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6/23

重返以色列(39)圣山下的圣迹

我再一次告别了耶稣时期留下来的那8棵古老的橄榄树,走出了橄榄山下的这座客西马尼园的大门。我看到迎着门口的对面墙上有一个牌子,上面用英文写着:Mount of Olives,中文的意思是:橄榄山。

很显然,门前的这条路是去往橄榄山山顶的小路,尽管我已经来过这里几次,但是这条上山的路我从来没有走过,但我知道这条山路是通往橄榄山上的“洋葱教堂”的一条最近的路。

我以前几次登上橄榄山都是从万国教堂南侧的那条小路上的山,那条路就是著名的“和撒那之路”,那条“和撒那之路”就是当年耶稣骑着驴驹从橄榄山上下来进入耶路撒冷所走的山路,是根据四福音书所记载的耶稣率领众门徒进入耶路撒冷的时候走的那条必经之路而起的这条路名。

当年耶稣进耶路撒冷的时候正是逾越节即将来临的日子,来到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犹太人很多很多,把整座仅能容纳几万人的老城塞得满满的,因为逾越节是以色列人最隆重的节日,是为了庆祝当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越过红海逃出埃及所流传下来的这么一个节日。

犹太教的教规规定:在逾越节的时候所有的犹太男人,包括12岁以上实施了成人节的男孩,甚至连在国外的犹太人都必须赶往耶路撒冷去欢度逾越节这一盛大的节日。逾越节要举国上下欢庆七天,整个场面非常热闹非常隆重。

橄榄山是耶稣进入圣城耶路撒冷的前站,当他率领着众门徒来到耶路撒冷的时候,他首先登上了橄榄山,然后从橄榄山直接就进了圣城耶路撒冷,耶稣进城的那天耶路撒冷城已经涌入了100多万人之多。

当耶稣骑着驴驹进耶路撒冷的时候,全城几乎所有的犹太人都出来欢迎他,因为当时耶稣的名气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犹太教的大祭司和文士们却对耶稣恨之入骨,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都不欢迎耶稣,想杀了他。

但是犹太百姓们很欢迎耶稣,人们涌到了橄榄山上,拿着棕树枝大声呼喊:和散那!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和撒那的意思就是: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因为耶稣的到来应验了《旧约圣经》里的预言,犹太人把希望都寄托在耶稣身上,希望这位君王能带领他们赶走罗马人。

耶稣之所以骑着驴驹进入耶路撒冷,是应验了《撒迦利亚书》里所预言的弥赛亚来的时候要骑着驴驹子进耶路撒冷,耶稣是在向以色列百姓宣布自己是神的儿子,借着这个动作向人们宣布他是王,因为当时耶稣的名字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耶稣的到来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人们把棕榈树枝和衣服都铺在路上,作为一种最隆重的欢迎仪式来迎接耶稣的到来。耶稣在人们的簇拥下进入了圣城耶路撒冷,所以那条山路现在被命名为和撒那之路。

我们沿着客西马尼园门前的这条窄窄的山路往山下走,我们走回到了马路上,下一个参观景点是万国教堂,因为我们的计划有些改变,今天不上橄榄山,改为我们在以色列最后一天的上午登上橄榄山。

我们沿着马路贴着客西马尼园左拐朝南走,很快就走到了紧挨着客西马尼园的万国教堂。万国教堂是一座非常漂亮非常壮观的大教堂,是橄榄山下的一大景点,这座教堂从1919年开始建造,到1924年整座教堂竣工,因为在建造的过程中得到好多个国家的资助,所以就被命名为“万国教堂”。

其实在万国教堂建造起来之前,在这个地址上曾经有过两座教堂,那两座教堂都是纪念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度过人生最后的一个夜晚,因为这里是耶稣进入耶稣撒冷的时候经常祷告的地方,同时也是耶稣被害前一晚最后祷告的地方。

公元33年的年底,也就是刚才提到的那个逾越节的晚上,耶稣和众门徒在老城北边的那个锡安门斜对着的一条胡同里的马可家的楼房里吃完了“最后的晚餐”之后,便带领彼得几个很亲近的门徒来到客西马尼园祷告。

叛徒犹大很了解耶稣的行踪习惯,因为他知道耶稣晚上都会在客西马尼园里面做祷告,所以他引来了法利赛人和犹太公会的人,他们将耶稣逮捕,带到大祭司该亚法的府邸去了。

万国教堂原址上的那两座教堂有一座是4世纪的拜占庭教堂,被公元746年的那场大地震给摧毁了,变为了一片废墟;另一座是12世纪的十字军教堂,在1345年的时候被废弃了。

