出现一个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

伊斯兰教说:耶路撒冷是继麦加、麦地那的第三大圣地,是默罕默德持着孔雀的尾巴与神马共同升天的圣地,这里有着世界上最宏伟最壮观的清真寺阿默清真寺。

其实,耶路撒冷只是一座小城,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山城,这所城市的海拔只有790米,而耶路撒冷最著名的地方就是那座面积只有1平方千米的老城,这座小小的老城在198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耶路撒冷的老城分为4个区::

基督区:位于老城西北部,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圣墓教堂和苦路就在这个区。

犹太区:位于老城南部,是犹太教最神圣的地方,哭墙就在这个区。

穆斯林区:位于老城东部,大金顶阿默清真寺就在这个区,因为这座清真寺是建在犹太教圣殿的遗址上,因此成为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冲突的焦点所在。

亚美尼亚区:位于老城西南角,是最小的一个区。

至于为什么在耶路撒冷会出现一个亚美尼亚区,这也要从历史上去考究。1915年,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进行了一次种族大清洗,他们杀死了100多万亚美尼亚人,那些死里逃生的亚美尼亚人就逃到了耶路撒冷。

当时的耶路撒冷人口很少,人们都是居住在老城内,于是那些亚美尼亚人就在老城里面选了一个地方作为他们的居住地儿,后来人们把这片地儿叫做亚美尼亚区。

但是当时的耶路撒冷同样也是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因为奥斯曼帝国占领的疆土很大很大,耶路撒冷也是难逃一劫。那些逃到耶路撒冷的亚美尼亚人为了躲避奥斯曼帝国的骚扰,就把他们的居住区又筑了另外一座墙,犹如城中之城一样。

亚美尼亚居住区的大门每天晚上10点的时候就关上,凡是与外族通婚的亚美尼亚人就必须搬离这个区,亚美尼亚人当时所定下的这个老规矩一直延续到今天。

耶路撒冷是世界上少见的屡遭破坏但又备受崇敬的一座美丽城市,究其原因,就在于这是一座世界公认的宗教圣地。作为一座圣城,耶路撒冷屡遭摧毁,耶和华神殿也几次被踏平。据历史学家考证,耶路撒冷自建成到今天,先后有18次被夷为了平地,但每次被毁之后又都得到复兴。

回顾历史。公元前1010年,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大卫领导以色列人建立了以色列王国,他先是在希伯伦建立政权,在那里有7年的时间。后来大卫又率兵攻下了耶路撒冷,公元前1033年的那一年,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建立了以色列王国的首都。

大卫在耶路撒冷执政33年,直到他将权力移交给自己的儿子所罗门。大卫王时期是以色列历史上最辉煌历史的开端,是以色列人至今还念念不忘的昔日荣耀。时至今日,大卫依然还是以色列人念念不忘的伟大君王,他们期盼着上帝耶和华再赐给他们一个大卫。

所罗门登位之后,在耶路撒冷建成了耶和华神殿,也就是圣殿。从那以后,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一座城。

所罗门王死后,他的儿子罗波安继位。两年之后,以色列王国就分裂了。从那以后,以色列这片土地就战乱不断,被周边列强们抢来抢去,最后导致了整个国家的灭亡,以色列人从此再也没有统一起自己的王国。

1948年,以色列复国。建国之初,以色列的首都设在特拉维夫。以色列开始在耶路撒冷的西部建立了新市区,也就是西耶路撒冷。约旦人则占领着城东旧区,也就是东耶路撒冷。

1950年,以色列迁都到耶路撒冷,总统府、政府主要机关、最高法院、国会都设在耶路撒冷。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也就是“6日战争”爆发,以色列人赶走了约旦人,占领了整个耶路撒冷。

1975年,耶路撒冷的人口超过特拉维夫,成为以色列最大的城市。

1980年,以色列国会立法确定,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远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

紧接着,巴勒斯坦人也宣布耶路撒冷是未来巴勒斯坦国的首都。耶路撒冷从此成为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双方冲突的中心。

