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马达巴这座古老城市的大街上转了转,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上可以看到不少的古老教堂,因为这座城市里的教堂太多了,光是有着1000年以上历史的基督教堂就有80多座,我们不可能去一一拜访了,因为我们下午还要去尼波山。
我们走进了一家阿拉伯饭店,在里面吃了一顿丰盛的自助餐午饭。饭后,继续我们的中东旅行,约旦司机巴萨姆驾驶着我们的豪华旅游大巴朝着附近不远的尼波山疾驰而去。
尼波山离着马达巴很近,我们向北行驶了大约10公里的路程之后,就来到了一个叫索雅豁的地方。远远地,我们就看到了一座不是很高的山,有一条公路直达这座山的山顶,这座山就是极负盛名的尼泊山。
根据《圣经》记载,以色列的伟大先知摩西在这座山上度过了一生的最后时光。摩西在《圣经》中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同时也被伊斯兰教封为六大使者之一。
伊斯兰教有六大使者,他们是阿丹(亚当)、努哈(诺亚)、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穆萨(摩西)、尔撒(耶稣)和穆罕默德。从这六个人中我们可以看出,前面五个人都是《圣经》里的人物,只有第六位的穆罕默德不是。所以说,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圣经》里记载了摩西率领犹太人越过红海逃出埃及准备进入应许之地之前,因为悖逆了上帝所以进不了应许之地,就只能在旷野里漂流。他们最后走到了尼波山这里,他们可以进入应许之地了,因为上帝惩罚他们的日子告一段落了。
站在尼波山的山顶上就可以遥望到应许之地、可以看到圣城耶路撒冷。但是对于摩西来说,他将永远无法到达那里,尼波山是他的终点,因为上帝制止了他往前走的脚步,他为自己的鲁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他也违背了与上帝的立约。
尼波山是一座神秘的山,曾经不被人们所知晓。尼波山的地位是到了2000年才被“扶正”的,也就是罗马教皇保罗二世光临这座山的那一年,总算是给了这座山一个真正的名分,因为罗马教皇立了这座尼波山的石碑,也算是给了这座山“钦定”了身份,因为在这之前到底哪座山是尼波山,一直都很有争论。
天主教列在《圣经》里的《次经.马加比二书》中记载,在公元前586年的那一年,当巴比伦帝国攻占耶路撒冷城并摧毁第一圣殿之前,以色列的伟大先知耶利米曾经事先将神的帐幕和约柜藏在了尼波山的某个山泂中。
约柜的去向一直是一个谜,因为巴比伦人攻陷圣城耶路撒冷的时候,他们抢劫了神殿里的所有珍贵金银珠宝,又把犹太人都掳到巴比伦去了。也就是说,当第一所圣殿被掳掠,被带到巴比伦的大小器皿中,并没有约柜在里面。
但是70年之后波斯王古列允许以色列人回归并让犹太人重建上帝殿的时候,尽管让他们带回来很多的金银珠宝,也就是当年神殿里祭拜上帝的那些神殿器皿,但是并没有约柜在其中,因为约柜已经不知所踪了。
也就是说,以色列人所建的第二所圣殿,里面也没有约柜的影子。约柜从上帝殿里神秘地消失了,从此成为考古史上最大的一个悬疑。
对于基督教、犹太教、甚至是其他信奉上帝耶和华的教派来说,约柜里有上帝亲手书写的“十诫”,其中隐藏着上帝与人类的终极链接。
如果《马加比二书》所讲的约柜去向一事属实的话,将来在尼波山上的山洞里进行考古挖掘或许就有可能找到那个约柜。但是在经历了千年变故的尼波山上能够找到那个所谓的洞穴,又谈何容易呢?
但是,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那个约柜里的十诫其实已经被找到了,在1992年6月17日的上海《解放日报》第七版的专栏里有一篇报道,题目是:《海湾战争的“神话”》。经调查得知,这则新闻是有可靠来源的。
海湾战争时期,美国人向伊拉克发动了一场“沙漠风暴”,当时多国部队猛烈的炮火打入地底约一百多米深,试图消灭躲在地下洞穴里的伊拉克军队,结果就“炸”出了洞中的十诫石碑。
当时,一阵猛烈的炮火之后,美国人攻进了伊拉克南部的幼发拉底河河畔,但首先抵达石碑现场的英美考古学家在洞穴内发现了刻有”十诫”的石碑,因为伊拉克有着许多许多的历史遗迹,所以在美国人打进伊拉克的时候考古学家们也是紧随其后的。
这项发现非常令人激动,科学家们对于石碑上的文字刻写方法更是感到惊异。根据石碑上刻写文字的技术来看,显然是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了。耶路撒冷大学的物理学家阿伦斯说:这种技术在当年那个时候是不可能有人掌握的。尽管经过了许多世纪的风化侵蚀,但石碑上的字迹依然清晰,边缘锋利,任何石匠都不可能刻出如此完美的字样。
以色列文物部专家比科说:这些石碑是在3300年前由上帝首次赐给摩西的。尽管经几千年有侵蚀已遭磨损,但碑文的笔划清晰有力,没有一名石匠能达到如此水准。
阿伦斯和其他来自欧美的科学家们曾对石碑采用X光线和计算机分析等各种不同方法进行查验。柏林大学教授萨尔斯说:碑文无疑是烧到石碑上的。我现在不能肯定说是激光束,但确实使用了某种雕刻光,这是古希伯来人还远远未达到的一种技术。
这也就是说,十诫其实已经被找到了,是在伊拉克找到的。可是约柜呢?既然十诫是在伊拉克找到的,很显然约柜也应该在伊拉克的某个地方,《次经.马加比二书》显然也是杜撰了约柜的下落,怪不得《圣经》不认可《次经》呢!
我们抵达了尼波山,我们在半山腰的一道大门前的停车场停下了车,因为大门里面是一个大院子,里面就是尼波山的山顶,那里面是摩西纪念教堂的所在地,那个大院内禁止任何车辆进入。
山头上的主要教堂建筑是在公元4世纪初期建造的,山上有一座摩西纪念教堂,教堂旁有几个建于公元531年的墓穴,里面绘有马赛克镶嵌画。在尼波山上的教堂及建筑里,马赛克依然是装饰与装修的主题。
我们走下了旅游大巴,我们的脚下是沙砾地。我们的右侧是低矮的旷野,因为我们上山所经过的马路要高于那些旷野,那些旷野就是当年以色列人转悠了40年之久的漂泊路,因为以色列人错失了进入迦南地的机会,他们进不去应许之地了。
我眺望着那片旷野,旷野里除了很少的一些树木之外,几乎全部是旷野与荒山,一眼望不到边。在中东烈日的烘烤下那片旷野大地看上去是一片无边无际的灰色世界,烈日如火焰般毫无遮挡地喷吐到那片旷野上,广袤的旷野荒山被烘烤得像个蒸笼,我仿佛感觉有一股股的热浪远远地向我们逼来。
导游翻译俞舟用手指着远处旷野里的一小簇绿荫地告诉我们说:那是一棵大树,那棵树下有一个水泉,那个水泉就叫做摩西泉,因为那个树下的那个水泉就是当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在旷野飘流的时候用神杖吩咐石头出水之后留下的水泉泉眼。
根据《圣经》记载,当年以色列百姓逃出了埃及,接着又在西奈山接受了律法和法典,但他们一直不断地悖逆上帝。当以色列人第一次来到应许之地的边上时,摩西从十二个支派当中的每一个支派都抽调了一名探子,他派出这十二个探子潜入迦南地去打探军情。
十二个探子都回来了,但是其中十个探子带回来的都是坏消息,只有两个带回来的是好消息,在决定是否即刻进入应许之地的关键时刻,他们采取了抓阄的方式,结果主张不进入的占了上风。
于是,他们掉头过了大峡谷,沿着旷野北上,走到了约旦河的河对岸,被波涛汹涌的约旦河水阻隔在了河对岸的旷野里,一转悠就是40年。因为以色列百姓的作为惹怒了上帝,上帝没有让这些逃离了埃及的以色列人进入应许给他们那流着奶与蜜的迦南地,而是让他们在旷野里漂流了40年,上帝要让他们这一代人永远都踏不进迦南地半步,要等他们的下一代成长起来之后才进得去。
上帝是非常仁慈的,但也是非常严厉的。以色列人对上帝的不信,所以导致他们走不出那片旷野,因为上帝不让他们走出去,最后的结果是导致了一代人在旷野里死去,最后只留下两个人,那就是约书亚和迦勒,他们俩就是当时被摩西派出去潜入到迦南地打探军情的那两个带回来好消息的人,当时他们劝大家都按照上帝的吩咐进入迦南地,但是被人们否决了。
根据《圣经》记载,在这之前,以色列人在旷野里进行了第一次人口调查,是他们离开西奈山时候的人口情况,是上帝吩咐他们去做的,因为要进入应许之地了,前面肯定有仗要打,要对自己的作战实力先做到心中有数。那次统计出来的青壮年男子们的数目是603,550人,如果把妇女儿童和老人们也计算在内的话,当时那些以色列人的总数应该是在200-250万人这个范围内。
后来,以色列人又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那是40年之后了,因为他们进入应许之地的日子到了,也是上帝吩咐他们去做的,当然也是为了进入迦南与敌人作战做好准备。统计出来的青壮年男子们的数目是601,730人,比第一次少了1800人!
问题来了:40年的时间过去了,人口本应该是繁殖很多的,但是男丁却少了1,800人,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这两次人口普查的中间,那可是间隔了40年之久的时间啊。
根据史料记载,那个时候的人平均寿命是60岁,一般人通常活不过60岁。《圣经》记载,摩西和约书亚都是活到了120岁,尽管迦勒的年龄没有提到,但是最后他也应该是活到了120岁左右的年纪。
实际情况是,第一批那60万个20岁以上的男人们在40年以后全都死了,只有两个还在,就是约书亚和迦勒两个人,就连摩西都没有活到能够进入迦南地的那一天。
《圣经.民数记》说,整个以色列民族都犯了错,只有两个人例外,两百多万人中只有这两个人没有犯错,他们就是约书亚和迦勒,所以当年那些成年以色列男子当中,只有他们两个人才有资格进入应许之地,摩西都没有这个资格,因为他在以色列人向他抱怨的时候大发怒气,并且用神杖击打石头,让石头出水,他惹怒了上帝。
《民数记》记录了以色列人的失败、过错和愚昧,其结果是导致了整个以色列民族的大灾难,不但那些悖逆上帝的以色列人犯了错,就连伟大的摩西都犯了错,他自己也没有进入应许之地,当他站在约旦河岸边,翘望着盼望了不知多少年的应许之地,自己却被挡在了门外,因为不让他进去,因为他也悖逆了上帝,无论他的功劳有何其大,也抵不了他的过错,他也倒毙在了旷野里。
以色列的历史就是如此,这也是以色列人的命运所在,他们没有走进应许之地,他们在应许之地的大门口停住了脚步,他们绕过了加低斯巴尼亚,走进了旷野,那是因为上帝不再让他们走进去,他们被取消了走进应许之地的资格,整整一代的人啊!
他们终其一生无所事事,一辈子在旷野里面四处转来转去的,哪里也去不了,在旷野的那种日子是很悲惨的,他们什么也不用做,每天只要吃喝拉撒睡,生活没有目标。这种日子毫无盼望,他们的人生就这么浪费了,这是上帝给予他们的最严厉的惩罚。
人生有些机会一旦错过了,那以后就再也遇不到,这种机会只有一次,如果你不把握,上帝也许不会再给你第二次机会。以色列人的这场悲剧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因为他们错过了机会,而且是上帝亲自为他们保驾护航的一绝佳机会。
但他们却退却了,这个机会从此就再也没有降临到他们的头上,他们永远错过了进入应许之地的机会。在迦南地的大门口转了40年,一直进不去,终生漂泊在旷野里,直到他们都倒毙在迦南地外围的旷野里。
进入旷野之后,摩西就开始写作,在几十年漂泊的日子里,他完成了《摩西五经》的全部。现在的以色列国不像其他国家一样,有一部自己的宪法,以色列没有宪法,因为他们是以《摩西五经》来作为宪法的准则,也就是说,《摩西五经》就是以色列的现行法律。
当时,摩西在西奈山从上帝那里接过了十诫,又在旷野里接过了上帝颁给以色列百姓的律法,他把这一切都用笔写了下来,后来以色列人将这些摩西律法衍生成613条。
因为曾经被法老的女儿收养,所以摩西接受过很好的教育,并一直到大学毕业。摩西以埃及王子的身份生活在埃及的贵族圈里。后来,因为摩西杀死了一个迫害奴隶的埃及人,逃到旷野待了40年。
再后来,当摩西带领着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之后,又和他们一起回到了旷野,这一待,又待了差不多40年。
很显然,上帝早就在预备摩西将来要面对这个经历,为了预备摩西将来带领他的以色列同胞走过旷野,上帝也让摩西独自在旷野中牧羊了40年之久,这就是上帝在预备着以色列人的救赎。
最后,摩西、约书亚和迦勒三个人带领着新一代的以色列人来到了与应许之地有一河之隔的尼波山一带,他们在那里安营扎帐,住在了应许之地的边界。这是以色列人第二次走到应许之地的边上了,而摩西他们三个人也是当年那些成年男子当中仅存的三个人。
现在,他们再次来到了上帝的应许之地的边界,他们与应许之地隔着水势汹涌的约旦河。当初,如果他们以色列人直接从加低斯巴尼亚那里进入到迦南地去,今天就不会被挡在约旦河对岸。
上帝惩罚他们的40年期限已经到了,他们可以进入应许之地了。但这也是摩西生命最后一个礼拜的时间,令摩西感到非常遗憾的是自己已经没有资格与百姓们一道进入应许之地了,因为上帝耶和华阻止了他,上帝也是在遵守自己所发的誓言,上帝不让曾经违背了自己诫命的摩西进入应许之地迦南。
在即将踏入应许之地的前夜,以色列人的领袖摩西就要死在应许之地的外面,他进不了迦南地,这也是上帝对他的惩罚,即使摩西的功劳之大是无人能够比拟的,但是上帝是公正的上帝,是奖罚分明的上帝。
进入应许之地是摩西几十年的盼望,他带领着百姓在旷野里漂流了40年。到末了,他自己却失去了进入应许之地的机会!他当时已经120 岁了!
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摩西的领导权也正在移交给比他小40岁的接班人约书亚,此时也正是以色列人命运的转折时期。摩西加快了步伐,在一周的时间里接连发表了三次演讲,他以口头的形式重申了上帝的诫命。
漫长的40年的期限到了,那些年长的一代男人们全都死了,新的一代成长起来了,他们当中除了很少的一些当年的小孩子之外,基本上都是在旷野里漂流时期生下来的孩子们,所以他们当中有很少的人还记得上一代离开埃及的这段历史,就算是脑子里有一些感念,那也是从父母亲那里听来的只言片语。
所以现在,新的一代必须要重新听到这些律法,新的一代必须自己再一次跟上帝立约。现在,约书亚已经80岁了,摩西也已经是120岁了,摩西要交班了,由约书亚来接他的班。
尼波山上,摩西眺望着山谷的对面,那里就是上帝耶和华赐给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但是他不能进去,他只能远远地眺望着,他为自己当年的鲁莽而懊恼,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要在新一代的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之前,站好最后的一班岗,把十诫和律法向那些即将征战的战士们再重申一遍。
摩押平原,以色列人的营中,年轻的以色列人都在聆听着摩西的演讲,领会着摩西颁布的上帝的律法。
约旦河的对面就是过几天他们必须要拿下的第一座城,那就是耶利哥,这是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的第一战,他们必须打好这一仗,这场征战胜败难以预料,但是以色列人有信心,他们相信上帝与他们同在。
这场耶利哥之战将由约书亚率领他们去投入战斗,因为摩西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他等不到那一天了,眼下他只能远远地眺望着约旦河对岸的耶利哥城。
在尼波山顶,上帝的仆人摩西死了。上帝亲手埋葬了摩西,所以没有人知道摩西葬在哪里,就连他的接班人约书亚也不知道。能被上帝亲手安葬,对于摩西来说是何等大的殊荣!死了也值得!
我们走到了大门前,看到了一个石雕纪念碑,看上去好像有一个人的形状在其中。约旦导游翻译俞舟告诉我们说,这个纪念碑是为纪念2000年3月教皇保罗二世到访尼波山而立的石碑。
我走到了尼波山的山顶,摩西纪念教堂就在我的眼前,这座尼波山上的主要教堂建筑是公元4世纪初期建造的,1933年的时候被考古学家发现了这座建于公元4世纪的教堂和修道院遗迹。
1933年的那一年,当这座教堂遗址在尼波山上被发现发掘出来之后,有了惊人的发现,因为在教堂里的马赛克地板下面有6个墓穴,同时还有好多幅作工细致精美的马赛克装饰图案画。
在摩西纪念教堂的旁边,有一座带有三个小院子的基督教堂,建于公元597年的拜占庭时代,而这座摩西纪念教堂是在古教堂的遗址上修建的,这并不是当年的那座教堂,因为那座教堂早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走进了摩西纪念教堂,教堂里面的游客不是很多,除了一些欧美游客之外,从长相上看有很多游客是菲律宾或马来西亚一带的人,他们把主祭坛那个位置挤得满满的。
我站在教堂的后墙位置,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完整的教堂内部,我觉得这座教堂很像是一个考古博物馆,因为在教堂的两边边廊处展示着挖掘出来的精美马赛克图案。这些马赛克图案的制作时间最早可以推回到公元530年,被认为是目前发现的约旦境内最精美的古代马赛克艺术品。
我看到有一些马赛克拼出的动物图案,栩栩如生非常逼真,我用手机和单反相机把所有的马赛克图画全部都拍了下来。
那些游客都走了,我走到了主祭坛前,瞻仰着这座久仰大名的摩西纪念教堂。
导游翻译俞舟告诉我们说,为了挖掘并保护这些历史久远的珍贵的马赛克艺术品,摩西纪念教堂曾经在2007年至2016年这九年一直关闭,对外不开放,一直到去年,也就是2016年的10月才重新向公众开放。
我走出了摩西纪念教堂,在摩西纪念教堂的正对面,也就是尼波山山顶靠近约旦河方向的那个位置,耸立着一架巨大的钢制盘蛇十字架,这已经成为尼波山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这根十字架象征摩西的神杖,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人吉安尼.凡陶尼创作于1984年的作品。
抬头仰望这根高大的十字架,我看到杖上布满了一根根暗红的细短金属管,一条巨蟒龙飞凤舞般地从下而上地盘缠在这根十字架状的摩西神杖上,这令我联想到当年摩西高举铜蛇救百姓的圣经故事。
我走到了摩西神杖的旁边,从那个位置可以眺望约旦河的对岸,那里就是以色列,是流奶与蜜的迦南美地。摩西当年就是站在这个位置眺望着不远处的约旦河,眺望着约旦河对岸的应许之地,他一生都没有踏入自己的祖国半步,遗憾地死在了尼波山上。
现在,我站在了摩西当年所站的位置,我比摩西幸运一些,因为我进去迦南地了,而且在迦南美地生活过一年半,现在我又重返迦南地,再一次踏上了这片上帝赐给以色列人的流奶与蜜的应许之地。
尼泊山海拔817米,我站在尼波山的山顶上向着西方向眺望,将约旦河西岸的约旦河谷尽收眼底。我从山顶往北面望去,那是一片茫茫的旷野,那片旷野就是当年摩西带领着以色列人漂流40年的时候路过和住过的地方。
我从尼波山上还可以看到死海,因为从尼波山到死海只有25公里左右的路程,从尼波山去往死海的路上是一路下坡,因为尼波山的海拔高度是817米,而死海的海平面则是 - 430米,短短的25公里路的距离竟然有1247米的高度差。
人们说,如果遇到晴朗的天,从尼波山上可以看到历史名城伯利恒,还可以看到耶路撒冷教堂的尖顶。尤其是到了晚上的时候,站在尼波山上可以饱览遥远的圣城耶路撒冷的万家灯火点亮,但我没有看到那些美极了的景象,不过我很快就要返回以色列,我将再次走进圣城耶路撒冷。
作者:胡寶星
这是一个有关以色列的博客。有视频、游记、生活资讯等链接、以及以色列信主弟兄姐妹的见证。如今在以色列,到过以色列的朋友们,也许在这里可以找到您的踪迹。想到以色列旅游、短宣、为以色列祷告、想了解以色列的朋友,希望这博客对您有帮助。这是一块公开的园地,您若有生活见证、以色列游记或短宣分享,欢迎点击“评论”投稿。> Click here for Google English Translation
2018/5/31
2018/5/30
重返以色列(33)(离境)走进马赛克之城
吃过早饭、收拾完了行李,我们离开了希尔顿大酒店,整装出发了。我们离开了红海之滨的旅游小城亚喀巴,赶往著名的马赛克之城马达巴。我们的约旦司机巴萨姆就住在马达巴,他驾驶着豪华的旅游大巴载着我们一行人马直奔他的“家”马达巴。
约旦导游翻译俞舟告诉我们说,马达巴离着亚喀巴有好几百里路远,我们的旅游大巴要跑四个多小时才能赶到那儿,真够远的啊!
约旦的名胜古迹确实有很多很多,约旦旅游部门宣称全国有80万个历史遗迹,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当然,至于有没有80万那么多的历史遗迹遗址,外人谁也说不上来,因为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和旷野,地区很分散几天也跑不完。
作为一个弹丸小国,约旦的城市与城市、古迹与古迹的彼此距离却都相隔比较远,我们旅游过程中有相当多的时间都是在路上折腾。从一个景点去往另一个景点的路上经常需要好几个小时,一天的时间下来,我们也就是看那么两三个地方。
我从车窗回望着远去了的亚喀巴,心里很有些不舍,我们在这座红海之滨的小城只待了一个傍晚和一个晚上,有好些地方都没有去看。遗憾还是有的,因为何时再来是未知的。旅游计划就是这样安排的,只能服从不能违约。
红海之滨的亚喀巴城两面环山,一面环海。周边的群山和红海构成了亚喀巴这座海滨之城的天然屏障,因着这里的险峻地理结构,这座城市就取名为亚喀巴,因为“亚喀巴”在阿拉伯语中就是“障碍”的意思。
亚喀巴这座小城的历史非常悠久,罗马帝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都曾经侵占过这里。当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兴起时,亚喀巴又成为叙利亚、埃及和马格里布地区穆斯林前往麦加朝圣的会合地。
作为连接西奈半岛和阿拉伯地区的一个交通枢纽,亚喀巴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当非洲的好望角那条海路被航海家发现后,亚喀巴港的贸易活动就减少了,后来就逐渐萧条下来了。
亚喀巴湾的珊瑚礁很著名,因为红海的得名就是因着海底的红珊瑚而来,海底大片的红珊瑚将海水映成了红色,所以就片海就被取名为红海。
亚喀巴的珊瑚礁、佩特拉的古迹、瓦迪拉姆山谷的大沙漠,这三项共同构成了约旦旅游的金三角,这三处地方也确实是约旦国最主要的旅游景点。
在去往马达巴的漫长路上,俞舟和他的约旦媳妇轮流为我们介绍这座马赛克之城的情况,通过他们俩的一番讲解,我们对马赛克之城马达巴也算是有了大体上的认识了。
马达巴是一座有着3500年历史的古城城市,历史上饱受了战争的蹂躏。在拜占庭时期,也就是东罗马帝国时期,马达巴变成了这一地区天主教的重点地区。
君士坦丁是东罗马帝国的开朝皇帝,世称君士坦丁大帝。从公元324年起到337年,君士坦丁成为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在位期间,君士坦丁大帝兴建新都君士坦丁堡,促进东罗马帝国的振兴,他做出的改革极大地影响了东罗马帝国,甚至在他死后的200年中,东罗马的军队建制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他当年所创造的军制。
君士坦丁大帝在晚年的时候皈依了基督教,他也是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他颁布的《米兰敕令》承认在罗马帝国所有的地盘里都要宗教信仰自由。根据这部敕令,基督教成为一种合法的、自由的宗教。《米兰敕令》还要求归还先前迫害时期没收的基督教教会的财产,规定星期天为礼拜日。
《米兰敕令》标志着罗马帝国正式结束了对基督教的迫害,在君士坦丁大帝的鼓励下,基督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扩大,在接下来的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基督教从少数人的宗教变成为地球上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在整个罗马帝国占据了统治地位。
君士坦丁大帝被称为欧洲史上最伟大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的名次比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和希特勒更高些,尽管他们的名气比君士坦丁大帝要大一些,但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政策具有更为持久的影响。
也就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统治时期,也就是拜占庭时期,尤其是随着6世纪的到来,马赛克艺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古罗马帝国辖区的都开始盛行马赛克,在教堂、在公共建筑、甚至在私人家庭里,都可以看到马赛克的踪迹,马赛克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建筑装饰与装潢工艺。
自从君士坦丁大帝将基督教合法化之后,基督教也传到了约旦,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约旦国。约旦在历史上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其大部分土地曾经是以色列王国当年的半壁江山。自从以色列亡国之后,这片土地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所统治。
到了7世纪的时候,这片土地就被阿拉伯帝国占领。
到了16世纪的时候,又被奥斯曼帝国,也就是土耳其人占领。
马达巴城是一座有着3500年历史的古城,当年是一个非常美丽而且非常富饶的地方,是中东地区有名的风调雨顺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再加上中东一带日渐严重的沙土风化,现在的马达巴已经成为一座沙漠旷野中的孤城。
马达巴是约旦最重要的基督教重鎮,占约旦总人口8%的基督教徒差不多都聚居于这一地区,在这座远离外面世界的古老城市里有着众多的基督教堂,光超过1000年历史的基督教堂就有80多座,堪称基督教的大本营。
在公元4世纪到7世纪之间,马达巴作为繁荣兴盛的基督教会中心,随着马赛克在建筑方面的广泛使用,这里的基督教堂里也开始盛行马赛克的装修装饰,特别是一些基督教的壁画更是广泛采用了马赛克技术。
早在巴比伦人占领时期,就开始出现用小石头创造马赛克这种奇妙的视觉艺术了。
有人说:马赛克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装饰艺术,是用陶瓷、小石头、玻璃等拼接图案,而这种艺术的发源地就在中东大地。
也有人说:马赛克起源于古希腊,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很流行用马赛克来装饰建筑的地板和墙面。
早期的基督教不被认可,教徒们被迫躲在地下室里活动,因为当时的人们多数不认字,于是教会就用马赛克图画来讲述耶稣基督的故事,这也是教堂里的马赛克壁画雏形。
到了拜占庭时期,君士坦丁大帝使基督教合法化并加以推广,基督徒们也从地下走了出来,大量的基督教教堂涌现出来,这些教堂多采用当时最为时髦的马赛克来装饰美化。也就是说,马赛克的黄金时期是随着基督教的发展而兴起的。
马赛克的颜色也越来越丰富,因为早期的马赛克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后来就发展成了彩色马赛克。到了拜占庭时期,马赛克的工艺技术已经达到了巅峰,当年那些拜占庭马赛克制品中的很多经典作品已经被完整地保存到了现在,在马达巴的许多教堂中都可以看到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精美绝伦的马赛克制品。
马达巴这座有着3500多年历史的古城被公认为是世界上马赛克制品种类最多的城市,享有“马赛克之城”的美誉,马赛克镶嵌画散落在该城的几乎所有教堂和民宅中,其中大部分制品已经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了。
马达巴城里所有老房子的地下都能找到拜占庭时期的马赛克地板,很多马赛克地板被挖掘出来后,就被展示在了城市博物馆里。但有更多马赛克还埋在房屋地下,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因为这是一座马赛克之城。
现存于马达巴这座古老城市里的马赛克制品都有着极大的收藏价值,古老的马赛克制品构思精巧,色彩协调,技术精湛,内容丰富,令人惊叹。这些制品中既有花鸟虫鱼,又有飞禽走兽,既有神话故事,又有狩猎农耕,真可谓绚丽多彩,震撼人心。
古城马达巴已经有3500多年历史了,而真正让马达巴声名远扬的却是一副残缺的马赛克地图。这张地图就在马达巴的一座圣乔治东正教教堂了,就铺设在这座教堂的地面上,也就是说,这幅马赛克古老地图实际上是一张铺设在地面上的地面马赛克。
不要小看了这幅马赛克地图,因为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精美艺术品,也是现存于世的中东地区最古老的地图。这幅地图是把耶路撒冷放在中心位置上,所以一般将其称为巴勒斯坦地图,因为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地区的中心。
这幅铺设在圣.乔治教堂地面上的马赛克地图完成于公元560年,是用200多万片彩石镶嵌而成的,长25米、宽5米,面积达125平方米。该地图覆盖了从埃及到黎巴嫩的广大地区,既完整又准确地标出了公元6世纪的耶路撒冷、亚历山大、以及山川峡谷、村落集镇、海洋和尼罗河三角洲的位置。
马赛克地图上面用古希腊语标注了157个圣经中的地名,标出了《圣经》上提到的几乎所有城市的名称与位置和中东地区的河流与海洋,一共用了200万块马赛克,然而现在只剩下了三分之一,源自于一场空前浩劫的大地震。
公元747年,中东发生了一场一场强烈的大地震,那场大地震几乎毁掉了中东西部地区的一切。
以色列的凯撒利亚倒塌了,埋进了深土里;
约旦的杰拉什罗马古城倒塌了,埋进了深土里;
商业古道佩特拉古城倒塌了,埋进了深土里;
马赛克之城马达巴倒塌了,埋进了深土里;
马达巴的圣.乔治教堂倒塌了,埋进了深土里。
马达巴被大地震摧毁之后,在地下沉睡了一千多年。圣.乔治教堂也在深土里沉睡了一千多年。
1880年,两名意大利东正教教士带领90名来自南部城市卡拉克的阿拉伯基督徒来到马达巴的居。
1896年,基督教徒们开始重建教堂并展开考古研究,他们开始重建圣.乔治教堂,他们在这座教堂的废墟中发现了那幅马赛克地图,这座光辉璀璨的马赛克之城才得以逐渐重见天日。
他们从教堂废墟中挖出了残余的马赛克,经过精心拼图之后,一副残缺不全的中东古老马赛克地图复活了,重新铺设在了新建的教堂地板上。
大地震之前的那座东正教教堂很大很宏伟,现在这座新建起来的教堂是在发现马赛克地图的那个位置上重建的,那个地方是当年那座老教堂的出口处,新建的教堂在其规模上也是小了很多。
四个小时的路程跑完了。我们到达了马达巴,走进了这座有着“马赛克之城”美誉的古老城市里。我们走在大街上,沿着一条不是很宽的马路,走到了那幅马赛克地图的所在地“圣.乔治教堂”。
我们在教堂前面停住了脚步,站在一幅地图前,我看到上面是用英语和阿拉伯语两种文字注明的。我懂英语,自然看得懂。
俞舟为我们讲解这张地图,他告诉我们说这张地图就是教堂里面那张马赛克地图的“现代版”,上面标注了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中东各个主要地区的详细位置。
我们走进了教堂里,站在了这座东正教教堂的大厅里。我们的正前方是主祭坛,有不少的游客正在那里瞻仰、也有的人正在看圣坛前面的地面,我知道人们肯定是在看那张马赛克地图。
因为前面的人比较多,所以我没有往前面挤。我站在了教堂的中间,我的眼前是一根根挂满了壁画的柱子,那些壁画不是马赛克壁画,只是一些普通的基督教绘画,上面基本上都是圣母马利亚抱着耶稣的画和耶稣成年后的画。
我拿起相机拍摄了不少教堂里面的场景,正好前面的人开始减少,我就走到前面去。去看那幅负有盛名的马赛克地图。
我挤上前去,我看到这张当年的马赛克地图确实已经只是残余部分了,因为刚才在教堂的外面已经见到了这张地图的“现代版”。 尽管这只是当年那张马赛克地图的三分之一,但仍然清楚显示出拜占庭时期的巴勒斯坦、埃及、尼罗河、约旦河、死海、皮特拉、耶利哥和耶路撤冷的位置,地域面积西至地中海、南至孟斐斯、北至西顿、东达安曼。
教堂的空间不大,那几根柱子挡住了一些地方,所以拍摄角度很难掌握,更不可能把整个的一幅地图给拍摄下来,只能大题拍摄几个位置。
拍完照片之后,我又用视频把整个地图给拍摄下来,这样一来就完整多了。
这幅马赛克古老地图堪称经典杰作,它不仅是约旦的国之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虽然这幅马赛克地图有缺损,少了三分之二,但仍有非常重要的考古价值,因为它反映出了当年中东地区的真实地理风貌。
专家认为,这幅马赛克地图当年是为方便基督教信徒游历圣地而制作的,这张马赛克地图的制作也很精确,至少要花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制成。
我们离开了圣.乔治教堂,返回到了马达巴的大街上。马达巴,满大街的阿拉伯人。马达巴,满大街的阿拉伯店铺。我们汇入到了人流中。我们走近了马达巴的阿拉伯人。我们走近了一家家的阿拉伯店铺。我们与阿拉伯人互动起来。
作者:胡寶星
约旦导游翻译俞舟告诉我们说,马达巴离着亚喀巴有好几百里路远,我们的旅游大巴要跑四个多小时才能赶到那儿,真够远的啊!