目前的这座万国教堂是在16个国家的捐助下,由意大利建筑师安东尼奥·巴鲁齐设计,在原来那两座废弃了的旧教堂的遗址上修建的一座宏伟的拜占庭式大教堂。

我们站在了万国教堂的门前,以色列导游欧米为我们讲解有关万国教堂的历史过往。欧米指着教堂门前的四组圆柱和石墩告诉我们说,那四根柱子各托举着三个高大的拱门,每组柱顶上矗立着一个手捧书本的人物雕像,他们是四福音书的作者。

我们仰起头来,果然看到上面有四个人物雕像,手里各捧着一部经书。我以前来过这里,所以我知道这四个人物都是谁,他们是四部福音书的作者:马太、马可、路加、约翰,那雕像是他们四个人各自拿着自己所写成的福音书。

欧米指着教堂前门的上部,为我们讲解着那些画像都代表着什么。那上面是一幅巨大的马赛克画,在夕阳的照射下闪耀着鲜艳的光芒。马赛克画的中央,就是耶稣,他身着红袍,头顶光环,跪在地上向上帝祷告,身旁的人们用饱含希望的眼神望着他。

耶稣的头顶是希腊字母“阿尔法”和“欧米戛”,源自于《圣经.启示录》中的一句话,也就是耶稣在爱琴海的拔摩岛上对流放在岛上的使徒约翰显现时说的那句话:我是阿尔法,我是欧米戛,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

作为一名犹太教的教徒,欧米对基督教的研究也是很有些功底的,当然这也真难为他了,因为犹太教对基督教可以说是恨之入骨。但是我们的导游欧米却对基督教有着深刻的研究,他站在万国教堂前为我们这些来自于中东的中国游客们介绍了许多有关万国教堂的知识,尽管我已经来过这座大教堂几次,但再次听了欧米的一些介绍,也是收获满满的。

我们走进了万国教堂,但我们的以色列导游欧米没有与我们一同进去,因为他是犹太教的教徒,很显然他的内心对基督教还是蛮有抵触的,所以他留步在了万国教堂的大门口,独自去欣赏马路对面的耶路撒冷老城去了。

我们站在了万国教堂里面的过道上,教堂里面的人很多,都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游客和信奉耶稣的人们,我看到前面有好几个神父正在为信徒们做弥撒,所以我没有往前面挤。

弥撒是天主教会最重要、同时也是举行最多的礼仪,其目的是向天主表示钦崇、感恩、祈求和赎罪。天主教会的主要信仰活动都是围绕着弥撒而进行的,所以弥撒是天主教礼仪生活的主体与中心,也是礼拜的高峰。

弥撒来源于《新约圣经》所记载的在逾越节晚上的那一顿最后的晚餐,耶稣在那次晚餐中分别拿起麦面饼和葡萄酒,做了祝福。然后,耶稣把饼掰开,把酒斟上,说那饼是他的肉,那酒是他的血,交给门徒们吃下喝下,以此来纪念他。

天主教会举行弥撒的仪式,便是按照当年耶稣所吩咐的,用这种方式来重行耶稣的晚餐祭献,诠释着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圣死的救赎。

可巧,我们就赶上了天主教的弥撒仪式。我没有上前,站在了教堂的后面。我站在了过道的后面位置,端起手中的相机寻找着我的目标。我抬起头来,一一数着天花板的彩绘玻璃上那些画着曾资助过这座教堂的国家的标志,因为我以前进过这座教堂里,所以我对这些都不陌生。

整座教堂是用几根圆形的柱子支撑起来的,上面都镶嵌着图案。因为这是一座拜占庭风格的宏伟建筑,所以教堂的顶部是圆顶的,教堂里的整体格调是深蓝色的墙壁和雕花天花板,而那些棕色和紫色的彩色玻璃又营造了一种庄严而又肃穆的气氛。

教堂的祭坛是用红色纹理的石灰石板制成,代表耶稣的汗水如血一般的红。祭坛上的马赛克画名为《痛苦中的耶稣》,侧殿的马赛克画一幅是《犹大之吻》,一幅是《基督被捕》。

教堂的祭坛前摆有一块被合金锤成的荆棘冠冕所围起来的古老石头,那就是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度过最后一个夜晚的时候趴伏在上面祷告的石头,因为他知道犹大很快就要带领着大祭司的人马来抓他,他即将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宋新建拉着我走出了教堂,我们站在了万国教堂的门口,我们面对着一路之隔的耶路撒冷的老城。万国教堂所面对着的那面城墙是老城的东墙,在城墙的中间位置有一座城门轮廓的墙面,那就是耶路撒冷老城的金门,与橄榄山遥遥相对着。

这座金门由两扇拱门组成,一扇为“仁慈之门",另一扇为“忏悔之门”。实际上这是一座被石头封死的城门,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用途,但这却是耶路撒冷老城最重要的一座城门,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座城门。

