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6/25

重返以色列(41)锡安门外锡安山

太阳已经从耶路撒冷老城东面的橄榄山的山后面升起了很高,把那金色的阳光洒落在了耶路撒冷的大街与小巷里,此时的圣城已然是一片灿烂一片辉煌,我们迎来了进驻东耶路撒冷的第一个早晨。

走出了National Hotel大酒店,我们站在了酒店门前的大街上,昨晚看不到几个行人的东耶路撒冷的这条大街上现在已经是车辆拥拥挤挤、人群熙熙攘攘。耶路撒冷的交通高峰时间段可以用车满为患一词来形容,那辆来接我们的旅游大巴也给堵在半路上进不来了。

以前总觉得巴勒斯坦人很贫穷,好像吃不饱穿不暖的样子。现在再次走进了以色列,多方位地接触了巴勒斯坦人,给我的最强烈感觉就是这里的一切都已经大变样了,不管是犹太人还是巴勒斯坦人,大家的日子都是越来越好了。

酒店的门前,那些来来往往的巴勒斯坦人的私家车,也算是巴勒斯坦人生活现状的一个缩影吧。如果他们真的吃不上饭穿不上衣,哪来这么好这么多的私家车呢?当然,这也许是因为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最大的城市,也是他们巴勒斯坦人心中的圣城,所以生活质量比起其他城市的巴勒斯坦人来好一些,但是巴勒斯坦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提升了很大一截子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巴勒斯坦年轻人也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尤其是那些巴勒斯坦年轻女孩已经赶上时代的潮流了,她们的头上裹着的白头巾或黑头巾基本上都已经摘下来了,好多女孩已经变成了时髦女郎。

巴勒斯坦女孩子长得都很漂亮,如果和那些美丽的犹太女孩站在一起,她们一点儿也不逊色。我已经结识了两位阿拉伯大美女,也就是我们下榻的这家酒店的前台服务员和她那位非常美丽的闺蜜,无论是从长相上还是从着装上看,俩人都是风采相当迷人,堪称绝代佳人。

其实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的地位是不确定的,他们有着在这里的永久居住权,他们也可以在以色列境内自由行动,但假如他们要走出以色列,比如搬到约旦河西岸或者是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居住区,他们就将失去在以色列这个国家居住的权利,不可能再回到以色列辖区半步。

巴勒斯坦人的成分就是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埃及等以色列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当年迁移过来的,他们与这些国家的人们也都是有着渊源很深的亲戚关系,他们当中许多人的亲戚就住在几公里外的约旦河西岸、或者是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居住区,以色列的这个规定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按照以色列的法律,假如巴勒斯坦人没有其他国籍的话,他们可以获得或自动获得以色列的国籍,所以好多巴勒斯坦人加入了以色列的国籍。但也有很多巴勒斯坦人拒绝接受以色列的国籍,因为他们认为一旦接受了以色列国籍,那就说明他们已经承认了以色列的占领。

作为圣城的耶路撒冷也是明显地分成两个世界,在犹太人聚居的西区,也就是西耶路撒冷,高楼和现代化的生活小区鳞次栉比;而在巴勒斯坦人相对集中的东区,也就是东耶路撒冷,不论是哪个方面比起西耶路撒冷来都落后了一大截子。

尽管如此,只要那些政客们不搅起风浪、只要是阿拉伯恐怖组织不生事闹事,居住在东、西耶路撒冷的这两个民族基本上能宽容地和睦相处,彼此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和习俗,这从我们的以色列之旅中已经得到了验证。

延误了半个小时的时间之后,我们的那辆旅游大巴车终于开到了National Hotel的大门口,早就已经等急了的我们赶紧上了车,赶往老城的锡安山。

沐浴着明媚的中东深秋阳光,呼吸着清新的迦南凉爽空气,我们乘坐着豪华的旅游大巴很快就赶到了耶路撒冷老城的南墙外,因为这段路不是很长,步行走过来也就是十几分钟。

我们的旅游大巴在老城的锡安门外面下了车,我们站在了锡安门的大门外。我们的眼前是一座布满了密密麻麻弹坑的城门。我非常熟悉这座城门,因为我来过耶路撒冷好多次,这里的一切我都很熟悉。

