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5/8

重返以色列(13)是神话?还是神迹?

八福山的景色非常秀美、环境非常幽静,从这座不是很高的山丘上往加利利湖望去,湖光与山色遥相呼应着,勾勒得这一片的山、这一片的水犹如一幅美丽壮观的画卷,展现在了每一个游客的眼前。

迦南美地,流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加利利湖,滋润着这片火辣辣的土地。

我站在八福教堂的回廊里,迎着那炽热的中东烈日,迎着那戈兰高地上刮来的热风。那烈日,隐隐刺疼着我的脸颊,那山风,习习吹拂在我的身上。我欣赏着眼前这山与水的美丽世界,却似乎忘记了自己。

我的身边,是一片绿色的花丛树林,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浮空,犹如仙境一般。

我的前方,是一片蔚蓝的洁净湖水,湖水荡漾,涟漪绵绵,水汽闪闪,宛如平镜一样。

我的远方,是一片灰色的高地悬崖,戈兰高地,高深莫测,战争阴云,似乎已经飘远。

我仰望着那一望无边的朗朗晴空,我俯瞰着那一览无余的美丽大地,我浏览着那一拨拨的游客,从我的身边熙熙攘攘地来往,悠悠然然地走过。

八福山上,往哪儿随意一站,就可以拍出一幅极佳的自然风光照,这片小小的圣地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天然巨画,甚至连每一处角落摄入镜头里都是一帧美丽的画面。半个小时的游览时间,在不知不觉间就过去了。

欧米说,下午要游览的景点还有好几个,所以每一个景点的参观时间也就是半个小时。欧米是一个时间观点很强的导游,每到了一处景点,他简直就像是手握着秒表在计算时间,时间一到,他就喊我们赶紧上车,去往下一个景点。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风景秀丽的八福教堂,奔往下一个景点。加利利湖边的几处基督教堂隔着都很近,所以我们上车后还没来得及整理好八福山的照片往微信上发,就到达了另一处景点“五饼二鱼堂”。


在耶稣时期,塔伯喀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镇子,没有多少人居住。因为耶稣曾经在这里行过神迹,也就是用五张饼和两条鱼让5000多人吃饱了肚子,所以塔伯喀这个地方就远近闻名了,甚至名扬世界了。

塔伯喀的意思是“七泉之地”,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塔伯喀这里曾经有7个往外冒着甘甜泉水的泉眼,尽管现在这些泉眼早就不见踪影了,但是这个名字却流传下来了。

当然,现在的塔伯喀依然是一方好土地,因为它靠近加利利湖,这里的水源依然很充沛,泉溪常流,小河流水,这对于严重缺水的迦南地来说,塔伯喀称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

其实,真正使塔伯喀小城著名于世的,不是那7个泉眼,而是耶稣在这里用五张饼和两条干鱼让5000多人吃饱了肚子的那件事情。

根据《圣经》记载,当耶稣在加利利湖一带传讲福音的时候,跟在他后面的信徒们经常是成千上万,人山人海。

有一天,耶稣又来到塔伯喀一带的野地里传道,当时有5000人跟着来了,大家在空旷的野地里围拢着耶稣,聚精会神地听他讲道,听天国的福音。

由于人们都听得太投入了,不知不觉间,天色就不早了。十二门徒对耶稣说:天黑了,就让这些人到附近的村子里吃饭吧。耶稣却对他的门徒说:你们就可以给他们东西吃呀。

门徒们听了,很是为难,他们向四周张望着,在这荒郊野外地儿,尽管满山遍野的都是人,但是每人都是两手空空,哪儿有什么东西给这么多的人来吃呢?

门徒们走进人群,问来问去,只有一个小孩的篮子里有五张饼和两条干鱼,其他人都是啥也没带。

耶稣对他的门徒们吩咐说:你们让大家一排一排地坐下,或100人一排,或50人一排,我们这就分食物给他们吃。

门徒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这是何意,尽管他们都是满腹疑虑,但还是照着耶稣吩咐的去做了。

于是,门徒们就按照耶稣的要求,让大家都按顺序坐好。这时,只见耶稣从那个小孩手中拿过那五个饼和那两条干鱼,用手把它们掰开来,放在篮子里。接下来,只见耶稣举起那篮子,对着苍天开始祷告。

祷告完了之后,耶稣就把那篮子递给门徒们,吩咐他们将篮子里的食物分给众人吃。这时,奇迹发生了,在门徒们发放饼和鱼的时候,篮子里的饼和鱼根本就拿不完,直到所有的人都拿到了饼和鱼,篮子里还依然有一些剩下的。

漫山遍野的5000多人,五张饼和两条干鱼,每个人都吃饱了肚子。最后,把那些吃剩的碎鱼碎饼都收拾起来以后,还装了满满的12篮子。

为纪念耶稣的这一奇迹,人们在耶稣当年为那5000人分发食物的地方,也就是在塔伯喀那里,建起了一座教堂,以此来纪念基督教历史上的这一著名事件。

到了公元5世纪的时候,人们又将这座教堂进行了扩建,里面的地面上还用马赛克绘制了一幅五饼二鱼的图案,讲的就是耶稣用五饼二鱼喂饱5000人的故事。

但是到了7世纪的时候,这座教堂在战乱中被毁坏了,因为以色列被好几个国家来回侵占着,很多强国为了争夺这个地盘,就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一些战争。迦南地因此也成了一片混乱而又荒芜的土地。

直到上世纪30年代,人们才开始对这座毁掉了的教堂进行考古与挖掘工作。也正是因为这次全面而又系统的挖掘工作,才让那些在公元5世纪时期制作的精美的拜占庭马赛克地板,以及其它一些宝贵的历史文物在沉睡了几个世纪之后,又重新见到了天日。

