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在了大卫王的家乡伯利恒的大街上,走在了诞生了耶稣的圣城伯利恒的大地上。我们前方的不远处就是著名的马槽广场,那里是圣城伯利恒的中心所在,也是全世界20多亿信奉耶稣的人们仰慕的一个聚焦点。
马槽广场的名字起源于耶稣当年诞生在这个位置的一个马厩里,因为马厩里面不可能有床,婴儿耶稣就被马利亚用小被子包好了放在了一个马槽里。所以,耶稣刚出生的时候睡过的那个马槽就成为人类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见证物,因为信奉耶稣的人们认为,伯利恒圣诞教堂的这个马槽见证了耶稣的诞生,见证了弥赛亚的降临。
马槽广场这个名字就是根据耶稣刚出生时睡过的那个马槽而起的,尽管这个名字听上去很朴素,但这却是全世界20亿信奉耶稣的人们非常向往的一处圣地。
自1999年年底开始,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等基督教主要流派先后按照各自的传统在伯利恒举行隆重和盛大的圣诞庆祝活动,每年向全球电视转播的圣诞庆祝活动,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因为耶稣诞生在这里,所以每年到伯利恒朝圣和旅游的人数达300多万,圣诞教堂每天都有万人以上的游客来参观和朝圣,旅游及相关行业已上升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从业人员约占就业人口的30%。
但是作为最主要财政收入的旅游业,却是由以色列人掌控着,巴勒斯坦人只能从旅游业中分得一小部分财政收入,因为游客的大多数时间和金钱都花在以色列。你想想,市政府最高长官都是人家犹太人来担任,巴勒斯坦人能分得几杯羹?
以前,伯利恒的巴勒斯坦人可以比较轻松地进入以色列找工作,但是自从2000年的那场巴勒斯坦人第二次大暴动之后,以色列政府改变了政策,他们严格控制巴勒斯坦人进入以色列境内。现在,巴勒斯坦人要进入以色列的境内找工作,就必须通过一个大型的检查站,经过严密的检查之后,才能进入以色列。
巴勒斯坦人的第二次大暴动发生时,我正在以色列的瑞浩沃特市的一个驻地工作,那次大暴动的导火索是因为当时的国防部长沙龙带着他的随从们在耶路撒冷圣殿山上要闯入阿拉伯人的圣地大金顶,也就是阿默清真寺,巴勒斯坦人阻止了沙龙他们。于是,沙龙带领的人与阿拉伯人发生了冲突,双方都出现了伤亡。
这次冲突就像是发酵了一样蔓延到了整个巴勒斯坦地区,以色列境内的巴勒斯坦控制区相继发生反对以色列的游行示威,以色列全面进入紧张状态。事态在升级,进而发生了枪战,造成了巴勒斯坦人有三百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从那次耶路撒冷圣殿山上的冲突事件开始,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双方的争端愈演愈烈,整个以色列都在动荡。那天晚上,我坐在瑞浩沃特的中心车站超市里面的咖啡馆正喝着咖啡,电视画面上出现了当时的以色列总理巴拉克的辞职讲话。
巴拉克总理的辞职同时也宣告了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双方的“以土地换和平”和平会谈的失败,所以以色列的老百姓也都觉得很遗憾,因为这意味着以色列局势动荡的开始。
事实也确实如此,那次沙龙在圣殿山擅闯阿默清真寺所引起的冲突事件,进而引发了巴勒斯坦人的第二次大暴动,从那以后这两个基本上已经走在和平道路上的敌对民族又开始了长达多年的冲突。
我在我的散文集《徜徉在迦南美地》中的那篇《走进约旦河西岸》一文中提到过那次大暴动,因为我当时就在以色列,可以说我是切身感受到了那种紧张的局势以及压抑的气氛。
在沙龙擅闯阿默清真寺的5天之前,我曾经去了一趟约旦河西岸的巴解武装力量总部所在地拉马拉,但是5天后那里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心痛的事件。