锡安门也被称作大卫门,之所以称其为大卫门,是因为大卫的墓就在锡安山。走进锡安门的城门,里面就是亚美尼亚区和犹太区。1948年5月13日,最后一支英国军队撤出了耶路撒冷,英国人将锡安门的钥匙交给了犹太领袖莫迪凯.万家顿。

“6日战争”爆发之前,锡安门乃至于整座耶路撒冷老城却一直被约旦人所控制着,以色列人只拥有锡安山。既然以色列人就在锡安门的大门外面,所以这座城门就被约旦人给关闭着,一直到1967年的“6日战争”以色列经由锡安门攻进城去,解放了耶路撒冷老城,锡安门才真正打开了。

站在锡安门前,眼前的这座锡安门看上去远不如大马士革门那么壮观,而且看上去破破烂烂的很不起眼,尤其是城墙和门框上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疤痕,但是这座城门是犹太人心中的一座神圣的城门。

城门上的那些疤痕都是枪弹打出来的印记,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时期,以色列人用6天的时间打败了埃及、叙利亚、约旦这三个阿拉伯邻居,并同时从约旦人的手里夺回了老城,当时以色列人就是从锡安门这个城门攻进老城里面去的。

在那场攻坚战中,整个锡安门被以色列军队的子弹打成了马蜂窝状,最终以色列人冲进了老城,他们彻底打垮了盘踞在老城里的约旦军队,并且把他们驱逐出老城,并一直“送”过了约旦河,让约旦人回到了东岸,回到了摩押地。

在那场“6日战争”中,埃及、约旦和叙利亚这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以及戈兰高地。

这次战争,以色列人最重大的收获就是从约旦手中夺过了圣城耶路撒冷老城,也终于实现了他们两千年来的梦,因为两千年以来他们一直在唱着这首歌:“明年在耶路撒冷!”

现在,他们实现了两个世纪的梦想,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回到了上帝赐予他们的流奶与蜜的迦南美地,回到了流落在异国他乡时他们朝思暮想的圣殿山。

圣城耶路撒冷,实际上指的就是我们眼前的这座老城,面积还不足1平方公里,四周围绕着奥斯曼帝国苏莱曼大帝修建的高大城墙。但老城是耶路撒冷的心脏,只是已经被一分为二,以色列人一半、巴勒斯坦人一半,成为永无休止的争端焦点。

整座老城有8座城门,分别是雅法门、大马士革门、希律门、狮子门、金门、粪厂门、锡安门、新门。而城内的城墙上是环绕着整个老城的一条一人高左右的城墙便道,虽然和中国的古城墙不太一样,没有那么雄伟宽阔,但那条便道也是当年守城的士兵们在上面巡逻所走的一条路,同时也是在遇到外来入侵者时抵御敌人攻打城池的战场。

锡安门的名字源自于锡安山,因为这座城门的位置就在锡安山。锡安山是《圣经》里非常重要的一座山,锡安不仅仅是指耶路撒冷的圣殿山,同时也是耶路撒冷的别名,锡安同时也代表整个的以色列。

锡安山实际上就是圣殿山,是一个并不是很大的山丘,大卫王的墓、马可楼、圣母安眠堂就在锡安山上。

现在的耶路撒冷老城早就已经不是当年大卫王和所罗门王在位时候的模样了,因为这座老城历经战乱,前后已经被毁掉18次,城墙也是比以前小了不少,因为在1537年至1546年间那一次的重建中,老城的南墙被收缩了一些。

没想到那次的重建把一些重要的历史遗迹和遗址都划到老城外头去了,当年耶稣与十二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那座马可家的楼房、还有大卫王的坟墓、还有圣母安眠堂,这些《圣经》中的重要遗迹都给划到锡安门外面斜对着的那条胡同里去了。

