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于特拉维夫市中心的“城市之光”其设计独特新颖,构思大胆前卫,称得上是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的一种完美结合,苏少杰走进了“城市之光”,他沿着已经完成了框架结构的楼梯小心翼翼地向楼顶走去,沿途他看到正在施工的中国工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青岛人,很多人苏少杰已经在驻地或是在班车上就认识了。
苏少杰还看到了一些罗马尼亚工人,这些东欧人看到苏少杰之后,都起身友好地向他打着招呼,嘴里喊着:“shalom!china!”
shalom是英语,同时也是希伯来语,是“平安、和平”的意思,这是以色列人一种特有的问候语,因为饱受民族冲突之蹂躏的犹太人渴望过太平的日子,所以“平安、和平”也就挂在了他们的嘴上,久而久之,这成了以色列人见面时的问候语,成了实际意义上的“你好”。当然,这也是每一个走进以色列的外国人常说的一句问候语。
苏少杰在“城市之光”施工现场四处转悠的时候,詹大鹏也在到处找他,项目经理郭维德刚刚给他打去电话,安排他叫上苏少杰一起去计量施工面,詹大鹏接到郭经理的电话时,苏少杰早就已经走进了正在施工中的大楼,不见了踪影,他拿着手机干着急,因为苏少杰刚到,手中还没有配备手机,无法联系上他。
“城市之光”是一座高层综合建筑,有二十六层高,光楼下几层的商业网点就占35000平方米,停车场占26000平方米,此外还有36000平方米的游泳馆及休闲娱乐场所,正在施工中的大楼像个迷宫一样,害得詹大鹏一路打听,一直到了接近最高层的时候,才看到了正在转悠着的苏少杰。
詹大鹏把自己的双手握成个圆筒状,大声喊道:“苏翻!苏少杰!”因为现场声音太噪杂,声音小了的话,苏少杰根本就听不见。
听到喊声,苏少杰转过身来,诧异地问道:“咦!大鹏,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
詹大鹏气喘吁吁地说道:“可累死我了!苏翻。郭经理让我来找你,叫咱俩去测量一下施工面。”
“噢!对不起!我忘了。”苏少杰这才想起郭维德的吩咐,不好意思地说道:“你看我这脑子,走着看着就全都给忘了!”
詹大鹏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也是“城市之光”项目上的一位年轻工长,他俩在苏少杰刚到彼塞得驻地的那天晚上就相互认识了,因为大鹏也参加了郭维德为苏少杰摆下的欢迎宴席,他们俩一见如故,成了好朋友。
两个人拿着一个七米半长的钢卷尺,对照着图纸,在大楼里走上走下的,到处找点进行丈量,一直忙到了中午饭的时间,才全部丈量完了。
詹大鹏对苏少杰说道:“也就这样了,苏翻,咱俩回去先汇总一下,晚上咱们就交给郭经理,如果没什么问题的话,明天咱们再给鬼子工长递上去。”
“好吧,大鹏,我刚到这里情况还不太熟悉,你看着办就行了。”苏少杰笑着答道,“工程面太复杂了,咱们和罗马尼亚人的衔接处一定得搞得明明白白的,否则会出现不必要的麻烦,毕竟这牵扯到工程结算的利益。”
詹大鹏点了点头,说道:“是啊!其实,郭经理在这方面的经验很丰富,只要咱们把丈量好的数据交给他,他心里就有底了,肯定没问题的。走!苏翻,咱们吃饭去!”
俩人下楼,詹大鹏领着苏少杰到了二楼平台上的临时餐厅,工人们都在那里吃午饭,午饭是早晨发班车的时候捎上的,两个菜,一个是鸡架子炖茄子,另一个是牛肉炖大头菜,几个大大的保温桶盛着,还热乎着。
主食是馒头,但已经是凉的了,这伙食够差劲的,工作强度那么大,这样的大锅饭确实不怎么好吃,但是已经上上下下忙活了大半天,肚子里早就已经咕咕叫了,一见到饭,苏少杰也就顾不得许多了,他拿出了随身带着的饭盒,两个菜各舀了一勺,拿上一个凉馒头,坐在地上就吃起来了。
詹大鹏坐在苏少杰的身边,一边吃着,一边说道:“苏翻啊,以色列这里什么都好,就是没有猪肉吃,炒菜时除了牛肉就是鸡肉,大家都吃不惯这口,时间久了真是受不了。”
“我还真不知道这个啊!没猪肉吃?”苏少杰听了詹大鹏的话,咽下嘴里的饭菜,扭过头来问道,“大鹏,是因为这里的猪肉太贵,还是怎么的?”
“不是猪肉贵,而是没有猪肉!”詹大鹏咬了一口馒头,又往嘴里夹了一口菜,囔囔地说道,“听说以色列好像没有养猪的,因为巴勒斯坦地这儿,不管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他们都不吃猪肉,所以巴勒斯坦地儿的市场上根本就没有卖猪肉的。”
后来,苏少杰去了另一座城市阿施科隆,在白俄罗斯人开的一家超市里,他见到了有猪肉出售,但价格特贵,而且是带骨带皮带毛的,苏少杰问起猪肉的来历,为什么价格那么贵?那位白俄罗斯店老板说这都是国外进口的。也不知他说的是真是假,反正中国人见了就买,顾不上价格贵贱了。
吃过午饭,苏少杰起身散步,没走出多远,迎面遇见一位阿拉伯人,苏少杰感到很面熟,但是想不起这人像谁,寻思了半天,噢!原来他长得很像在中国说相声的澳大利亚人“大山”,俩人的差别是大山长着一头金黄色的头发,而莫哈默德则是满头的卷卷黑发。
苏少杰笑了,那人也笑了,苏少杰之所以笑,是因为他的长相酷似大山,那人笑,是因为不知所以然。
俩人彼此打了个招呼,找了个地儿坐了下来。
那人问道:“你是刚来的?怎么以前没见过你?”