根据犹太教的说法,救世主弥赛亚将来会从金门进入耶路撒冷,带领犹太人上天堂,不管是已经死去的,还是依然还活着的,大家都一块儿进天堂。所以,在这座已经被封死了的城门下面,也就是东墙的城墙根下,一片连一片的几乎全是犹太人的坟墓,当年那些犹太人期望死后埋葬在离金门最近的地方,到时候复活的时候也算是排队排在最前面的。

犹太人相信:弥赛亚来临的时候这座封闭的金门将会重新开启。当年罗马人摧毁了耶和华的神殿之后,犹太人就在金门这里祈祷上帝,哀悼圣殿的被毁。

基督教相信:耶稣当年从橄榄山上下来骑着驴驹进入耶路撒冷的时候,正是从金门进入老城的。

穆斯林相信:世界的末日审判将在金门这里举行。

对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那些想法,阿拉伯人也是很清楚的,所以在他们占领了耶路撒冷老城之后,为了阻止未来的弥赛亚人城,于是就将金门封闭,并把它改造为一个穆斯林的祈祷室和学习《古兰经》的场所。

我又走到了万国教堂的马路对面,端起了我的相机,瞄准了万国教堂背后的橄榄山,拍下了一个一个的镜头,进入我的镜头里面的就有非常醒目的“洋葱教堂”。

所谓的“洋葱教堂”,是因为这座教堂的外观看上去就像是几个洋葱竖立在半山腰上,那是一座东正教堂,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有7个耀眼的镀金洋葱圆顶,看上去非常漂亮。

这是为抹大拉的马利亚而建的一座教堂。在《新约圣经》中有好几位马利亚,其中有耶稣的母亲马利亚、有抹大拉的马利亚。这座教堂是为纪念抹大拉的马利亚而建的,不是为耶稣的母亲马利亚所建的。

当耶稣领着12门徒翻山越岭到处游说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其他几个女人,如希律王管家的妻子约亚拿,苏撒拿等,就一直跟在他们的身后,她们把自己的家当拿出来,为他们这些男子汉们操持着一切。

每当耶稣为身边的门徒训话的时候,马利亚她们就在一旁洗耳恭听,因此她们也接受了耶稣很多的教诲,所以她们对耶稣的信念不比男人们差。都说女人在重要的关头往往比男人要勇敢,要坚强,这也充分体现在了马利亚等人的身上。当耶稣被害时,她们这些女人表现得比男人们坚强多了。

马利亚是第一个知道耶稣复活的人,《马可福音》记载:“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耶稣复活了,就先向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马太福音》记载:“天使对妇女说,不要害怕,我知道你们是寻找那钉十字架的耶稣。他不在这里,照他所说的,已经复活了。你们来看安放主的地方。快去告诉他的门徒,说他从死里复活了,并且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里你们要见他。看哪,我已经告诉你们了。”

《约翰福音》记载,耶稣被钉十字架死后被埋在洞穴里,马利亚偷偷去探望,她看见了复活了的耶稣,耶稣对她说:“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

亲眼看见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现在又亲眼看见复活了的耶稣,马利亚见证了耶稣由死到复活的过程,“马利亚就去告诉门徒说,我已经看见了主。她又将主对她说的这话告诉他们。”

《圣经》中的只言片语道出了耶稣对马利亚的信任,也道出了马利亚有着这样的福分,她把耶稣复活的消息告诉了彼得等人,使得他们这些门徒丢掉了怯懦,坚定了信心。

在认识耶稣之前,马利亚是一位病魔缠身的年轻女子。她见到了耶稣,耶稣为她治好了病,赶走了折磨她的病魔。于是,马利亚就一心跟随了耶稣,跟随耶稣行走在加利利的大地上,而且一直跟随到骷髅地,亲眼目睹了耶稣被钉上十字架。

近来,随着跨学科的性别理论介入《圣经》的重读,经过基督教女性主义的诠释,马利亚已在耶稣身边增补为重要的门徒。尽管这只是诠释,难下结论,但也足以显示出马利亚在《圣经》中已经得到了应有的地位。

1888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弟弟谢尔盖大公和他那24岁的漂亮妻子埃拉在耶路撒冷的橄榄山上修建了这座带有七个金色洋葱头圆顶的抹大拉马利亚教堂。十月革命美丽的埃拉被杀,她的遗骨经哈尔滨然后葬于北京的青年湖,后来辗转到了以色列的橄榄山,埋葬在了橄榄山上这座她所修建的教堂里。


导游欧米在招呼我们了。我们马上就要进入东耶路撒冷,进入阿拉伯人的居住区。晚上我们就要住在东耶路撒冷,住到阿拉伯人的世界里去。

作者:胡寶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