老城外围的东、西耶路撒冷都是后来移民到以色列或者是搬迁到以色列的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建起来的。西耶路撒冷是在公元19世纪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其面积要比东耶路撒冷大得多,那里主要是以色列科学及文化等机构所在地,以色列的首都就设在耶路撒冷。

西耶路撒冷城区里几乎全是现代化的建筑,在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舒适优雅的旅馆别墅以及人群穿流的大型商场之间,点缀着的是景色秀丽的公园。

东耶路撒冷的历史比较久远,是以色列亡国、犹太人被掳之后,阿拉伯人进入了这片土地,他们占领了耶路撒冷老城,然后又在老城外围建造房屋,形成了以老城为中心的耶路撒冷城。

我们离开了锡安门,走进了这座城门斜对面的一条胡同里,我们的前面出现了一座三岔口胡同,一条往左,一条往右,正对着的则是一座外观看上去很气派但又很有些古老的教堂。

经过欧米的一番解说,我才知道我们正对着的这座古老的教堂就是“圣母安眠堂”,是耶稣的母亲马利亚的墓。对此我很有些不解,因为当年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时候,在十字架上把自己的母亲托付给了他的门徒约翰。

耶稣死后,犹太教的法利赛人开始追杀基督徒,约翰就带着马利亚逃到了爱琴海边小亚细亚的以弗所,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那儿的以弗所。从那以后马利亚再也没回到巴勒斯坦,也就是以色列。

约翰在以弗所为马利亚养老送终,马利亚死后就葬在了以弗所,那里还有马利亚的墓。现在耶路撒这里又出现一个马利亚的墓,真让人费解!

我们绕着圣母安眠堂左侧的那条路走向马可楼,右侧的那条路是通往圣母安眠堂的,我们这次的旅游计划中没有游览圣母安眠堂这一项,所以只能望而却步了。

马可楼和圣母安眠堂

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座三层楼房,欧米说这就是马可楼。其实这座楼并不是单一的“最后的晚餐”的所在地,因为这座楼的一楼是大卫王的墓,二楼才是“最后的晚餐”所在地,三楼呢,却是一座穆斯林清真寺,从那尖尖的清真寺塔楼就可以看出来。

这就是耶路撒冷:一座城市,三种信仰之都!甚至是:一座楼房、三个信仰圣地!

我们正准备进入马可楼,却看到胡同边的空旷处有一座塑像,看上去是铜的雕像。这是以色列人的大卫王的塑像。雕像上的大卫王头戴皇冠,坐在那儿弹奏竖琴,俨然是一位音乐家。

根据《圣经》记载,大卫本来是一位牧羊少年,上帝拣选他做了以色列人的王。大卫作战很英勇,同时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写了很多优美的诗篇,他还擅长演奏竖琴。

大卫做王时是以色列王国的高峰期,以色列人直到今天都把大卫王时期视为以色列历史的高峰,当时他们得到上帝所应许的全部土地,百姓们过上了平安而又富足的生活,他们的敌人非利士人也已经走进了历史。

在公元前1010年的那一年,大卫领导着以色列人民建立起以色列王国,他先是在希伯伦建立政权,在那里有7年的时间。后来大卫又攻下了耶路撒冷,在这里建立了以色列王国的首都。大卫在耶路撒冷执政33年,在位时间整整40年,直到他将权力移交给自己的儿子所罗门。

大卫王时期是以色列历史上最辉煌历史的开端,是以色列人至今还念念不忘的昔日荣耀。时至今日,大卫依然还是以色列人念念不忘的伟大君王,他们期盼着上帝再赐给他们一个大卫。

我们走进了大卫王的墓室,这是一间一分为二的墓室,左侧是女人们进去瞻仰的地方,右侧是男人们进去瞻仰的地方。犹太教的男女有别也是要求很严格的,时至如今也是如此。

我们每一位男子都领到了一顶犹太人戴的小帽,也就是“基帕”,当然是那种简易的,不是人家犹太人带的那种。走进去之后,我们的面前是一个宽2.48米、高2.44米的衣冠冢。