以老城为中心的城东地区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冲突的中心地带,城西地区是以色列行政中心的所在地,也是犹太人的生活社区。

现在,耶路撒冷的面积为126平方千米,拥有人口90万人。

我们的旅游大巴进入了圣城耶路撒冷,这也是我第五次进入这座圣城。我们沿着东耶路撒冷的城市街道驶向老城,因为我们今天的旅游项目是游览橄榄山下的客西马尼园和万国教堂。

作为以色列的首都耶路撒冷,这是一座以色列境内生活水平很高的城市,尽管这里混杂居住着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但是平日里这两个敌对的民族在相处方面还是说得过去的。如果政客们不生事、如果美国人不搅和、如果巴勒斯坦恐怖组织不闹事,老百姓们都是安居乐业的“良民”。

可是一旦以巴双方起了冲突,不管是冲突起自于以色列的哪个地方,耶路撒冷这座城市肯定是首当其冲,必定要乱上一阵子,因为这两个民族之间的那根“弦”很敏感,一拨就会乱跳起来,即便是一些私下里关系很不错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也免不了被卷进民族的纠纷当中去。

我们的旅游大巴在万国教堂的马路对面停下了车,我们纷纷走下了温度凉爽的旅游大巴,踏上了耶路撒冷这片滚烫滚烫的中东土地。我站在马路边上,端起单反相机开始拍照。我们的眼前就是万国教堂,我们的身后就是耶路撒冷老城的城墙。

万国教堂的北邻是客西马尼园,这两处基督教的圣地是紧挨着的。万国教堂和客西马尼园的背景就是圣山橄榄山。橄榄山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的东侧,与老城的围墙之间只隔着一条马路。

耶稣时代,橄榄山上布满了茂密的橄榄树,山上山下到处飘逸着沁人心脾的橄榄清香,所以这座山就被取名为橄榄山。而如今,橄榄山上的橄榄树已经不太多了。


但是,橄榄山依然是那样的壮观、那样的美丽。橄榄山上的教堂一个连着一个,布满了面对耶路撒冷老城的那一面山坡上,在这座基督教的圣山橄榄山上,《圣经》的圣迹遗址可谓是俯拾皆是。

橄榄山有三座主峰,其中最高的是北峰,也就是圣墓峰,海拔有 830米。第二峰为升天的教堂。第三峰是南峰,它的海拔为808米,一般所说的橄榄山就是指的南峰。橄榄山的南峰俯视面对耶路撒冷老城,位置居高临下,经典的耶路撒冷老城全貌的照片就是在这个角度拍摄的,常说的圣城就是指耶路撒冷老城。

橄榄山与耶路撒冷老城的中间隔着一条马路,城与山之间的距离大约有800米。这座山是犹太教和基督徒的圣地,《旧约圣经》有4次讲到了橄榄山,而《新约圣经》多次提到了橄榄山,尤其是耶稣在耶路撒冷的最后几天,到了夜晚都要出城到橄榄山上去住宿。

我穿过了马路,走到了万国教堂的门前。我回转身来,我的对面就是耶路撒冷老城。因为这个位置的地势较低,所以只能看到老城的东墙,还有汲沦溪。在老城和马路之间有一条山谷,山谷中有一条窄窄的河流,这就是汲沦溪,这个小小的山谷被称为汲沦谷。

我们沿着客西马尼园北侧的一条小路走进了这座不是很大去非常有名的客西马尼园,这里就是当年耶稣被捕的地方,叛徒犹大带领着法利赛人和罗马官兵在这个园子里的橄榄树下抓走了耶稣。

我已经来过客西马尼园几次了,今天我又来到了这一处基督教的圣地,每一次的光顾都使得我的内心充满了凝重般的神圣之感。橄榄山上曾经布满了茂密的橄榄树,风景优美,橄榄清香,犹如仙境一般,只是如今山上的橄榄树已经不太多了,最值得人们一看的就是客西马尼园的那8棵古老的橄榄树,这8棵粗壮的橄榄树枝繁叶茂,树干粗壮,两个人才能合抱过来。