约旦的名胜古迹确实有很多很多,约旦旅游部门宣称全国有80万个历史遗迹,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当然,至于有没有80万那么多的历史遗迹遗址,外人谁也说不上来,因为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和旷野,地区很分散几天也跑不完。
作为一个弹丸小国,约旦的城市与城市、古迹与古迹的彼此距离却都相隔比较远,我们旅游过程中有相当多的时间都是在路上折腾。从一个景点去往另一个景点的路上经常需要好几个小时,一天的时间下来,我们也就是看那么两三个地方。
我从车窗回望着远去了的亚喀巴,心里很有些不舍,我们在这座红海之滨的小城只待了一个傍晚和一个晚上,有好些地方都没有去看。遗憾还是有的,因为何时再来是未知的。旅游计划就是这样安排的,只能服从不能违约。
红海之滨的亚喀巴城两面环山,一面环海。周边的群山和红海构成了亚喀巴这座海滨之城的天然屏障,因着这里的险峻地理结构,这座城市就取名为亚喀巴,因为“亚喀巴”在阿拉伯语中就是“障碍”的意思。
亚喀巴这座小城的历史非常悠久,罗马帝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都曾经侵占过这里。当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兴起时,亚喀巴又成为叙利亚、埃及和马格里布地区穆斯林前往麦加朝圣的会合地。
作为连接西奈半岛和阿拉伯地区的一个交通枢纽,亚喀巴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当非洲的好望角那条海路被航海家发现后,亚喀巴港的贸易活动就减少了,后来就逐渐萧条下来了。
亚喀巴湾的珊瑚礁很著名,因为红海的得名就是因着海底的红珊瑚而来,海底大片的红珊瑚将海水映成了红色,所以就片海就被取名为红海。
亚喀巴的珊瑚礁、佩特拉的古迹、瓦迪拉姆山谷的大沙漠,这三项共同构成了约旦旅游的金三角,这三处地方也确实是约旦国最主要的旅游景点。
在去往马达巴的漫长路上,俞舟和他的约旦媳妇轮流为我们介绍这座马赛克之城的情况,通过他们俩的一番讲解,我们对马赛克之城马达巴也算是有了大体上的认识了。
马达巴是一座有着3500年历史的古城城市,历史上饱受了战争的蹂躏。在拜占庭时期,也就是东罗马帝国时期,马达巴变成了这一地区天主教的重点地区。
君士坦丁是东罗马帝国的开朝皇帝,世称君士坦丁大帝。从公元324年起到337年,君士坦丁成为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在位期间,君士坦丁大帝兴建新都君士坦丁堡,促进东罗马帝国的振兴,他做出的改革极大地影响了东罗马帝国,甚至在他死后的200年中,东罗马的军队建制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他当年所创造的军制。
君士坦丁大帝在晚年的时候皈依了基督教,他也是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他颁布的《米兰敕令》承认在罗马帝国所有的地盘里都要宗教信仰自由。根据这部敕令,基督教成为一种合法的、自由的宗教。《米兰敕令》还要求归还先前迫害时期没收的基督教教会的财产,规定星期天为礼拜日。
《米兰敕令》标志着罗马帝国正式结束了对基督教的迫害,在君士坦丁大帝的鼓励下,基督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扩大,在接下来的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基督教从少数人的宗教变成为地球上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在整个罗马帝国占据了统治地位。
君士坦丁大帝被称为欧洲史上最伟大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的名次比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和希特勒更高些,尽管他们的名气比君士坦丁大帝要大一些,但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政策具有更为持久的影响。
也就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统治时期,也就是拜占庭时期,尤其是随着6世纪的到来,马赛克艺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古罗马帝国辖区的都开始盛行马赛克,在教堂、在公共建筑、甚至在私人家庭里,都可以看到马赛克的踪迹,马赛克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建筑装饰与装潢工艺。
自从君士坦丁大帝将基督教合法化之后,基督教也传到了约旦,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约旦国。约旦在历史上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其大部分土地曾经是以色列王国当年的半壁江山。自从以色列亡国之后,这片土地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所统治。
到了7世纪的时候,这片土地就被阿拉伯帝国占领。
到了16世纪的时候,又被奥斯曼帝国,也就是土耳其人占领。
马达巴城是一座有着3500年历史的古城,当年是一个非常美丽而且非常富饶的地方,是中东地区有名的风调雨顺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再加上中东一带日渐严重的沙土风化,现在的马达巴已经成为一座沙漠旷野中的孤城。
马达巴是约旦最重要的基督教重鎮,占约旦总人口8%的基督教徒差不多都聚居于这一地区,在这座远离外面世界的古老城市里有着众多的基督教堂,光超过1000年历史的基督教堂就有80多座,堪称基督教的大本营。
在公元4世纪到7世纪之间,马达巴作为繁荣兴盛的基督教会中心,随着马赛克在建筑方面的广泛使用,这里的基督教堂里也开始盛行马赛克的装修装饰,特别是一些基督教的壁画更是广泛采用了马赛克技术。
早在巴比伦人占领时期,就开始出现用小石头创造马赛克这种奇妙的视觉艺术了。
有人说:马赛克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装饰艺术,是用陶瓷、小石头、玻璃等拼接图案,而这种艺术的发源地就在中东大地。
也有人说:马赛克起源于古希腊,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很流行用马赛克来装饰建筑的地板和墙面。
早期的基督教不被认可,教徒们被迫躲在地下室里活动,因为当时的人们多数不认字,于是教会就用马赛克图画来讲述耶稣基督的故事,这也是教堂里的马赛克壁画雏形。
到了拜占庭时期,君士坦丁大帝使基督教合法化并加以推广,基督徒们也从地下走了出来,大量的基督教教堂涌现出来,这些教堂多采用当时最为时髦的马赛克来装饰美化。也就是说,马赛克的黄金时期是随着基督教的发展而兴起的。
马赛克的颜色也越来越丰富,因为早期的马赛克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后来就发展成了彩色马赛克。到了拜占庭时期,马赛克的工艺技术已经达到了巅峰,当年那些拜占庭马赛克制品中的很多经典作品已经被完整地保存到了现在,在马达巴的许多教堂中都可以看到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精美绝伦的马赛克制品。
马达巴这座有着3500多年历史的古城被公认为是世界上马赛克制品种类最多的城市,享有“马赛克之城”的美誉,马赛克镶嵌画散落在该城的几乎所有教堂和民宅中,其中大部分制品已经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了。
马达巴城里所有老房子的地下都能找到拜占庭时期的马赛克地板,很多马赛克地板被挖掘出来后,就被展示在了城市博物馆里。但有更多马赛克还埋在房屋地下,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因为这是一座马赛克之城。
现存于马达巴这座古老城市里的马赛克制品都有着极大的收藏价值,古老的马赛克制品构思精巧,色彩协调,技术精湛,内容丰富,令人惊叹。这些制品中既有花鸟虫鱼,又有飞禽走兽,既有神话故事,又有狩猎农耕,真可谓绚丽多彩,震撼人心。
古城马达巴已经有3500多年历史了,而真正让马达巴声名远扬的却是一副残缺的马赛克地图。这张地图就在马达巴的一座圣乔治东正教教堂了,就铺设在这座教堂的地面上,也就是说,这幅马赛克古老地图实际上是一张铺设在地面上的地面马赛克。
不要小看了这幅马赛克地图,因为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精美艺术品,也是现存于世的中东地区最古老的地图。这幅地图是把耶路撒冷放在中心位置上,所以一般将其称为巴勒斯坦地图,因为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地区的中心。
这幅铺设在圣.乔治教堂地面上的马赛克地图完成于公元560年,是用200多万片彩石镶嵌而成的,长25米、宽5米,面积达125平方米。该地图覆盖了从埃及到黎巴嫩的广大地区,既完整又准确地标出了公元6世纪的耶路撒冷、亚历山大、以及山川峡谷、村落集镇、海洋和尼罗河三角洲的位置。
马赛克地图上面用古希腊语标注了157个圣经中的地名,标出了《圣经》上提到的几乎所有城市的名称与位置和中东地区的河流与海洋,一共用了200万块马赛克,然而现在只剩下了三分之一,源自于一场空前浩劫的大地震。
公元747年,中东发生了一场一场强烈的大地震,那场大地震几乎毁掉了中东西部地区的一切。
以色列的凯撒利亚倒塌了,埋进了深土里;
约旦的杰拉什罗马古城倒塌了,埋进了深土里;
商业古道佩特拉古城倒塌了,埋进了深土里;
马赛克之城马达巴倒塌了,埋进了深土里;
马达巴的圣.乔治教堂倒塌了,埋进了深土里。
马达巴被大地震摧毁之后,在地下沉睡了一千多年。圣.乔治教堂也在深土里沉睡了一千多年。
1880年,两名意大利东正教教士带领90名来自南部城市卡拉克的阿拉伯基督徒来到马达巴的居。
1896年,基督教徒们开始重建教堂并展开考古研究,他们开始重建圣.乔治教堂,他们在这座教堂的废墟中发现了那幅马赛克地图,这座光辉璀璨的马赛克之城才得以逐渐重见天日。
他们从教堂废墟中挖出了残余的马赛克,经过精心拼图之后,一副残缺不全的中东古老马赛克地图复活了,重新铺设在了新建的教堂地板上。
大地震之前的那座东正教教堂很大很宏伟,现在这座新建起来的教堂是在发现马赛克地图的那个位置上重建的,那个地方是当年那座老教堂的出口处,新建的教堂在其规模上也是小了很多。
四个小时的路程跑完了。我们到达了马达巴,走进了这座有着“马赛克之城”美誉的古老城市里。我们走在大街上,沿着一条不是很宽的马路,走到了那幅马赛克地图的所在地“圣.乔治教堂”。
我们在教堂前面停住了脚步,站在一幅地图前,我看到上面是用英语和阿拉伯语两种文字注明的。我懂英语,自然看得懂。
俞舟为我们讲解这张地图,他告诉我们说这张地图就是教堂里面那张马赛克地图的“现代版”,上面标注了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中东各个主要地区的详细位置。
我们走进了教堂里,站在了这座东正教教堂的大厅里。我们的正前方是主祭坛,有不少的游客正在那里瞻仰、也有的人正在看圣坛前面的地面,我知道人们肯定是在看那张马赛克地图。
因为前面的人比较多,所以我没有往前面挤。我站在了教堂的中间,我的眼前是一根根挂满了壁画的柱子,那些壁画不是马赛克壁画,只是一些普通的基督教绘画,上面基本上都是圣母马利亚抱着耶稣的画和耶稣成年后的画。
我拿起相机拍摄了不少教堂里面的场景,正好前面的人开始减少,我就走到前面去。去看那幅负有盛名的马赛克地图。
我挤上前去,我看到这张当年的马赛克地图确实已经只是残余部分了,因为刚才在教堂的外面已经见到了这张地图的“现代版”。 尽管这只是当年那张马赛克地图的三分之一,但仍然清楚显示出拜占庭时期的巴勒斯坦、埃及、尼罗河、约旦河、死海、皮特拉、耶利哥和耶路撤冷的位置,地域面积西至地中海、南至孟斐斯、北至西顿、东达安曼。
教堂的空间不大,那几根柱子挡住了一些地方,所以拍摄角度很难掌握,更不可能把整个的一幅地图给拍摄下来,只能大题拍摄几个位置。
拍完照片之后,我又用视频把整个地图给拍摄下来,这样一来就完整多了。
这幅马赛克古老地图堪称经典杰作,它不仅是约旦的国之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虽然这幅马赛克地图有缺损,少了三分之二,但仍有非常重要的考古价值,因为它反映出了当年中东地区的真实地理风貌。
专家认为,这幅马赛克地图当年是为方便基督教信徒游历圣地而制作的,这张马赛克地图的制作也很精确,至少要花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制成。
我们离开了圣.乔治教堂,返回到了马达巴的大街上。马达巴,满大街的阿拉伯人。马达巴,满大街的阿拉伯店铺。我们汇入到了人流中。我们走近了马达巴的阿拉伯人。我们走近了一家家的阿拉伯店铺。我们与阿拉伯人互动起来。
作者:胡寶星
2018/5/29
重返以色列(32)(离境)红海之滨的小城亚喀巴
在希尔顿大酒店稍事休息之后,我们四位老同学走出了酒店的大门,朝着红海的方向走去。希尔顿大酒店离着红海很近,约旦导游翻译于舟告诉我们说步行走到海滩去也就十来分钟的时间。
我们走在了亚喀巴的大街上,这是一座看上去既宁静又干净的海滨小城,静静地矗立在这片遍布着树木花丛的沙漠绿洲上。我环顾着小城的东边,那里是一片群山,那片赭黄色的沙漠群山环绕着红海岸边的美丽小城亚喀巴,在夕阳的照射下,这座花园一般的滨海小城仿佛被涂上了一层紫色的面纱。
秋天的风在小城亚喀巴的大街小巷里流淌着,秋天的傍晚又使得亚喀巴湾的这座美丽小城更加的美丽,更加的动人。秋天的风和秋天的夜给小城带来的那份温馨那份惬意让人们留恋在了诗情与画意里,陶醉在了旖旎的风光里,沉浸在了幸福的美好里。
亚喀巴湾是约旦裂谷缝隙中挤出来的一汪海水,红海北岸边上的亚喀巴犹如大自然雕琢出的一个天然避风港,这里有着红海地区最丰富最绵延的珊瑚礁,寸草不生的荒寂山脉与珊瑚丛生的红海岸边遥呼相应着,徐徐相连着。
亚喀巴的秋天远不像北半球青岛的秋天,青岛的秋天季节树叶开始飘零刮落,树木开始枯黄萎缩,世界开始变得像一位即将迈入暮年的中年汉子,很有些凄凉。已经进入秋季的亚喀巴的整个世界却依然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模样。
我们沿着滨海大道往前走着走着,我们的右边就是美丽的红海海滩,但是我们却找不到走进海滩的话。我向路上行人打听路,热心的约旦人告诉我们说前面的不远处就是进入海滩的入口。
海岸线的这条滨海马路有着看不完的旖旎景致,称得上是一条风景秀丽的景观大道,尽管这条马路不是很宽。亚喀巴人充分利用着他们的红海资源,还有那一年四季炎热干爽的气候条件,从而开发出了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约旦人的勤劳使得这座沙漠边陲的小城成为一个世界旅游度假胜地。
我们一边聊着一边走着,突然间传来了清真寺的诵经声。我们抬头一看,在马路的对面我们的不远处就是一座高耸的白色清真寺,那诵经的声音就是从那里传出来的。清真寺的扩音喇叭传过来的诵经声在亚喀巴小城的上空回荡着,那声音冲击着我们的耳膜嗡嗡作响。
我知道阿拉伯人一天时间里要诵经五次,清真寺里做礼拜是阿拉伯人的生活主题,每天五次的礼拜是不可或缺的。阿拉伯人的五次礼拜分别是:晨礼、晌礼、脯礼、昏礼、宵礼,我想这个时间段可能是一天当中的第四次,也就是昏礼,因为现在已经是黄昏时节了。
对于阿拉伯人的祷告咱不能说人家什么,但是每天好几次地用扩音喇叭在大街上“现场播放”听起来也是怪烦人的,尤其是大清早上还在睡觉的时候听到从清真寺里播放的晨礼诵经祷告声,确实是挺扰民的。
但我想,人家阿拉伯人肯定是不会反感的,因为这是人家的宗教礼仪,在他们来说这一切是很神圣的,千百年来他们的日子一直就是这样过来的。
我们终于走到了红海海滩的入口处,我们走进了在我们青岛人来说是“海水浴场”的一片海滩上,我们的面前就是美丽的红海。已经是傍晚时分,天气已经不太热了,海边的游人也不是很多。
当然,我这是按照我们青岛的海水浴场标准来衡量的,因为青岛的海水浴场经常是游客爆满,最高纪录是一天达到35万人次,当然我说的是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眼前的红海海滩上的游人数字只能以千位数来计算,而且基本上是以阿拉伯人为主。
我站在了红海岸边,我站的位置的大海对面就是以色列的埃拉特。因为我们的这次中东之旅所走的红海路线是在约旦这边,所以我们来到了约旦国境内的红海岸边,终点站是美丽的红海小城亚喀巴。
如果我们从以色列那边直接到红海的话,必须要穿越内盖夫沙漠,也就是《圣经》中所讲的南地,然后就可以沿着内盖夫沙漠的旷野之路抵达红海岸边的旅游胜地埃拉特。
但我们是从约旦境内一路走过来的,但尽管我们走的这段路不是内盖夫沙漠,却是摩押地的旷野之路,这也是蛮荒凉蛮寂寞的一段漫长的路程。
站在亚喀巴的红海岸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海峡对岸的以色列,那里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亚喀巴湾是在红海的北端,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海湾,因为这里是三个国家的交汇处,这三个国家就是约旦、埃及、还有以色列,可以同时看到这三个国家的国旗在亚喀巴湾的三个不同位置飘扬着。
亚喀巴湾是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在这个海湾里有两座岛,一座是蒂朗岛、一座是塞纳费尔岛。亚喀巴湾的东西两岸分别是亚洲的沙特阿拉伯和非洲的埃及,这里也算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
东非大裂谷是地球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这条大裂谷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俯卧在地球的东非大陆表面上,所以也被叫做“东非大峡谷”、“东非大地沟”。
乘飞机越过印度洋进入非洲大陆的上空时,从机窗向下俯视时就可以看到地面上有一条巨大的“刀痕”呈现在眼前,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这条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1/6的大裂谷,气势宏伟,景色壮观。
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这条大裂谷在地理上已经实际超过东非的范围,它是一直延伸到了死海地区。约旦河和死海都是处于东非大裂谷的位置上。因此,也有人将东非大裂谷称为:非洲—阿拉伯裂谷系统。
亚喀巴湾有三个重要城市汇集在不同的位置,一个是以色列的埃拉特,一个是埃及的塔巴,再一个就是约旦的亚喀巴。这三个坐落于不同位置的港湾城市,不但都是重要的经济港口,同时也是驰名世界的旅游度假胜地。
也就是说,亚喀巴湾本身就是一个通往红海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是通往西奈半岛的最佳路途,以色列人当年逃出埃及,穿越红海之后走过的那片海底之路,应该就在苏伊士湾那里,他们从那里过了海,登陆了西奈半岛,然后去了西奈山。
亚喀巴这里是摩西他们从西奈半岛登陆之后,在旷野里漂流的那40年的时间里曾经路过的一个地方。摩西率领着以色列人从西奈半岛那里沿着旷野和沙漠来到了亚喀巴,接着又去了摩押的旷野一带,也就是约旦的旷野一带地区。
亚喀巴湾还是一个沟通了地中海和印度洋的重要海湾,西奈半岛在红海的北部形成了两个海湾,一个是亚喀巴湾,一个是苏伊士湾。亚喀巴湾在西奈半岛的东边,苏伊士湾在西奈半岛的西边。
亚喀巴湾最北端的一小段海岸则分别属于约旦与以色列,亚喀巴这里是约旦唯一靠海的地方。隔海相望亚喀巴湾,一边是格调幽雅的西式建筑的小城埃拉特,一边是阿拉伯风格建筑的小城亚喀巴。这两个不同风格的小城都坐落于群山包围之中。
夕阳正在西下,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橙红色的红海海水,非常壮观非常鲜艳。那橙红色的海水还有那金黄色的天空,在红海的远方地平线上连接在了一起。在那红海的海平线,在那天与海的交汇处,是一轮放射着金光的灿烂夕阳,正在慢慢探入海水之中。
站在了红海的海岸边,站在了洒满了夕阳的沙滩上,海岸边聚集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游人,人们汇集在了这片令人赏心悦目的红海岸边。海岸线上那随风摇曳的椰子树,那洒满夕阳的如洗沙滩,勾勒出一幅如诗般的美丽画卷。
亚喀巴,满眼的旖旎风光;红海,到处的撩人海风。这是一个万般妩媚娇艳美丽的好地方,这是一个景色旖旎风情万种的好所在。亚喀巴的金色之秋,一派中东大地的秀丽风光,让人陶醉不已,让人遐想不断。
红海的海水是红色的,因为海底红色的珊瑚礁把海水“染”红,亚喀巴的海岸线风景旖旎撩人,尽管这里的亚喀巴海滨的沙滩无法与青岛的海滨沙滩相媲美,但红海的海滩更像是造物主馈赠给人类的精美礼品,因为这里是沙漠上的绿洲。沙漠和旷野占据了这个国家80%的土地,沙漠是这个弹丸之国的主题。约旦人把亚喀巴装扮成了一座美丽的城市,尽管这里是亚喀巴沙漠地带的边陲,也是亚喀巴沙漠的触角。
亚喀巴的人口有8万多,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亚喀巴是约旦最南端的一个海滨城市,是亚喀巴省的首府,是约旦南部重要的工业中心和红海著名的旅游胜地,以潜水和海滩度假而闻名于世,同时也是约旦唯一的一个港口,全国的进出口商品都是从这里输入输出的。
亚喀巴早期的居民是以东人,以东人就是以扫的后代,以扫是雅各的双胞胎哥哥,雅各后来改名字叫以色列。以扫和雅各的爷爷就是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的祖先亚伯拉罕。
想当年,以扫为了一碗红豆汤,把自己应得的福分卖给了弟弟雅各,当然,他也是被弟弟给算计了。其结果是,以扫被上帝耶和华排斥在了以色列民族之外,他被打发到了以东那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亚喀巴一带,因为亚喀巴曾经就是以东人的聚集地。
也正是因为自己的祖先以扫被排斥在了以色列民族之外,原本应该属于哥哥以扫的福分却被弟弟雅各得到了,所以以扫的后代以东人就一直和以色列人作对,在以色列人逃离埃及进入迦南地的时候,就遭到了以东人的阻止。
以色列人与以东人之间的仇恨,其实就是双胞胎两兄弟之间的仇恨一代又一代的延续结果。当年,在以色列人遭难的时候,也就是无论是埃及人、还是叙利亚、希腊、罗马和波斯人,只要这些侵略者们来攻打以色列,以东人就在一边落井下石,跟着鼓噪,帮着侵略者欺负以色列人。
尤其是波斯人,他们的军队非常强暴,一点儿也不亚于当年亚述国的军队,波斯的军队占领了以色列之后,士兵们会把婴儿倒提起来,然后摔到墙上,把婴儿的脑袋摔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以东人总会站在一旁摇旗呐喊,使得那些波斯士兵们被刺激得更加惨无人道,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以东人十分仇视以色列人,他们把老祖宗以扫对雅各的仇恨,都发泄到了落难的以色列人身上。
《圣经》里的《.俄巴底亚书》就是一部上帝耶和华专门针对以东人的宣言:“因你向兄弟雅各行强暴,羞愧必遮盖你,你也必永远断绝。当外人掳掠雅各的财物,外邦人进入他的城门,为耶路撒冷拈阄的日子,你竟站在一旁,像与他们同伙。你兄弟遭难的日子,你不当瞪眼看着犹大人被灭的日子,你不当因此欢乐他们遭难的日子,你不当说狂傲的话。我民遭灾的日子,你不当进他们的城门。他们遭灾的日子,你不当瞪眼看着他们受苦。他们遭灾的日子,你不当伸手抢他们的财物。你不当站在岔路口,剪除他们中间逃脱的。他们遭难的日子,你不当将他们剩下的人交付仇敌。”
上帝的那句:“因你向兄弟雅各行强暴,羞愧必遮盖你,你也必永远断绝。”正是上帝宣判了以东人的死刑,上帝借着罗马人的手灭绝了以东人。上帝说:以色列人复兴的时候,以东却要被灭,没有剩余的。以东这个民族从此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耶稣时期的希律王和希律世家就是以东人的残余,他们当时是逃到了以色列的内盖夫沙漠,也就是南地那个地方。后来,希律买通了罗马人,当上了以色列那片土地的“王”,他的儿子和孙子们后来也做了以色列的王,成了以色列的几代统治者。
在公元前一世纪时,亚喀巴被阿拉伯人占领,变成了阿拉伯人的纳巴泰部落的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亚喀巴有一场著名的战役,这场战役就是英国军人劳伦斯中尉与阿拉伯人一起与奥斯曼帝国之间进行的,这场战役以劳伦斯参与指挥的阿拉伯联军的胜利而告终。
战败的奥斯曼帝国军队撤离了亚喀巴,亚喀巴变成了费萨尔王子所统治的汉志王国领土的一部分。夺取了亚喀巴之后,埃及通往阿拉伯的其它战场的补给线被打通,英国军队在战场上进一步向北渗透,进入了外约旦和大巴勒斯坦。
1925年,亚喀巴被割让给当时还是英国保护国的外约旦。从那以后,亚喀巴就成为了约旦的一部分。
我们离开了红海的海滩,沿着来时的路回到了希尔顿大酒店。晚饭后,我们所有的几位老同学和学友们又一起走进了亚喀巴的夜晚,走进了约旦人的夜生活。我们沿着灯火通明的亚喀巴商业街去了城市中心的一个广场,那里是一个规模不小的阿拉伯集市。因为是旅游旺季,所以这个阿拉伯集市里面也有着不少的国外游客,什么肤色的人都有。
我们在阿拉伯集市里游逛了半天,尽管没有买到什么称心的东西,这也毕竟是我的同学们第一次走进阿拉伯人的贸易世界,也算是开了开眼界。我们后面的路还很长,还要返回以色列,还有很多很多的地方要去周游,我们不敢买什么东西,因为携带很不方便。
我们开始返回希尔顿大酒店,在回去的路上我们走进了商业街的几家超市,超市里有瑞士巧克力,我买了几包巧克力,又买了一些巧克力点心食品,准备带回中国去给我的家人。
红海之滨的亚喀巴湾,群山环抱着的亚喀巴城,雨季即将来临,这是亚喀巴最美的季节,也是约旦人最真的渴望。
我们回到了希尔顿大酒店。我们需要休息,养精蓄锐,明天我们要去参观游览著名的马赛克之城马达巴,下午接着还要去尼波山。
作者:胡寶星
我们走在了亚喀巴的大街上,这是一座看上去既宁静又干净的海滨小城,静静地矗立在这片遍布着树木花丛的沙漠绿洲上。我环顾着小城的东边,那里是一片群山,那片赭黄色的沙漠群山环绕着红海岸边的美丽小城亚喀巴,在夕阳的照射下,这座花园一般的滨海小城仿佛被涂上了一层紫色的面纱。
秋天的风在小城亚喀巴的大街小巷里流淌着,秋天的傍晚又使得亚喀巴湾的这座美丽小城更加的美丽,更加的动人。秋天的风和秋天的夜给小城带来的那份温馨那份惬意让人们留恋在了诗情与画意里,陶醉在了旖旎的风光里,沉浸在了幸福的美好里。
亚喀巴湾是约旦裂谷缝隙中挤出来的一汪海水,红海北岸边上的亚喀巴犹如大自然雕琢出的一个天然避风港,这里有着红海地区最丰富最绵延的珊瑚礁,寸草不生的荒寂山脉与珊瑚丛生的红海岸边遥呼相应着,徐徐相连着。
亚喀巴的秋天远不像北半球青岛的秋天,青岛的秋天季节树叶开始飘零刮落,树木开始枯黄萎缩,世界开始变得像一位即将迈入暮年的中年汉子,很有些凄凉。已经进入秋季的亚喀巴的整个世界却依然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模样。
我们沿着滨海大道往前走着走着,我们的右边就是美丽的红海海滩,但是我们却找不到走进海滩的话。我向路上行人打听路,热心的约旦人告诉我们说前面的不远处就是进入海滩的入口。
海岸线的这条滨海马路有着看不完的旖旎景致,称得上是一条风景秀丽的景观大道,尽管这条马路不是很宽。亚喀巴人充分利用着他们的红海资源,还有那一年四季炎热干爽的气候条件,从而开发出了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约旦人的勤劳使得这座沙漠边陲的小城成为一个世界旅游度假胜地。
我们一边聊着一边走着,突然间传来了清真寺的诵经声。我们抬头一看,在马路的对面我们的不远处就是一座高耸的白色清真寺,那诵经的声音就是从那里传出来的。清真寺的扩音喇叭传过来的诵经声在亚喀巴小城的上空回荡着,那声音冲击着我们的耳膜嗡嗡作响。
我知道阿拉伯人一天时间里要诵经五次,清真寺里做礼拜是阿拉伯人的生活主题,每天五次的礼拜是不可或缺的。阿拉伯人的五次礼拜分别是:晨礼、晌礼、脯礼、昏礼、宵礼,我想这个时间段可能是一天当中的第四次,也就是昏礼,因为现在已经是黄昏时节了。
对于阿拉伯人的祷告咱不能说人家什么,但是每天好几次地用扩音喇叭在大街上“现场播放”听起来也是怪烦人的,尤其是大清早上还在睡觉的时候听到从清真寺里播放的晨礼诵经祷告声,确实是挺扰民的。
但我想,人家阿拉伯人肯定是不会反感的,因为这是人家的宗教礼仪,在他们来说这一切是很神圣的,千百年来他们的日子一直就是这样过来的。
我们终于走到了红海海滩的入口处,我们走进了在我们青岛人来说是“海水浴场”的一片海滩上,我们的面前就是美丽的红海。已经是傍晚时分,天气已经不太热了,海边的游人也不是很多。
当然,我这是按照我们青岛的海水浴场标准来衡量的,因为青岛的海水浴场经常是游客爆满,最高纪录是一天达到35万人次,当然我说的是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眼前的红海海滩上的游人数字只能以千位数来计算,而且基本上是以阿拉伯人为主。
我站在了红海岸边,我站的位置的大海对面就是以色列的埃拉特。因为我们的这次中东之旅所走的红海路线是在约旦这边,所以我们来到了约旦国境内的红海岸边,终点站是美丽的红海小城亚喀巴。
如果我们从以色列那边直接到红海的话,必须要穿越内盖夫沙漠,也就是《圣经》中所讲的南地,然后就可以沿着内盖夫沙漠的旷野之路抵达红海岸边的旅游胜地埃拉特。
但我们是从约旦境内一路走过来的,但尽管我们走的这段路不是内盖夫沙漠,却是摩押地的旷野之路,这也是蛮荒凉蛮寂寞的一段漫长的路程。
站在亚喀巴的红海岸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海峡对岸的以色列,那里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亚喀巴湾是在红海的北端,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海湾,因为这里是三个国家的交汇处,这三个国家就是约旦、埃及、还有以色列,可以同时看到这三个国家的国旗在亚喀巴湾的三个不同位置飘扬着。
亚喀巴湾是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在这个海湾里有两座岛,一座是蒂朗岛、一座是塞纳费尔岛。亚喀巴湾的东西两岸分别是亚洲的沙特阿拉伯和非洲的埃及,这里也算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
东非大裂谷是地球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这条大裂谷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俯卧在地球的东非大陆表面上,所以也被叫做“东非大峡谷”、“东非大地沟”。
乘飞机越过印度洋进入非洲大陆的上空时,从机窗向下俯视时就可以看到地面上有一条巨大的“刀痕”呈现在眼前,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这条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1/6的大裂谷,气势宏伟,景色壮观。
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这条大裂谷在地理上已经实际超过东非的范围,它是一直延伸到了死海地区。约旦河和死海都是处于东非大裂谷的位置上。因此,也有人将东非大裂谷称为:非洲—阿拉伯裂谷系统。
亚喀巴湾有三个重要城市汇集在不同的位置,一个是以色列的埃拉特,一个是埃及的塔巴,再一个就是约旦的亚喀巴。这三个坐落于不同位置的港湾城市,不但都是重要的经济港口,同时也是驰名世界的旅游度假胜地。
也就是说,亚喀巴湾本身就是一个通往红海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是通往西奈半岛的最佳路途,以色列人当年逃出埃及,穿越红海之后走过的那片海底之路,应该就在苏伊士湾那里,他们从那里过了海,登陆了西奈半岛,然后去了西奈山。
亚喀巴这里是摩西他们从西奈半岛登陆之后,在旷野里漂流的那40年的时间里曾经路过的一个地方。摩西率领着以色列人从西奈半岛那里沿着旷野和沙漠来到了亚喀巴,接着又去了摩押的旷野一带,也就是约旦的旷野一带地区。
亚喀巴湾还是一个沟通了地中海和印度洋的重要海湾,西奈半岛在红海的北部形成了两个海湾,一个是亚喀巴湾,一个是苏伊士湾。亚喀巴湾在西奈半岛的东边,苏伊士湾在西奈半岛的西边。
亚喀巴湾最北端的一小段海岸则分别属于约旦与以色列,亚喀巴这里是约旦唯一靠海的地方。隔海相望亚喀巴湾,一边是格调幽雅的西式建筑的小城埃拉特,一边是阿拉伯风格建筑的小城亚喀巴。这两个不同风格的小城都坐落于群山包围之中。
夕阳正在西下,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橙红色的红海海水,非常壮观非常鲜艳。那橙红色的海水还有那金黄色的天空,在红海的远方地平线上连接在了一起。在那红海的海平线,在那天与海的交汇处,是一轮放射着金光的灿烂夕阳,正在慢慢探入海水之中。
站在了红海的海岸边,站在了洒满了夕阳的沙滩上,海岸边聚集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游人,人们汇集在了这片令人赏心悦目的红海岸边。海岸线上那随风摇曳的椰子树,那洒满夕阳的如洗沙滩,勾勒出一幅如诗般的美丽画卷。
亚喀巴,满眼的旖旎风光;红海,到处的撩人海风。这是一个万般妩媚娇艳美丽的好地方,这是一个景色旖旎风情万种的好所在。亚喀巴的金色之秋,一派中东大地的秀丽风光,让人陶醉不已,让人遐想不断。
红海的海水是红色的,因为海底红色的珊瑚礁把海水“染”红,亚喀巴的海岸线风景旖旎撩人,尽管这里的亚喀巴海滨的沙滩无法与青岛的海滨沙滩相媲美,但红海的海滩更像是造物主馈赠给人类的精美礼品,因为这里是沙漠上的绿洲。沙漠和旷野占据了这个国家80%的土地,沙漠是这个弹丸之国的主题。约旦人把亚喀巴装扮成了一座美丽的城市,尽管这里是亚喀巴沙漠地带的边陲,也是亚喀巴沙漠的触角。
亚喀巴的人口有8万多,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亚喀巴是约旦最南端的一个海滨城市,是亚喀巴省的首府,是约旦南部重要的工业中心和红海著名的旅游胜地,以潜水和海滩度假而闻名于世,同时也是约旦唯一的一个港口,全国的进出口商品都是从这里输入输出的。
亚喀巴早期的居民是以东人,以东人就是以扫的后代,以扫是雅各的双胞胎哥哥,雅各后来改名字叫以色列。以扫和雅各的爷爷就是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的祖先亚伯拉罕。
想当年,以扫为了一碗红豆汤,把自己应得的福分卖给了弟弟雅各,当然,他也是被弟弟给算计了。其结果是,以扫被上帝耶和华排斥在了以色列民族之外,他被打发到了以东那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亚喀巴一带,因为亚喀巴曾经就是以东人的聚集地。