大卫王墓室里面的空间很小,因为大卫王墓是仅次于哭墙的犹太圣所,每天来此朝觐的犹太教徒挤满了窄小的墓室。

我们的犹太导游欧米走到了大卫衣冠冢前,非常虔诚地在那里念念有词地说着什么,他讲的是希伯来语,而且声音压得很低,反正我一个字也没有听懂。

我们退了出来,走进了一间好像是祈祷室一样的房间。房间里有桌子有椅子,墙边的书架上摆放着许多书籍,都是希伯来文的,我看不出来是什么名字,但我知道那都是犹太教的经卷。

有不少的犹太人在那里专心致志地读经,也有的坐在椅子上祈祷。我们怕影响那些犹太人,所以就退了出来。我们走出了大卫的墓室,走上了二楼。二楼就是“最后的晚餐”所在地,是耶稣与他的十二门徒吃逾越节晚餐的地方。

这座不大的楼房就是写出了《马可福音》的马可家的房子。不过那个时候的马可还小,他不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只因为他的妈妈认识耶稣,关系也很熟。于是,耶稣就把最后的晚餐的地址定在他们家。

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之后,马可家的这座楼房又成了耶路撒冷教会的总部。

“最后的晚餐”是发生在逾越节的前夜,多少世纪以来犹太人每年都过逾越节,吃逾越节的羊羔,以此来纪念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逾越节的羊羔预表弥赛亚,预表上帝的拯救。

耶稣安排门徒们在马可家吃逾越节的晚餐,他知道这是他和弟子们一起吃的最后一顿饭了,因为他知道犹大已经出卖了他。

耶稣的门徒犹大找了个机会偷偷地溜了出去,他离开了大家吃逾越节晚餐的屋子,急急忙忙地穿过耶路撒冷的街道,他跑到大祭司那儿去了,并领着人马来捉拿耶稣。

 耶稣和他的众门徒们吃完了最后的晚餐。黑暗中,他们沿着小路向橄榄山下的客西马尼园走去。耶稣在那里被捕了,因为犹大知道耶稣会去那儿,他领着大祭司的人逮捕了耶稣。

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复活后,在这座马可楼里向门徒们先后显现了两次。五旬节的时候,众门徒也是在这座楼房里领受了圣灵,开始了把福音传遍到四面八方的神圣使命之旅。

这座马可楼在15世纪伊斯兰教占领锡安山的时候被改为清真寺,阿拉伯人占据了这座楼房有500年之多。在那500多年的时间里,阿拉伯人禁止基督徒和犹太教徒进入这座楼房,尽管这里是大卫王的墓室所在地,同时也是“最后的晚餐”的发生地。

走进“最后的晚餐”的二楼,整个房间里面空荡荡的。我感觉这座楼不像是当年马可他们家住的房子,因为无论是这座楼的建筑结构,还是屋顶的独到设计,那漂亮的穹顶、那流畅的线条、那壁柱的柱头,都尽显中古世纪的遗风,很显然这是一种十字军年代的建筑风格。

后来我证实了这确实是十字军时代所建的一座楼房,至于以前马可他们家的那座楼房,谁也说不上是什么样子的一座房子。

由于马可楼曾经作为清真寺被使用了500年之久,里面也深深烙上了伊斯兰的印记,墙壁上的阿拉伯文仍然清晰可见。尤其是那个伊斯兰教风格的壁龛,仍然矗立在面向麦加的方向。

这座楼房里已经难觅当年耶稣与十二门徒进最后晚餐的痕迹,唯有那棵金色的橄榄树还能够流露一些耶稣当年的光景,因为橄榄树是《圣经》中经常被耶稣用来做比喻的一种树。那棵橄榄树金光凝重,树干强壮,三根主枝呈锯掉状,新生枝自下端萌发,枝叶昂扬,勃勃向上,俨然生命再现。

据说当年耶稣就是坐在橄榄树的这个位置和他的12个门徒共进晚餐的,是否属实有待考证。

我们走出了耶稣与门徒们进“最后晚餐”的二楼。我们没有上三楼,而是直接走到了院子里,我们离开了这座集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于一身的三层楼房。

作者:胡寶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