那一天,有两名以色列士兵因为走迷了路,他们无意中走进了拉马拉。这本来不是一件什么大事,在以色列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可是拉马拉的警察们却使出了极端的手段,他们把这两名以色列士兵给抓到了警察局,对这两名以色列人进行了非人道的摧残和折磨。
一名以色列士兵当场被折磨致死,另一名被打得昏死过去。昏死的那名士兵被巴勒斯坦人从警察局的二楼上扔了下去,当场摔死了。
巴勒斯坦人的暴行激怒了以色列人。第二天晚上,以色列的几架战斗直升机出动了,以色列人发射了六枚空对地导弹,将这个杀害两名以色列士兵的拉马拉警察局瞬间就夷为了平地。
事情到了这份上了,以巴双方新一轮的冲突,开始升温了。那几天的电视上,轮番播放着双方冲突的场面,我也一直关注着事态的进展。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很多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手持冲锋枪,脸上蒙着黑头罩,聚集在当时拉马拉的街头上。那场面乱哄哄的。
我看清楚了,那个位置就是我当时拍照留念的位置,那照片我至今还保存着。电视画面里有许多头上蒙着黑头罩的巴勒斯坦武装人员,他们手里端着冲锋枪,朝天乱发射子弹,在那里高呼着什么口号,每个人的脸上,都杀气腾腾。
因为第二次大暴动,以色列政府开始严格限制巴勒斯坦人的行动,如果巴勒斯坦人要去往约旦河西岸,或者是去往圣城耶路撒冷,机会就更渺茫了,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以色列政府不允许这些被他们圈起来的巴勒斯坦人自由往来,否则会增加以色列国内的安全隐患。
以色列国内的以色列人只有600来万人,却要与周边15亿人的阿拉伯世界为敌,他们之所以能够在猛兽般的阿拉伯世界的层层包围之中屹立不倒,是因为他们懂得何时硬、何时软。犹太人确实很聪明,他们懂得审势度世,他们对阿拉伯世界的脉搏把得非常准,玩他们于股掌之中。
2002年6月,以色列政府根据1967年战争前,也就是“6日战争”之前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边界线开始建造钢筋混凝土隔离墙,这道高8米、长700公里的高大的隔离墙一直修到以色列与埃及边境。当然这700公里长的隔离墙并不全都是钢筋混凝土的,在一些人口少的地方有的是高耸的铁丝网。
以色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彻底将其境内的巴勒斯坦控制区给隔离开来,因为以色列人已经受够了巴勒斯坦恐怖组织的人体炸弹袭击。自从这道钢筋混凝土的隔离墙修建起来之后,以色列境内的巴勒斯坦人体炸弹基本上是杜绝了,而且巴勒斯坦对以色列的突然袭击也已经几乎降到了零点。
被圈起来的巴勒斯坦人知道奈何不了犹太人,所以只能把仇恨用到油漆刷子上,他们在隔离墙乱涂乱画,以发泄愤怒,伯利恒的巴勒斯坦人就是这样,他们把自己一侧的墙面乱涂乱画,一片涂鸦。有些中国人也来凑热闹,他们在隔离墙上刷上了大大的“拆”字,再画上个红圈圈,乍一看就像是城管干的事儿。
犹太人很聪明,巴勒斯坦里面那一侧的隔离墙随便他们怎么涂鸦,看上去好像是一概不管,但是他们控制着伯利恒的一切。
强硬的以色列人不但造起了隔离墙,而且还规定伯利恒的市长、副市长都必须有犹太人来担任,甚至连伯利恒的市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都是犹太人。伯利恒是伯利恒行政区的首府,也是巴勒斯坦文化和旅游业的一个中心,这座城市的市政委员会拥有15名选举产生的成员,包括市长和副市长。
尽管以色列的隔离墙严重影响了伯利恒的旅游业,但每年仍然有300多万的游客来到伯利恒观光旅游。尽管伯利恒的巴勒斯坦人依然不富裕,财源被以色列人牢牢控制着,但也是巴勒斯坦地区最富裕的阿拉伯城市。
巴勒斯坦的经济百分之百被控制在以色列的手中,因为他们的经济基础几乎是原始社会的,非常薄弱非常落后。巴勒斯坦老百姓要想赚钱,就必须进入以色列境内去找活儿干,但是以色列在这方面也是紧紧地掐着他们的脖子。
以色列规定:50岁以下的巴勒斯坦成年人进入以色列境内找工作,每天都必须通过以色列的检查站,在以色列军警的严格检查下获得准许入境之后,方可拿到特别通行证,才能进入以色列去打工赚钱,每天都这样!