也正是因为自己的祖先以扫被排斥在了以色列民族之外,原本应该属于哥哥以扫的福分却被弟弟雅各得到了,所以以扫的后代以东人就一直和以色列人作对,在以色列人逃离埃及进入迦南地的时候,就遭到了以东人的阻止。
以色列人与以东人之间的仇恨,其实就是双胞胎两兄弟之间的仇恨一代又一代的延续结果。当年,在以色列人遭难的时候,也就是无论是埃及人、还是叙利亚、希腊、罗马和波斯人,只要这些侵略者们来攻打以色列,以东人就在一边落井下石,跟着鼓噪,帮着侵略者欺负以色列人。
尤其是波斯人,他们的军队非常强暴,一点儿也不亚于当年亚述国的军队,波斯的军队占领了以色列之后,士兵们会把婴儿倒提起来,然后摔到墙上,把婴儿的脑袋摔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以东人总会站在一旁摇旗呐喊,使得那些波斯士兵们被刺激得更加惨无人道,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以东人十分仇视以色列人,他们把老祖宗以扫对雅各的仇恨,都发泄到了落难的以色列人身上。
《圣经》里的《.俄巴底亚书》就是一部上帝耶和华专门针对以东人的宣言:“因你向兄弟雅各行强暴,羞愧必遮盖你,你也必永远断绝。当外人掳掠雅各的财物,外邦人进入他的城门,为耶路撒冷拈阄的日子,你竟站在一旁,像与他们同伙。你兄弟遭难的日子,你不当瞪眼看着犹大人被灭的日子,你不当因此欢乐他们遭难的日子,你不当说狂傲的话。我民遭灾的日子,你不当进他们的城门。他们遭灾的日子,你不当瞪眼看着他们受苦。他们遭灾的日子,你不当伸手抢他们的财物。你不当站在岔路口,剪除他们中间逃脱的。他们遭难的日子,你不当将他们剩下的人交付仇敌。”
上帝的那句:“因你向兄弟雅各行强暴,羞愧必遮盖你,你也必永远断绝。”正是上帝宣判了以东人的死刑,上帝借着罗马人的手灭绝了以东人。上帝说:以色列人复兴的时候,以东却要被灭,没有剩余的。以东这个民族从此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耶稣时期的希律王和希律世家就是以东人的残余,他们当时是逃到了以色列的内盖夫沙漠,也就是南地那个地方。后来,希律买通了罗马人,当上了以色列那片土地的“王”,他的儿子和孙子们后来也做了以色列的王,成了以色列的几代统治者。
在公元前一世纪时,亚喀巴被阿拉伯人占领,变成了阿拉伯人的纳巴泰部落的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亚喀巴有一场著名的战役,这场战役就是英国军人劳伦斯中尉与阿拉伯人一起与奥斯曼帝国之间进行的,这场战役以劳伦斯参与指挥的阿拉伯联军的胜利而告终。
战败的奥斯曼帝国军队撤离了亚喀巴,亚喀巴变成了费萨尔王子所统治的汉志王国领土的一部分。夺取了亚喀巴之后,埃及通往阿拉伯的其它战场的补给线被打通,英国军队在战场上进一步向北渗透,进入了外约旦和大巴勒斯坦。
1925年,亚喀巴被割让给当时还是英国保护国的外约旦。从那以后,亚喀巴就成为了约旦的一部分。
我们离开了红海的海滩,沿着来时的路回到了希尔顿大酒店。晚饭后,我们所有的几位老同学和学友们又一起走进了亚喀巴的夜晚,走进了约旦人的夜生活。我们沿着灯火通明的亚喀巴商业街去了城市中心的一个广场,那里是一个规模不小的阿拉伯集市。因为是旅游旺季,所以这个阿拉伯集市里面也有着不少的国外游客,什么肤色的人都有。
我们在阿拉伯集市里游逛了半天,尽管没有买到什么称心的东西,这也毕竟是我的同学们第一次走进阿拉伯人的贸易世界,也算是开了开眼界。我们后面的路还很长,还要返回以色列,还有很多很多的地方要去周游,我们不敢买什么东西,因为携带很不方便。
我们开始返回希尔顿大酒店,在回去的路上我们走进了商业街的几家超市,超市里有瑞士巧克力,我买了几包巧克力,又买了一些巧克力点心食品,准备带回中国去给我的家人。
红海之滨的亚喀巴湾,群山环抱着的亚喀巴城,雨季即将来临,这是亚喀巴最美的季节,也是约旦人最真的渴望。
我们回到了希尔顿大酒店。我们需要休息,养精蓄锐,明天我们要去参观游览著名的马赛克之城马达巴,下午接着还要去尼波山。
作者:胡寶星
2018/5/28
重返以色列(31)(离境)走进劳伦斯当年的宿营地
我们离开了《火星救援》的外景地,我们乘坐着沙漠吉普继续向着瓦迪拉姆山谷的深处疾驰而去,随着我们这三辆沙漠吉普的车轮子搅动,一阵阵的风沙在我们的身后席卷而起。那红沙跟随着我们的沙漠吉普的行驶卷起了很高,然后又随着沙漠上那一阵阵刮来的热风向四处蔓延着。
这是一个烈日当空的艳阳天,天空上的那轮火焰般的太阳肆无忌惮地照射在瓦迪拉姆这片火热的阿拉伯漠沙漠上,我以前进入沙漠的时候都是坐在豪华的旅游大巴里面,尽管车外面是热浪滚滚的大沙漠,车内却依然还是凉爽无比,因为车内有空调为我们驱赶热浪。
今天我走进了瓦迪拉姆山谷,但不再是乘坐豪华的旅游大巴,我们的旅游大巴停在了贝都因部落大院的门口,我们现在坐在了一辆沙漠吉普的敞篷车厢里,这将是一次真真实实的“沙漠历险”。
坐在敞篷的沙漠吉普上,奔驰在瓦迪拉姆的沙漠上,我们好像站在了无数个炼钢炉的旁边。沙漠上吹起的风如热浪一般一股股地向我们涌来,让我们无处躲身。我感觉身上的水分都被蒸发掉了一样,就想喝水,我们不能后退只能向前,一定要坚持到最后。
沙漠里处处热浪袭人,仿佛身边有着熊熊燃烧的火焰,让人浑身冒汗,汗水顺着脊背往下流,我感觉仿佛在桑拿浴室里蒸桑拿一般。
在离开佩特拉之前,我在游览中心的阿拉伯市场上买了一条阿拉伯头巾,现在可真是派上了用场。我把这条“阿拉法特头巾”缠在了头上披在了肩上,这才感到凉快了一些。
我不会像人家阿拉伯人那样先用头巾把头部照顾好,然后再把其余部分缠在脖子上搭在身上,我就是随便地缠在头上披在身上,就已经感觉凉快多了。
还别说,阿拉伯人的这条大头巾披在身上还真是不错,既可以防止头部被烈日暴晒,又可以保护自己的胳膊不至于被晒到脱皮。
在佩特拉我披着这条阿拉法特头巾走在路上的时候,不但骗过了我的老同学们,就连那些外国游客也以为我是一名阿拉伯导游。我已经感觉到了,我这黝黑的肤色已经非常接近当地的阿拉伯人了,尤其是我那“成龙式”的鼻子,更平添了几分阿拉伯人的味道。
我们继续往沙漠深处进军,我们的眼前是一片望不到边的红色沙漠。我极目向着沙漠的深处望去,看到的是一片苍莽浑厚的红色沙野,却几乎看不到有多少的绿色。在这片干旱的摩押地、在这片阿拉伯沙漠里,映入眼帘的全都是一些起伏蜿蜒的沙漠沙丘。远远望去,那起伏连绵的沙野仿佛被—只无形的巨手给掌控着,将那无垠的沙漠揭去了—层,又揭去一层。
瓦迪拉姆山谷里的沙漠好像是一张红色的巨大地毯,那红色地毯整个的线条非常非常壮观,那只看不见的巨大的手随着沙漠热风的吹动将那红色的地毯提溜起来,一下一下地抖动着,然后,那巨大的手将那红色的地毯又重新折叠着、伸展着,一直抖落到了沙漠的地平线。
瓦迪拉姆山谷的地理特征与沙漠风貌极为特殊,犹如月球的表面一样既宁静又沉寂,所以人们把瓦迪拉姆山谷称为“月亮峡谷”,又因为这片沙漠有着玫瑰一样的红色,也被人们称为“玫瑰沙漠”。
我放眼望去,我看到有一群群的骆驼游荡在沙漠里,这是一些贝都因人的骆驼,尽管这些骆驼看上去没有主人在身边,但是它们并不会迷路,它们只是在沙漠里寻觅可以填充肚皮的水草,因为骆驼们有着“特异的功能”,它们知道哪里有水也知道哪里有草。
我们的沙漠吉普越过了一小群一小群的骆驼,那些骆驼“不屑一顾”地看着我们,然后又低下头继续寻觅着沙漠里那不多见的草。我远远地望着那些骆驼,我拉长了焦距拍下了这些沙漠之舟在沙漠里游荡的镜头。从我的镜头里可以看到,那些骆驼们脚下的红沙漂渺着一股股的热浪,骆驼们的脚掌在热浪中慢慢行走着,在沙漠中留下了它们行走的印记。
约旦的沙漠地貌占全国面积的80%,瓦迪拉姆山谷是约旦最壮观的沙漠景观,瓦迪拉姆说是山谷,实际上主要是指这片辽阔的红色沙漠,在瓦迪拉姆沙漠中既有着一望无际的沙漠,也有着气势磅礴的群山,沙漠里的群山起伏连绵,看上去非常“波澜壮阔”。
瓦迪拉姆沙漠属于典型的纯沙沙漠,占地面积大约有74000多公顷,与沙特阿拉伯相连,是阿拉伯大沙漠的一部分。沙漠中那一座座高耸的山峰拔地而起,互不相连,互不相似,形象各异,如同一座座城堡屹立在瓦迪拉姆沙漠里,为这片红色的沙漠平添了许多的立体之感。尤其是那些岩层的砂岩颜色五彩缤纷,远远望去既美丽又壮观。
驾驶着沙漠吉普的贝都因人绝对是一些沙漠行车高手,因为我们的路上有不少高高低低的沙包,不管是冲上沙包还是冲下沙包,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惊险的试炼,因为那不是什么路,而是一些经常变换着的沙漠之路,危险的很。
每当那些贝都因人驾驶着沙漠吉普冲下沙包的时候,我们的车速不但不减反而还加大了油门,我感觉整个车身都倾斜起来,简直就像是玩特技一样,或者是说和玩命一般。有时候我感觉即便是翻不了车,这样的车速说不定会一头翻滚过去,把我们都翻扣在红沙里。
慢慢地、慢慢地、我们也都适应了,因为这些贝都因人都是在瓦迪拉姆山谷这片沙漠里滚爬出来的,他们称得上是沙漠飞狐,每个人的驾驶技术都绝对是一流的,这从我们的沙漠探险的过程中得到了验证。
心放下了,我们依然忘不了欣赏这片沙漠的美景,每个人的手机基本上都没闲着,除了拍景、就是自拍。我们眼前的这片红色的沙漠看上去很像是一幅幅连接在一起的沙画,在这每一幅的沙画里面都有许许多多的沙浪。
那沙浪,一片连着一片,就像是涨潮的浪一样向前涌动着、涌动着,那无数道沙丘涌起的皱褶犹如凝固了的浪涛一样,一直延伸到远方那金色的地平线。
我们来到了一片峡谷,于舟说这里就是当年劳伦斯与阿拉伯起义军藏身的秘密地方。贝都因小伙子把车子停在了峡谷的外面,我们跟在于舟夫妻二人的后面走进了那个峡谷。
我们走了不多远就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一样的三角地带,我们的面前是陡峭的山岩,这些山岩都是一些风化了的巨大山体,山体的表面是历经万年的风吹雨打和烈日暴晒而形成的麻脸。
劳伦斯中尉回到英国之后,他写了有关自己在瓦迪拉姆秘密营地的一些情况,他在书中描述瓦迪拉姆山谷的沙漠是一片浩瀚的大沙漠,是一望无际的红色沙野,这片奥斯曼帝国轻易不会涉入的沙漠旷野犹如神殿般的广阔。
我们站在了劳伦斯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或者说是他与那些阿拉伯起义军战士们藏身的地方,我环顾着这片三角地的周边。这片三角地其实是一个死胡同,敞开的那个口是三角形底边的右底角,两边是高耸的山体峭壁,而三角形的顶角则是一个难以攀越的死胡同。
这里就是当年拍摄《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外景地,那部影片在这个狭窄的三角形峡谷里还原了当年劳伦斯与他的阿拉伯战友们在这里躲避奥斯曼帝国军队的清剿的真实历史,也还原了劳伦斯与他的阿拉伯战友们那段出生入死的历史往事。
我站在这个并不是很大的三角形峡谷里,我身处的这个三角形营地的三面都是风化很厉害的峭壁,只留有一个小小的入口。我心想,劳伦斯你怎么会选择这么一个兵家之大忌的藏身之处呢?你和你的那些阿拉伯战友们如果被奥斯曼帝国的军队给堵在里面的话,你们一个人也跑不了,只能是坐以待毙!我们的《孙子兵法》是绝对不赞成把这种危险的峡谷作为营地的,这简直是兵家之大忌啊!
可是不管怎么说,人家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并没有发现劳伦斯和起义军战士们的这个藏身之处。我想这很有可能是那些土耳其人不敢深入到沙漠的深处,也可能是因为阿拉伯人会在紧急情况下跑进来向劳伦斯他们通风报信,因为贝都因人的坐骑是单峰骆驼,那可是沙漠里的长跑健将。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只有战马,在沙漠里面跑起来没有耐久性,还没跑到这片三角地就给累趴下了。
我徘徊在劳伦斯当年的营地里,我又感觉当年劳伦斯挺有眼光的,尽管这座三角地营地的三面都被高耸的山岩环绕,只在正面有一个天然的入口,但是这片营地的外面不远处是一片周边被山岩环抱着的开阔地带。
劳伦斯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躲避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也算是一块“风水宝地”,因为这片三角地里既能躲避沙漠里的风沙,地点又十分隐蔽。一旦有敌人来进犯的时候,劳伦斯他们大老远地就会发现情况。而且,这片三角地营地也可以说是一处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可以迅速转移,称得上是一处非常理想的军事营地。
《阿拉伯的劳伦斯》拍摄于1962年,这部影片公映后,获得七项奥斯卡奖、五项金球奖。这部电影在2004年的时候被英国杂志《Total Film》评为“50部最伟大的史诗电影”之一,并且是排在了第一位。
《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成功,也使得劳伦斯成为西方世界中的公众偶像,同时也搅动了世界影迷们的心。劳伦斯的粉丝们从世界各地纷纷前往瓦迪拉姆红沙漠,也就是这部电影的外景地来旅游观光。
人们走进了瓦迪拉姆山谷,亲身感受了电影中所呈现的那番“月亮谷”的壮丽景观,寻访了自己的偶像劳伦斯当年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
也正是从《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电影成功之后所带来的旅游热,约旦顺势而为开启了这个国家的旅游业。约旦是一个“无石油”国家,没有矿产没有资源、土地薄又缺水、工业农业都落后,在阿拉伯地区属于“穷人国”。
《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影片让约旦的旅游业开始起步,并走向正规化。现在,旅游业已经成为约旦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一部电影催生了一个国家的旅游业,并且将旅游业发展成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这是一个传奇!
在这片三角地般的峡谷里,有一排帐篷安置在靠近山崖的峭壁下面。于舟告诉我们说,这个帐篷里的主人是从首都安曼来的,他们在这里经营小生意。
我们走进了山体峭壁下的这个大帐篷,里面有四位阿拉伯人。看到我们走进了他们的帐篷,阿拉伯人为我们沏了一壶红茶。我们在沙漠里转了这么长时间了,身上的水分也差不多让沙漠热风给吸干了,看到人家为我们沏的红茶,也就不客气了。
我端起了一杯红茶,一边品着茶,一边和其中那位年纪大一些的阿拉伯人聊起天来。这位阿拉伯人告诉我说,那三个年轻的阿拉伯人中有两个是他的儿子,还有一个是他的侄子。他一边说着一边指给我看,我向三位阿拉伯青年打了招呼,他们都是蛮客气的年轻人,一边为我们这些游客烧着开水,一边为我们倒着茶。
于舟笑着对我们说,这里的茶是免费的,敞开喝。如果想买他们的红茶或者是土特产什么的,就可以在这里买一些带走。如果什么也不想在这儿买,人家也不会强迫我们买。约旦的阿拉伯人就这样,对人很随和,从来不强买强卖。
我们看了一下他们的土特产,也真没有什么入眼的,所以大家都啥也没买,只喝人家的茶,人家依然很热情,为我们又烧水又倒茶的,搞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
于舟告诉我们说,那位年长一些的阿拉伯人也是当地很有身份的人,他属于约旦的高官后代,他的爷爷是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的亲密战友,是一起打天下的高级将领。
我记得好像说瓦迪拉姆山谷是由贝都因人管理的,说是那些贝都因人把茶棚开到了沙漠里,如果你在那片沙漠里旅游,可以去他们那里喝茶,那些贝都因人都很好客,那怕你不买他的东西,人家都会给你一个微笑。
眼前的这个帐篷难道也是贝都因人的?难道是导游翻译于舟在忽悠我们?可是又不像啊!因为这些人显然不是贝都因人的打扮,特别是那位年长一些的阿拉伯人是“阿拉法特”似的打扮,和我一样都是头缠着一条阿拉法特头巾。
于舟看出了我们的疑惑,于是就解释说人家这是玩着干的,并不指望在这里赚什么钱,因为他们这几个人在首都安曼都有着很多房产和产业,人家不差钱。
我们深表怀疑,因为觉得像他们那样的高官后代还至于跑到瓦迪拉姆山谷来开茶馆啊?放着繁华的首都安曼不住,跑到这荒寂的沙漠里来面壁思过?但是我们又不能不信于舟的话,因为于舟的家就在安曼住,他已经是拥有上亿资产的有钱人了。
安曼尽管是约旦的首都,但是比起于舟的老家北京城来说,安曼连个小县城的规模都算不上。就凭于舟的那股子闯劲,他肯定对小小的安曼城很熟悉,对城里的阿拉伯“贵族们”也很熟悉,所以我们只能相信于舟的话了。
我们离开了劳伦斯与阿拉伯起义军当年的秘密营地,我们继续在沙漠里驰骋,沙漠之路看上去是平整的、舒展的,但是沙漠吉普车行驶在沙路上面却是跌宕起伏的。瓦迪拉姆的山谷有很多的山岩,也有很多的峡谷,我们时而穿越峡谷,时而绕过山岩。
无情的中东烈日犹如火焰般地散落在这片沙漠上,干旱的沙漠被烘烤得像个蒸笼一样,到处散发着热烘烘的气浪。瓦迪拉姆山谷的沙漠一望无垠,既遍布着风蚀断崖、又耸立着奇异山峰,因为千万年的火炉励练,每一处都犹如鬼斧神工一般,令人深深震撼着。
我们走过的沙漠之路犹如戈壁滩的沙路一样,尽管这是一个荒凉的世界,但是每一秒钟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色。瓦迪拉姆山谷最好的季节是雨季,那时候沙漠里的银莲花红罂粟以及各种沙漠花草都会竞相开放,约旦的国花黑鸢尾花也会在雨季里开放,那时节的瓦迪拉姆山谷可以说是一片生机盎然的别样风光。
我们离开了瓦迪拉姆山谷,离开了这片红色的沙漠旷野。我们回到了贝都因人的部落大院,换乘上我们的旅游大巴。约旦司机巴萨姆驾驶着旅游大巴驶上了去往亚喀巴的公路,我们沿着约旦的旷野公路朝着红海之滨的美丽小城亚喀巴疾驰而去。
下午5点钟,我们赶到了亚喀巴,进入了红海之滨的这座美丽小城,入住了亚喀巴的希尔顿大酒店。
刚才,我们还在荒寂的瓦迪拉姆山谷的沙漠里跋涉着,饱受着阿拉伯沙漠热浪的“桑拿”、忍受着中东烈日的“日光浴”,转眼间我们又下榻在了豪华的五星级大酒店。我们冲洗掉了身上的汗水和沙尘,躺在了柔软的席梦思大床上。
作者:胡寶星
这是一个烈日当空的艳阳天,天空上的那轮火焰般的太阳肆无忌惮地照射在瓦迪拉姆这片火热的阿拉伯漠沙漠上,我以前进入沙漠的时候都是坐在豪华的旅游大巴里面,尽管车外面是热浪滚滚的大沙漠,车内却依然还是凉爽无比,因为车内有空调为我们驱赶热浪。
今天我走进了瓦迪拉姆山谷,但不再是乘坐豪华的旅游大巴,我们的旅游大巴停在了贝都因部落大院的门口,我们现在坐在了一辆沙漠吉普的敞篷车厢里,这将是一次真真实实的“沙漠历险”。
坐在敞篷的沙漠吉普上,奔驰在瓦迪拉姆的沙漠上,我们好像站在了无数个炼钢炉的旁边。沙漠上吹起的风如热浪一般一股股地向我们涌来,让我们无处躲身。我感觉身上的水分都被蒸发掉了一样,就想喝水,我们不能后退只能向前,一定要坚持到最后。
沙漠里处处热浪袭人,仿佛身边有着熊熊燃烧的火焰,让人浑身冒汗,汗水顺着脊背往下流,我感觉仿佛在桑拿浴室里蒸桑拿一般。
在离开佩特拉之前,我在游览中心的阿拉伯市场上买了一条阿拉伯头巾,现在可真是派上了用场。我把这条“阿拉法特头巾”缠在了头上披在了肩上,这才感到凉快了一些。
我不会像人家阿拉伯人那样先用头巾把头部照顾好,然后再把其余部分缠在脖子上搭在身上,我就是随便地缠在头上披在身上,就已经感觉凉快多了。
还别说,阿拉伯人的这条大头巾披在身上还真是不错,既可以防止头部被烈日暴晒,又可以保护自己的胳膊不至于被晒到脱皮。
在佩特拉我披着这条阿拉法特头巾走在路上的时候,不但骗过了我的老同学们,就连那些外国游客也以为我是一名阿拉伯导游。我已经感觉到了,我这黝黑的肤色已经非常接近当地的阿拉伯人了,尤其是我那“成龙式”的鼻子,更平添了几分阿拉伯人的味道。
我们继续往沙漠深处进军,我们的眼前是一片望不到边的红色沙漠。我极目向着沙漠的深处望去,看到的是一片苍莽浑厚的红色沙野,却几乎看不到有多少的绿色。在这片干旱的摩押地、在这片阿拉伯沙漠里,映入眼帘的全都是一些起伏蜿蜒的沙漠沙丘。远远望去,那起伏连绵的沙野仿佛被—只无形的巨手给掌控着,将那无垠的沙漠揭去了—层,又揭去一层。
瓦迪拉姆山谷里的沙漠好像是一张红色的巨大地毯,那红色地毯整个的线条非常非常壮观,那只看不见的巨大的手随着沙漠热风的吹动将那红色的地毯提溜起来,一下一下地抖动着,然后,那巨大的手将那红色的地毯又重新折叠着、伸展着,一直抖落到了沙漠的地平线。
瓦迪拉姆山谷的地理特征与沙漠风貌极为特殊,犹如月球的表面一样既宁静又沉寂,所以人们把瓦迪拉姆山谷称为“月亮峡谷”,又因为这片沙漠有着玫瑰一样的红色,也被人们称为“玫瑰沙漠”。
我放眼望去,我看到有一群群的骆驼游荡在沙漠里,这是一些贝都因人的骆驼,尽管这些骆驼看上去没有主人在身边,但是它们并不会迷路,它们只是在沙漠里寻觅可以填充肚皮的水草,因为骆驼们有着“特异的功能”,它们知道哪里有水也知道哪里有草。
我们的沙漠吉普越过了一小群一小群的骆驼,那些骆驼“不屑一顾”地看着我们,然后又低下头继续寻觅着沙漠里那不多见的草。我远远地望着那些骆驼,我拉长了焦距拍下了这些沙漠之舟在沙漠里游荡的镜头。从我的镜头里可以看到,那些骆驼们脚下的红沙漂渺着一股股的热浪,骆驼们的脚掌在热浪中慢慢行走着,在沙漠中留下了它们行走的印记。
约旦的沙漠地貌占全国面积的80%,瓦迪拉姆山谷是约旦最壮观的沙漠景观,瓦迪拉姆说是山谷,实际上主要是指这片辽阔的红色沙漠,在瓦迪拉姆沙漠中既有着一望无际的沙漠,也有着气势磅礴的群山,沙漠里的群山起伏连绵,看上去非常“波澜壮阔”。
瓦迪拉姆沙漠属于典型的纯沙沙漠,占地面积大约有74000多公顷,与沙特阿拉伯相连,是阿拉伯大沙漠的一部分。沙漠中那一座座高耸的山峰拔地而起,互不相连,互不相似,形象各异,如同一座座城堡屹立在瓦迪拉姆沙漠里,为这片红色的沙漠平添了许多的立体之感。尤其是那些岩层的砂岩颜色五彩缤纷,远远望去既美丽又壮观。
驾驶着沙漠吉普的贝都因人绝对是一些沙漠行车高手,因为我们的路上有不少高高低低的沙包,不管是冲上沙包还是冲下沙包,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惊险的试炼,因为那不是什么路,而是一些经常变换着的沙漠之路,危险的很。
每当那些贝都因人驾驶着沙漠吉普冲下沙包的时候,我们的车速不但不减反而还加大了油门,我感觉整个车身都倾斜起来,简直就像是玩特技一样,或者是说和玩命一般。有时候我感觉即便是翻不了车,这样的车速说不定会一头翻滚过去,把我们都翻扣在红沙里。
慢慢地、慢慢地、我们也都适应了,因为这些贝都因人都是在瓦迪拉姆山谷这片沙漠里滚爬出来的,他们称得上是沙漠飞狐,每个人的驾驶技术都绝对是一流的,这从我们的沙漠探险的过程中得到了验证。
心放下了,我们依然忘不了欣赏这片沙漠的美景,每个人的手机基本上都没闲着,除了拍景、就是自拍。我们眼前的这片红色的沙漠看上去很像是一幅幅连接在一起的沙画,在这每一幅的沙画里面都有许许多多的沙浪。
那沙浪,一片连着一片,就像是涨潮的浪一样向前涌动着、涌动着,那无数道沙丘涌起的皱褶犹如凝固了的浪涛一样,一直延伸到远方那金色的地平线。
我们来到了一片峡谷,于舟说这里就是当年劳伦斯与阿拉伯起义军藏身的秘密地方。贝都因小伙子把车子停在了峡谷的外面,我们跟在于舟夫妻二人的后面走进了那个峡谷。
我们走了不多远就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一样的三角地带,我们的面前是陡峭的山岩,这些山岩都是一些风化了的巨大山体,山体的表面是历经万年的风吹雨打和烈日暴晒而形成的麻脸。
劳伦斯中尉回到英国之后,他写了有关自己在瓦迪拉姆秘密营地的一些情况,他在书中描述瓦迪拉姆山谷的沙漠是一片浩瀚的大沙漠,是一望无际的红色沙野,这片奥斯曼帝国轻易不会涉入的沙漠旷野犹如神殿般的广阔。
我们站在了劳伦斯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或者说是他与那些阿拉伯起义军战士们藏身的地方,我环顾着这片三角地的周边。这片三角地其实是一个死胡同,敞开的那个口是三角形底边的右底角,两边是高耸的山体峭壁,而三角形的顶角则是一个难以攀越的死胡同。
这里就是当年拍摄《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外景地,那部影片在这个狭窄的三角形峡谷里还原了当年劳伦斯与他的阿拉伯战友们在这里躲避奥斯曼帝国军队的清剿的真实历史,也还原了劳伦斯与他的阿拉伯战友们那段出生入死的历史往事。
我站在这个并不是很大的三角形峡谷里,我身处的这个三角形营地的三面都是风化很厉害的峭壁,只留有一个小小的入口。我心想,劳伦斯你怎么会选择这么一个兵家之大忌的藏身之处呢?你和你的那些阿拉伯战友们如果被奥斯曼帝国的军队给堵在里面的话,你们一个人也跑不了,只能是坐以待毙!我们的《孙子兵法》是绝对不赞成把这种危险的峡谷作为营地的,这简直是兵家之大忌啊!
可是不管怎么说,人家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并没有发现劳伦斯和起义军战士们的这个藏身之处。我想这很有可能是那些土耳其人不敢深入到沙漠的深处,也可能是因为阿拉伯人会在紧急情况下跑进来向劳伦斯他们通风报信,因为贝都因人的坐骑是单峰骆驼,那可是沙漠里的长跑健将。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只有战马,在沙漠里面跑起来没有耐久性,还没跑到这片三角地就给累趴下了。
我徘徊在劳伦斯当年的营地里,我又感觉当年劳伦斯挺有眼光的,尽管这座三角地营地的三面都被高耸的山岩环绕,只在正面有一个天然的入口,但是这片营地的外面不远处是一片周边被山岩环抱着的开阔地带。
劳伦斯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躲避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也算是一块“风水宝地”,因为这片三角地里既能躲避沙漠里的风沙,地点又十分隐蔽。一旦有敌人来进犯的时候,劳伦斯他们大老远地就会发现情况。而且,这片三角地营地也可以说是一处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可以迅速转移,称得上是一处非常理想的军事营地。
《阿拉伯的劳伦斯》拍摄于1962年,这部影片公映后,获得七项奥斯卡奖、五项金球奖。这部电影在2004年的时候被英国杂志《Total Film》评为“50部最伟大的史诗电影”之一,并且是排在了第一位。
《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成功,也使得劳伦斯成为西方世界中的公众偶像,同时也搅动了世界影迷们的心。劳伦斯的粉丝们从世界各地纷纷前往瓦迪拉姆红沙漠,也就是这部电影的外景地来旅游观光。
人们走进了瓦迪拉姆山谷,亲身感受了电影中所呈现的那番“月亮谷”的壮丽景观,寻访了自己的偶像劳伦斯当年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
也正是从《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电影成功之后所带来的旅游热,约旦顺势而为开启了这个国家的旅游业。约旦是一个“无石油”国家,没有矿产没有资源、土地薄又缺水、工业农业都落后,在阿拉伯地区属于“穷人国”。
《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影片让约旦的旅游业开始起步,并走向正规化。现在,旅游业已经成为约旦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一部电影催生了一个国家的旅游业,并且将旅游业发展成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这是一个传奇!
在这片三角地般的峡谷里,有一排帐篷安置在靠近山崖的峭壁下面。于舟告诉我们说,这个帐篷里的主人是从首都安曼来的,他们在这里经营小生意。
我们走进了山体峭壁下的这个大帐篷,里面有四位阿拉伯人。看到我们走进了他们的帐篷,阿拉伯人为我们沏了一壶红茶。我们在沙漠里转了这么长时间了,身上的水分也差不多让沙漠热风给吸干了,看到人家为我们沏的红茶,也就不客气了。
我端起了一杯红茶,一边品着茶,一边和其中那位年纪大一些的阿拉伯人聊起天来。这位阿拉伯人告诉我说,那三个年轻的阿拉伯人中有两个是他的儿子,还有一个是他的侄子。他一边说着一边指给我看,我向三位阿拉伯青年打了招呼,他们都是蛮客气的年轻人,一边为我们这些游客烧着开水,一边为我们倒着茶。
于舟笑着对我们说,这里的茶是免费的,敞开喝。如果想买他们的红茶或者是土特产什么的,就可以在这里买一些带走。如果什么也不想在这儿买,人家也不会强迫我们买。约旦的阿拉伯人就这样,对人很随和,从来不强买强卖。
我们看了一下他们的土特产,也真没有什么入眼的,所以大家都啥也没买,只喝人家的茶,人家依然很热情,为我们又烧水又倒茶的,搞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
于舟告诉我们说,那位年长一些的阿拉伯人也是当地很有身份的人,他属于约旦的高官后代,他的爷爷是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的亲密战友,是一起打天下的高级将领。
我记得好像说瓦迪拉姆山谷是由贝都因人管理的,说是那些贝都因人把茶棚开到了沙漠里,如果你在那片沙漠里旅游,可以去他们那里喝茶,那些贝都因人都很好客,那怕你不买他的东西,人家都会给你一个微笑。
眼前的这个帐篷难道也是贝都因人的?难道是导游翻译于舟在忽悠我们?可是又不像啊!因为这些人显然不是贝都因人的打扮,特别是那位年长一些的阿拉伯人是“阿拉法特”似的打扮,和我一样都是头缠着一条阿拉法特头巾。
于舟看出了我们的疑惑,于是就解释说人家这是玩着干的,并不指望在这里赚什么钱,因为他们这几个人在首都安曼都有着很多房产和产业,人家不差钱。
我们深表怀疑,因为觉得像他们那样的高官后代还至于跑到瓦迪拉姆山谷来开茶馆啊?放着繁华的首都安曼不住,跑到这荒寂的沙漠里来面壁思过?但是我们又不能不信于舟的话,因为于舟的家就在安曼住,他已经是拥有上亿资产的有钱人了。
安曼尽管是约旦的首都,但是比起于舟的老家北京城来说,安曼连个小县城的规模都算不上。就凭于舟的那股子闯劲,他肯定对小小的安曼城很熟悉,对城里的阿拉伯“贵族们”也很熟悉,所以我们只能相信于舟的话了。
我们离开了劳伦斯与阿拉伯起义军当年的秘密营地,我们继续在沙漠里驰骋,沙漠之路看上去是平整的、舒展的,但是沙漠吉普车行驶在沙路上面却是跌宕起伏的。瓦迪拉姆的山谷有很多的山岩,也有很多的峡谷,我们时而穿越峡谷,时而绕过山岩。
无情的中东烈日犹如火焰般地散落在这片沙漠上,干旱的沙漠被烘烤得像个蒸笼一样,到处散发着热烘烘的气浪。瓦迪拉姆山谷的沙漠一望无垠,既遍布着风蚀断崖、又耸立着奇异山峰,因为千万年的火炉励练,每一处都犹如鬼斧神工一般,令人深深震撼着。
我们走过的沙漠之路犹如戈壁滩的沙路一样,尽管这是一个荒凉的世界,但是每一秒钟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色。瓦迪拉姆山谷最好的季节是雨季,那时候沙漠里的银莲花红罂粟以及各种沙漠花草都会竞相开放,约旦的国花黑鸢尾花也会在雨季里开放,那时节的瓦迪拉姆山谷可以说是一片生机盎然的别样风光。
我们离开了瓦迪拉姆山谷,离开了这片红色的沙漠旷野。我们回到了贝都因人的部落大院,换乘上我们的旅游大巴。约旦司机巴萨姆驾驶着旅游大巴驶上了去往亚喀巴的公路,我们沿着约旦的旷野公路朝着红海之滨的美丽小城亚喀巴疾驰而去。
下午5点钟,我们赶到了亚喀巴,进入了红海之滨的这座美丽小城,入住了亚喀巴的希尔顿大酒店。
刚才,我们还在荒寂的瓦迪拉姆山谷的沙漠里跋涉着,饱受着阿拉伯沙漠热浪的“桑拿”、忍受着中东烈日的“日光浴”,转眼间我们又下榻在了豪华的五星级大酒店。我们冲洗掉了身上的汗水和沙尘,躺在了柔软的席梦思大床上。
作者:胡寶星
2018/5/27
重返以色列(30)(离境)走进地球上的“外星球”
我们的旅游大巴在那个贝都因部落的大院门口停下了车,我们走进了贝都因人的世界里。我在以色列工作过的那一年半时间里曾经多次遇到过贝都因人,但是我从来也没有走进他们那神秘的世界里,今天我终于与贝都因人有了零距离的接触。
走进去之后我们才知道这个贝都因部落大院里几乎没有几个贝都因人,这个大院实际上是一个进入沙漠的中转站,这个大院里的那些贝都因人都是一些身材修长的阿拉伯人,身穿着白色的袍子。这些贝都因人并不是牵着骆驼在沙漠里游牧,而是专门驾驶沙漠吉普载着那些来到瓦迪拉姆山谷的游客进入沙漠深处去游览沙漠景观的,
贝都因人是阿拉伯民族的一个分支,是一些以氏族部落为群体在沙漠旷野里过着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他们主要分布在中东、西亚、以及北非那些广阔的沙漠和荒原地带。
“贝都因”是阿拉伯语的译音,意思是荒原上的游牧民。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贝都因人是阿拉伯半岛部落氏族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自从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世界传教的时候,贝都因人都纷纷皈依了伊斯兰教。
因为长期的游牧生活环境所陶冶,贝都因的男人们都很剽悍,外表有着一副颀长的身材,他们既骁勇又顽强,是一些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沙漠人。在皈依了伊斯兰教之后,贝都因人成为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以及后来的哈里发政权向外扩张的基本力量。
像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里的阿拉伯人一样,贝都因人也是施行一夫多妻制,一个男人最多可以娶4个妻子。尽管现在一般的贝都因人都是一夫一妻制,但是也确实有一些贝都因人是有好几个老婆的。
约旦导游翻译于舟告诉我们说,现在的阿拉伯人很少有娶四房老婆的,因为阿拉伯世界有个规矩,不管哪个人娶了几个老婆,都必须一视同仁不能有偏心,而且每个老婆都必须拥有相同的住房、必须拥有相同的珠宝、必须拥有相同的“家庭福利”、必须拥有相同的“被临幸权”、必须拥有……。
如此一来,那些没有多少资产的男人基本上没有几个敢去娶那么多的老婆了,虽然阿拉伯男人是世界上最威猛的男人,但是考虑到自己的身家资产,一般人是不大敢动那些念头的,因为一个男人如果给自己最喜欢的那个老婆买了一辆宝马车,那他就必须得给其他的三个老婆各买一辆宝马。
也就是说,无论有两个三个或四个老婆,都没有先来后到这一说,每个妻子的待遇必须是一致的,丈夫必须公平对待每一个老婆。
如果男人给一个老婆买了套房子,其他的老婆们也必须给买一套;给一个老婆买个手机,其他的老婆们也必须每人都给买一个;对老婆们的感情付出,理论上讲也应该达到不厚不薄,不能宠着这个,慢待了那几个。
阿拉伯男人在老婆们的身上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须做到公平公正,也就是一碗水必须要端平了。否则的话,他的其他老婆们完全可以去法院起诉这位做丈夫的不公正,因为《古兰经》上说了:你们可以择你们爱悦的女人,各娶两妻、三妻、四妻。如果你们不能公平地待遇她们,那么,你们只可以各娶一妻。
这也就是说,你既然要多娶老婆,娶两个、三个、四个都行,但是必须公平对待每一个老婆。如果你没有那个本事,或者是做不到公平对待每一个老婆的话,干脆老老实实地娶一个老婆就行了。
所以说,现时代的阿拉伯男人们很少有人敢去娶那么多老婆了,尤其是随着阿拉伯人的西方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不少阿拉伯青年对“一夫多妻制”也早就失去了兴趣。年轻人无拘无束、喜欢浪漫、崇尚自由,老婆那么多,哪来的自由可言?