客西马尼的希伯来语意为“压榨橄榄”,现在这个园子里的橄榄树只剩下了这8棵。这8棵橄榄树都是耶稣时代就有了的,距今已经接近2000年了,这些橄榄树是耶稣在此被犹大出卖被捕的见证,因为这里是耶稣与众门徒相聚的最后一个晚上,同时也是耶稣在人世间度过最后一夜的地方。

我走到了一块大石前,在那上面雕刻着一个人。我认识这块石头,我以前来到客西马尼园的时候就看到了这块被基督教奉为“圣石”的祷告之石。这就是《圣经》中记载的耶稣在被人带走之前附在上面做祷告的巨石,在四大福音书中有三本都提到了这个地方。

站在这块巨石前,我恍惚走进了《圣经》所描述的那个年代里,走进了那个不同寻常的夜晚,看到了在这里发生的一幕一幕。

我仿佛看到耶稣和他的十二个门徒正在锡安门外北边不远处的马可家吃着他们最后的一顿晚餐,这是逾越节的晚餐。在晚餐进行的过程当中只有犹大一个人离开了,他急急忙忙地穿过耶路撒冷的街道,向着大祭司那儿跑去。

因为人们都在家吃逾越节的晚餐,所以整座耶路撒冷城的街道马路上看不到一个人影儿。犹大跑到大祭司那儿,向他们密报了耶稣的踪迹,因为大祭司和犹太公会的人对耶稣已经是恨之入骨,他们决定要藉着罗马人的手来除掉耶稣。

那个逾越节的晚上,柔和的月光照射在耶路撒冷那些错综曲折的街道上。月光下,有几个人在老城里的街上疾步走着,他们穿过了沉睡的城市,走出了耶路撒冷的城门。黑夜中他们过了汲沦溪,朝着客西马尼园走去。他们就是耶稣和几个门徒,他们刚刚离开吃逾越节晚餐的马可家的那座楼房,那顿饭是耶稣与他的众门徒吃的最后一顿晚餐。

我仿佛看到一队人马正急匆匆地离开耶路撒冷城,他们的脚步声打破了黑夜的平静,他们身上配带的剑在上下震动,发出了清脆的响声。这些人是法利赛人、是犹太公会那些“权贵”们的家仆、是大祭司该亚法的家仆,他们一路直奔客西马尼园而去,因为叛徒犹大为他们带路。

走在队伍前面的那个人就是犹大,他是耶稣十二个门徒当中的一个,是分管财务的,现在这个耶稣的门徒竟然为了30个银币而把耶稣出卖了,是魔鬼撒旦迷住了他的心窍,他现在正带人去抓耶稣。

我仿佛看见这群人闯进了园子,从我的身边走过,直奔那茂密的橄榄树下,走到了耶稣的面前。我又仿佛看到那些人带走了耶稣,拉扯着耶稣急急忙忙地直奔大祭司该亚法的家而去。

我曾经去过大祭司该亚法的家,那里现在是一座教堂,名字就叫“鸡鸣堂”。明天上午我们的团队就要去参观大祭司该亚法的旧居,也就是“鸡鸣堂”教堂。

那些人的任务已经完成,要的人已经抓住了,耶稣已经在他们手中了,根本用不着动刀棒,他们没想到会这么容易。而耶稣的门徒们呢?当他们看见耶稣被捉后,心里都非常惧怕,各自四散逃命去了。

我继续漫步在客西马尼园中,我在这些古老而又充满了活力的橄榄树前徘徊着,我的思想又回到了现实中。眼前的这8棵饱经苍桑的橄榄树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在走向暮年。树是有生命的,总有一天它们会枯萎、会死掉,作为耶稣被叛徒犹大出卖被法利赛恶人逮捕抓走的见证,它们虽然无法用语言来向世人倾诉,但是由于《圣经》记载了这段历史,所以它们也被载入了人类历史的史册。

作者:胡寶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