现在的这座五饼二鱼教堂的英文名字叫:Church of the Multiplication,直译是:倍加教堂。这座教堂是在1982年的时候重建起来的。

我今天再次来到了这方小小的圣地“五饼二鱼堂”,这也是我第二次来到塔伯喀这个地方。

我们的旅游巴士很快就到达了这座五饼二鱼教堂,欧米领着我们走了进去。其实,在我们来五饼二鱼教堂的路上,欧米就已经向我们详细讲解了有关耶稣用五饼二鱼行神迹的历史事件。

说到这里,我真得好好赞一下我们的这位犹太导游,作为一名犹太教的教徒,欧米的内心是极力抵制耶稣思想的,因为犹太教至今也不承认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是他们以色列人盼了几千年的弥赛亚、救世主。

我问起过欧米,我问他信不信耶稣。欧米说他不信耶稣。但他说,他们犹太教认为耶稣是一个先知。尽管欧米不信耶稣,但他的这一番话却让人略感欣慰,因为他们犹太教总算把耶稣当先知看待了,而不是把耶稣当疯子、当骗子。

曾经,在以色列,尤其是在那些拉比们的眼里,耶稣是一个很敏感的字眼,他们几乎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读到耶稣这个名字。

现在,形势改观,犹太教非但把耶稣当做是一名先知,而且欧米这位犹太教教徒在领着我们游览的时候,对耶稣的事迹和基督教的方方面面,他讲解的头头是道、非常认真。

可见,欧米这位犹太教教徒对《新约圣经》、对基督教的研究,应该也是达到了一定的层次,这真让人难以置信!

我走进了“五饼二鱼堂”,正如我走进“八福教堂”时候的感觉一样,这里面也是一点儿变化都没有,和我十几年前来过时候的样子没有丝毫的改变。

“五饼二鱼堂”里面的空间不算很大,乍一看其貌不扬,但却不失庄严,让人感受更多的是里面的那份肃穆气氛。

这座教堂的内部建造朴实无华,不像其他一些教堂那样富丽堂皇,我想,这可能因为此教堂是一座基督教堂,而不是天主教堂的缘故吧。

正前方的主祭坛那里,照样也是簇拥着不少的游客,因为在我们的前面正好来了一个非洲旅行团,所以他们大多数是黑人,此刻他们正怀着虔诚的心,在那里默默祈祷着。

在主祭坛前方,是一块大石头。我知道,这就是五饼二鱼神迹发生的地点,当时耶稣就是站在这块石头上,举着手里的篮子对天祷告,从而用那五张饼和两条鱼,让跟随他的那5000人都吃饱了肚子。

我走上前去,抚摸着这块耶稣曾经站在上面对天父祷告的巨石,一种发自内心的仰慕与敬慕油然而生。

久违十多年了,这里的一切又把我带回到那个远去了的岁月。我的眼前也仿佛出现了当年发生在塔伯喀的那历史一幕,我仿佛看到数以千计的人们拥挤在这里,人们正在从使徒们手中的篮子里领取麦饼和干鱼,篮子里的食物取之不竭,而耶稣正面带慈祥的笑容,注视着这些跟随他来到这里的人们。

耶稣所行的这个神迹,在四部福音书里都提到过,根据基督教的诠释,“鱼”代表门徒信念,预表救恩。“鱼”在希腊文中是这样的Icqus,如果将这几个字母分开就是:Ihsous(耶稣)、Cristos(基督)、Qeou(神的)、Uios(儿子)、Swthr(救主)。

把这些单词串在一起,意思就是: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是我们的救主。

我退回来,在教堂里一边拍着照,一边观看着教堂里那些具有久远历史的真迹。

我看着地面上那熟悉的马赛克上图案,那上面的那个篮子,篮子两边的五张饼,还有那两条鱼,依然是那样的清晰,和我以前所看到的时候没有丝毫的变化。

教堂的地板上,镶嵌着许多当地的水鸟、花草等图案,造型别致,栩栩如生。其实,这正是当时的设计与制作者参照不远处的加利利湖美景与生态,从而勾勒出来的一幅美丽绝伦的圣经画面。

这些珍贵的马赛克有着长久的历史,更有着极大的历史意义。当时的制作者籍着精湛的技巧,采用了艳丽的色彩,在当时那种工艺技术还比较落后的年代里,竟然将加利利湖中所能见到的动植物刻印在教堂的地面上,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画面形象依然栩栩如生,令人叫绝。

我走出了五饼二鱼堂,正看到欧米又在看他的手表。我快步向欧米走去,一起走向不远处的旅游巴士。我又一次回转身来,倒退走着。我眼前的五饼二鱼堂,正在离我越来越远、越来越远。短短的半个小时,十多年的梦中相见,如今又要说再见,心中感慨万千。

五饼二鱼之神迹,是《圣经》中耶稣所施的许多神迹中的一个,在接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对于耶稣所施的这个神迹,无神论者是根本不信的。但是对于有神论者们来说,是深信不疑的。

信奉耶稣的人们深信:用五张饼和两条鱼来让5000人吃饱这件事,对于耶稣来说是小事一桩,因为耶稣是神的儿子,是全人类的救主,他是无所不能的。

我刚读了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的一篇名为《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他的一句话可以作为这篇连载单元的结束语:

我们原来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没有特异功能,意识是和物质相对立的另一种存在。现在我们发现,我们认知的物质,仅仅是这个宇宙的5%。

这,无疑是对无神论者的一种挑战。

作者:胡寶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