更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的阿拉伯女孩们也不是以前的那样子了,她们也都是现代派的女青年了。我在中东看到过许多阿拉伯女孩,她们都非常时髦非常漂亮,已经很少能见到那种头上包着白色头巾的女孩子了。相信她们这些现代女孩子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她们有几个人愿意去与别的女人、甚至是不止一个女人来共享一个丈夫呢?
所以呢,现在阿拉伯世界里的那些愿意娶多个妻子的年轻人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好像还达不到百分之一的概率。作为阿拉伯人分支的贝都因人同样也是如此,一般人是不会娶那么多老婆的。
阿拉伯世界的一夫四妻制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在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圣战,那些英勇的阿拉伯军人们先后征服了阿拉伯半岛、波斯、突厥、北非和西班牙,最终建立了横跨亚非欧的阿拉伯帝国。
但是在圣战结束之后,阿拉伯人的大后方却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寡妇,因为很多将士们都阵亡了,撇下了他们的老婆和孩子。如此一来,阿拉伯世界的男女人口比例严重失调,男女之间的比例甚至达到了1:7,造成了阿拉伯世界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阿拉伯世界就开始允许1个男人可以娶4个女人,以便照顾到每一个适龄女人。《古兰经》当初的这个“一夫四妻制”的规定并不是从男尊女卑的角度来允许这种陋习,而是为了照顾到那些可怜的女人们。
我们在这座贝都因人部落里参观了一下,这个院子里有一些很大的帐篷,这些帐篷都是为那些要在瓦迪拉姆山谷过夜的游客们投宿用的,因为帐篷就是贝都因人的房子,他们不盖房子只住帐篷,因为他们贝都因人是游牧民族,永远也没有一个固定的住处。
千百年来,贝都因人已经习惯了居住在毛毡帐篷里,这些像军营一样的帐篷的内部其实也是分单间的,那是用布或毡子把帐篷里面分隔成好多单元。贝都因人并不是野蛮人,他们是男女有别的,男女都是分开居住,并不是混居的。
为了躲避沙漠风沙,贝都因人的帐篷基本上都是依山而建,大多数都是安置在岩洞里或悬崖下,瓦迪拉姆山谷里的这个贝都因人部落就是安置在一座山的峭壁下面。
尽管已经到了现代社会,阿拉伯国家的政府们都鼓励和安置贝都因人定居下来,别老是迁徙来迁徙去的。尽管已经被安置在某一个特定地点了,但是贝都因人依然还是普遍保留着自己的部落制度、保留着传统的族长制。
贝都因人对农业生产不太感兴趣,因为他们祖祖辈辈都习惯了在沙漠里游牧放牧,所以他们仍然过着那种原始的游牧放牧生活,却不愿意进城去过现代人的城市生活,要知道贝都因人特别钟情于那种既自由又不受约束的生活。
行侠仗义是贝都因游牧部落衡量每个人道德的标准,为了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贝都因人宁愿过艰苦的游牧生活,他们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热情豪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已经成为贝都因人的个性特征。
另外,尽管各国政府已经将贝都因人安置在某一地点,让他们不要与外面世界太脱节了,但是贝都因人依然不承认部落传统以外的任何法律,除了本部落的酋长之外,他们不愿意服从任何政权的管辖,也不承认任何的政治制度。
贝都因人至今遵循着祖先的生活方式,经常进入阿拉伯沙漠里去放牧游牧,黑色的帐篷和聚集的驼群是他们家园的标志,他们一般生活在沙漠、荒原、丘陵和农区边缘地带,依然喜欢过着与世人隔绝的生活。
贝都因人没有纪律、秩序和权威的概念,也没有定居社会所具有的政治组织。他们遵循前人们的习惯恪守着部落的惯例,只要部落人认可的事情,那就是合法的。
在过去那些久远的年代里,贝都因人都是按照季节和固定的路线进行有规律的迁徙,实际上也是放牧他们的牛羊,他们每次的游牧距离一般都是上百上千里路,从来不做短途迁徙。
他们一般都在农业的边缘地带度过最炎热最干旱的季节,他们熟知每一个落脚点的集市日期。我在以色列的南部城市别是巴住了50天,那里有一个阿拉伯市场,就是专门让贝都因人在那里出售他们的畜产品以及贝都因特色的各种物品。
贝都因人也会在当地的集市上采集香料、买他们最常用的椰枣、买吃的粮食、买手工业品等必需品。
每当雨季到来的时候,贝都因人就开始向沙漠深处跋涉,因为沙漠里的水草开始生长了,他们急着去沙漠的深处放牧,赶着他们的牲畜去吃沙漠深处长出来的鲜草。
骆驼对于贝都因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自称是驼民。如果没有骆驼,他们就无法在沙漠里生存下去,因为游牧人的物资运输和货物贸易都要依靠骆驼。就连贝都因部落里的女人出嫁时候的新娘彩礼,也都是以骆驼作为计算单位,部落酋长拥有多少的财富也是以骆驼为计算单位。
贝都因人使用的骆驼是有着“沙漠之舟”美称的单峰驼,这种单峰驼看上去比那种双峰驼要瘦很多,但是其耐渴力却很强,它们可以在沙漠里四、五天不喝水,而且它们奔跑起来的速度很快。现在人们所从事的骆驼赛跑比赛项目,一般用的就是这种单峰驼。
我们的团队离开了贝都因人的部落,在大门外分别上了三辆由贝都因驾驶员驾驶着的沙漠吉普车。我们要出发了!我们要向沙漠进军了!
尽管我已经多次走进以色列的内盖夫沙漠,我对中东沙漠也算是比较熟悉了,但这是我第一次乘坐吉普车在沙漠上驰骋。我们欢呼着、我们呐喊着、我们终于闯进了瓦迪拉姆山谷的阿拉伯沙漠。
我坐在中间的那辆沙漠吉普上,我举起相机抓拍着镜头,我们的前面是一片黄色的沙漠,我们驰骋在浩瀚的沙海中。镜头里面的沙漠沙丘轮廓清晰、层次分明,一片片起伏的黄沙丘陵景色映入了我的镜头。
阿拉伯大沙漠、瓦迪拉姆山谷、黄沙的海洋、静寂的世界,仿佛是造物主让这片沙漠就这样静静地、静静地沉默着。我的镜头拍摄着眼前的美景,拍摄着那绵绵的黄沙与天际相接,我看不到哪里是沙漠的尽头,也看不到哪里是沙漠的绿洲。
广袤的大漠,死寂的沙海,这里是沙漠的世界,这里也是贝都因人生存的家园。远处那连绵起伏的丘脊线,平滑流畅、犹如一幅美丽的沙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瓦迪拉姆沙漠的深处,天是蓝的,地是黄的,瓦迪拉姆沙漠除了蓝黄两色,再也看不到其他的色彩,尽管色彩有些单调,但是却很美很美。
我们在一片荒寂的沙漠前停了下来,约旦导游翻译于舟告诉我们说,这里就是被称为与外星球最相近的那片沙漠区域,好莱坞的那部大片《火星救援》就是在这个位置取景的,影片里面的火星外景全都是在这个位置拍摄的。
《火星救援》是一部由美国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出品的科幻冒险片,是前年,也就是2015年上映的,这也是一部罕见地涉及到了中国的好莱坞大片。《火星救援》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有一支6人组成的火星科考队,他们在火星不幸遇上了一场突发的沙尘暴,于是决定放弃这次考察任务,撤离回地球。
但是在准备撤离的过程中,宇航员马克却被天线击中,航天服被撕破了,人随即就被风暴卷走了,马克与团队失联了。
火星上如此恶劣的天气让大家无法搜救他,而且根据数据显示马可已经死了,因为他的航天服破了,航天服已经失效了。于是,考察队就撤离了火星,马克一个人留在了火星上。
孤身一人留在火星上的马克面临着飞船损毁、补给不足、恶劣环境等重重困难,他必须想方设法在这个荒凉的星球活下来,并一直支撑到有人来救他回地球,根据航天计划总部每4年来一次,这次是他们的第一次火星考察。
他们的任务要4年一次,4年中不会有其他载人飞船光顾火星,所以马克必须在火星熬够4年的时间。他们这次来的计划本来是按照6个人留在火星30天安排的,所以物资储备显然是不够的。
马克很清楚这一切,所以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好不容易回到了他们在火星上的航天基地,但是他所看到的是一片狼藉。马克赶紧检查了一下大本营里有没有吃的,结果发现剩下的口粮吃不了几天。沮丧的马克坐在电脑屏幕前,对着冷冰冰的录像日志记录仪,开始思考人生。
还有4年才能有人再来,总不能在火星上饿死吧?于是,马克就开始种植土豆,这本来就是他来火星的任务。马克天性幽默乐观,而且是个植物学专家,他决定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等到下次火星任务的到来。
土豆倒是有自备的,但是土却要到外面的火星表面上去挖。土豆的生长需要肥料,于是马克就将自己的粪便做肥料。
还有一个最大的难题,那就是水。脑瓜子蛮聪明的马克就利用燃烧氢燃料电池的方法来制造水。第一次试验,失败了,氢气爆炸了。第二次试验,成功了。
再说说地球上,他的同伴们都肯定马克已经死掉了,在哀悼完马克之后,他们并没有忘记火星计划,他们可以从地球上观察火星基地的情况,但考虑到马克死在了那里,所以都不敢去拍他们大本营附近影像,因为怕媒体爆料。
一天,一位眼尖的NASA技术员在监看火星大本营时,发现有什么物体在动。他们终于明白了:马克没有死,他还活着,他被抛弃在了火星上。于是地面行动开始了,他们决定调集一切人力物力去火星帮助马克,把他给接回到地球上来。
营救马克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马克用那些种植的土豆让自己活了下来。但是马克是多灾多难的,有一天大本营突然发生了爆炸,马克种植的土豆全部都冻死了,马克陷入了困境。
地球上的同伴们也一直在为营救马克做准备,去往火星的火箭正在赶进度制作。火箭完成之后,因为急着去救马克。也没有对火箭做一些该做的检验,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火箭爆炸了。
火星和地球比较近的时间窗口很短,因为地球是不停转动的,火星也是不闲着的,一旦过了这个时间窗口,再往火星上发射火箭的话,就很难在100天的时间内到达火星了,那样的话马克肯定就饿死了,所以必须尽快找到一个火箭。
也就在这个时候,好莱坞的大亨们让中国出场了,因为中国是火箭的故乡,火箭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神速,也是与火箭分不开的。因此,好莱坞的大亨们就“找”中国来帮忙了。
故事叙述起来很长,反正最后人们把马克从火星上就回去了,我们现在站的这个位置,就是当年马克在“火星”上待过的地方,当年好莱坞的影帝,也就是马克的扮演者马特.达蒙和他的团队人马就是在这片炽热的沙漠上度过了一段漫长的拍摄时间。
为了与美国长期在中东地区的军事行动同步,美国的影视作品有很多反映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中东主题的情节。但是考虑到经费、考虑到安全等方面的因素,所以美国人的一些描写沙漠的影片一般都不是实地拍摄的,而是选择在阿拉伯国家的“取景大本营”约旦拍摄。
之所以把约旦说成是取景大本营,一是因为约旦是一个局势很稳定的阿拉伯国家,约旦人安居乐业,幸福指数排在阿拉伯世界当中的第六位;二是因为瓦迪拉姆山谷的沙漠是典型的纯沙沙漠,这片沙漠拥有一系列高耸的岩层、悬崖、拱形结构和峡谷,沙漠里那些风化的巨大岩石如同城堡一般,很适合作为外景地来拍摄沙漠题材的电影。
瓦迪拉姆山谷是全球32个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中的之一,这里有着外星般的地貌,这里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太空迷们向往的圣地。今天,我们走进了瓦迪拉姆山谷,走在了这片黄色的沙漠上,走在了这个遥远的荒寂世界里。
作者:胡寶星
走进去之后我们才知道这个贝都因部落大院里几乎没有几个贝都因人,这个大院实际上是一个进入沙漠的中转站,这个大院里的那些贝都因人都是一些身材修长的阿拉伯人,身穿着白色的袍子。这些贝都因人并不是牵着骆驼在沙漠里游牧,而是专门驾驶沙漠吉普载着那些来到瓦迪拉姆山谷的游客进入沙漠深处去游览沙漠景观的,
贝都因人是阿拉伯民族的一个分支,是一些以氏族部落为群体在沙漠旷野里过着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他们主要分布在中东、西亚、以及北非那些广阔的沙漠和荒原地带。
“贝都因”是阿拉伯语的译音,意思是荒原上的游牧民。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贝都因人是阿拉伯半岛部落氏族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自从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世界传教的时候,贝都因人都纷纷皈依了伊斯兰教。
因为长期的游牧生活环境所陶冶,贝都因的男人们都很剽悍,外表有着一副颀长的身材,他们既骁勇又顽强,是一些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沙漠人。在皈依了伊斯兰教之后,贝都因人成为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以及后来的哈里发政权向外扩张的基本力量。
像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里的阿拉伯人一样,贝都因人也是施行一夫多妻制,一个男人最多可以娶4个妻子。尽管现在一般的贝都因人都是一夫一妻制,但是也确实有一些贝都因人是有好几个老婆的。
约旦导游翻译于舟告诉我们说,现在的阿拉伯人很少有娶四房老婆的,因为阿拉伯世界有个规矩,不管哪个人娶了几个老婆,都必须一视同仁不能有偏心,而且每个老婆都必须拥有相同的住房、必须拥有相同的珠宝、必须拥有相同的“家庭福利”、必须拥有相同的“被临幸权”、必须拥有……。
如此一来,那些没有多少资产的男人基本上没有几个敢去娶那么多的老婆了,虽然阿拉伯男人是世界上最威猛的男人,但是考虑到自己的身家资产,一般人是不大敢动那些念头的,因为一个男人如果给自己最喜欢的那个老婆买了一辆宝马车,那他就必须得给其他的三个老婆各买一辆宝马。
也就是说,无论有两个三个或四个老婆,都没有先来后到这一说,每个妻子的待遇必须是一致的,丈夫必须公平对待每一个老婆。
如果男人给一个老婆买了套房子,其他的老婆们也必须给买一套;给一个老婆买个手机,其他的老婆们也必须每人都给买一个;对老婆们的感情付出,理论上讲也应该达到不厚不薄,不能宠着这个,慢待了那几个。
阿拉伯男人在老婆们的身上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须做到公平公正,也就是一碗水必须要端平了。否则的话,他的其他老婆们完全可以去法院起诉这位做丈夫的不公正,因为《古兰经》上说了:你们可以择你们爱悦的女人,各娶两妻、三妻、四妻。如果你们不能公平地待遇她们,那么,你们只可以各娶一妻。
这也就是说,你既然要多娶老婆,娶两个、三个、四个都行,但是必须公平对待每一个老婆。如果你没有那个本事,或者是做不到公平对待每一个老婆的话,干脆老老实实地娶一个老婆就行了。
所以说,现时代的阿拉伯男人们很少有人敢去娶那么多老婆了,尤其是随着阿拉伯人的西方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不少阿拉伯青年对“一夫多妻制”也早就失去了兴趣。年轻人无拘无束、喜欢浪漫、崇尚自由,老婆那么多,哪来的自由可言?
更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的阿拉伯女孩们也不是以前的那样子了,她们也都是现代派的女青年了。我在中东看到过许多阿拉伯女孩,她们都非常时髦非常漂亮,已经很少能见到那种头上包着白色头巾的女孩子了。相信她们这些现代女孩子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她们有几个人愿意去与别的女人、甚至是不止一个女人来共享一个丈夫呢?
所以呢,现在阿拉伯世界里的那些愿意娶多个妻子的年轻人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好像还达不到百分之一的概率。作为阿拉伯人分支的贝都因人同样也是如此,一般人是不会娶那么多老婆的。
阿拉伯世界的一夫四妻制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在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圣战,那些英勇的阿拉伯军人们先后征服了阿拉伯半岛、波斯、突厥、北非和西班牙,最终建立了横跨亚非欧的阿拉伯帝国。
但是在圣战结束之后,阿拉伯人的大后方却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寡妇,因为很多将士们都阵亡了,撇下了他们的老婆和孩子。如此一来,阿拉伯世界的男女人口比例严重失调,男女之间的比例甚至达到了1:7,造成了阿拉伯世界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阿拉伯世界就开始允许1个男人可以娶4个女人,以便照顾到每一个适龄女人。《古兰经》当初的这个“一夫四妻制”的规定并不是从男尊女卑的角度来允许这种陋习,而是为了照顾到那些可怜的女人们。
我们在这座贝都因人部落里参观了一下,这个院子里有一些很大的帐篷,这些帐篷都是为那些要在瓦迪拉姆山谷过夜的游客们投宿用的,因为帐篷就是贝都因人的房子,他们不盖房子只住帐篷,因为他们贝都因人是游牧民族,永远也没有一个固定的住处。
千百年来,贝都因人已经习惯了居住在毛毡帐篷里,这些像军营一样的帐篷的内部其实也是分单间的,那是用布或毡子把帐篷里面分隔成好多单元。贝都因人并不是野蛮人,他们是男女有别的,男女都是分开居住,并不是混居的。
为了躲避沙漠风沙,贝都因人的帐篷基本上都是依山而建,大多数都是安置在岩洞里或悬崖下,瓦迪拉姆山谷里的这个贝都因人部落就是安置在一座山的峭壁下面。
尽管已经到了现代社会,阿拉伯国家的政府们都鼓励和安置贝都因人定居下来,别老是迁徙来迁徙去的。尽管已经被安置在某一个特定地点了,但是贝都因人依然还是普遍保留着自己的部落制度、保留着传统的族长制。
贝都因人对农业生产不太感兴趣,因为他们祖祖辈辈都习惯了在沙漠里游牧放牧,所以他们仍然过着那种原始的游牧放牧生活,却不愿意进城去过现代人的城市生活,要知道贝都因人特别钟情于那种既自由又不受约束的生活。
行侠仗义是贝都因游牧部落衡量每个人道德的标准,为了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贝都因人宁愿过艰苦的游牧生活,他们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热情豪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已经成为贝都因人的个性特征。
另外,尽管各国政府已经将贝都因人安置在某一地点,让他们不要与外面世界太脱节了,但是贝都因人依然不承认部落传统以外的任何法律,除了本部落的酋长之外,他们不愿意服从任何政权的管辖,也不承认任何的政治制度。
贝都因人至今遵循着祖先的生活方式,经常进入阿拉伯沙漠里去放牧游牧,黑色的帐篷和聚集的驼群是他们家园的标志,他们一般生活在沙漠、荒原、丘陵和农区边缘地带,依然喜欢过着与世人隔绝的生活。
贝都因人没有纪律、秩序和权威的概念,也没有定居社会所具有的政治组织。他们遵循前人们的习惯恪守着部落的惯例,只要部落人认可的事情,那就是合法的。
在过去那些久远的年代里,贝都因人都是按照季节和固定的路线进行有规律的迁徙,实际上也是放牧他们的牛羊,他们每次的游牧距离一般都是上百上千里路,从来不做短途迁徙。
他们一般都在农业的边缘地带度过最炎热最干旱的季节,他们熟知每一个落脚点的集市日期。我在以色列的南部城市别是巴住了50天,那里有一个阿拉伯市场,就是专门让贝都因人在那里出售他们的畜产品以及贝都因特色的各种物品。
贝都因人也会在当地的集市上采集香料、买他们最常用的椰枣、买吃的粮食、买手工业品等必需品。
每当雨季到来的时候,贝都因人就开始向沙漠深处跋涉,因为沙漠里的水草开始生长了,他们急着去沙漠的深处放牧,赶着他们的牲畜去吃沙漠深处长出来的鲜草。
骆驼对于贝都因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自称是驼民。如果没有骆驼,他们就无法在沙漠里生存下去,因为游牧人的物资运输和货物贸易都要依靠骆驼。就连贝都因部落里的女人出嫁时候的新娘彩礼,也都是以骆驼作为计算单位,部落酋长拥有多少的财富也是以骆驼为计算单位。
贝都因人使用的骆驼是有着“沙漠之舟”美称的单峰驼,这种单峰驼看上去比那种双峰驼要瘦很多,但是其耐渴力却很强,它们可以在沙漠里四、五天不喝水,而且它们奔跑起来的速度很快。现在人们所从事的骆驼赛跑比赛项目,一般用的就是这种单峰驼。
我们的团队离开了贝都因人的部落,在大门外分别上了三辆由贝都因驾驶员驾驶着的沙漠吉普车。我们要出发了!我们要向沙漠进军了!
尽管我已经多次走进以色列的内盖夫沙漠,我对中东沙漠也算是比较熟悉了,但这是我第一次乘坐吉普车在沙漠上驰骋。我们欢呼着、我们呐喊着、我们终于闯进了瓦迪拉姆山谷的阿拉伯沙漠。
我坐在中间的那辆沙漠吉普上,我举起相机抓拍着镜头,我们的前面是一片黄色的沙漠,我们驰骋在浩瀚的沙海中。镜头里面的沙漠沙丘轮廓清晰、层次分明,一片片起伏的黄沙丘陵景色映入了我的镜头。
阿拉伯大沙漠、瓦迪拉姆山谷、黄沙的海洋、静寂的世界,仿佛是造物主让这片沙漠就这样静静地、静静地沉默着。我的镜头拍摄着眼前的美景,拍摄着那绵绵的黄沙与天际相接,我看不到哪里是沙漠的尽头,也看不到哪里是沙漠的绿洲。
广袤的大漠,死寂的沙海,这里是沙漠的世界,这里也是贝都因人生存的家园。远处那连绵起伏的丘脊线,平滑流畅、犹如一幅美丽的沙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瓦迪拉姆沙漠的深处,天是蓝的,地是黄的,瓦迪拉姆沙漠除了蓝黄两色,再也看不到其他的色彩,尽管色彩有些单调,但是却很美很美。
我们在一片荒寂的沙漠前停了下来,约旦导游翻译于舟告诉我们说,这里就是被称为与外星球最相近的那片沙漠区域,好莱坞的那部大片《火星救援》就是在这个位置取景的,影片里面的火星外景全都是在这个位置拍摄的。
《火星救援》是一部由美国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出品的科幻冒险片,是前年,也就是2015年上映的,这也是一部罕见地涉及到了中国的好莱坞大片。《火星救援》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有一支6人组成的火星科考队,他们在火星不幸遇上了一场突发的沙尘暴,于是决定放弃这次考察任务,撤离回地球。
但是在准备撤离的过程中,宇航员马克却被天线击中,航天服被撕破了,人随即就被风暴卷走了,马克与团队失联了。
火星上如此恶劣的天气让大家无法搜救他,而且根据数据显示马可已经死了,因为他的航天服破了,航天服已经失效了。于是,考察队就撤离了火星,马克一个人留在了火星上。
孤身一人留在火星上的马克面临着飞船损毁、补给不足、恶劣环境等重重困难,他必须想方设法在这个荒凉的星球活下来,并一直支撑到有人来救他回地球,根据航天计划总部每4年来一次,这次是他们的第一次火星考察。
他们的任务要4年一次,4年中不会有其他载人飞船光顾火星,所以马克必须在火星熬够4年的时间。他们这次来的计划本来是按照6个人留在火星30天安排的,所以物资储备显然是不够的。
马克很清楚这一切,所以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好不容易回到了他们在火星上的航天基地,但是他所看到的是一片狼藉。马克赶紧检查了一下大本营里有没有吃的,结果发现剩下的口粮吃不了几天。沮丧的马克坐在电脑屏幕前,对着冷冰冰的录像日志记录仪,开始思考人生。
还有4年才能有人再来,总不能在火星上饿死吧?于是,马克就开始种植土豆,这本来就是他来火星的任务。马克天性幽默乐观,而且是个植物学专家,他决定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等到下次火星任务的到来。
土豆倒是有自备的,但是土却要到外面的火星表面上去挖。土豆的生长需要肥料,于是马克就将自己的粪便做肥料。
还有一个最大的难题,那就是水。脑瓜子蛮聪明的马克就利用燃烧氢燃料电池的方法来制造水。第一次试验,失败了,氢气爆炸了。第二次试验,成功了。
再说说地球上,他的同伴们都肯定马克已经死掉了,在哀悼完马克之后,他们并没有忘记火星计划,他们可以从地球上观察火星基地的情况,但考虑到马克死在了那里,所以都不敢去拍他们大本营附近影像,因为怕媒体爆料。
一天,一位眼尖的NASA技术员在监看火星大本营时,发现有什么物体在动。他们终于明白了:马克没有死,他还活着,他被抛弃在了火星上。于是地面行动开始了,他们决定调集一切人力物力去火星帮助马克,把他给接回到地球上来。
营救马克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马克用那些种植的土豆让自己活了下来。但是马克是多灾多难的,有一天大本营突然发生了爆炸,马克种植的土豆全部都冻死了,马克陷入了困境。
地球上的同伴们也一直在为营救马克做准备,去往火星的火箭正在赶进度制作。火箭完成之后,因为急着去救马克。也没有对火箭做一些该做的检验,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火箭爆炸了。
火星和地球比较近的时间窗口很短,因为地球是不停转动的,火星也是不闲着的,一旦过了这个时间窗口,再往火星上发射火箭的话,就很难在100天的时间内到达火星了,那样的话马克肯定就饿死了,所以必须尽快找到一个火箭。
也就在这个时候,好莱坞的大亨们让中国出场了,因为中国是火箭的故乡,火箭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神速,也是与火箭分不开的。因此,好莱坞的大亨们就“找”中国来帮忙了。
故事叙述起来很长,反正最后人们把马克从火星上就回去了,我们现在站的这个位置,就是当年马克在“火星”上待过的地方,当年好莱坞的影帝,也就是马克的扮演者马特.达蒙和他的团队人马就是在这片炽热的沙漠上度过了一段漫长的拍摄时间。
为了与美国长期在中东地区的军事行动同步,美国的影视作品有很多反映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中东主题的情节。但是考虑到经费、考虑到安全等方面的因素,所以美国人的一些描写沙漠的影片一般都不是实地拍摄的,而是选择在阿拉伯国家的“取景大本营”约旦拍摄。
之所以把约旦说成是取景大本营,一是因为约旦是一个局势很稳定的阿拉伯国家,约旦人安居乐业,幸福指数排在阿拉伯世界当中的第六位;二是因为瓦迪拉姆山谷的沙漠是典型的纯沙沙漠,这片沙漠拥有一系列高耸的岩层、悬崖、拱形结构和峡谷,沙漠里那些风化的巨大岩石如同城堡一般,很适合作为外景地来拍摄沙漠题材的电影。
瓦迪拉姆山谷是全球32个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中的之一,这里有着外星般的地貌,这里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太空迷们向往的圣地。今天,我们走进了瓦迪拉姆山谷,走在了这片黄色的沙漠上,走在了这个遥远的荒寂世界里。
作者:胡寶星
2018/5/26
重返以色列(29)离境)走进沙漠走进旷野
我们离开了佩特拉古城、离开了西克峡谷,我们沿着来时的路又回到了佩特拉新城。此时已经到了吃午饭的饭点了,我们的旅游大巴停在了一家阿拉伯饭店的门口。我看了一下这家饭店的名字,饭店的大门上方用英语写着Petra Magic Restaurant几个字样。
已经在佩特拉游览中心转了一个上午的时间了,而且还走了不少的路,来来回回好几里路的路程走下来,又累又渴又饿的,也该补充一下“能量”、恢复一下体力了。
我们走进的这家Petra Magic Restaurant依然是一家自助餐饭店,因为我们已经吃过了几顿阿拉伯的自助餐,所以当我们面对眼前那么多丰富多彩的阿拉伯美食时,都已经能够很熟练地拣选那些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放在盘子里。
阿拉伯的自助餐一般都有不少诱人的色拉,这家Petra Magic Restaurant也不例外。一开始的时候我还蛮喜欢吃这些中东风味的色拉,但是吃过几次之后就有些吃不惯了,所以我就冲着肉类的炒菜去了,尤其是那些中东风味的牛肉羊肉,更令我大快朵颐,因为在中东吃不到猪肉,非但犹太人不吃猪肉,就连阿拉伯人也不吃猪肉。
我们吃了个肚儿圆,又在饭店里装满了旅游水壶,我们继续赶路了。离开佩特拉新城之后,我们继续行驶在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旷野公路上,我们的身边就是茫茫的旷野路。这一带是当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走过的40年旷野路的大部分路程,现在我们的旅游大巴是行驶在一条旷野公路上,而摩西他们当时走的是我们旁边那些山峦起伏的山野路。
我们进入这片摩押地还不到两天的时间,而且是乘坐着豪华的旅游大巴来旅行的,尽管我们也步行走了不少的路、受了不少的累,但一路上我们有吃有喝睡得也很舒服,但却依然感觉在这片摩押地实在是太不容易“混下去”了,我们算是领教了什么叫旷野里的励练。
我看着车窗外那片望不到尽头的旷野,看着那片当年以色列人漂流了40年的旷野之路,我仿佛看到那些以色列人正头顶火焰一般的中东烈日蹒跚着向前迈进。
我仿佛看到那些在旷野里漂流的以色列人正在起伏不平的山峦之间蹒跚着、游荡着、向摩西发着牢骚,他们在抱怨摩西干嘛要带领他们逃出埃及啊?
终于在那么一天,在以色列人喊着要水喝的时候,摩西忍受不了他们了,他用上帝赐给自己的手杖使劲地击打石头,虽然水流出来了,但是上帝却记下了他的这笔账。
最终,在进入应许之地的大门前,上帝止住了摩西的脚步,因为他发的那次脾气,使得他失去了进入迦南地的资格。上帝是信实的,说过的话从不反悔,摩西既然犯了规条,也必须受到惩罚,但是这个惩罚实在是太重了,让摩西后悔莫及。
我端起旅游水壶狠狠地喝下了几口水,我真有些为摩西鸣不平。我想,如果我处在摩西的位置上恐怕就不止是用手杖击打石头了。你看人家摩西,辛辛苦苦地把以色列人带出了埃及,又辛辛苦苦地带领他们在旷野里漂流了40年,容易吗?
可是到头来,却因为那些不听话的以色列百姓们向他发牢骚,搞得他脑子一发热,就忘记了上帝对他的交代,结果落了这么个下场,被阻止在了应许之地的大门外不说,生命也只剩下了7天的时间。
想是这样想,但是我不敢得罪上帝,因为上帝是公正的。我发牢骚也是发那些以色列人的牢骚,是为摩西鸣不平,我觉得那些以色列人实在是太可气了!
算了,还是别想这些了,过去的已经过去了,那都是三、四千年前的事了。明天,我们就要去尼波山,到了那山上之后,我去看看摩西他老人家吧!
我们远离了摩西他们走过的那片旷野,我们的旅游大巴路过一个不是很大的镇子。约旦司机巴萨姆把旅游大巴停在了一家阿拉伯珠宝点的门口,导游翻译俞舟说大家先下车活动一下,然后继续赶路。
然后,俞舟又告诉我们说,这是一家挺不错的珠宝店,货色挺齐全,老板是盗墓世家,都是货真价实的阿拉伯宝贝。
俞舟强调说,想购物的随便,不想购物的尽管看,我们的旅游不强迫购物。
我们蜂拥而进,走进了这家阿拉伯珠宝店。果不其然,这家珠宝店比我们上次看到的那家珠宝店气派多了,走进去之后那真叫一个晃眼!不愧是“盗墓世家”,珠宝店里这么有货啊!