以色列还规定:50岁以上的巴勒斯坦人,如果没有以色列身份的话,就不能进入以色列。也就是说,他们连找工作的资格都没有,
为此,巴勒斯坦整天在国际社会寻找同情、寻求怜悯。联合国也经常为此召开一些会议,呼吁以色列人放宽政策,给巴勒斯坦人更多的工作机会。但是以色列人依然是我行我素,不予理睬。
巴勒斯坦地的阿拉伯人对以色列恨得是牙根儿痒痒,但是他们又离不开以色列,因为作为贫穷的巴勒斯坦人来说,到以色列境内打工是他们的重要经济来源,巴勒斯坦人离开以色列人,真的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我在以色列做翻译工作的时候就经常与那些进入以色列打工的巴勒斯坦人打交道,我当时结识了好几个趁假期从巴勒斯坦来以色列境内打工的中学生。我很喜欢他们这些巴勒斯坦少年,他们也很喜欢我。这些巴勒斯坦少年个顶个都长得惹人喜欢,他们长着蜷曲的头发,眼睛大大的,特别有精神,我觉得他们个个都是小帅哥。
我很照顾他们这些阿拉伯“小阶级弟兄”,有些双方搭界的活儿,我都会让我手下的工人照顾照顾那些学生们,因为有些工作其实是混在一起的。当然,这些巴勒斯坦少年干起活儿来也确实很卖力,可能是家中贫困的境况,造成了他们的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们走进了马槽广场,走进了圣城伯利恒的市中心,因为这座城市的市政厅就设在马槽广场。一眼望去,马槽广场是一个面积不是很大的小广场,走进广场之后往左侧看,有一座看上去年代已经很久远了的教堂。
但是我们既看不到这座教堂的门,也看不到教堂的周边有什么建筑,在一般人的眼里这是一处很不显眼的教堂,并不会引起人们太大的注意。但我知道这个教堂就是著名的圣诞教堂,是两千零十七年前耶稣出生的地方。
但是,大家并没有去留意这座不起眼的教堂,却都把目光转向了广场的右侧,也就是马槽广场的右半边,那里是一片开阔的场地,两边有多家餐厅咖啡馆和小纪念品商店。伯利恒的市政厅就在那边的一侧,与其相对着的是伯利恒和平中心。
更显眼的是,有一座清真寺矗立在马槽广场的最右侧,另外还有一座修道院就在马槽广场的最右侧一条街的里面,隔着那座清真寺很近,远远望去,这两个高耸的建筑物好像切换在一个画面里一样。
一座穆斯林的清真寺、一座天主教的修道院,这两座不同信仰的教堂居然并排着在一起,形成了整个马槽广场的一大景观。
我认识那座清真寺,那就是著名的奥玛尔清真寺。但是那座天主教的修道院,我从来没有进去过。这就是伯利恒!穆斯林教徒是伯利恒一个最大的群体,基督徒(天主教也是基督徒)占得比例不大,但是穆斯林对于基督教也是有着足够的尊重,在这一点上他们做得要比犹太教强得多。
在阿拉伯人的《古兰经》中有六大使者,他们是阿丹(亚当)、努哈(挪亚)、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穆萨(摩西)、尔撒(耶稣)、穆罕默德。
这六个人中的前面五个人都是《圣经》里的人物,也就是人类的祖先亚当(阿丹),后面依次是挪亚方舟的主角挪亚(努哈)、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的共同祖先亚伯拉罕(易卜拉欣)、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并且率领他们在旷野里漂流40年的摩西(穆萨)、人类的救世主耶稣(尔撒)。
只有第六位的穆罕默德不是《圣经》里的人物。所以说,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阿拉伯人对耶稣也是倍加尊重。
作为一名穆斯林教徒,巴解组织的领袖阿拉法特的妻子就是一名基督徒。当年伊拉克的萨达姆,其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阿齐兹也是一名基督徒。
当今的阿拉伯世界里,基督教的人数至少也是数以千万计,但是犹太人当中的基督徒还不到2%,以色列的犹太人当中仅有一万左右,美国的犹太人中能多一些。
犹太人固执己见、思想顽固,他们一直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所以其他民族都不放在他们的眼里。初级教会时期,他们犹太人不但杀了耶稣,还残酷迫害基督徒。《圣经》记载,耶稣的使徒保罗说,他自己的犹太同胞的颈项很硬,只有等到全世界的人们都信了主,他们犹太人才会信。
犹太人的这种孤芳自赏,也得罪了全世界的基督徒,尤其是西方世界一直就对犹太人很反感,历史上的几次排犹运动都是因为西方社会的基督徒反感犹太人而引起的。
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也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些仇视犹太人的心理,遂了他的反犹太之心愿,结果让他杀害了600多万犹太人。
欧米向我们喊道:走这边!请走这边,这边才是圣诞教堂!
作者:胡宝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