苏少杰告诉他说:“我昨天刚到的,今天是第一天上班。”
那人伸出手来,说:“来,认识一下,我叫莫哈默德,约旦人,是这个工地上的守夜人。”
苏少杰握住他那毛茸茸的大手,介绍自己:“我叫苏少杰,是中国公司的翻译。”
莫哈默德很健谈,英语很棒,虽然听上去他的英语语调里有着浓重的阿拉伯味道,但他的“阿拉伯”英语说起来却很流利,短短的时间他们俩就成了朋友,他们聊得很投机,想必这就是一见如故了!
莫哈默德告诉苏少杰说,他以前是做生意的商人,在伊拉克做买卖,生意很不错,日子过得也很好,但是美国人对伊拉克的战争使得他破了产,他从一个有钱的商人变成了一个穷光蛋,他保住了自己的命,从炮火硝烟中逃回到了祖国约旦。
后来,为了生计,莫哈默德辗转到了以色列,他以打工来维持生活。他对苏少杰说,他准备着时机成熟后东山再起;他说,他的太太和孩子们还留在约旦;他说,他正在努力把她们都接到以色列来。苏少杰听得出,莫哈默德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但他是一个很乐观的人,阿拉伯人的性情也是各异的,莫哈默德算是一个很接近西方人性格的人。
他们所在平台的临街是一条不算太宽阔的商业街,从这里可以看到街上布满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店铺,来来往往于这条街上的都是一些犹太人,因为从他们头上戴着的小圆形帽就可以看得出来。
那些店铺的门头都是一些用希伯来语书写着的商店的名字,苏少杰当然是看不懂的,于是莫哈默德就一一地为苏少杰翻译成英语,那里有咖啡馆、有面包房、有快餐店、有酒吧、当然还有一些其它各类的店铺,
莫哈默德把这座美丽的地中海城市向苏少杰这位中国朋友做了详细的描述,这对于刚刚踏进以色列的苏少杰来说,也算是速成般地了解了以色列,了解了特拉维夫这个城市,同时他也了解了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一些恩怨。
苏少杰知道,以色列在阿拉伯的眼里就像是仇人一般,尤其是巴勒斯坦地的阿拉伯人,但是这些阿拉伯人却又离不开以色列,因为对于贫穷的巴勒斯坦人来说,到以色列境内打工是他们的重要经济来源,实际上说来,如果不依赖以色列,巴勒斯坦人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苏少杰认真地问他:“莫哈默德,你们阿拉伯人究竟对以色列人是一个什么态度?为什么那么恨他们,却还要那样地依赖他们?”
莫哈默德想了想,他回答说:“这个问题我个人是无法回答的,因为这牵扯到两个民族之间的历史恩怨。”他顿了顿,接着说道:“不过说句良心话,在地中海沿岸的中东这一地区,要是论起经济实力的话,以色列是最好的,就我个人来说,我喜欢这里,因为我无论到什么地方也不会像在以色列这样能赚到那么多钱,可以来养活我自己,甚至将来我的全家也要来这里,我可以养活他们。”
“犹太人对你们还可以吗?莫哈默德,”苏少杰又问他道,“他们歧视那些在以色列打工的阿拉伯人吗?”
莫哈默德连连摇头,解释说:“其实,犹太人对境内的阿拉伯人蛮友好的,对于到境内打工的阿拉伯人也很宽容,其工资待遇也比其他任何国家来以色列打工的人都要高,像你们中国人,干同样的工作,你们肯定没有阿拉伯人赚得多。但是无奈这两个民族在历史上的渊源中结下的梁子太深,就目前来说,这两个民族之间的恩恩怨怨是任何人也难以给摆平的。”
下班回到了彼塞得驻地。晚饭后,苏少杰和詹大鹏去了郭维德的宿舍,把他们俩人白天在“城市之光”测量的数据交给了郭经理,他们又进行了一番精细计算,准备第二天就上报给项目上的以色列人。
临走时,郭维德叫住了他们,他递给苏少杰一个手机,说:“苏翻,这是代表处给你配备的手机,甄总下午派人送过来的。”
苏少杰接过手机,说道:“谢谢领导!”
郭维德笑道:“客气啥?这是工作必备。另外要强调的是,按照代表处的规定,你们使用的手机每个月配给一张电话卡,100谢克尔,足够你们用的,还有,以色列的电话费是按秒计时的,这样更省钱,不像我们国内,手机和座机都是按分钟计时。”
回到自己的宿舍,苏少杰拿出手机研究了一会儿,懂英语的他很快就掌握了这部手机的所有功能。把玩着手里的手机,苏少杰突然想起,叶怡彤不是给他留下了手机号码吗?要不,给她打个电话?
想到这里,他赶紧找出叶怡彤留给他的那张小纸条,照着上面的电话号码拨了出去。
~ 原创小说:胡宝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