刚一踏进珠宝店的门口,我们基本上都有些眼花缭乱了,感觉好像走进了“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那部电影里的那个“芝麻开门”的藏宝洞一样,满眼所见的都是阿拉伯珠宝:什么金银珠宝、什么珍珠玛瑙、什么宝石翡翠,可以说这家阿拉伯珠宝店里面要啥啥都有。
女人天生喜欢珠宝!在这一刻我更感觉这句话是“至理名言”,因为我们那些同行的女士们都感觉自己的眼睛有些不够用了。从她们那洋溢着“羡慕与惊讶”的脸上,可以看出此时的她们是满心的喜欢、满心的渴慕、满心的爱不释手、满心的后悔身上带的钱不多!
终于,我们离开了这家蛮有磁力的珠宝店,向着瓦迪拉姆的方向继续行进。巴萨姆驾驶着旅游大巴载着我们朝着约旦的东南方向一路疾驶而去,我们的下一站瓦迪拉姆山谷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
瓦迪拉姆山谷实际上是一片沙漠,属于阿拉伯大沙漠的一部分。阿拉伯沙漠与别的其他沙漠一样,除了一望无际的沙漠之外,其中也有很多很多的山包,瓦迪拉姆山谷的沙漠山峦非常有名。
瓦迪拉姆山谷可以说是约旦境内最壮观的一片沙漠景观,那片山谷也被称为“月亮谷”,因为瓦迪拉姆山谷那一带就像月球一样,既宁静又沉寂。那寂寞让人发慌、那宁静让人发憷,十分十分荒凉,所以人们称那里是地球表面上与外星球最相近的地方。
瓦迪拉姆(Wadi Rum)在这个约旦的西南部。Wadi的阿拉伯语是“山谷”的意思,Rum则是阿拉伯语中“罗马”的发音。所以,瓦迪拉姆翻译过来就是“罗马的山谷”,因为这里曾经是罗马人的占领地,尽管这里是一片沙漠。
罗马帝国强盛时期,帝国的疆域涵盖了北非和中东的很多地方。约旦本来就是巴勒斯坦地儿的一部分,曾经先后被奥斯曼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统治过。到了近代时期,这片土地又被英国人统治过很多年。
对约旦这一地区影响最大的是罗马人,因为罗马人在这里留下了太多的古罗马遗迹。
提起瓦迪拉姆山谷,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被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的英国军官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为了方便称呼,我就直接叫他劳伦斯,因为人们对他的称呼也都是这样,叫他劳伦斯。
劳伦斯对阿拉伯世界有着特殊的兴趣,还在他上大学时期,他就独自一个人前往巴勒斯坦地区和叙利亚进行考察。要知道,那个时候的中东大部分地区都很落后,而且沙漠和旷野是中东大地的主题,但是劳伦斯因着对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兴趣,他只身一人来到了炎热的中东。
大学毕业后,劳伦斯又一次前往中东,去那里从事考古工作。因为在中东与阿拉伯人打了那么多年的交道,劳伦斯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而且对中东地区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也是非常了解的。
正是因为劳伦斯有这些特殊的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入伍的劳伦斯被派遣到了英国驻埃及开罗的陆军情报局工作。
1914年,奥斯曼帝国作为德国的盟友,却与德国人撕破了脸,他们向德国宣战。英国人一看时机已到,就与奥斯曼帝国开战了。开战之初,战事一度对英国不利。为了扭转颓势,英国想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计策,那就是分化瓦解敌对阵营、策反阿拉伯人起来反对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其时,奥斯曼帝国已经是日薄西山了,已经不像当年那样不可一世了,但是却仍然领导着包括阿拉伯人在内的整个穆斯林世界,依然还是一副霸主的气势,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与奥斯曼帝国抗衡。
英国人想战胜奥斯曼帝国,他们找到阿拉伯人的领袖侯赛因.伊本.阿里,表示支持他领导阿拉伯人起义,反抗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
英国人向阿拉伯人承诺,联手打败奥斯曼帝国之后,英国人会支持阿拉伯人建立一个以大马士革为首都的统一的独立国家。
在英国人的鼓动下,更因为是已经受够了奥斯曼帝国的欺压,阿拉伯人同意了,他们与英国人达成了协议,双方联手赶走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
为了帮助阿拉伯人、也可以说是为了控制阿拉伯起义军,作为“阿拉伯通”军事情报官劳伦斯中尉,从埃及被派到了中东,进入了阿拉伯人的世界里。
劳伦斯稔熟阿拉伯文化,他日常的着装打份以及行为举止都与阿拉伯人无异,而且他也深得阿拉伯人的信任。而劳伦斯中尉本人也确实在战争中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协调能力。
一切都商定好了,阿拉伯人在双方约定的时间发动了起义。在联军对奥斯曼帝国发起最后总攻时,由劳伦斯中尉率领的阿拉伯军队穿越沙漠,他们长驱直入抢在英军之前攻克了大马士革。
战争结束了,英国人却背信弃义了,他们取代了奥斯曼帝国,他们成为了阿拉伯世界新的主人。阿拉伯人被骗了,他们用诚信换来的却是欺骗,他们流血牺牲换来的却是换了一个统治者。奥斯曼帝国的人被赶走了,英国人又骑到了他们的头上。
劳伦斯是一位正直的军人,在与阿拉伯人并肩作战的那些日子里他与阿拉伯人出生入死,率领着阿拉伯起义军占领了大马士革,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他以为自己帮助阿拉伯兄弟们赢得了民族的自由。
让劳伦斯没想到的是,自己的祖国却背信弃义,欺骗了整个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人非但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独立国家,却又沦为英国人的殖民地。
作为一名军人,劳伦斯能做些什么呢?他只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但是劳伦斯感到很对不起自己的阿拉伯朋友们,他不想继续再待在阿拉伯世界了,他于1918年的那一年,也就是战争结束后不久,便黯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英国。
劳伦斯回国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们坐在了一张桌子上,他们一起商量着如何来划分全球利益,并且由他们来决定战后的世界新秩序。
劳伦斯火速从英国奔赴法国,他闯进了凡尔赛宫的和会会场,他想为阿拉伯国家的独立做自己最后的努力。
但是,那些正在为如何瓜分全球利益的战胜国的首脑们哪能听他的话呢?劳伦斯被逐出了凡尔赛宫,他的努力再次以失败而告终。从此以后,昔日在阿拉伯战场上英勇杀敌的英雄劳伦斯,就远离了人们的视线。
许多年过去了,劳伦斯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在1935年的那一年,46岁的劳伦斯在英国的乡村驾驶摩托车时发生车祸,因为伤势严重不治身亡,一代英雄归天而去。
其实,世人对劳伦斯这位英雄从来都是放在心上的,阿拉伯人依然将他视为英雄和朋友,因为他毕生都致力于帮助阿拉伯人在奥斯曼帝国和大英帝国的统治下实现自由的理想,尽管他所作的努力都失败了,但是他去做了,而且不在乎自己只是一名下级军官。
即便是在劳伦斯的祖国英国,许多英国人同样将他奉为战争英雄,因为他在英国获得阿拉伯世界统治权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这是对劳伦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认可,前者是为了阿拉伯世界的独立与自由,阿拉伯人认可了劳伦斯的功绩;但是后者则是为了英国人对阿拉伯世界的统治权,英国人认可了劳伦斯对英国殖民统治所做出的贡献。
但是作为劳伦斯本人,他的内心是很矛盾的,他陷入了对自己在阿拉伯世界功过认知的苦恼之中,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道:我希望我从来没有去过那里,对我来说阿拉伯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
这应该是劳伦斯的真情表白,一个为了自由而战的斗士,最后却被自己的祖国出卖,是何等的悲哀!
后来,一些阿拉伯学者们也开始反思劳伦斯在阿拉伯世界的功过是非,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劳伦斯应该对今天巴勒斯坦的纷争局面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是劳伦斯帮助英国取得了在那里的统治权,才使巴勒斯坦成为了英国庇护下的“犹太人家园”。
当然,我个人倒觉得,作为一名军人,劳伦斯为祖国而战是应尽的义务,而且是无可推诿的。即便是劳伦斯与阿拉伯人一起作战战胜了奥斯曼帝国,英国人却在胜利之后背信弃义,让阿拉伯人沦为英国人的殖民地,劳伦斯也是无可奈何的,他当初只是尽了一名大英帝国的军人职责,他没有过错。
我觉得错的是英国政府,正是因为英国人取得了对巴勒斯坦的统治权,所以才会把巴勒斯坦地区以约旦河为界一分为二,并建立起了一个“约旦”国,从而使得巴勒斯坦地区留下了这么多的后遗症。
尤其是他们英国人把以色列的国土给割掉了一半,使得以色列建国之后一直为了夺回失去的土地而与周边的阿拉伯国家争执不断,并发生了五次中东战争!所以说中东地区不安定的因素都是因为英国人的阴招而导致的。
所以,有些神学家认为,大英帝国这个所谓的“日不落帝国”的快速崩溃,与他们在中东地区统治时期将以色列的国土分割开来,建立起一个新的阿拉伯国家“外约旦国”,也就是现在的约旦国,导致以色列王国昔日的领土无法追回是有着直接原因的。
现在回到瓦迪拉姆山谷,为什么说提起瓦迪拉姆山谷就不能不提到劳伦斯呢?劳伦斯与瓦迪拉姆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在瓦迪拉姆山谷的腹地有一个神秘的地方,那里是劳伦斯和他率领的阿拉伯起义军的一处秘密营地。
近几年约旦国的旅游业正在逐渐全面展开,瓦迪拉姆山谷就是这个小国家里很大的一个旅游景点,瓦迪拉姆之所以能够成为约旦的旅游景点,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山谷里的那个秘密营地。
现在,每天来瓦迪拉姆山谷的游客有很多,游客们除了欣赏瓦迪拉姆山谷这里壮美的自然风光之外,也都会去探访劳伦斯在沙漠深处的那个营地。
今天,我们来到了瓦迪拉姆山谷,我们也要去劳伦斯当年带领阿拉伯起义军隐身的那个神秘山谷。
前方就是瓦迪拉姆山谷!随着旅游大巴离开了公路,右拐进入了一片沙漠地带,导游翻译俞舟指着不远处的一片大沙漠,对我们说道。
瓦迪拉姆山谷!我们到达瓦迪拉姆山谷了!
俞舟又告诉我们说:我们先去贝都因人部落,然后再去瓦迪拉姆山谷。贝都因部落这里是瓦迪拉姆山谷的入口处,我们要在贝都因部落换车,由贝都因人开着沙漠吉普载着我们去闯阿拉伯沙漠!
瞧!前面那片帐篷就是贝都因人的古老部落!俞舟伸出手来,指着前方的一座不是很高的山,山下就是一个古老城堡一样的大院落,我看到那里面有一片片的大帐篷。
我们终于抵达了瓦迪拉姆山谷阿拉伯沙漠的贝都因部落。我们走进了这个原始的部落。我们走近了阿拉伯人的分支贝都因人。
作者:胡寶星
已经在佩特拉游览中心转了一个上午的时间了,而且还走了不少的路,来来回回好几里路的路程走下来,又累又渴又饿的,也该补充一下“能量”、恢复一下体力了。
我们走进的这家Petra Magic Restaurant依然是一家自助餐饭店,因为我们已经吃过了几顿阿拉伯的自助餐,所以当我们面对眼前那么多丰富多彩的阿拉伯美食时,都已经能够很熟练地拣选那些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放在盘子里。
阿拉伯的自助餐一般都有不少诱人的色拉,这家Petra Magic Restaurant也不例外。一开始的时候我还蛮喜欢吃这些中东风味的色拉,但是吃过几次之后就有些吃不惯了,所以我就冲着肉类的炒菜去了,尤其是那些中东风味的牛肉羊肉,更令我大快朵颐,因为在中东吃不到猪肉,非但犹太人不吃猪肉,就连阿拉伯人也不吃猪肉。
我们吃了个肚儿圆,又在饭店里装满了旅游水壶,我们继续赶路了。离开佩特拉新城之后,我们继续行驶在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旷野公路上,我们的身边就是茫茫的旷野路。这一带是当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走过的40年旷野路的大部分路程,现在我们的旅游大巴是行驶在一条旷野公路上,而摩西他们当时走的是我们旁边那些山峦起伏的山野路。
我们进入这片摩押地还不到两天的时间,而且是乘坐着豪华的旅游大巴来旅行的,尽管我们也步行走了不少的路、受了不少的累,但一路上我们有吃有喝睡得也很舒服,但却依然感觉在这片摩押地实在是太不容易“混下去”了,我们算是领教了什么叫旷野里的励练。
我看着车窗外那片望不到尽头的旷野,看着那片当年以色列人漂流了40年的旷野之路,我仿佛看到那些以色列人正头顶火焰一般的中东烈日蹒跚着向前迈进。
我仿佛看到那些在旷野里漂流的以色列人正在起伏不平的山峦之间蹒跚着、游荡着、向摩西发着牢骚,他们在抱怨摩西干嘛要带领他们逃出埃及啊?
终于在那么一天,在以色列人喊着要水喝的时候,摩西忍受不了他们了,他用上帝赐给自己的手杖使劲地击打石头,虽然水流出来了,但是上帝却记下了他的这笔账。
最终,在进入应许之地的大门前,上帝止住了摩西的脚步,因为他发的那次脾气,使得他失去了进入迦南地的资格。上帝是信实的,说过的话从不反悔,摩西既然犯了规条,也必须受到惩罚,但是这个惩罚实在是太重了,让摩西后悔莫及。
我端起旅游水壶狠狠地喝下了几口水,我真有些为摩西鸣不平。我想,如果我处在摩西的位置上恐怕就不止是用手杖击打石头了。你看人家摩西,辛辛苦苦地把以色列人带出了埃及,又辛辛苦苦地带领他们在旷野里漂流了40年,容易吗?
可是到头来,却因为那些不听话的以色列百姓们向他发牢骚,搞得他脑子一发热,就忘记了上帝对他的交代,结果落了这么个下场,被阻止在了应许之地的大门外不说,生命也只剩下了7天的时间。
想是这样想,但是我不敢得罪上帝,因为上帝是公正的。我发牢骚也是发那些以色列人的牢骚,是为摩西鸣不平,我觉得那些以色列人实在是太可气了!
算了,还是别想这些了,过去的已经过去了,那都是三、四千年前的事了。明天,我们就要去尼波山,到了那山上之后,我去看看摩西他老人家吧!
我们远离了摩西他们走过的那片旷野,我们的旅游大巴路过一个不是很大的镇子。约旦司机巴萨姆把旅游大巴停在了一家阿拉伯珠宝点的门口,导游翻译俞舟说大家先下车活动一下,然后继续赶路。
然后,俞舟又告诉我们说,这是一家挺不错的珠宝店,货色挺齐全,老板是盗墓世家,都是货真价实的阿拉伯宝贝。
俞舟强调说,想购物的随便,不想购物的尽管看,我们的旅游不强迫购物。
我们蜂拥而进,走进了这家阿拉伯珠宝店。果不其然,这家珠宝店比我们上次看到的那家珠宝店气派多了,走进去之后那真叫一个晃眼!不愧是“盗墓世家”,珠宝店里这么有货啊!
刚一踏进珠宝店的门口,我们基本上都有些眼花缭乱了,感觉好像走进了“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那部电影里的那个“芝麻开门”的藏宝洞一样,满眼所见的都是阿拉伯珠宝:什么金银珠宝、什么珍珠玛瑙、什么宝石翡翠,可以说这家阿拉伯珠宝店里面要啥啥都有。
女人天生喜欢珠宝!在这一刻我更感觉这句话是“至理名言”,因为我们那些同行的女士们都感觉自己的眼睛有些不够用了。从她们那洋溢着“羡慕与惊讶”的脸上,可以看出此时的她们是满心的喜欢、满心的渴慕、满心的爱不释手、满心的后悔身上带的钱不多!
终于,我们离开了这家蛮有磁力的珠宝店,向着瓦迪拉姆的方向继续行进。巴萨姆驾驶着旅游大巴载着我们朝着约旦的东南方向一路疾驶而去,我们的下一站瓦迪拉姆山谷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
瓦迪拉姆山谷实际上是一片沙漠,属于阿拉伯大沙漠的一部分。阿拉伯沙漠与别的其他沙漠一样,除了一望无际的沙漠之外,其中也有很多很多的山包,瓦迪拉姆山谷的沙漠山峦非常有名。
瓦迪拉姆山谷可以说是约旦境内最壮观的一片沙漠景观,那片山谷也被称为“月亮谷”,因为瓦迪拉姆山谷那一带就像月球一样,既宁静又沉寂。那寂寞让人发慌、那宁静让人发憷,十分十分荒凉,所以人们称那里是地球表面上与外星球最相近的地方。
瓦迪拉姆(Wadi Rum)在这个约旦的西南部。Wadi的阿拉伯语是“山谷”的意思,Rum则是阿拉伯语中“罗马”的发音。所以,瓦迪拉姆翻译过来就是“罗马的山谷”,因为这里曾经是罗马人的占领地,尽管这里是一片沙漠。
罗马帝国强盛时期,帝国的疆域涵盖了北非和中东的很多地方。约旦本来就是巴勒斯坦地儿的一部分,曾经先后被奥斯曼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统治过。到了近代时期,这片土地又被英国人统治过很多年。
对约旦这一地区影响最大的是罗马人,因为罗马人在这里留下了太多的古罗马遗迹。
提起瓦迪拉姆山谷,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被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的英国军官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为了方便称呼,我就直接叫他劳伦斯,因为人们对他的称呼也都是这样,叫他劳伦斯。
劳伦斯对阿拉伯世界有着特殊的兴趣,还在他上大学时期,他就独自一个人前往巴勒斯坦地区和叙利亚进行考察。要知道,那个时候的中东大部分地区都很落后,而且沙漠和旷野是中东大地的主题,但是劳伦斯因着对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兴趣,他只身一人来到了炎热的中东。
大学毕业后,劳伦斯又一次前往中东,去那里从事考古工作。因为在中东与阿拉伯人打了那么多年的交道,劳伦斯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而且对中东地区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也是非常了解的。
正是因为劳伦斯有这些特殊的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入伍的劳伦斯被派遣到了英国驻埃及开罗的陆军情报局工作。
1914年,奥斯曼帝国作为德国的盟友,却与德国人撕破了脸,他们向德国宣战。英国人一看时机已到,就与奥斯曼帝国开战了。开战之初,战事一度对英国不利。为了扭转颓势,英国想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计策,那就是分化瓦解敌对阵营、策反阿拉伯人起来反对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其时,奥斯曼帝国已经是日薄西山了,已经不像当年那样不可一世了,但是却仍然领导着包括阿拉伯人在内的整个穆斯林世界,依然还是一副霸主的气势,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与奥斯曼帝国抗衡。
英国人想战胜奥斯曼帝国,他们找到阿拉伯人的领袖侯赛因.伊本.阿里,表示支持他领导阿拉伯人起义,反抗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
英国人向阿拉伯人承诺,联手打败奥斯曼帝国之后,英国人会支持阿拉伯人建立一个以大马士革为首都的统一的独立国家。
在英国人的鼓动下,更因为是已经受够了奥斯曼帝国的欺压,阿拉伯人同意了,他们与英国人达成了协议,双方联手赶走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
为了帮助阿拉伯人、也可以说是为了控制阿拉伯起义军,作为“阿拉伯通”军事情报官劳伦斯中尉,从埃及被派到了中东,进入了阿拉伯人的世界里。
劳伦斯稔熟阿拉伯文化,他日常的着装打份以及行为举止都与阿拉伯人无异,而且他也深得阿拉伯人的信任。而劳伦斯中尉本人也确实在战争中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协调能力。
一切都商定好了,阿拉伯人在双方约定的时间发动了起义。在联军对奥斯曼帝国发起最后总攻时,由劳伦斯中尉率领的阿拉伯军队穿越沙漠,他们长驱直入抢在英军之前攻克了大马士革。
战争结束了,英国人却背信弃义了,他们取代了奥斯曼帝国,他们成为了阿拉伯世界新的主人。阿拉伯人被骗了,他们用诚信换来的却是欺骗,他们流血牺牲换来的却是换了一个统治者。奥斯曼帝国的人被赶走了,英国人又骑到了他们的头上。
劳伦斯是一位正直的军人,在与阿拉伯人并肩作战的那些日子里他与阿拉伯人出生入死,率领着阿拉伯起义军占领了大马士革,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他以为自己帮助阿拉伯兄弟们赢得了民族的自由。
让劳伦斯没想到的是,自己的祖国却背信弃义,欺骗了整个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人非但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独立国家,却又沦为英国人的殖民地。
作为一名军人,劳伦斯能做些什么呢?他只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但是劳伦斯感到很对不起自己的阿拉伯朋友们,他不想继续再待在阿拉伯世界了,他于1918年的那一年,也就是战争结束后不久,便黯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英国。
劳伦斯回国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们坐在了一张桌子上,他们一起商量着如何来划分全球利益,并且由他们来决定战后的世界新秩序。
劳伦斯火速从英国奔赴法国,他闯进了凡尔赛宫的和会会场,他想为阿拉伯国家的独立做自己最后的努力。
但是,那些正在为如何瓜分全球利益的战胜国的首脑们哪能听他的话呢?劳伦斯被逐出了凡尔赛宫,他的努力再次以失败而告终。从此以后,昔日在阿拉伯战场上英勇杀敌的英雄劳伦斯,就远离了人们的视线。
许多年过去了,劳伦斯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在1935年的那一年,46岁的劳伦斯在英国的乡村驾驶摩托车时发生车祸,因为伤势严重不治身亡,一代英雄归天而去。
其实,世人对劳伦斯这位英雄从来都是放在心上的,阿拉伯人依然将他视为英雄和朋友,因为他毕生都致力于帮助阿拉伯人在奥斯曼帝国和大英帝国的统治下实现自由的理想,尽管他所作的努力都失败了,但是他去做了,而且不在乎自己只是一名下级军官。
即便是在劳伦斯的祖国英国,许多英国人同样将他奉为战争英雄,因为他在英国获得阿拉伯世界统治权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这是对劳伦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认可,前者是为了阿拉伯世界的独立与自由,阿拉伯人认可了劳伦斯的功绩;但是后者则是为了英国人对阿拉伯世界的统治权,英国人认可了劳伦斯对英国殖民统治所做出的贡献。
但是作为劳伦斯本人,他的内心是很矛盾的,他陷入了对自己在阿拉伯世界功过认知的苦恼之中,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道:我希望我从来没有去过那里,对我来说阿拉伯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
这应该是劳伦斯的真情表白,一个为了自由而战的斗士,最后却被自己的祖国出卖,是何等的悲哀!
后来,一些阿拉伯学者们也开始反思劳伦斯在阿拉伯世界的功过是非,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劳伦斯应该对今天巴勒斯坦的纷争局面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是劳伦斯帮助英国取得了在那里的统治权,才使巴勒斯坦成为了英国庇护下的“犹太人家园”。
当然,我个人倒觉得,作为一名军人,劳伦斯为祖国而战是应尽的义务,而且是无可推诿的。即便是劳伦斯与阿拉伯人一起作战战胜了奥斯曼帝国,英国人却在胜利之后背信弃义,让阿拉伯人沦为英国人的殖民地,劳伦斯也是无可奈何的,他当初只是尽了一名大英帝国的军人职责,他没有过错。
我觉得错的是英国政府,正是因为英国人取得了对巴勒斯坦的统治权,所以才会把巴勒斯坦地区以约旦河为界一分为二,并建立起了一个“约旦”国,从而使得巴勒斯坦地区留下了这么多的后遗症。
尤其是他们英国人把以色列的国土给割掉了一半,使得以色列建国之后一直为了夺回失去的土地而与周边的阿拉伯国家争执不断,并发生了五次中东战争!所以说中东地区不安定的因素都是因为英国人的阴招而导致的。
所以,有些神学家认为,大英帝国这个所谓的“日不落帝国”的快速崩溃,与他们在中东地区统治时期将以色列的国土分割开来,建立起一个新的阿拉伯国家“外约旦国”,也就是现在的约旦国,导致以色列王国昔日的领土无法追回是有着直接原因的。
现在回到瓦迪拉姆山谷,为什么说提起瓦迪拉姆山谷就不能不提到劳伦斯呢?劳伦斯与瓦迪拉姆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在瓦迪拉姆山谷的腹地有一个神秘的地方,那里是劳伦斯和他率领的阿拉伯起义军的一处秘密营地。
近几年约旦国的旅游业正在逐渐全面展开,瓦迪拉姆山谷就是这个小国家里很大的一个旅游景点,瓦迪拉姆之所以能够成为约旦的旅游景点,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山谷里的那个秘密营地。
现在,每天来瓦迪拉姆山谷的游客有很多,游客们除了欣赏瓦迪拉姆山谷这里壮美的自然风光之外,也都会去探访劳伦斯在沙漠深处的那个营地。
今天,我们来到了瓦迪拉姆山谷,我们也要去劳伦斯当年带领阿拉伯起义军隐身的那个神秘山谷。
前方就是瓦迪拉姆山谷!随着旅游大巴离开了公路,右拐进入了一片沙漠地带,导游翻译俞舟指着不远处的一片大沙漠,对我们说道。
瓦迪拉姆山谷!我们到达瓦迪拉姆山谷了!
俞舟又告诉我们说:我们先去贝都因人部落,然后再去瓦迪拉姆山谷。贝都因部落这里是瓦迪拉姆山谷的入口处,我们要在贝都因部落换车,由贝都因人开着沙漠吉普载着我们去闯阿拉伯沙漠!
瞧!前面那片帐篷就是贝都因人的古老部落!俞舟伸出手来,指着前方的一座不是很高的山,山下就是一个古老城堡一样的大院落,我看到那里面有一片片的大帐篷。
我们终于抵达了瓦迪拉姆山谷阿拉伯沙漠的贝都因部落。我们走进了这个原始的部落。我们走近了阿拉伯人的分支贝都因人。
作者:胡寶星
2018/5/24
重返以色列(28)(离境)令人震撼的卡兹尼神庙
看到卡兹尼神庙的那一刹那,我们好像看到了希望一样,因为那里就是峡谷的尽头,我们可以走出这狭窄的峡谷通道了。我们加快了脚步,直奔峡谷尽头的卡兹尼神庙而去。
正在我们往前急奔时,路边的一位约旦小男孩对我喊道:佩特拉明信片!1个美元一套!西克峡谷明信片!1个美元一套!
我停住了脚步,走近那小男孩。嘿!这是一个非常可爱的约旦小男孩,有着一张可爱的阿拉伯儿童面孔,我动了恻隐之心,掏出口袋里的1个美元的零钞,从小男孩的手中买了一套佩特拉明信片。
看到我买了他的明信片,阿拉伯小男孩非常高兴,他乐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咧着嘴一直在笑。我知道,走进峡谷的游客们一般都不愿意买东西,因为里面的物价比起外面要贵一些,而且有些商贩老是缠着你,让你一时半会儿脱不了身,所以沿途上的那些兜售明信片和阿拉伯小玩意儿的商贩们很少能揽到主顾。
我掏出的1个美钞,到了这个约旦小男孩的手就算是揽到了一笔生意,所以他才这样开心。看到小男孩那高兴的样子,我对他说我给你照张相吧?小男孩高兴地答应了。我用手机一连给他拍了好几张,并且把拍好的照片显示给他看,小家伙兴奋地跳了起来。
大伙儿在前面喊我了,我赶紧与这位约旦小男孩告别,赶上了我的朋友们,我和朋友们一起走到了西克峡谷的尽头,我们的面前矗立着一座高高的庙宇,这座庙宇就是著名的卡兹尼神庙。
当我们从峡谷里慢慢走出,卡兹尼神庙像一副画卷一样在我们的面前慢慢展开,真是太壮观了!这座卡兹尼神庙是一座在山体上凿出来的殿堂,我目测了一下,这座神庙的整体高度大约有40米,宽度估计有30多米。
我看到庙宇的门面上装饰着精致的科林斯式柱头、一些带状的雕饰、还有一些人物与动物的雕刻形象。我举起手中的相机,逐一拍下了那些刻印在上面已经有了两千多年历史的珍贵雕刻。
我使劲仰起脖子,因为那庙宇太高,我脚下的开阔地又太窄。我看到在卡兹尼神庙殿门的正上方,也就是相当于这座庙宇的二楼位置上有3个石龛状的柱子,我看得出那上面雕刻着一些类似于天使的人物形象、一位女性的形象、还有一些带翅膀的武士形象。
我知道,卡兹尼的意思是“宝库”,传说这座神庙曾经是厄多姆国的历代国王们藏匿金银财宝珍珠玛瑙的地方,作为纳巴泰人的厄多姆国首都,富有的厄多姆国国王们个顶个都是大富翁,他们把钱藏匿在神庙里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因为普通的纳巴泰百姓是不敢跑到神庙里去偷东西的,尤其是国王们的珠宝什么的。
据说,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就发生在卡兹尼神庙这里,所以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那部电影的导演就把卡兹尼神庙这里当成最理想的外景地,因为这里既是外景地,也是事件发生的真实地点。
历代以来,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卡兹尼神庙二楼位置上的中间那个是石龛状的圆顶单元,这是一个带有两根科林斯式柱体的石龛,上面雕刻着的人物是一位女性,据说是圣母马利亚。但我知道这肯定不是圣母马利亚的雕像,因为阿拉伯人并不信奉圣母马利亚。圣母马利亚是天主教所信奉的,那时候罗马人还没有占领佩特拉,更何况罗马帝国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是在公元313年,那时候佩特拉的卡兹尼神庙建成已经有300来年了。
但我知道那个石龛里当年确实存放过法老的财宝,尽管那只是一些传说。多少年来,卡兹尼神庙的这个石龛是历代强盗们前来造次的一个焦点,至于有没有哪一拨强盗得到了那些财宝,历史上并没有任何记载,因为这条商道曾经被遗弃了好多年,一般人是不会来这里的。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那段佩特拉尘封的年代里,有某一拨甚至是不止一拨人得到了那些财宝。
卡兹尼神庙上端中间的那两个石龛状柱子是方顶的,各带有两根科林斯式柱体,中间雕刻着一些带翅膀的武士,这可能是当年的纳巴泰人将他们自己的武士形象雕刻在了那上面,至于那些武士为什么会长着两个翅膀,我想可能是他们纳巴泰人信奉的一种天神的形象。
作为西克峡谷尽头的一座庙宇,卡兹尼神庙的前面有一大片开阔地,相当于一个小型广场的规模,这显然也是当年那些行走于古商道的客商们敬神和休息的地方。
当年那些客商们不但穿行于这条西克峡谷,然后在去往世界各地进行他们的“国际贸易”,但他们在佩特拉同时也进行一些贸易活动,所以这个广场也算是一个交易和洽谈的地点。
我们站在了卡兹尼神庙前的小广场上,这里早就已经聚集了很多的人,我感觉这些人好像是从天而降一般,因为我们进入佩特拉游览中心的时候并没有看到有几个人。可是当我们走出了西克峡谷,站在了卡兹尼神庙广场上的时候,却分明看到了好多好多的人,从他们的肤色看来,显然大家是来自于七大洲四大洋的。
我们在卡兹尼神庙广场上拍了好多照片,尽管我并不信纳巴泰人所敬奉的神,但是作为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庙宇殿堂来说,卡兹尼神庙依然还是能够给人带来一些精神上的震撼。
在卡兹尼神庙的左边,有一条山上的路,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并没有去攀登那条山路,因为我们的目标是纳巴泰人的古城佩特拉,还有当年罗马人占领佩特拉之后所建设的一些古罗马建筑。
我们离开了卡兹尼神庙,我们走走又停停、停停又走走,我们沿着右方向偏北的那条土路一直向东北方向走去。我们行走的依然是一条峡谷,但是这条峡谷很短,走不了多远的路我们就来到了一片空旷地带。
这是一片没有任何遮荫和休息的地方,走在这片小小的开阔地上,我们的皮肤被烈日晒得几乎要流出油来了,我很后悔没有穿一件带长袖的外衣,因为我那赤裸的双臂已经被晒得几乎成了非洲人的皮肤样子。
这里是一个小型集市的样子,因为有不少的小商小贩在这里做生意,这里不但聚集了好多的游客,同时也聚集了不少的阿拉伯人。我们的面前是一群群的骆驼,还有一匹匹的小毛驴,原来这里也是一个缓冲地带,同时也是一个交易市场,因为这里有不少的阿拉伯人在摆着小摊,他们在出售一些阿拉伯特色的小玩意儿。
这里的骆驼和毛驴都是为游客们拉脚的,因为继续往前走的话就必须要上山,对于没有多少体力的游客来说,骑着骆驼上山或者是骑着小毛驴上山,也算得上是一种最佳的交通工具。
于舟告诉我们说,千万别骑他们的骆驼或者是小毛驴,因为景区这里的约旦人都是“老油子”,他们开的价格肯定不贵,也就是5个美元左右,但是一旦骑上了他们的小毛驴,就“骑驴难下”了,因为那些阿拉伯人会向你索要20或30美元,你说肯不给?不给的话,他们不会放过你,给的话,岂不是太冤枉了那些美钞?
我们知道于舟是为我们好,因为他对这里的情况太熟悉了,更何况我们是他们的“同胞”,他不会让我们吃那些阿拉伯人的亏。
所以我们打消了骑骆驼或者是骑小毛驴的念头,我知道前面就是佩特拉古城,也知道前面也有古罗马建筑,但我只能站在高坡上眺望,因为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游览整个佩特拉古城和那些古罗马建筑了,只能远远地望着那些历史的遗址。
刚走进这片空旷地的时候,我并没有注意到周边山体的情况,当我无意当中扫视着周边山体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在我的左前方竟然是一片开凿在山体上的洞穴,这些看上去很“华丽的”的山体建筑显然不是墓穴,而是一些“房屋建筑”。
我非常震惊,我疾步走上前去,我走到了山脚下,我站在了那些山体建筑的前面。尽管已经经过了两千年的风吹日晒,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沧桑变迁,那些当年非常漂亮的洞穴已经“衰老”得不成样子了,但我依然能感觉出这些纳巴泰人的伟大建筑在当年是何等的辉煌,因为这里是古商道的必经之处,只有最富有的纳巴泰人才会把自己的房屋建造在这个位置上。
我们开始往回走了,因为我们还要去往我们的旅游下一站,也就是著名的瓦迪拉姆山谷。我们又走进了西克峡谷,顺着来时的路返回到佩特拉游览中心的入口处。
再次走进这条峡谷,走在这条千年的古商道上,我们已经没有刚进来时候的那种压抑感觉了,因为我们已经熟悉了西克峡谷的地理风貌,也熟悉了那些开凿在山体峭壁上的纳巴泰人的墓穴。
忽然,我的身边有一个小男孩的脑袋探了出来,嘿!又是刚才向我兜售明信片的那个阿拉伯小男孩。可能是我们刚才进行了一笔交易,所以小男孩记住了我这张对他们阿拉伯人看来并不特殊的面孔,但是这孩子竟然记住了我。
他走上前来,想和我说几句话,但是他的英语只会讲买卖明信片之类的“专业术语”,我的阿拉伯语也说不出几句话。但是好在我以前在以色列工作的时候经常与阿拉伯人打交道,连说带肢体语言也还是能对付几句的。
我问那小男孩家住哪里?
他说他就住在游览中心外面的小镇里。
我问他卖明信片一天能赚多少钱?
他说一天卖不出多少,但也还是能赚到钱的。
我问他知不知道我是哪个国家的人?
他说我知道,你是中国人。
我拍了拍他的小脑袋瓜,给他点了赞。
阿拉伯小男孩笑着向我挥了挥手,说他要去做生意了。
我笑着向他挥手告别。我紧赶几步,追上了我的团队。
我们走出了佩特拉游览中心。走进了门口不远处的一个阿拉伯集贸市场。
这市场里基本上都是一些小商铺,就像是我们国内的旅游景点那些小店铺差不多。我想去买一条阿拉伯头巾,因为几天的中东之旅已经把我给晒得好像变了一个人。
我走进一家店铺,摊主是一位中年阿拉伯男子,服务态度蛮好,并不像我所想像的那种见到游客就使劲宰人的阿拉伯商贩。他拿出好多种头巾来,我挑了一条“阿拉法特”标志性头巾,他要了我7个美金。
因为我是第一次买这玩意儿,不知道这阿拉法特头巾应该怎样穿戴。那位中年阿拉伯汉子热心地帮我缠好了头巾,又让我照照镜子。嘿!就凭我这晒得一塌糊涂了的黑脸,再带上这阿拉法特头巾,真是活脱脱一个阿拉伯人!
自我感觉很不错,于是我就大摇大摆地走出了这家店铺。我的同学丁郎中正好走了过来,我上前用英语与他打招呼,这家伙愣是没把我给认出来,还以为我真是一阿拉伯人呢!嘴里还一个劲地yes!yes!其实他根本就不会讲英语,但是又不会讲别的什么,于是就用yes!yes!来应付我这“假阿拉伯”。
我笑了起来,这家伙才认出我来。几个同学都围了过来,大家与我这“假阿拉伯”合影留念,也算是我们这次佩特拉之旅的一个小插曲。
我们的人陆陆续续地都归队了。于舟说:我们马上出发,下一站是瓦迪拉姆山谷。
作者:胡寶星
2018/5/23
重返以色列(27)(离境)行走在西克峡谷里
我们走进了佩特拉游览中心,也就是走进了通往西克峡谷并去往古城佩特拉的大门。约旦导游翻译俞舟告诉我们说,这里的门票不便宜,如果个人来的话要花50个约旦第纳尔一张,一个第纳尔接近人民币10元钱,这一张门票差不多就是人民币500元!
走进大门之后,我们注意到路上停留着一些马车,俞舟告诉我们说那是约旦人专门为旅客们拉脚的一种只能乘坐两名乘客的双人马车,这也是佩特拉景区的一种特色马车,尽管很少有游客去坐马车,但是毕竟还是有一些上了年纪的游客选择了坐马车。
我们往里面走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荒凉的世界,因为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连绵不断的山丘,还有一条黄土铺就的土路,随着行者们的践踏,黄土路的地面上会溅起一股股的黄土。
眼前的这条黄土路是往右边方向去的,这条路被分成了两部分,应该是说两条不同特色的黄土路,靠里面一侧的那条土路是专门为马车准备的,一辆辆的马车来来回回地奔跑在那条黄土路上,随着马蹄的声响马车的身后卷起了黄色的尘土。
外侧的这一条路则是旅游观光者们走的路,路上的黄土比起那条马车跑的路面要稍微坚硬一些,但是行人们走起路来的时候脚后跟依然还是会卷起一股股的黄土尘。
我们沿着脚下的黄土路朝着西克峡谷走去,一路走着一路听着俞舟为我们介绍佩特拉古城和西克峡谷。
俞舟说:佩特拉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排行第二,我们中国的长城排在第一位。佩特拉实际上是一座隐藏在连接死海和亚喀巴海峡的一条狭窄的峡谷里的古城,位于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而且整座城市几乎全是在岩石上雕刻而成,那条狭窄的峡谷就是西克峡谷。
俞舟还介绍说,我们脚下所走的路,其实就是当年的一条古商道,是世界上最有钱的商贾们的必到之处,因为这条古商道是一条南北通商古道,是一条连接亚洲、欧洲、阿拉伯地区的经济命脉。
俞舟开玩笑地说,当年那些来佩特拉这里做生意的大老板们就像现在的比尔盖茨和马云一样有钱,当年那些来佩特拉做生意的人都不是一般的小商人,个顶个都是有钱的主儿。
俞舟说的很有道理,事实也就是这么一回事儿。
公元前312年,纳巴泰人来到了佩特拉,他们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因为这里是亚喀巴与死海之间的一片长长的峡谷,是南北通商的一条捷径。纳巴泰人来了这里之后,就控制了这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纳巴泰人来到佩特拉,占有了这条重要的古商道之后,就开始变得富有了,他们也变得强大了,他们把自己的首都也建在了佩特拉。
纳巴泰人非常聪明,他们之所以选择佩特拉,正是因为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的军事要地,敌人如果来进犯他们,唯一的通道就是那条狭窄的峡谷,也就是西克峡谷,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同时,佩特拉这个地方在当年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好地方,这里既有着高地平原上的繁茂森林,木材非常丰富,而且这一带也是一个很理想的肥沃牧场,对于他们这个游牧民族来说这样的地方很适合游牧。
再就是,当年的佩特拉并不像现在这样缺水,当时的佩特拉水源很充足,这里有一股终年不断的喷泉为佩特拉城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最重要的是,佩特拉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因为它位于亚洲地区和阿拉伯地区去往欧洲地区的主要商道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们在进行“国际贸易”的时候都会经过这条商道,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以骆驼为主,商人们赶着他们的骆驼帮,押运着满载货物的骆驼队,都要经过佩特拉这条主要通道,因为这条狭窄的商道可以省去他们很多的路程。
当年,阿拉伯地区的香精、波斯湾运进来的印度香料、埃及的黄金、中国的丝绸陶器等等,这一切主要的贸易往来都要途经佩特拉,所以佩特拉也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段路程。
通过佩特拉的西克峡谷这条狭窄的商道,来来往往的货物可以很快就运达大马士革、泰尔、加沙等地,然后再分散到世界各地去。
同时,这一带还是通往希腊和地中海各地的主要通道,占据了商道线路的纳巴泰人可谓是得天独厚,他们赚到了太多太多的钱。当然,作为强悍的阿拉伯人的一个分支,纳巴泰人有时候也采取一些见不得光的海盗行径,获取一些不义之财。但是,他们的赚钱途径主要还是靠收取途经货物的税,再就是收取过路费方面的所得而发财的。
作为这一方领地的地头蛇,纳巴泰人掌控了西克峡谷,也就是古商道的通行权,外人是不可以进来抢生意的,所以他们通过为旅客、为商队做向导,为客商们提供食物和水,为骆驼等牲畜提供饮食和水,也赚到了不少的钱。
现在的我们对于纳巴泰人很不熟悉,因为这个民族已经消亡了近两千年了,但是在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纳巴泰人是很强盛的人,当时可算是达到了全盛时期。纳巴泰人的版图在最大的时候,其王国的势力范围由北边的大马士革,也就是叙利亚那个地方,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这一片的面积也是够大的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个民族的影响已超越了疆界,即便纳巴泰人早就已经消失很多年了,但是其历史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而且其影响力也是既广泛又久远,因为当今的阿拉伯文字就是由纳巴泰文化发展而来的,在当今阿拉伯世界的大部分国家中依然被广泛使用。
沿着这条土路我们一直向前走,我们看到马路边上的山上有很多巨型岩石,每块岩石上都有人工凿出来的洞穴。俞舟说这就是当年那些商人们在这里为自己建造的坟墓,因为在佩特拉这里发财太容易了,有赚不完的钱。
所以,那些当年的那些富豪们,甚至连那些也算是有钱人的商人们,他们都是将自己的坟墓建造在这条商道的路边上,将来自己死了之后就埋在这里,为的是来世还是在佩特拉这里做生意,继续赚大钱。
我们一直向前走去,我们的前方就是西克峡谷,我们身边那条马车土路不时地有一些马车经过,马脖子上的铃铛随着车子的颠簸不间断地发出叮当声。看着那一辆辆的马车驶过,看到那蒙着阿拉伯头巾的约旦车夫们,我真实地感觉到自己已经深入到了阿拉伯的世界里。
很快,我们就看到了西克峡谷的入口处,我们的面前是一条从大山的石缝中“开辟”进去的通道,可以看到走在前面的游客正在进入到那条窄窄的通道里去。
我们加快了脚步,很快就到达了西克峡谷的入口处,这里就是佩特拉古商道的唯一出入口,所谓的“一人把关万夫莫开”,说的就是这个峡口。
我们走进了这个峡口,我们的身边是高耸的峭壁,我们的脚下是坚硬的道路,我们的头顶是狭窄的一线天,我们犹如走进了“四面埋伏”里。
终于看到西克峡谷的“真面目”了,也终于知道当年的纳巴泰人为何能依仗这条古商道强盛了那么多年!这真是一条犹如死亡幽谷一般的商道,在当时那个年代,占据了这条商道,就等于掌控了那些通过商道去往世界各地进行“国际贸易”的商贾们的通行权。
越往峡谷里面走,越能感受到当年的纳巴泰人是如何的聪明,如何的富有创造力。佩特拉是纳巴泰人的历史遗产,当佩特拉成为纳巴泰人的首都之后,他们就开始在岩石中开凿房屋和墓地,后来就成了他们的一种风俗。
走在峡谷里,可以看到岩石上有许许多多凿出来的墓穴,已经成了佩特拉的一大景观。现代人已经无法去考究纳巴泰人的宗教信仰了,但是考古学家们相信纳巴泰人可能是把已故的国王们视为他们的神灵,同时也把他们的陵墓视为神庙,所以在佩特拉古城里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些在岩石上凿出来的墓穴。
在西克峡谷里,两面的峭壁上雕凿着很多已经风化得只能看出轮廓的建筑物,这些都是当年纳巴泰人用双手凿出来“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有些看上去很简陋,只有一间屋子的大小,就像个洞穴一般,估计是当时那些经济实力比较弱的人们建造的。
有一些建筑物则是既宏大而又精致,有的还带有台阶,里面还有塑像什么的,而且还带有多层柱式前廊,尽管已经风化得很严重了,但仍然可以看出当年的那番气派。
所有这里的大大小小建筑,不轮是那些简陋的,还是那些“豪华”的,都是雕筑在红色和粉色的岩壁里,那都是纳巴泰人灵巧的双手加上坚韧的毅力建造出来的伟大建筑,那是他们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
西克峡谷也是一处拍摄电影的理想外景地,电影《圣战奇兵》、《夺宝奇兵》、《变形金刚2》、《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都是在这里取的外景。我们走在了西克峡谷里,我们朝着峡谷的深处走去。这条从大山中“劈开”的古商道犹如一条望不到首尾的巨龙,蜿蜒着通向看不到的远方。
西克峡谷是一条很不规则的商道,因为这是因着大陆板块的移动、并因着地壳的变化而形成的一条深山峡谷,所以这条商道的路经之处时而会很宽,时而又很窄。我观察了一下,峡谷内最宽的地方大约有7米左右,最窄的地方估计也就是2米左右,刚好能让一辆马车通过。
当我们行进在峡谷里的时候,不时听到有马蹄声和铃铛声传入耳中,我们知道是那些拉脚的约旦人正载着乘坐马车的游客即将经过我们的身边。
这些拉脚的阿拉伯人的驾驶技术都很熟练,无论多么窄的峡口他们都能轻松自如地驾驶着马车飞快通过。但我们这些游客们却感到有些胆怯,恐怕那马蹄子会一不留神就踩到自己的脚面子上。所以,每逢马车经过自己的身边时,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把身子往身边的峭壁上贴紧。
我们对峡谷里面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我们也对峡谷里面的一切充满了恐惧感,因为这是一条漫长的甬道,既回环曲折又险峻幽深。我顺着笔直的峭壁仰望天空,却只能看到头顶上的一线蓝天。
我想,如果一个人走在这条幽长的峡谷里,肯定会有些胆战心惊魂不守舍,精神怕被两边那高耸的峭壁给压倒。我又想,到了晚上,没有相当胆量的人是不敢独自一个人走在这幽长的峡谷里。反正我是不敢的,尽管我的胆量也足够大的了。
所以佩特拉游览中心有规定,除了特殊的日子之外,晚上不准游客在峡谷里逗留。我心想,这可能是怕那些胆小的游客走在黑暗的峡谷里会被吓出个什么三长两短来。当然了,峡谷里面实在是太黑,里面的道路又曲曲弯弯的,即便是打着火把拿着电筒,保不准也会到处碰壁,伤害了游人自己。
根据里程计算,我们已经走过峡谷的一大半了,反而不感到恐惧了,却感到浑身充满了释放感。我不时地端起相机,对准了各个角度,咔嚓咔嚓地拍摄着。
峡谷里的峭壁悬崖环抱着这条千年古商道,仿佛是一道天然的城墙,但我注意到在道路的两旁各有一条蜿蜒不见首尾的渠道,那就是当年纳巴泰人在岩石上凿出来的“自来水管道”,尽管我眼前的这两条水渠已经不见了一滴的水,但在当年佩特拉兴旺的时候,这两条水渠里一直在不间断地流淌着甘甜的饮用水。
太了不起了!纳巴泰人!太壮观了!西克峡谷!
西克峡谷里的道路比起外面的土路好了许多,因为路面是用某种铺路材料铺设的,经过万千年的风吹雨打,峭壁上的岩石 变得平整而光滑,有的峭壁看上去好像是用刀斧修整过了一样。
我猛一抬头,发现在我们前方的不远处露出了一座庙宇的轮廓。那就是卡兹尼神庙!看到那只露出一条窄窄的轮廓的神庙,我顿时有了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因为我知道卡兹尼神庙的那个位置正是西克峡谷的尽头!
作者:胡寶星
走进大门之后,我们注意到路上停留着一些马车,俞舟告诉我们说那是约旦人专门为旅客们拉脚的一种只能乘坐两名乘客的双人马车,这也是佩特拉景区的一种特色马车,尽管很少有游客去坐马车,但是毕竟还是有一些上了年纪的游客选择了坐马车。
我们往里面走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荒凉的世界,因为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连绵不断的山丘,还有一条黄土铺就的土路,随着行者们的践踏,黄土路的地面上会溅起一股股的黄土。
眼前的这条黄土路是往右边方向去的,这条路被分成了两部分,应该是说两条不同特色的黄土路,靠里面一侧的那条土路是专门为马车准备的,一辆辆的马车来来回回地奔跑在那条黄土路上,随着马蹄的声响马车的身后卷起了黄色的尘土。
外侧的这一条路则是旅游观光者们走的路,路上的黄土比起那条马车跑的路面要稍微坚硬一些,但是行人们走起路来的时候脚后跟依然还是会卷起一股股的黄土尘。
我们沿着脚下的黄土路朝着西克峡谷走去,一路走着一路听着俞舟为我们介绍佩特拉古城和西克峡谷。
俞舟说:佩特拉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排行第二,我们中国的长城排在第一位。佩特拉实际上是一座隐藏在连接死海和亚喀巴海峡的一条狭窄的峡谷里的古城,位于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而且整座城市几乎全是在岩石上雕刻而成,那条狭窄的峡谷就是西克峡谷。
俞舟还介绍说,我们脚下所走的路,其实就是当年的一条古商道,是世界上最有钱的商贾们的必到之处,因为这条古商道是一条南北通商古道,是一条连接亚洲、欧洲、阿拉伯地区的经济命脉。
俞舟开玩笑地说,当年那些来佩特拉这里做生意的大老板们就像现在的比尔盖茨和马云一样有钱,当年那些来佩特拉做生意的人都不是一般的小商人,个顶个都是有钱的主儿。
俞舟说的很有道理,事实也就是这么一回事儿。
公元前312年,纳巴泰人来到了佩特拉,他们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因为这里是亚喀巴与死海之间的一片长长的峡谷,是南北通商的一条捷径。纳巴泰人来了这里之后,就控制了这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纳巴泰人来到佩特拉,占有了这条重要的古商道之后,就开始变得富有了,他们也变得强大了,他们把自己的首都也建在了佩特拉。
纳巴泰人非常聪明,他们之所以选择佩特拉,正是因为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的军事要地,敌人如果来进犯他们,唯一的通道就是那条狭窄的峡谷,也就是西克峡谷,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同时,佩特拉这个地方在当年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好地方,这里既有着高地平原上的繁茂森林,木材非常丰富,而且这一带也是一个很理想的肥沃牧场,对于他们这个游牧民族来说这样的地方很适合游牧。
再就是,当年的佩特拉并不像现在这样缺水,当时的佩特拉水源很充足,这里有一股终年不断的喷泉为佩特拉城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最重要的是,佩特拉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因为它位于亚洲地区和阿拉伯地区去往欧洲地区的主要商道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们在进行“国际贸易”的时候都会经过这条商道,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以骆驼为主,商人们赶着他们的骆驼帮,押运着满载货物的骆驼队,都要经过佩特拉这条主要通道,因为这条狭窄的商道可以省去他们很多的路程。
当年,阿拉伯地区的香精、波斯湾运进来的印度香料、埃及的黄金、中国的丝绸陶器等等,这一切主要的贸易往来都要途经佩特拉,所以佩特拉也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段路程。
通过佩特拉的西克峡谷这条狭窄的商道,来来往往的货物可以很快就运达大马士革、泰尔、加沙等地,然后再分散到世界各地去。
同时,这一带还是通往希腊和地中海各地的主要通道,占据了商道线路的纳巴泰人可谓是得天独厚,他们赚到了太多太多的钱。当然,作为强悍的阿拉伯人的一个分支,纳巴泰人有时候也采取一些见不得光的海盗行径,获取一些不义之财。但是,他们的赚钱途径主要还是靠收取途经货物的税,再就是收取过路费方面的所得而发财的。
作为这一方领地的地头蛇,纳巴泰人掌控了西克峡谷,也就是古商道的通行权,外人是不可以进来抢生意的,所以他们通过为旅客、为商队做向导,为客商们提供食物和水,为骆驼等牲畜提供饮食和水,也赚到了不少的钱。
现在的我们对于纳巴泰人很不熟悉,因为这个民族已经消亡了近两千年了,但是在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纳巴泰人是很强盛的人,当时可算是达到了全盛时期。纳巴泰人的版图在最大的时候,其王国的势力范围由北边的大马士革,也就是叙利亚那个地方,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这一片的面积也是够大的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个民族的影响已超越了疆界,即便纳巴泰人早就已经消失很多年了,但是其历史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而且其影响力也是既广泛又久远,因为当今的阿拉伯文字就是由纳巴泰文化发展而来的,在当今阿拉伯世界的大部分国家中依然被广泛使用。
沿着这条土路我们一直向前走,我们看到马路边上的山上有很多巨型岩石,每块岩石上都有人工凿出来的洞穴。俞舟说这就是当年那些商人们在这里为自己建造的坟墓,因为在佩特拉这里发财太容易了,有赚不完的钱。
所以,那些当年的那些富豪们,甚至连那些也算是有钱人的商人们,他们都是将自己的坟墓建造在这条商道的路边上,将来自己死了之后就埋在这里,为的是来世还是在佩特拉这里做生意,继续赚大钱。
我们一直向前走去,我们的前方就是西克峡谷,我们身边那条马车土路不时地有一些马车经过,马脖子上的铃铛随着车子的颠簸不间断地发出叮当声。看着那一辆辆的马车驶过,看到那蒙着阿拉伯头巾的约旦车夫们,我真实地感觉到自己已经深入到了阿拉伯的世界里。
很快,我们就看到了西克峡谷的入口处,我们的面前是一条从大山的石缝中“开辟”进去的通道,可以看到走在前面的游客正在进入到那条窄窄的通道里去。
我们加快了脚步,很快就到达了西克峡谷的入口处,这里就是佩特拉古商道的唯一出入口,所谓的“一人把关万夫莫开”,说的就是这个峡口。
我们走进了这个峡口,我们的身边是高耸的峭壁,我们的脚下是坚硬的道路,我们的头顶是狭窄的一线天,我们犹如走进了“四面埋伏”里。
终于看到西克峡谷的“真面目”了,也终于知道当年的纳巴泰人为何能依仗这条古商道强盛了那么多年!这真是一条犹如死亡幽谷一般的商道,在当时那个年代,占据了这条商道,就等于掌控了那些通过商道去往世界各地进行“国际贸易”的商贾们的通行权。
越往峡谷里面走,越能感受到当年的纳巴泰人是如何的聪明,如何的富有创造力。佩特拉是纳巴泰人的历史遗产,当佩特拉成为纳巴泰人的首都之后,他们就开始在岩石中开凿房屋和墓地,后来就成了他们的一种风俗。
走在峡谷里,可以看到岩石上有许许多多凿出来的墓穴,已经成了佩特拉的一大景观。现代人已经无法去考究纳巴泰人的宗教信仰了,但是考古学家们相信纳巴泰人可能是把已故的国王们视为他们的神灵,同时也把他们的陵墓视为神庙,所以在佩特拉古城里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些在岩石上凿出来的墓穴。
在西克峡谷里,两面的峭壁上雕凿着很多已经风化得只能看出轮廓的建筑物,这些都是当年纳巴泰人用双手凿出来“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有些看上去很简陋,只有一间屋子的大小,就像个洞穴一般,估计是当时那些经济实力比较弱的人们建造的。
有一些建筑物则是既宏大而又精致,有的还带有台阶,里面还有塑像什么的,而且还带有多层柱式前廊,尽管已经风化得很严重了,但仍然可以看出当年的那番气派。
所有这里的大大小小建筑,不轮是那些简陋的,还是那些“豪华”的,都是雕筑在红色和粉色的岩壁里,那都是纳巴泰人灵巧的双手加上坚韧的毅力建造出来的伟大建筑,那是他们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
西克峡谷也是一处拍摄电影的理想外景地,电影《圣战奇兵》、《夺宝奇兵》、《变形金刚2》、《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都是在这里取的外景。我们走在了西克峡谷里,我们朝着峡谷的深处走去。这条从大山中“劈开”的古商道犹如一条望不到首尾的巨龙,蜿蜒着通向看不到的远方。
西克峡谷是一条很不规则的商道,因为这是因着大陆板块的移动、并因着地壳的变化而形成的一条深山峡谷,所以这条商道的路经之处时而会很宽,时而又很窄。我观察了一下,峡谷内最宽的地方大约有7米左右,最窄的地方估计也就是2米左右,刚好能让一辆马车通过。
当我们行进在峡谷里的时候,不时听到有马蹄声和铃铛声传入耳中,我们知道是那些拉脚的约旦人正载着乘坐马车的游客即将经过我们的身边。
这些拉脚的阿拉伯人的驾驶技术都很熟练,无论多么窄的峡口他们都能轻松自如地驾驶着马车飞快通过。但我们这些游客们却感到有些胆怯,恐怕那马蹄子会一不留神就踩到自己的脚面子上。所以,每逢马车经过自己的身边时,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把身子往身边的峭壁上贴紧。
我们对峡谷里面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我们也对峡谷里面的一切充满了恐惧感,因为这是一条漫长的甬道,既回环曲折又险峻幽深。我顺着笔直的峭壁仰望天空,却只能看到头顶上的一线蓝天。
我想,如果一个人走在这条幽长的峡谷里,肯定会有些胆战心惊魂不守舍,精神怕被两边那高耸的峭壁给压倒。我又想,到了晚上,没有相当胆量的人是不敢独自一个人走在这幽长的峡谷里。反正我是不敢的,尽管我的胆量也足够大的了。
所以佩特拉游览中心有规定,除了特殊的日子之外,晚上不准游客在峡谷里逗留。我心想,这可能是怕那些胆小的游客走在黑暗的峡谷里会被吓出个什么三长两短来。当然了,峡谷里面实在是太黑,里面的道路又曲曲弯弯的,即便是打着火把拿着电筒,保不准也会到处碰壁,伤害了游人自己。
根据里程计算,我们已经走过峡谷的一大半了,反而不感到恐惧了,却感到浑身充满了释放感。我不时地端起相机,对准了各个角度,咔嚓咔嚓地拍摄着。
峡谷里的峭壁悬崖环抱着这条千年古商道,仿佛是一道天然的城墙,但我注意到在道路的两旁各有一条蜿蜒不见首尾的渠道,那就是当年纳巴泰人在岩石上凿出来的“自来水管道”,尽管我眼前的这两条水渠已经不见了一滴的水,但在当年佩特拉兴旺的时候,这两条水渠里一直在不间断地流淌着甘甜的饮用水。
太了不起了!纳巴泰人!太壮观了!西克峡谷!
西克峡谷里的道路比起外面的土路好了许多,因为路面是用某种铺路材料铺设的,经过万千年的风吹雨打,峭壁上的岩石 变得平整而光滑,有的峭壁看上去好像是用刀斧修整过了一样。
我猛一抬头,发现在我们前方的不远处露出了一座庙宇的轮廓。那就是卡兹尼神庙!看到那只露出一条窄窄的轮廓的神庙,我顿时有了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因为我知道卡兹尼神庙的那个位置正是西克峡谷的尽头!
作者:胡寶星
2018/5/22
重返以色列(26)(离境)走在以色列人漂流40年的旷野里
深秋里的约旦,依然如酷夏般的炎热。佩特拉的清晨,我从一夜的沉睡中慢慢醒来。我走出了Petra Sella Hotel酒店,走到了酒店的马路对面,山城佩特拉进入了我的视线。昨夜的朦胧、今晨的清晰,佩特拉新城更多了许多的真实、许多的纯朴。
刚刚走进这座新城,转眼就要与她告别了。我们的行程非常紧张,进入约旦之后我们已经耽搁了不少时间。昨天,我们只来得及游览了一个景点,也就是杰拉什的古罗马遗址,原定的第二个景点,也就是佩特拉老城只能推迟到了今天。
导游翻译俞舟说,我们在约旦只有三天三夜的时间,我们进来的第一天才看了一个杰拉什古城,后面必须得抓紧时间了,否则我们的约旦之旅会落下一些景点。
吃过早饭之后,我们的队伍马上就出发了,约旦司机巴萨姆驾驶着旅游大巴载着我们一行18个人穿过佩特拉新城的街道,直奔佩特拉老城而去。
去佩特拉的路,是一条横贯旷野的公路,好像进入了没有人烟的世界一样。我们身边的不远处,是一片连一片的荒凉旷野,好像没有个尽头。我侧转身来,凝视着车窗外,我的目光一直跟随着不远处的寂寞旷野,那片旷野在我的视线里看也看不到尽头。
我知道,这一带就是当年以色列人漂流了40年的那片旷野的一部分,我熟悉《圣经》,我知道以色列人当年所走过的路线。在那苦难的40年里,以色列人在应许之地的外围转来转去,就是进不了那流奶与蜜的迦南美地,因为他们当年错过了机会,这机会永远不会再来了。
在旷野里转来转去那么多年,犯不着连条路都找不到吧?那些以色列人到底出了什么状况,才会受到如此的惩罚呢?打开《圣经》,答案就在里面:上帝叫他们进入应许之地,他们却不敢进去,他们怕那里的迦南人,怕打不过人家,他们转了个弯,绕到旷野里去了。
根据《圣经》记载,公元前1446年的那一年,也就是中国的商代时期,以色列人的领袖摩西带领200多万以色列百姓逃离埃及过了红海,先是去了西奈山,然后准备回到迦南地去。
在西奈山的时候,上帝耶和华与以色列人立了约,颁布给他们律法,要他们严格遵守,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以色列人答应了。离开了西奈山以后,他们与耶和华的关系也意味着已经改变了,因为他们不再是无头的苍蝇了,而是上帝的子民了。
既然以色列人已经与上帝有了盟约的关系,所以他们如果顺服上帝就会蒙福,如果悖逆就会受诅咒,因为上帝对他们说过:你们如果顺服就会蒙福,悖逆就会受诅咒,你们愿意接受这个条件吗?他们说愿意,愿意照着去做。态度也是蛮虔诚的。
但事实上以色列人并没有遵守承诺,他们屡屡挑战上帝的底线,所以上帝也就不再赐福给他们。这就是上帝与人之间立的约,必须遵守,开不得玩笑。上帝也必须遵守这个约,必须对以色列人做出惩罚。
以色列人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民族,直到现时代也还是这样,他们的这种民族特性也导致了这个民族的诸多悲剧。当以色列人第一次来到应许之地的边上时,摩西派出了12个探子,但是10个探子带回来的都是坏消息,只有2个探子带回来的是好消息。
在决定是否即刻进入应许之地的关键时刻,以色列人采取了抓阄的方式。结果是,10:2,主张不进入迦南地人的占了上风。摩西很无奈,因为抓阄的结果他是无法更改的。
于是,以色列人掉头过了大峡谷,沿着旷野一直北上,他们走到了约旦河的河对岸,被波涛汹涌的约旦河水阻隔在了河对岸的旷野里,他们在迦南地的外围旷野里一转悠就是40年。
其实,这也是为了惩罚悖逆的以色列人,上帝把他们的行程耽搁了40年,当然也把理由告诉了他们。《圣经》上记载说:我要让你们放慢脚步,直到每个男人都死亡,让你们的后代进入迦南地。
一直到当年出埃及的那些20岁以上的人都倒毙在了旷野,新的一代以色列人才能进入迦南。何等的悲哀!整整一代的人!终其一生无所事事!一辈子在旷野里面漂流,哪里也去不了。那些以色列人的一生就这么浪费了,这是非常严厉的惩罚。
《圣经》说,整个以色列民族都犯了错,只有两个人例外,200多万人中只有这两个人没有犯错,他们就是约书亚和迦勒。所以,当年那些成年以色列男子当中,只有他们两个人才有资格进入应许之地,他们带领着新一代的以色列人走进了迦南地,连以色列人的领袖摩西都没有资格踏进迦南地半步。
我们眼前的这片旷野,就是当年那些以色列人所走过的路,而且这些旷野是以色列人反反复复来来去去所走过的路,因为他们一直在旷野里转,走过去了,又走回来了,就这样来来回回地折腾自己。
我这儿正思想着,俞舟开始讲话了,他指着那片旷野对我们说,那些起伏的山脉就是摩西山,是当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在旷野飘流转悠的地方。
摩西山!我的猜测果然没有错!这里就是当年以色列人旷野飘流时所走过的路!
俞舟还告诉我们说,现在佩拉特一带有许多的以色列人后裔,他们是当年跟随摩西在旷野漂流时不愿意跟着往前走的人,他们当时选择留了下来,在这里繁衍了自己的后代,一直到现在。
我对这种解释表示怀疑,因为我熟读《摩西五经》,根据《摩西五经》记载,当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在旷野飘流的时候,以色列人并没有开小差的。以色列人是由十二个支派形成的,他们的纪律很严明,绝对不会有人离开队伍滞留在此地。
以色列当年确实是有一批人留了下来,但那不是个人作为,而是两个半支派的集体行为,他们也不是滞留在旷野里,他们是选择留在了约旦河河东的那片肥沃土地上,因为那两个半支派的人看到竟然有这么肥沃的土地,干脆就留在这儿得了,还进什么迦南美地啊?
上帝本来是要摩西带领着以色列百姓都回到应许之地去,可是刚走到迦南地的大门口,这两个半支派的人就不想进迦南地去了,那两个半支派的人就是吕便支派、迦得支派以及玛拿西半支派的人,他们都要求留在约旦河东岸,不往前走了。
摩西很生气,因为这不符合上帝的要求,他不想准许他们留下,但是以色列人的秉性就是这样,不大愿意听指挥。摩西心想,既然他们做出了这个选择,就答应他们吧。
但是,摩西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留在约旦河东岸这事儿我同意了,但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先放到以后再说,你们首先必须配合其他的九个半支派的人马一起攻进迦南地去,待到占领了迦南地之后,你们再返回到约旦河东岸来,这里的地盘就属于你们的了。
这两个半支派的这一选择,造成了以色列人回到应许之地的时候只有九个半支派的人生活在了应许之地,另外两个半支派的人定居了在约旦河东岸那边。这两个半支派的人想要的约旦河东岸的那片土地,包括了现在约旦国的大部分土地。
为什么以色列人会出现半个支派之说呢?原来,在分封土地的原则上,摩西是按照以色列十二支派来进行分配的,因为这十二个支派就是雅各(也就是以色列)的十二个儿子的后裔。
由于其中约瑟的贡献最大,因为他在埃及当宰相的时候,迦南地遇到了大灾荒,于是约瑟把全家都搬到埃及去了,为整个家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他的两个儿子代替了他一个人,形成了两个支派。
也就是说,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祖先并不完全都是以色列的儿子。当年,以色列把约瑟的两个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两个孙子,认作是自己的儿子。当时约瑟一听,赶紧对父亲说,他们是你的孙子,是我的儿子。
以色列对约瑟说,我是要这两个孩子与自己的伯父叔叔们有着同样的地位。以色列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约瑟为整个以色列家族做出的贡献太大了,而且还遭受了很多磨难,这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补偿。
换句话说,约瑟一家就得到了两份产业。当时的以色列人在家产的分配上是非常正式的,会直接决定将来后代们的家庭幸福与社会地位。
如此一来,在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当中,其中有两个支派是属于约瑟的两个儿子的,他们一个是以法莲,一个是玛拿西。约瑟的这俩孩子与他们的伯父叔叔们的地位是一样的,他们分别做了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当中的两个支派的首领,其余那十个支派的首领都是他们的伯父和叔叔们。
以色列有十二个儿子,可能有人会觉得怎么多出一份来,因为以色列原本是十二个支派,现在约瑟的两个儿子又各占了一个名额,这不是成了十三份了吗?
这里,必须要提一下以色列的儿子利未的那个支派。利未支派是上帝耶和华拣选的一个专门做祭司的支派,他们不参与分配土地,他们利未人与其他十二个支派的人是住在一起的,由那些支派的人养活他们。故此,土地分配的总数还是十二份。
现在,摩西带领着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的人走到了迦南地的大门口,以色列人战胜了约旦河河东的居民。吕便支派、迦得支派及玛拿西半支派的人,却都要求在这地定居。摩西不情愿地准许了他们,条件是他们先要与其余的以色列人一起征服迦南。
摩西作出了这个决定,但是他没有最后的决定权了,因为他死在了进入迦南地的前夜,由约书亚接他的班。因为分封土地是整个以色列人的事,原本十二个支派在迦南地都有一份,现在有两个半支派的人选择留在了约旦河东岸,所以就不能再分给他们地盘了。
但是约书亚根据摩西与他们说好了的,他们必须与其他兄弟支派一起攻进应许之地,占领了那边的土地之后,他们才能回到约旦河的东岸,去承受那些土地。
后来,那两个半支派的人与其他兄弟支派的人一起攻进了应许之地,占领了约旦河西岸的地盘,他们不负众望,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当约书亚给以色列十二支派分封土地的时候,他没有改动摩西的安排,遂了那两个半支派人的愿,把约旦河东的那些分地给了他们。
当然,也正是因为他们留在了约旦河的东岸,所以在大卫王和所罗门王时期,以色列王国的地盘就包括那两个半支派的土地,因为他们都是以色列人,是上帝拣选的子民。
后来,在所罗门王死后,他那不争气的儿子罗波安执政只有两年,以色列王国就分裂了,分成了北边拥有十个支派的以色列国,还有南边仅有两个支派的犹大国。
再后来,亚述帝国灭了北边的以色列国,那十个支派的人都被掳到亚述去了,其中就有吕便支派、迦得支派以及玛拿西半支派的人。尽管他们是住在约旦河的东岸,但也难逃一劫,他们都被亚述帝国的军队掳走了,亚述帝国将他们与其他一些国家的人统统通婚同化了,最后这十个支派的人都消失了。
所以说,俞舟所讲的关于现在的佩特拉就有一些当年没有跟随摩西进入迦南地的以色列人的后裔,很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以色列国的灭亡是在公元前722年,那些以色列人也随之消失在了那以后的不久,况且这十个支派的消失早就已经被列为了世界之谜。
阿拉伯人进入摩押地,也就是今天的约旦,是在公元7世纪的时候,离着以色列那十个支派的被掳也已经过去了一千好几百年了,他们之间不挨边。在阿拉伯人占领摩押地之前,是纳巴泰人住在这儿,但他们早就已经神秘地消失了。很显然,纳巴泰人与以色列人也是一点儿也不挨边。
俞舟对我们说道:我们今天去佩特拉,明天就去尼波山。尼波山是以色列人旷野飘流40年之后的最后一站,因为尼波山的西面就是约旦河,约旦河的对岸就是以色列,也就是流奶与蜜的迦南美地,是上帝赐给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
站在尼波山的山顶上,迦南美地就在眼前,当年的摩西就是站在尼波山的山顶上,眺望着那片美丽的迦南美地,那是他盼望了一生的家乡土地,但是他却没有资格走进去,因为上帝制止了他前进的脚步。
佩特拉老城到了!俞舟的一番话又让我们激动起来。
我赶紧带上装满了温水的旅游暖瓶,又带上了一瓶分发的矿泉水,以备在炎热的古商道旅途上不会出现缺水现象。
我走下了豪华的旅游大巴,站在了佩特拉旅游中心的广场上。
作者:胡寶星
刚刚走进这座新城,转眼就要与她告别了。我们的行程非常紧张,进入约旦之后我们已经耽搁了不少时间。昨天,我们只来得及游览了一个景点,也就是杰拉什的古罗马遗址,原定的第二个景点,也就是佩特拉老城只能推迟到了今天。
导游翻译俞舟说,我们在约旦只有三天三夜的时间,我们进来的第一天才看了一个杰拉什古城,后面必须得抓紧时间了,否则我们的约旦之旅会落下一些景点。
吃过早饭之后,我们的队伍马上就出发了,约旦司机巴萨姆驾驶着旅游大巴载着我们一行18个人穿过佩特拉新城的街道,直奔佩特拉老城而去。
去佩特拉的路,是一条横贯旷野的公路,好像进入了没有人烟的世界一样。我们身边的不远处,是一片连一片的荒凉旷野,好像没有个尽头。我侧转身来,凝视着车窗外,我的目光一直跟随着不远处的寂寞旷野,那片旷野在我的视线里看也看不到尽头。
我知道,这一带就是当年以色列人漂流了40年的那片旷野的一部分,我熟悉《圣经》,我知道以色列人当年所走过的路线。在那苦难的40年里,以色列人在应许之地的外围转来转去,就是进不了那流奶与蜜的迦南美地,因为他们当年错过了机会,这机会永远不会再来了。
在旷野里转来转去那么多年,犯不着连条路都找不到吧?那些以色列人到底出了什么状况,才会受到如此的惩罚呢?打开《圣经》,答案就在里面:上帝叫他们进入应许之地,他们却不敢进去,他们怕那里的迦南人,怕打不过人家,他们转了个弯,绕到旷野里去了。
根据《圣经》记载,公元前1446年的那一年,也就是中国的商代时期,以色列人的领袖摩西带领200多万以色列百姓逃离埃及过了红海,先是去了西奈山,然后准备回到迦南地去。
在西奈山的时候,上帝耶和华与以色列人立了约,颁布给他们律法,要他们严格遵守,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以色列人答应了。离开了西奈山以后,他们与耶和华的关系也意味着已经改变了,因为他们不再是无头的苍蝇了,而是上帝的子民了。
既然以色列人已经与上帝有了盟约的关系,所以他们如果顺服上帝就会蒙福,如果悖逆就会受诅咒,因为上帝对他们说过:你们如果顺服就会蒙福,悖逆就会受诅咒,你们愿意接受这个条件吗?他们说愿意,愿意照着去做。态度也是蛮虔诚的。
但事实上以色列人并没有遵守承诺,他们屡屡挑战上帝的底线,所以上帝也就不再赐福给他们。这就是上帝与人之间立的约,必须遵守,开不得玩笑。上帝也必须遵守这个约,必须对以色列人做出惩罚。
以色列人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民族,直到现时代也还是这样,他们的这种民族特性也导致了这个民族的诸多悲剧。当以色列人第一次来到应许之地的边上时,摩西派出了12个探子,但是10个探子带回来的都是坏消息,只有2个探子带回来的是好消息。
在决定是否即刻进入应许之地的关键时刻,以色列人采取了抓阄的方式。结果是,10:2,主张不进入迦南地人的占了上风。摩西很无奈,因为抓阄的结果他是无法更改的。
于是,以色列人掉头过了大峡谷,沿着旷野一直北上,他们走到了约旦河的河对岸,被波涛汹涌的约旦河水阻隔在了河对岸的旷野里,他们在迦南地的外围旷野里一转悠就是40年。
其实,这也是为了惩罚悖逆的以色列人,上帝把他们的行程耽搁了40年,当然也把理由告诉了他们。《圣经》上记载说:我要让你们放慢脚步,直到每个男人都死亡,让你们的后代进入迦南地。
一直到当年出埃及的那些20岁以上的人都倒毙在了旷野,新的一代以色列人才能进入迦南。何等的悲哀!整整一代的人!终其一生无所事事!一辈子在旷野里面漂流,哪里也去不了。那些以色列人的一生就这么浪费了,这是非常严厉的惩罚。
《圣经》说,整个以色列民族都犯了错,只有两个人例外,200多万人中只有这两个人没有犯错,他们就是约书亚和迦勒。所以,当年那些成年以色列男子当中,只有他们两个人才有资格进入应许之地,他们带领着新一代的以色列人走进了迦南地,连以色列人的领袖摩西都没有资格踏进迦南地半步。
我们眼前的这片旷野,就是当年那些以色列人所走过的路,而且这些旷野是以色列人反反复复来来去去所走过的路,因为他们一直在旷野里转,走过去了,又走回来了,就这样来来回回地折腾自己。
我这儿正思想着,俞舟开始讲话了,他指着那片旷野对我们说,那些起伏的山脉就是摩西山,是当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在旷野飘流转悠的地方。
摩西山!我的猜测果然没有错!这里就是当年以色列人旷野飘流时所走过的路!
俞舟还告诉我们说,现在佩拉特一带有许多的以色列人后裔,他们是当年跟随摩西在旷野漂流时不愿意跟着往前走的人,他们当时选择留了下来,在这里繁衍了自己的后代,一直到现在。
我对这种解释表示怀疑,因为我熟读《摩西五经》,根据《摩西五经》记载,当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在旷野飘流的时候,以色列人并没有开小差的。以色列人是由十二个支派形成的,他们的纪律很严明,绝对不会有人离开队伍滞留在此地。
以色列当年确实是有一批人留了下来,但那不是个人作为,而是两个半支派的集体行为,他们也不是滞留在旷野里,他们是选择留在了约旦河河东的那片肥沃土地上,因为那两个半支派的人看到竟然有这么肥沃的土地,干脆就留在这儿得了,还进什么迦南美地啊?
上帝本来是要摩西带领着以色列百姓都回到应许之地去,可是刚走到迦南地的大门口,这两个半支派的人就不想进迦南地去了,那两个半支派的人就是吕便支派、迦得支派以及玛拿西半支派的人,他们都要求留在约旦河东岸,不往前走了。
摩西很生气,因为这不符合上帝的要求,他不想准许他们留下,但是以色列人的秉性就是这样,不大愿意听指挥。摩西心想,既然他们做出了这个选择,就答应他们吧。
但是,摩西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留在约旦河东岸这事儿我同意了,但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先放到以后再说,你们首先必须配合其他的九个半支派的人马一起攻进迦南地去,待到占领了迦南地之后,你们再返回到约旦河东岸来,这里的地盘就属于你们的了。
这两个半支派的这一选择,造成了以色列人回到应许之地的时候只有九个半支派的人生活在了应许之地,另外两个半支派的人定居了在约旦河东岸那边。这两个半支派的人想要的约旦河东岸的那片土地,包括了现在约旦国的大部分土地。
为什么以色列人会出现半个支派之说呢?原来,在分封土地的原则上,摩西是按照以色列十二支派来进行分配的,因为这十二个支派就是雅各(也就是以色列)的十二个儿子的后裔。
由于其中约瑟的贡献最大,因为他在埃及当宰相的时候,迦南地遇到了大灾荒,于是约瑟把全家都搬到埃及去了,为整个家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他的两个儿子代替了他一个人,形成了两个支派。
也就是说,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祖先并不完全都是以色列的儿子。当年,以色列把约瑟的两个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两个孙子,认作是自己的儿子。当时约瑟一听,赶紧对父亲说,他们是你的孙子,是我的儿子。
以色列对约瑟说,我是要这两个孩子与自己的伯父叔叔们有着同样的地位。以色列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约瑟为整个以色列家族做出的贡献太大了,而且还遭受了很多磨难,这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补偿。
换句话说,约瑟一家就得到了两份产业。当时的以色列人在家产的分配上是非常正式的,会直接决定将来后代们的家庭幸福与社会地位。
如此一来,在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当中,其中有两个支派是属于约瑟的两个儿子的,他们一个是以法莲,一个是玛拿西。约瑟的这俩孩子与他们的伯父叔叔们的地位是一样的,他们分别做了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当中的两个支派的首领,其余那十个支派的首领都是他们的伯父和叔叔们。
以色列有十二个儿子,可能有人会觉得怎么多出一份来,因为以色列原本是十二个支派,现在约瑟的两个儿子又各占了一个名额,这不是成了十三份了吗?
这里,必须要提一下以色列的儿子利未的那个支派。利未支派是上帝耶和华拣选的一个专门做祭司的支派,他们不参与分配土地,他们利未人与其他十二个支派的人是住在一起的,由那些支派的人养活他们。故此,土地分配的总数还是十二份。
现在,摩西带领着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的人走到了迦南地的大门口,以色列人战胜了约旦河河东的居民。吕便支派、迦得支派及玛拿西半支派的人,却都要求在这地定居。摩西不情愿地准许了他们,条件是他们先要与其余的以色列人一起征服迦南。
摩西作出了这个决定,但是他没有最后的决定权了,因为他死在了进入迦南地的前夜,由约书亚接他的班。因为分封土地是整个以色列人的事,原本十二个支派在迦南地都有一份,现在有两个半支派的人选择留在了约旦河东岸,所以就不能再分给他们地盘了。
但是约书亚根据摩西与他们说好了的,他们必须与其他兄弟支派一起攻进应许之地,占领了那边的土地之后,他们才能回到约旦河的东岸,去承受那些土地。
后来,那两个半支派的人与其他兄弟支派的人一起攻进了应许之地,占领了约旦河西岸的地盘,他们不负众望,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当约书亚给以色列十二支派分封土地的时候,他没有改动摩西的安排,遂了那两个半支派人的愿,把约旦河东的那些分地给了他们。
当然,也正是因为他们留在了约旦河的东岸,所以在大卫王和所罗门王时期,以色列王国的地盘就包括那两个半支派的土地,因为他们都是以色列人,是上帝拣选的子民。
后来,在所罗门王死后,他那不争气的儿子罗波安执政只有两年,以色列王国就分裂了,分成了北边拥有十个支派的以色列国,还有南边仅有两个支派的犹大国。
再后来,亚述帝国灭了北边的以色列国,那十个支派的人都被掳到亚述去了,其中就有吕便支派、迦得支派以及玛拿西半支派的人。尽管他们是住在约旦河的东岸,但也难逃一劫,他们都被亚述帝国的军队掳走了,亚述帝国将他们与其他一些国家的人统统通婚同化了,最后这十个支派的人都消失了。
所以说,俞舟所讲的关于现在的佩特拉就有一些当年没有跟随摩西进入迦南地的以色列人的后裔,很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以色列国的灭亡是在公元前722年,那些以色列人也随之消失在了那以后的不久,况且这十个支派的消失早就已经被列为了世界之谜。
阿拉伯人进入摩押地,也就是今天的约旦,是在公元7世纪的时候,离着以色列那十个支派的被掳也已经过去了一千好几百年了,他们之间不挨边。在阿拉伯人占领摩押地之前,是纳巴泰人住在这儿,但他们早就已经神秘地消失了。很显然,纳巴泰人与以色列人也是一点儿也不挨边。
俞舟对我们说道:我们今天去佩特拉,明天就去尼波山。尼波山是以色列人旷野飘流40年之后的最后一站,因为尼波山的西面就是约旦河,约旦河的对岸就是以色列,也就是流奶与蜜的迦南美地,是上帝赐给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
站在尼波山的山顶上,迦南美地就在眼前,当年的摩西就是站在尼波山的山顶上,眺望着那片美丽的迦南美地,那是他盼望了一生的家乡土地,但是他却没有资格走进去,因为上帝制止了他前进的脚步。
佩特拉老城到了!俞舟的一番话又让我们激动起来。
我赶紧带上装满了温水的旅游暖瓶,又带上了一瓶分发的矿泉水,以备在炎热的古商道旅途上不会出现缺水现象。
我走下了豪华的旅游大巴,站在了佩特拉旅游中心的广场上。
作者:胡寶星
2018/5/21
重返以色列(25)走进佩特拉的夜
我们下榻在佩特拉的Petra Sella Hotel酒店,这是一家并不是很大的“四星级酒店”,如果拿到咱们中国去做一下比较,这家酒店充其量也就是一座“准三星级酒店”。我们已经习惯了国内那些四星级和五星级酒店的规模与档次,到了国外才发现人家的四星级和五星级与咱们的有很大差别。
中国的星级酒店都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兴建的,一个比一个现代派,国外的一般都是“老字号”的大酒店,不论是在软件上还是在硬件上比起中国来都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出国之前必须要搞清楚了,国外的四星级和五星级酒店,其实并不那么高档。
Petra Sella Hotel是佩特拉的四星级酒店,尽管有些让人看不上眼,但是服务质量还是蛮不错的,特别是酒店里的wifi信号很给力。我们这辆豪华旅游大巴坐上去确实是很舒服,旅游途中一点儿也不感觉到累,但是因为没有车载wif,用的是人家约旦导游翻译于舟个人的一个小小的车载wif,信号弱登录不上几部手机,直接影响了我们与国内亲朋好友们的微信分享。
在奢侈的房间里休息了片刻,我们走进了这家“四星级酒店”的餐厅,这也是我们在阿拉伯国家的第一个夜晚,吃的也是第一顿阿拉伯晚餐。
本来,我们也没打算能吃饱肚子,因为领队孟伟向我们“透露”了不可靠的消息,他说阿拉伯的饭菜咱们吃不来,最好还是从国内带点吃的,别到时候饿着。孟领队的话,我们自然要听的,所以我们一致认为阿拉伯饭菜不可口,到时候肯定吃不惯。
尽管中午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在杰拉什的阿勒提姆斯阿拉伯饭店尝到了阿拉伯饭菜的美味,但那毕竟只是一顿饭的体验,心里并没有多大的谱。
我曾经在以色列生活了一年半,我对以色列人的饭菜以及阿拉伯人的饭菜也都不熟悉,因为我们自己有厨师,很少去下馆子吃以色列的饭菜,阿拉伯人的饭菜就更没有机会去“尝试”了。所以,我竟然也听信了孟伟这哥儿们的“忠告”,糊里糊涂地随身带来了不少的烤面包干之类的食品。
可是当我们走进Petra Sella Hotel的餐厅,眼前就豁然一亮,哇!花花绿绿的阿拉伯“料理”简直把我们的眼睛晃花了,我们都不知道先从哪儿下手了。这里的阿拉伯饭菜不但花样多,吃起来也是蛮可口的,除了某些个不喜欢的 “特色菜”之外,我们基本上都是大快朵颐,吃个痛快。
我们这才知道,其实人家阿拉伯的饭菜还是相当不错的。
吃过了晚饭,我们几位老同学结伴走出了Petra Sella Hotel,来到了已经没有了多少行人的大街上。Petra Sella Hotel酒店坐落在佩特拉城内一条极为普通的城市马路边上,酒店的附近没有什么配套的商业街区,也没有什么值得一逛的所在。我们在街上逛了不大一会儿,发现除了分布在山岗上的那些闪闪烁烁的城市灯光,就是一些阿拉伯人驾驶着车子在我们的身边来来又去去,车速都很快。
作者:胡宝星
中国的星级酒店都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兴建的,一个比一个现代派,国外的一般都是“老字号”的大酒店,不论是在软件上还是在硬件上比起中国来都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出国之前必须要搞清楚了,国外的四星级和五星级酒店,其实并不那么高档。
Petra Sella Hotel是佩特拉的四星级酒店,尽管有些让人看不上眼,但是服务质量还是蛮不错的,特别是酒店里的wifi信号很给力。我们这辆豪华旅游大巴坐上去确实是很舒服,旅游途中一点儿也不感觉到累,但是因为没有车载wif,用的是人家约旦导游翻译于舟个人的一个小小的车载wif,信号弱登录不上几部手机,直接影响了我们与国内亲朋好友们的微信分享。
在奢侈的房间里休息了片刻,我们走进了这家“四星级酒店”的餐厅,这也是我们在阿拉伯国家的第一个夜晚,吃的也是第一顿阿拉伯晚餐。
本来,我们也没打算能吃饱肚子,因为领队孟伟向我们“透露”了不可靠的消息,他说阿拉伯的饭菜咱们吃不来,最好还是从国内带点吃的,别到时候饿着。孟领队的话,我们自然要听的,所以我们一致认为阿拉伯饭菜不可口,到时候肯定吃不惯。
尽管中午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在杰拉什的阿勒提姆斯阿拉伯饭店尝到了阿拉伯饭菜的美味,但那毕竟只是一顿饭的体验,心里并没有多大的谱。
阿拉伯人的拉腳馬車 |
我曾经在以色列生活了一年半,我对以色列人的饭菜以及阿拉伯人的饭菜也都不熟悉,因为我们自己有厨师,很少去下馆子吃以色列的饭菜,阿拉伯人的饭菜就更没有机会去“尝试”了。所以,我竟然也听信了孟伟这哥儿们的“忠告”,糊里糊涂地随身带来了不少的烤面包干之类的食品。
可是当我们走进Petra Sella Hotel的餐厅,眼前就豁然一亮,哇!花花绿绿的阿拉伯“料理”简直把我们的眼睛晃花了,我们都不知道先从哪儿下手了。这里的阿拉伯饭菜不但花样多,吃起来也是蛮可口的,除了某些个不喜欢的 “特色菜”之外,我们基本上都是大快朵颐,吃个痛快。
我们这才知道,其实人家阿拉伯的饭菜还是相当不错的。
吃过了晚饭,我们几位老同学结伴走出了Petra Sella Hotel,来到了已经没有了多少行人的大街上。Petra Sella Hotel酒店坐落在佩特拉城内一条极为普通的城市马路边上,酒店的附近没有什么配套的商业街区,也没有什么值得一逛的所在。我们在街上逛了不大一会儿,发现除了分布在山岗上的那些闪闪烁烁的城市灯光,就是一些阿拉伯人驾驶着车子在我们的身边来来又去去,车速都很快。
作者:胡宝星
2018/5/20
重返以色列(24)行进在古老的中东大地上
我们离开了杰拉什古城,乘坐着约旦旅行社提供的豪华旅游大巴穿越过杰拉什新城前往我们下一个目的地佩特拉。我们的司机是一位约旦人,虽然我们只接触了一天的时间我就已经和他混熟了。他告诉我说,他的名字叫巴萨姆,家住在马达巴。
马达巴城也是我们即将去往的旅游景点,那是约旦的一座著名旅游城市,作为目前世界上马赛克镶嵌制品种类最多的一座城市,马达巴在国际上享有“马赛克城”的美誉。
同样都是阿拉伯人,约旦人却与其他兄弟国家与地区的阿拉伯人的性情不太一样,因为约旦人的性情很温和,为人很有礼貌,即便是生活不很富裕,他们也不卑不亢,偷摸抢拐之类的事情很少有人去做,这比起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要好得多。
我们的司机巴萨姆就是一位很憨厚的约旦人,他和以色列那边的司机Jamal差不多,与我们的接触中从来不多说一句话,也从来不耍脾气,这不像某些国内旅行社的某些旅游大巴司机那样,对游客动不动就咋咋呼呼、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约旦人的月均收入平均是1000美元,在富裕的阿拉伯世界是属于没钱的人,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却很充实,尽管他们的国家不怎么富裕,但是约旦人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毕业,都是由国家来出钱,约旦人看病就医的时候也是由国家来掏钱。
国家对自己都这样了,老百姓肯定是很知足的,所以在整个中东地区的几十个阿拉伯国家中,约旦人的幸福指数排在第六位。约旦的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是一位非常亲民的国王,在老百姓的心中威望很高。在接任了父亲侯赛因国王的王位之后,阿卜杜拉二世一直兢兢业业为自己的百姓谋幸福,让自己的百姓能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过上好日子。
我们的旅游大巴加快速度朝着佩特拉疾驶而去,因为从杰拉什到佩特拉的路程很远,于舟说这段路程大约要跑四个半小时的时间。在去往佩特拉的路上,俞舟苏哈夫妻俩轮流向我们介绍佩特拉,也向我们介绍了不在这次行程计划中的约旦首都安曼。
俞舟告诉我们说,安曼是一座历史非常悠久的著名中东古城,考古学家们已经在安曼发掘出来很多远古遗迹,很多都是公元前3000年到4000年的一些罕见遗迹,也就是说,那些历史遗迹离现在已经有5000-6000年左右的时间了。
在3000多年以前,安曼就开始形成了城市的雏形,这座城市的开拓者是一些信奉古埃及太阳女神的阿蒙人,他们在这里建立起了这座城市,把城市的名字称作“阿蒙”,因为古埃及的太阳女神也叫阿蒙神。后来,阿蒙就成了这个小王国的首都。
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倚强凌弱的历史,作为一个小小的国家,也没有多少人口,所以阿蒙自然也经常遭到外来的侵略。这里先后被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和希腊人占领,后来又被罗马人统治。
那还是在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也就是代表了整个希腊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他率兵占领了阿蒙这个地方。亚历山大大帝手下有一位叫费拉德尔修斯的将军,他把自己的军队驻扎在这里,希腊人扩建了这座小城城,并把这座城市命名为:费拉德尔菲亚。这名字源于古埃及托勒密二世的名字。
后来,罗马人战胜了希腊人,他们开始统治这座城市,他们把这座城市叫做安曼。罗马帝国强盛了200多年,所以他们也统治了安曼200多年。
说起罗马帝国的强盛,有必要在这里介绍一下。罗马帝国本身的军队不可能雄霸世界长达200多年,但是罗马人的统治手段很高明,罗马军队每当征服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之后,并不像亚述人那样把俘虏给钉到木桩上,让尖利的木桩穿透俘虏的身体,痛苦地死去。罗马人是让俘虏们继续为他们卖命,而且给予他们很多非常“优惠的政策”。
这其中的一项优惠政策就是,只要是为罗马帝国打仗的人,都可以享受到与罗马人同等的待遇,等到他们到了不能随军打仗的年纪,就可以生活在专门为“退伍军人”建立的一些城市里,过着和罗马人一样的生活,享受罗马公民同等的特权。
要知道罗马帝国并不是昙花一现的帝国,而是强盛到了几乎雄霸整个世界的世界之王,并长达200多年之久,作为那些战败者的俘虏们,如果能够拥有与罗马人同样权利的生活,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
既然罗马帝国给出了这么多的优惠政策,那些加入了罗马军队的战俘们那可是豁出去了,每个人都是拼了命地去打仗的,而且是士气高涨所向披靡。
这样一来,罗马帝国自然也就非常强大了,罗马军队所到之地几乎不打败仗,所以整个地中海沿岸,包括地中海沿岸的纵深地区,都成了罗马帝国的地盘。罗马帝国不但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就连非洲和亚洲的很多国家都成了罗马帝国的手下败将。
罗马人称雄200年之后,却因为内部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拆台,最终分裂成了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两个国家。分裂之后的两个国家依然还是互相拆台,最后被起义军战败了西罗马,西罗马帝国首先灭亡了。
东罗马帝国依然强盛着,他们想重新雄霸世界。当然,东罗马帝国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可能,但是一场横扫整个欧洲的瘟疫降临了,死了无数的人,能打仗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很多人都被瘟疫夺去了生命。这场瘟疫一直持续了50多年。
这是天意!东罗马帝国复兴的愿望付之东流了,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随着强国的兴起,东罗马帝国也消失在了这个倚强凌弱的历史长河里了。
在罗马人统治时期,安曼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大规模的城市,因为罗马人在这里大兴土木,就像在杰拉什那样,罗马人在安曼也建起了教堂、水塘、浴池、斗兽场、露天圆形剧场、这个神庙那个神庙的,把整座安曼城建设成了一座恢宏的罗马之城。
罗马人消失了。阿拉伯人又来了。在公元635年的那一年,阿拉伯人占领了安曼。阿拉伯人的到来,同时也带来了伊斯兰教。阿拉伯人在安曼建起了很多穆斯林清真寺,安曼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阿拉伯城市了。因为阿蒙人本身也是阿拉伯人的一个分支,所以他们很快就融入到阿拉伯世界里头去了。
公元7世纪后,阿拉伯帝国开始衰落了,随着阿拉伯帝国的衰落,安曼的地位也趋于衰落,慢慢地、慢慢地,安曼就成了远离世界目光的遥远地方。
哈希姆王朝统治约旦之后,安曼又复兴了。现在的约旦首都安曼划分为旧城和新城两个部分,旧城区既充满着浓厚的阿拉伯风土气息,又可以看到很多罗马帝国时代的遗迹。为了融入进当今全球性的旅游大潮里,约旦政府在旅游方面也是动了大手笔的,因为谁都知道旅游业是淘金最简便的一项揽财手段,所以他们将安曼旧城开发出来,作为重点旅游项目。
安曼新城,则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代表着整个哈希姆王朝在约旦王国的王朝荣耀。作为中东亚热地区的一座城市,安曼的气候却是非常宜人的,既有着景色秀丽的山,也有着几千年风风雨雨的历史景观,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旅游化城市。
安曼的地理位置也是很独特的,她坐落在阿吉伦山地的东侧,安曼的涸河流经这儿。安曼这座城市以前是建造在7座小山岗上,所以被叫做七山之城。
安曼的城市建设发展也是比较快的,从以前的7座山头已经扩展到现在的14个山头。安曼城市的布局是随着山势的起伏而形成的,街道两边式样各异的楼房从山下到山上整齐地排列着,在整个中东地区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我们的旅游大巴靠近了安曼,但是我们却不能深入到这座历史名城里去,因为我们的旅游项目里没有安曼之行的安排。我们只是沿着公路驶进了安曼城,在城市中间穿行着,并没有停留住我们的车轮。
随着我们的旅游大巴在安曼城里穿越着,俞舟对我们介绍说,约旦这座城市也算是蛮大的,我们现在行走的路线是属于安曼城的外围,相当于北京的六环。我们都深信俞舟打的比方是准确的,因为他既是北京人,也是半个约旦人,他的家就在安曼,他的话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俞舟在约旦已经打拼了26年,在这个中东阿拉伯国家已经创下了不少的家业,他不但有了4个混血儿子,还拥有一家四星级酒店、几家超市、一家旅行社,所以他对安曼也是相当熟悉。
我们穿越过了安曼城,继续着我们奔赴佩特拉的路,我们已经都感觉很累了,尤其是坐了那么久的车,都很疲惫了。俞舟说,在前方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镇,我们可以在那里休整一下,正好那里有一个珠宝店,大家可以进去看看,欣赏一下阿拉伯的珠宝店是怎么个样子。
俞舟说的那个小镇很快就到了。我们的旅游大巴停在了一家外表门面看上去很普通的珠宝店门前的停车场上。我们下了车,伸展了一下有些麻木了的腿脚,跟在俞舟的后面走进了这家珠宝店。
刚一迈入这家珠宝店的门,我们的目光就被吸引住了,整个珠宝店里面是浓浓的阿拉伯风味,诺大的一个商店里面满满的都是阿拉伯珠宝。
我们问俞舟:这些珠宝都是真的吗?怎么这么多啊?
俞舟回答说:这家珠宝店的老板是盗墓世家,里面的珠宝全是真货!
我的天哪!盗墓者!原来盗墓者这么富有啊?怪不得从古到今就没有绝了盗墓这个行当呢!
我们在珠宝店里面转了个遍,我们欣赏着每个货架上都摆满了的那些金的银的真家伙,我们见识了什么叫真正的阿拉伯珠宝,那可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稀奇珍宝啊!
我的同学中有“大款”,对珠宝也是有一些研究,从他们的嘴里我知道其实这家珠宝店的珠宝价格都不是很贵,比国内市场上的同类价格便宜不少。我心想,国内的那些珠宝商怎么这么心黑?你看人家约旦的珠宝商,卖的不止是真货,价格也是很公道的。
不过又一想,毕竟这家老板是盗墓者传人,总给人一种财宝来路不正的印象。但是他那位美丽动人的老板娘倒很养眼,我恍惚着,心里在想:她怎么这么漂亮?难道是天方夜谭里的阿拉伯女子,从那遥远的过去穿越到了现在?
该看的都看了,我们中的谁也没买东西。尽管我们没买人家的金和银,但人家丝毫也没有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态度依然很热情,搞得我们不好意思在里面继续go window shopping了,我们扯身走出了珠宝店。
我们继续朝着佩特拉前进。我们经过的路依然很漫长。我们的道路左侧远方是一片荒寂的连绵旷野。俞舟告诉我们说,那片旷野就是当年以色列人的先知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之后转来转去的路。
根据《圣经》记载,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从西奈山走到加低斯巴尼亚之后,突然又转弯往旷野里走了,没有走进上帝耶和华赐给他们的应许之地。其实从西奈山徒步走到加低斯巴尼亚只需要11天的时间就够了。只要进入加低斯巴尼亚,以色列人就可以吃到奶与蜜了,他们的美好生活就正式开始了。
加低斯巴尼亚是过了南地沙漠,也就是今天的内盖夫沙漠之后的第一个绿洲,也是从南而来进入以色列的第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也是迦南地的入口。走进了这个入口,就是走进了应许之地,走进了流着奶与蜜的迦南美地,但是以色列却与之擦肩而过,远离了迦南美地,漂泊而去了。
以色列人又整整转悠了40年,当年的那些以色列人都死掉了,他们与应许之地失之交臂,一生中从来也没有踏进过自己的祖国土地半步,在家门口徘徊了40年的时间,时间被他们浪费掉了。
以色列人之所以不敢进入应许之地,是因为他们怕那里的迦南人,怕打不过人家,他们扭头转了个弯,绕到旷野里去了,一直在周边的旷野里生活着。
人生,有些机会一旦错过了,那以后就再也遇不到。有些机会只有一次,如果不把握好,那就彻底无缘了。以色列人的这场悲剧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因为他们错过了机会,这个机会从此就再也没有降临到他们的头上,直到他们都倒毙在迦南地外围的旷野里。
当时,摩西带领着以色列人在摩押地,今天的约旦境内,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的不远处的那片旷野里转来转去40年,却一直进不去迦南地。因为上帝说,那些以色列人不信他的话,不敢进去,那就不让他们进去了!等新一代的以色列人成长起来之后,才能进去。
在旷野里转悠了40年,那是过得什么日子啊?首先就是没有粮食,但是上帝从天上降下吗哪,让他们有了食粮。旷野里也没有水,上帝给了摩西一根神杖,可以让石头流出水来。摩西照着做了,所以以色列人可以喝到水了。
很快,天黑下来了。终于,我们抵达了佩特拉。我们进入佩特拉城之后不大一会儿,在经过路边一座小屋的时候,于舟告诉我们说,那小屋里有一块巨石,那块巨石就是当年摩西击打出水的石头。
我下了车,走近了那座小屋,站在了门口。我看到小屋子里面真的有一块巨石,旁边还有一个水池,俞舟说那就是摩西击打出来的水,流进了这个池子,现在的佩特拉人每天都来饮用这些水。
这块石头,被叫做“摩西石”。这个水泉,被叫做“摩西泉”。
看着这块摩西石,我想到了摩西。我对摩西五经很有研究,我知道就是因为这块石头,摩西没有了进入迦南地的资格,因为那天他被自己的百姓惹怒了,就用神杖使劲击打石头。尽管水流出来了,但是上帝也愤怒了,因为他没让摩西用神杖去击打石头。
就因为这次鲁莽的行为,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后果,带领着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又带领着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了40年的伟大先知摩西,在进入应许之地之前,被上帝拦在了迦南地的门口,并告诉他只有7天的生命,让他赶紧向以色列人再次颁布律法。
摩西照做了,因为他知道上帝的话是不能违抗的,他也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摩西走到了尼波山的山顶上,遥望着约旦河的对岸,那里就是上帝赐给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是流奶与蜜的迦南美地,但是他不可能踏入自己盼望了一生的那片土地,只能远远地望着、望着……。
时间不多了,面对新一代的以色列人,摩西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只剩下最后7天了,他必须把全部的律法重新复述一遍。
在生命最后的7天里,摩西向他的百姓做了三次演讲,他向自己的同胞重新颁布了上帝的律法,这就是《申命记》中的内容。摩西死后,以色列人进入了应许之地,后人将摩西的演讲初稿整理了出来,形成了《摩西五经》中的最后一卷经书,就是《申命记》。
我们离开了这间摩西小屋,我们的旅游大巴在黑夜中驶入了约旦历史名城佩特拉的深处。我们住进了四星级的酒店Petra Sella Hotel,住进了这座有着3000年历史的中东名城。
作者:胡寶星
马达巴城也是我们即将去往的旅游景点,那是约旦的一座著名旅游城市,作为目前世界上马赛克镶嵌制品种类最多的一座城市,马达巴在国际上享有“马赛克城”的美誉。
同样都是阿拉伯人,约旦人却与其他兄弟国家与地区的阿拉伯人的性情不太一样,因为约旦人的性情很温和,为人很有礼貌,即便是生活不很富裕,他们也不卑不亢,偷摸抢拐之类的事情很少有人去做,这比起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要好得多。
我们的司机巴萨姆就是一位很憨厚的约旦人,他和以色列那边的司机Jamal差不多,与我们的接触中从来不多说一句话,也从来不耍脾气,这不像某些国内旅行社的某些旅游大巴司机那样,对游客动不动就咋咋呼呼、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约旦人的月均收入平均是1000美元,在富裕的阿拉伯世界是属于没钱的人,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却很充实,尽管他们的国家不怎么富裕,但是约旦人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毕业,都是由国家来出钱,约旦人看病就医的时候也是由国家来掏钱。
国家对自己都这样了,老百姓肯定是很知足的,所以在整个中东地区的几十个阿拉伯国家中,约旦人的幸福指数排在第六位。约旦的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是一位非常亲民的国王,在老百姓的心中威望很高。在接任了父亲侯赛因国王的王位之后,阿卜杜拉二世一直兢兢业业为自己的百姓谋幸福,让自己的百姓能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过上好日子。
我们的旅游大巴加快速度朝着佩特拉疾驶而去,因为从杰拉什到佩特拉的路程很远,于舟说这段路程大约要跑四个半小时的时间。在去往佩特拉的路上,俞舟苏哈夫妻俩轮流向我们介绍佩特拉,也向我们介绍了不在这次行程计划中的约旦首都安曼。
安曼的民居 |
俞舟告诉我们说,安曼是一座历史非常悠久的著名中东古城,考古学家们已经在安曼发掘出来很多远古遗迹,很多都是公元前3000年到4000年的一些罕见遗迹,也就是说,那些历史遗迹离现在已经有5000-6000年左右的时间了。
在3000多年以前,安曼就开始形成了城市的雏形,这座城市的开拓者是一些信奉古埃及太阳女神的阿蒙人,他们在这里建立起了这座城市,把城市的名字称作“阿蒙”,因为古埃及的太阳女神也叫阿蒙神。后来,阿蒙就成了这个小王国的首都。
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倚强凌弱的历史,作为一个小小的国家,也没有多少人口,所以阿蒙自然也经常遭到外来的侵略。这里先后被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和希腊人占领,后来又被罗马人统治。
那还是在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也就是代表了整个希腊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他率兵占领了阿蒙这个地方。亚历山大大帝手下有一位叫费拉德尔修斯的将军,他把自己的军队驻扎在这里,希腊人扩建了这座小城城,并把这座城市命名为:费拉德尔菲亚。这名字源于古埃及托勒密二世的名字。
后来,罗马人战胜了希腊人,他们开始统治这座城市,他们把这座城市叫做安曼。罗马帝国强盛了200多年,所以他们也统治了安曼200多年。
说起罗马帝国的强盛,有必要在这里介绍一下。罗马帝国本身的军队不可能雄霸世界长达200多年,但是罗马人的统治手段很高明,罗马军队每当征服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之后,并不像亚述人那样把俘虏给钉到木桩上,让尖利的木桩穿透俘虏的身体,痛苦地死去。罗马人是让俘虏们继续为他们卖命,而且给予他们很多非常“优惠的政策”。
这其中的一项优惠政策就是,只要是为罗马帝国打仗的人,都可以享受到与罗马人同等的待遇,等到他们到了不能随军打仗的年纪,就可以生活在专门为“退伍军人”建立的一些城市里,过着和罗马人一样的生活,享受罗马公民同等的特权。
要知道罗马帝国并不是昙花一现的帝国,而是强盛到了几乎雄霸整个世界的世界之王,并长达200多年之久,作为那些战败者的俘虏们,如果能够拥有与罗马人同样权利的生活,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
既然罗马帝国给出了这么多的优惠政策,那些加入了罗马军队的战俘们那可是豁出去了,每个人都是拼了命地去打仗的,而且是士气高涨所向披靡。
这样一来,罗马帝国自然也就非常强大了,罗马军队所到之地几乎不打败仗,所以整个地中海沿岸,包括地中海沿岸的纵深地区,都成了罗马帝国的地盘。罗马帝国不但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就连非洲和亚洲的很多国家都成了罗马帝国的手下败将。
罗马人称雄200年之后,却因为内部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拆台,最终分裂成了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两个国家。分裂之后的两个国家依然还是互相拆台,最后被起义军战败了西罗马,西罗马帝国首先灭亡了。
东罗马帝国依然强盛着,他们想重新雄霸世界。当然,东罗马帝国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可能,但是一场横扫整个欧洲的瘟疫降临了,死了无数的人,能打仗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很多人都被瘟疫夺去了生命。这场瘟疫一直持续了50多年。
这是天意!东罗马帝国复兴的愿望付之东流了,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随着强国的兴起,东罗马帝国也消失在了这个倚强凌弱的历史长河里了。
在罗马人统治时期,安曼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大规模的城市,因为罗马人在这里大兴土木,就像在杰拉什那样,罗马人在安曼也建起了教堂、水塘、浴池、斗兽场、露天圆形剧场、这个神庙那个神庙的,把整座安曼城建设成了一座恢宏的罗马之城。
罗马人消失了。阿拉伯人又来了。在公元635年的那一年,阿拉伯人占领了安曼。阿拉伯人的到来,同时也带来了伊斯兰教。阿拉伯人在安曼建起了很多穆斯林清真寺,安曼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阿拉伯城市了。因为阿蒙人本身也是阿拉伯人的一个分支,所以他们很快就融入到阿拉伯世界里头去了。
公元7世纪后,阿拉伯帝国开始衰落了,随着阿拉伯帝国的衰落,安曼的地位也趋于衰落,慢慢地、慢慢地,安曼就成了远离世界目光的遥远地方。
哈希姆王朝统治约旦之后,安曼又复兴了。现在的约旦首都安曼划分为旧城和新城两个部分,旧城区既充满着浓厚的阿拉伯风土气息,又可以看到很多罗马帝国时代的遗迹。为了融入进当今全球性的旅游大潮里,约旦政府在旅游方面也是动了大手笔的,因为谁都知道旅游业是淘金最简便的一项揽财手段,所以他们将安曼旧城开发出来,作为重点旅游项目。
安曼新城,则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代表着整个哈希姆王朝在约旦王国的王朝荣耀。作为中东亚热地区的一座城市,安曼的气候却是非常宜人的,既有着景色秀丽的山,也有着几千年风风雨雨的历史景观,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旅游化城市。
安曼的地理位置也是很独特的,她坐落在阿吉伦山地的东侧,安曼的涸河流经这儿。安曼这座城市以前是建造在7座小山岗上,所以被叫做七山之城。
安曼的城市建设发展也是比较快的,从以前的7座山头已经扩展到现在的14个山头。安曼城市的布局是随着山势的起伏而形成的,街道两边式样各异的楼房从山下到山上整齐地排列着,在整个中东地区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我们的旅游大巴靠近了安曼,但是我们却不能深入到这座历史名城里去,因为我们的旅游项目里没有安曼之行的安排。我们只是沿着公路驶进了安曼城,在城市中间穿行着,并没有停留住我们的车轮。
随着我们的旅游大巴在安曼城里穿越着,俞舟对我们介绍说,约旦这座城市也算是蛮大的,我们现在行走的路线是属于安曼城的外围,相当于北京的六环。我们都深信俞舟打的比方是准确的,因为他既是北京人,也是半个约旦人,他的家就在安曼,他的话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俞舟在约旦已经打拼了26年,在这个中东阿拉伯国家已经创下了不少的家业,他不但有了4个混血儿子,还拥有一家四星级酒店、几家超市、一家旅行社,所以他对安曼也是相当熟悉。
我们穿越过了安曼城,继续着我们奔赴佩特拉的路,我们已经都感觉很累了,尤其是坐了那么久的车,都很疲惫了。俞舟说,在前方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镇,我们可以在那里休整一下,正好那里有一个珠宝店,大家可以进去看看,欣赏一下阿拉伯的珠宝店是怎么个样子。
俞舟说的那个小镇很快就到了。我们的旅游大巴停在了一家外表门面看上去很普通的珠宝店门前的停车场上。我们下了车,伸展了一下有些麻木了的腿脚,跟在俞舟的后面走进了这家珠宝店。
刚一迈入这家珠宝店的门,我们的目光就被吸引住了,整个珠宝店里面是浓浓的阿拉伯风味,诺大的一个商店里面满满的都是阿拉伯珠宝。
我们问俞舟:这些珠宝都是真的吗?怎么这么多啊?
俞舟回答说:这家珠宝店的老板是盗墓世家,里面的珠宝全是真货!
我的天哪!盗墓者!原来盗墓者这么富有啊?怪不得从古到今就没有绝了盗墓这个行当呢!
我们在珠宝店里面转了个遍,我们欣赏着每个货架上都摆满了的那些金的银的真家伙,我们见识了什么叫真正的阿拉伯珠宝,那可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稀奇珍宝啊!
我的同学中有“大款”,对珠宝也是有一些研究,从他们的嘴里我知道其实这家珠宝店的珠宝价格都不是很贵,比国内市场上的同类价格便宜不少。我心想,国内的那些珠宝商怎么这么心黑?你看人家约旦的珠宝商,卖的不止是真货,价格也是很公道的。
不过又一想,毕竟这家老板是盗墓者传人,总给人一种财宝来路不正的印象。但是他那位美丽动人的老板娘倒很养眼,我恍惚着,心里在想:她怎么这么漂亮?难道是天方夜谭里的阿拉伯女子,从那遥远的过去穿越到了现在?
该看的都看了,我们中的谁也没买东西。尽管我们没买人家的金和银,但人家丝毫也没有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态度依然很热情,搞得我们不好意思在里面继续go window shopping了,我们扯身走出了珠宝店。
我们继续朝着佩特拉前进。我们经过的路依然很漫长。我们的道路左侧远方是一片荒寂的连绵旷野。俞舟告诉我们说,那片旷野就是当年以色列人的先知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之后转来转去的路。
根据《圣经》记载,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从西奈山走到加低斯巴尼亚之后,突然又转弯往旷野里走了,没有走进上帝耶和华赐给他们的应许之地。其实从西奈山徒步走到加低斯巴尼亚只需要11天的时间就够了。只要进入加低斯巴尼亚,以色列人就可以吃到奶与蜜了,他们的美好生活就正式开始了。
加低斯巴尼亚是过了南地沙漠,也就是今天的内盖夫沙漠之后的第一个绿洲,也是从南而来进入以色列的第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也是迦南地的入口。走进了这个入口,就是走进了应许之地,走进了流着奶与蜜的迦南美地,但是以色列却与之擦肩而过,远离了迦南美地,漂泊而去了。
以色列人又整整转悠了40年,当年的那些以色列人都死掉了,他们与应许之地失之交臂,一生中从来也没有踏进过自己的祖国土地半步,在家门口徘徊了40年的时间,时间被他们浪费掉了。
以色列人之所以不敢进入应许之地,是因为他们怕那里的迦南人,怕打不过人家,他们扭头转了个弯,绕到旷野里去了,一直在周边的旷野里生活着。
人生,有些机会一旦错过了,那以后就再也遇不到。有些机会只有一次,如果不把握好,那就彻底无缘了。以色列人的这场悲剧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因为他们错过了机会,这个机会从此就再也没有降临到他们的头上,直到他们都倒毙在迦南地外围的旷野里。
当时,摩西带领着以色列人在摩押地,今天的约旦境内,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的不远处的那片旷野里转来转去40年,却一直进不去迦南地。因为上帝说,那些以色列人不信他的话,不敢进去,那就不让他们进去了!等新一代的以色列人成长起来之后,才能进去。
在旷野里转悠了40年,那是过得什么日子啊?首先就是没有粮食,但是上帝从天上降下吗哪,让他们有了食粮。旷野里也没有水,上帝给了摩西一根神杖,可以让石头流出水来。摩西照着做了,所以以色列人可以喝到水了。
很快,天黑下来了。终于,我们抵达了佩特拉。我们进入佩特拉城之后不大一会儿,在经过路边一座小屋的时候,于舟告诉我们说,那小屋里有一块巨石,那块巨石就是当年摩西击打出水的石头。
我下了车,走近了那座小屋,站在了门口。我看到小屋子里面真的有一块巨石,旁边还有一个水池,俞舟说那就是摩西击打出来的水,流进了这个池子,现在的佩特拉人每天都来饮用这些水。
这块石头,被叫做“摩西石”。这个水泉,被叫做“摩西泉”。
看着这块摩西石,我想到了摩西。我对摩西五经很有研究,我知道就是因为这块石头,摩西没有了进入迦南地的资格,因为那天他被自己的百姓惹怒了,就用神杖使劲击打石头。尽管水流出来了,但是上帝也愤怒了,因为他没让摩西用神杖去击打石头。
就因为这次鲁莽的行为,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后果,带领着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又带领着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了40年的伟大先知摩西,在进入应许之地之前,被上帝拦在了迦南地的门口,并告诉他只有7天的生命,让他赶紧向以色列人再次颁布律法。
摩西照做了,因为他知道上帝的话是不能违抗的,他也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摩西走到了尼波山的山顶上,遥望着约旦河的对岸,那里就是上帝赐给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是流奶与蜜的迦南美地,但是他不可能踏入自己盼望了一生的那片土地,只能远远地望着、望着……。
时间不多了,面对新一代的以色列人,摩西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只剩下最后7天了,他必须把全部的律法重新复述一遍。
在生命最后的7天里,摩西向他的百姓做了三次演讲,他向自己的同胞重新颁布了上帝的律法,这就是《申命记》中的内容。摩西死后,以色列人进入了应许之地,后人将摩西的演讲初稿整理了出来,形成了《摩西五经》中的最后一卷经书,就是《申命记》。
我们离开了这间摩西小屋,我们的旅游大巴在黑夜中驶入了约旦历史名城佩特拉的深处。我们住进了四星级的酒店Petra Sella Hotel,住进了这座有着3000年历史的中东名城。
作者:胡寶星
2018/5/19
2018/5/18
重返以色列(22)离境)走在了“千柱之城”
我们走进了位于杰拉什古城中心的椭圆形中心广场,走进了现存于世的古罗马古迹中保存最完好的这个圆柱广场。杰拉什的这个椭圆形中心广场是一个由56根巨大的石柱围起来的椭圆形露天广场,那些巨石石柱犹如琴弦一般整整齐齐地矗立在那儿,环抱着这座古城当年的城市中心广场。
整个广场的长度大约有90米、宽度大约有80米,地面是由同心圆方式排列的石板铺成的,那些石板路面经历了近两千年的风风雨雨,已经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了,我走在那高低不平的石头路面上,生怕一不留神会扭伤了脚踝。
围绕着广场的这些竖琴琴弦一般的巨石石柱,它们的直径看上去大约有1米的样子,高度估计有6米的样子,而且我发现这里的每根石柱并不是一根根单一的柱子,每一根柱子都是由三节或四节大石柱互相榫接而成,也就是说,这些巨石石柱其实都是分为上中下均匀的三段或四段。
经过近两千年的风风雨雨,经过那次大地震的强烈震撼,有些石柱之间的榫接已经错位了,看上去随时会掉下来的样子,可是尽管已经这样子了,这些石柱在那里屹立着也接近一千好几百年了,并没有想倒塌下来的意思。
我沿着石板路慢慢走近了那些石柱,我抚摸着这些有着久远历史的巨石石柱,我也看到了那些已经错位的榫接石柱,它们就像是青岛崂山进山路上那些高悬在头顶上的山顶巨石一样,每当人们路过的时候,都怕那大石头会掉下来砸到自己的头上。可是许多许多年过去了,那些大石头依然还是高悬在半空中,并没有掉下来砸着哪个人。
广场的中央有一个圆形柱子,底座是正方形的,圆柱的顶部有一个正方形的高台。俞舟告诉我们说,那根柱子顶上的平台上曾经安放着一座雕像,在大地震的那一年,那雕像掉下来摔碎了,从那以后那里就是空荡荡的了。后来,杰拉什每年七月份都要举办一次杰拉什文化节,那个石柱就成了燃放烟火的一个小平台了。
俞舟还说,在椭圆形广场的中央以前有2个祭坛、还有一个喷泉,这也是罗马建筑的一个特色,也是因为那次大地震,那两个祭坛和广场喷泉都已经彻底毁坏了。
我们在这个广场里慢慢逛着,我仔细研究着这个椭圆形的古罗马广场,从其结构和外观上来看,眼前的椭圆形广场与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广场有一脉相承之工,但从整个规模和布局上来看,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似乎稍稍逊色于眼前的这个杰拉什椭圆形广场那么一点点。
我注意到,在这个椭圆形广场的东侧偏北方向,也就是那56根石柱的中间部分,延伸出去一条大道,这条大道也是两侧环绕着和广场上一样的圆形石柱。
俞舟告诉我们说,这就是著名的列柱大街。
约旦被近代历史学家称之为“世界历史博物馆”。杰拉什古城遗址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是整个约旦国除了佩特拉之外最受欢迎的旅游观光景点,同时,杰拉什还有着“千柱之城”的美誉。
杰拉什的“千柱之城”这一美誉的由来,当然是因为有了椭圆形广场的那一圈竖琴般的巨石石柱,还有与其一样一样的列柱大街两旁矗立着的那些千年不倒的巨石石柱。
我远远望去,看到这条列柱大街大约有近千米距离的样子,往西北方向一直通到杰拉什古城的北门,这条列柱大街上铺的石块都是当年初建的时候铺上的,已经有接近两千年的历史了,从上面可以看出马车经过时留下的碾辙。
俞舟告诉我们说,在这条列柱大街的道路中段有一个水神殿,这是一组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建筑群,墙面上的七个出水口和中央的喷水池及下方街道的排水沟构成了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统,它是杰拉什城内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建于公元二世纪末期。
水神殿那个位置在古罗马时期曾经有一处喷泉,那也是杰拉什古城中最主要的一处喷泉。当年的杰拉什不像现在这样缺水,那时候的水源应该还是蛮够用的,那时的喷泉还能喷出水来的,显然不像现在这样严重缺水。
如果杰拉什当年真要是缺水的话,罗马人也不会在这里兴建这样一座气势恢宏的罗马城,哈德良皇帝更不会让他们罗马人在杰拉什这里建一座罗马外的罗马城。
当时的杰拉什可不像现在这样没什么太大的名气,当年的杰拉什是一座知名度非常高的城市,被誉为中东四大名城之一。
俞舟告诉我们说,这条列柱大街的道路两侧分布着当年的商铺、澡堂和温泉的遗址,如果拿到现在来看,这应该是一条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因为这条街上曾经遍布着商号和店铺,还有洗澡和泡温泉的地方,即便是在古罗马时期这也应该算是一条商业街吧。
我向列柱大街的深处望去,我看到道路的两边罗列着不少的残存大理石柱廊。我往这条列柱大街里走了一小段,恍惚中感觉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正在拽着我一步步走进古罗马的时光隧道。
我赶紧止住了脚步,没有再往前走,因为我怕走进那时光隧道里之后,一时半会儿还回不来,因为那里面的历史遗迹有不少,我们只有1个小时的观光时间,一些主要的景点还没有进去参观,如果我沿着这条列柱大街往里面走去的话,说不定又要与组织失联了。
我停住了脚步,远远地看着这条列柱大街的里面,我看到了里面的浴池废墟。俞舟说里面有两个公共浴池,但是我却只看到一个。我知道罗马人特爱干净,他们从古时候开始就这样,每当他们征服了一个地方,就赶紧把公共浴池先盖起来,为了有个地方洗澡。
我去过以色列北部的凯撒利亚,那是当年的大希律建造的一座美轮美奂的城市,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座世界一流城市了。大希律把凯撒利亚送给了罗马皇帝凯撒,那座城市就叫凯撒利亚,意思就是凯撒之城的意思。
凯撒利亚城里就有一个很大的公共浴池,我去参观过那个遗址,那是专门为住在城里的罗马人洗澡用的。人家罗马人使用的公共浴场不是以前我们的那种大澡堂子,人家的公共浴池是分为很多等级的,虽然是一个公共大澡堂子,但是里面的内部结构却非常高档,非常讲究。
古罗马那年代没有太多的社交场所,也没有太多的娱乐场所,除了剧场就是公共浴池,所以古罗马人就特别看重公共浴池这种地方,当然人家那些公共浴池的建造也是有相当水准的。
罗马人喜欢泡澡,公共浴池对于他们罗马人来说就相当于一个首选的社交场所,他们在洗浴之后就喜欢凑在一起,朋友见面有时候也选择在公共浴池里,人们也会在这里互相交流信息、那些生意人也会在里面洽谈业务,就像现在的咖啡厅或茶馆什么的一样一样的。
从杰拉什的这座浴池废墟的规模、以及废墟的建筑结构来看,这应该是一座相当奢华的公共浴池,应该是杰拉什的罗马贵族们使用的公共浴池,也就是他们这些贵族们的社交场所。
据说那些公共浴池的池边和池底地面上都装饰着色彩艳丽的马赛克镶嵌画,这样一来就装扮得罗马人的这种浴场就显得极为奢华了。
这些公共浴场始建于公元70年左右,而那些马赛克镶嵌画则是公元四世纪的时候,由拜占庭时期才开始流行的,这至少说明杰拉什古城里的这些公共浴池最起码也持续使用了至少两百年。
俞舟告诉我们说,列柱大街那里还有一个月神庙,庙里供奉的是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她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妹妹。这座月神庙的主体结构也是由三截巨石磨成圆柱榫接而成的,月神庙殿前的那些大理石巨柱都很粗,每根的直径有2米,高度20米左右,应该有6层楼那么高。
古罗马时期,如果要进入这座月神殿的话,先要登上那些高高的台阶,这可能也是为了显示出月神的崇高与神圣。这些石柱和基座之间并没有采取固定的措施,却能历经数次地震,尤其是那次强烈的大地震,不但没有倒下,接近两千年以来依然归然不动,可见古罗马的建筑是何等的坚固、何等的坚强。
1985年,杰拉什古罗马遗址建筑群曾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讨论过,打算让这座历史名城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却因为当地政府为了修复古城的建筑,采用了一些“现代粘合剂”,被教科文组织又给否定了。
1992年,杰拉什再次申报申遗,依然被拒绝了。从那以后,杰拉什人就放弃了申遗。
我们离开了椭圆形广场,走在了烈日炎炎下的杰拉什古城里,秋日里的杰拉什依然如酷夏般的炎热,因为整座古城里没有遮阳的地方,游人们全部都暴露在烈日之下,我感觉身上的水分都被蒸发掉了一样。
我们去古罗马剧场那边参观去!俞舟招呼我们说道。
我们往古罗马剧场那里一看,嘿!那里有阴凉地儿。我们疾步向靠近宙斯神庙不远处的那座古罗马剧场走过去。
作者:胡寶星
整个广场的长度大约有90米、宽度大约有80米,地面是由同心圆方式排列的石板铺成的,那些石板路面经历了近两千年的风风雨雨,已经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了,我走在那高低不平的石头路面上,生怕一不留神会扭伤了脚踝。
围绕着广场的这些竖琴琴弦一般的巨石石柱,它们的直径看上去大约有1米的样子,高度估计有6米的样子,而且我发现这里的每根石柱并不是一根根单一的柱子,每一根柱子都是由三节或四节大石柱互相榫接而成,也就是说,这些巨石石柱其实都是分为上中下均匀的三段或四段。
经过近两千年的风风雨雨,经过那次大地震的强烈震撼,有些石柱之间的榫接已经错位了,看上去随时会掉下来的样子,可是尽管已经这样子了,这些石柱在那里屹立着也接近一千好几百年了,并没有想倒塌下来的意思。
我沿着石板路慢慢走近了那些石柱,我抚摸着这些有着久远历史的巨石石柱,我也看到了那些已经错位的榫接石柱,它们就像是青岛崂山进山路上那些高悬在头顶上的山顶巨石一样,每当人们路过的时候,都怕那大石头会掉下来砸到自己的头上。可是许多许多年过去了,那些大石头依然还是高悬在半空中,并没有掉下来砸着哪个人。
广场的中央有一个圆形柱子,底座是正方形的,圆柱的顶部有一个正方形的高台。俞舟告诉我们说,那根柱子顶上的平台上曾经安放着一座雕像,在大地震的那一年,那雕像掉下来摔碎了,从那以后那里就是空荡荡的了。后来,杰拉什每年七月份都要举办一次杰拉什文化节,那个石柱就成了燃放烟火的一个小平台了。
俞舟还说,在椭圆形广场的中央以前有2个祭坛、还有一个喷泉,这也是罗马建筑的一个特色,也是因为那次大地震,那两个祭坛和广场喷泉都已经彻底毁坏了。
我们在这个广场里慢慢逛着,我仔细研究着这个椭圆形的古罗马广场,从其结构和外观上来看,眼前的椭圆形广场与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广场有一脉相承之工,但从整个规模和布局上来看,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似乎稍稍逊色于眼前的这个杰拉什椭圆形广场那么一点点。
我注意到,在这个椭圆形广场的东侧偏北方向,也就是那56根石柱的中间部分,延伸出去一条大道,这条大道也是两侧环绕着和广场上一样的圆形石柱。
俞舟告诉我们说,这就是著名的列柱大街。
约旦被近代历史学家称之为“世界历史博物馆”。杰拉什古城遗址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是整个约旦国除了佩特拉之外最受欢迎的旅游观光景点,同时,杰拉什还有着“千柱之城”的美誉。
杰拉什的“千柱之城”这一美誉的由来,当然是因为有了椭圆形广场的那一圈竖琴般的巨石石柱,还有与其一样一样的列柱大街两旁矗立着的那些千年不倒的巨石石柱。
我远远望去,看到这条列柱大街大约有近千米距离的样子,往西北方向一直通到杰拉什古城的北门,这条列柱大街上铺的石块都是当年初建的时候铺上的,已经有接近两千年的历史了,从上面可以看出马车经过时留下的碾辙。
俞舟告诉我们说,在这条列柱大街的道路中段有一个水神殿,这是一组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建筑群,墙面上的七个出水口和中央的喷水池及下方街道的排水沟构成了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统,它是杰拉什城内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建于公元二世纪末期。
水神殿那个位置在古罗马时期曾经有一处喷泉,那也是杰拉什古城中最主要的一处喷泉。当年的杰拉什不像现在这样缺水,那时候的水源应该还是蛮够用的,那时的喷泉还能喷出水来的,显然不像现在这样严重缺水。
如果杰拉什当年真要是缺水的话,罗马人也不会在这里兴建这样一座气势恢宏的罗马城,哈德良皇帝更不会让他们罗马人在杰拉什这里建一座罗马外的罗马城。
当时的杰拉什可不像现在这样没什么太大的名气,当年的杰拉什是一座知名度非常高的城市,被誉为中东四大名城之一。
俞舟告诉我们说,这条列柱大街的道路两侧分布着当年的商铺、澡堂和温泉的遗址,如果拿到现在来看,这应该是一条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因为这条街上曾经遍布着商号和店铺,还有洗澡和泡温泉的地方,即便是在古罗马时期这也应该算是一条商业街吧。
我向列柱大街的深处望去,我看到道路的两边罗列着不少的残存大理石柱廊。我往这条列柱大街里走了一小段,恍惚中感觉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正在拽着我一步步走进古罗马的时光隧道。
我赶紧止住了脚步,没有再往前走,因为我怕走进那时光隧道里之后,一时半会儿还回不来,因为那里面的历史遗迹有不少,我们只有1个小时的观光时间,一些主要的景点还没有进去参观,如果我沿着这条列柱大街往里面走去的话,说不定又要与组织失联了。
我停住了脚步,远远地看着这条列柱大街的里面,我看到了里面的浴池废墟。俞舟说里面有两个公共浴池,但是我却只看到一个。我知道罗马人特爱干净,他们从古时候开始就这样,每当他们征服了一个地方,就赶紧把公共浴池先盖起来,为了有个地方洗澡。
我去过以色列北部的凯撒利亚,那是当年的大希律建造的一座美轮美奂的城市,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座世界一流城市了。大希律把凯撒利亚送给了罗马皇帝凯撒,那座城市就叫凯撒利亚,意思就是凯撒之城的意思。
凯撒利亚城里就有一个很大的公共浴池,我去参观过那个遗址,那是专门为住在城里的罗马人洗澡用的。人家罗马人使用的公共浴场不是以前我们的那种大澡堂子,人家的公共浴池是分为很多等级的,虽然是一个公共大澡堂子,但是里面的内部结构却非常高档,非常讲究。
古罗马那年代没有太多的社交场所,也没有太多的娱乐场所,除了剧场就是公共浴池,所以古罗马人就特别看重公共浴池这种地方,当然人家那些公共浴池的建造也是有相当水准的。
罗马人喜欢泡澡,公共浴池对于他们罗马人来说就相当于一个首选的社交场所,他们在洗浴之后就喜欢凑在一起,朋友见面有时候也选择在公共浴池里,人们也会在这里互相交流信息、那些生意人也会在里面洽谈业务,就像现在的咖啡厅或茶馆什么的一样一样的。
从杰拉什的这座浴池废墟的规模、以及废墟的建筑结构来看,这应该是一座相当奢华的公共浴池,应该是杰拉什的罗马贵族们使用的公共浴池,也就是他们这些贵族们的社交场所。
据说那些公共浴池的池边和池底地面上都装饰着色彩艳丽的马赛克镶嵌画,这样一来就装扮得罗马人的这种浴场就显得极为奢华了。
这些公共浴场始建于公元70年左右,而那些马赛克镶嵌画则是公元四世纪的时候,由拜占庭时期才开始流行的,这至少说明杰拉什古城里的这些公共浴池最起码也持续使用了至少两百年。
俞舟告诉我们说,列柱大街那里还有一个月神庙,庙里供奉的是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她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妹妹。这座月神庙的主体结构也是由三截巨石磨成圆柱榫接而成的,月神庙殿前的那些大理石巨柱都很粗,每根的直径有2米,高度20米左右,应该有6层楼那么高。
古罗马时期,如果要进入这座月神殿的话,先要登上那些高高的台阶,这可能也是为了显示出月神的崇高与神圣。这些石柱和基座之间并没有采取固定的措施,却能历经数次地震,尤其是那次强烈的大地震,不但没有倒下,接近两千年以来依然归然不动,可见古罗马的建筑是何等的坚固、何等的坚强。
1985年,杰拉什古罗马遗址建筑群曾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讨论过,打算让这座历史名城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却因为当地政府为了修复古城的建筑,采用了一些“现代粘合剂”,被教科文组织又给否定了。
1992年,杰拉什再次申报申遗,依然被拒绝了。从那以后,杰拉什人就放弃了申遗。
我们离开了椭圆形广场,走在了烈日炎炎下的杰拉什古城里,秋日里的杰拉什依然如酷夏般的炎热,因为整座古城里没有遮阳的地方,游人们全部都暴露在烈日之下,我感觉身上的水分都被蒸发掉了一样。
我们去古罗马剧场那边参观去!俞舟招呼我们说道。
我们往古罗马剧场那里一看,嘿!那里有阴凉地儿。我们疾步向靠近宙斯神庙不远处的那座古罗马剧场走过去。
作者:胡寶星
2018/5/17
重返以色列(21)(离境)世界最壮观的古罗马建筑群
我们被拦截下来的这道门是杰拉什古城的南门,这也是参观杰拉什古城的正式入口,也就是检票口。杰拉什古城一共有四座城门,这座门是最正规的一道门。走进这座南门,才算是真正进入杰拉什古城,并不是最外面的那座哈德良凯旋门。
哈德良是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时期的一位皇帝,是罗马帝国最发达和最繁荣时期的第三位皇帝,这座哈德良凯旋门当时是专门为哈德良即将到访杰拉什而建造的,是在杰拉什老城原来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这么一道气势宏伟的凯旋门。
杰拉什古城:宙斯神庙遗址 |
哈德良是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时期的一位皇帝,是罗马帝国最发达和最繁荣时期的第三位皇帝,这座哈德良凯旋门当时是专门为哈德良即将到访杰拉什而建造的,是在杰拉什老城原来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这么一道气势宏伟的凯旋门。
在公元96年至180年期间,正是罗马帝国极为强盛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有五位皇帝是非常有名的,他们被称为“五贤君”,哈德良是其中之一,他对古罗马的官僚制度和法律进行了大张旗鼓的改革。
哈德良被誉为“勇帝”,因为他当属古罗马历史上战功极为卓越的皇帝,他率领罗马军队征服了大半个地球,他把地中海周边甚至更远变成了罗马帝国的殖民地,他把地中海变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海”,他征服了英伦三岛,而且还在英格兰与苏格兰交界的地方修建了一道长城,那道长城被后人称为“哈德良长城”。
哈德良这人学识非常渊博,他才华横溢、他治国有方,他被誉为军事家、政治家、学者。作为一位整天征服别的国家的霸道皇帝,却能够在后人的嘴里赢得这样高的评价,也确实并不多。
哈德良这人也非常喜爱旅游,通过在世界各地辗转征战,他也就走遍了罗马帝国的每一个行省,也就是说,罗马帝国所征服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他哈德良都去走了个遍,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罗马帝国有一个习惯,每当征服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就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省,这样他们管理起来也方便,只要是被征服了的国家,变成了省之后,罗马皇帝再委派一名巡抚,去管理那个“省”。
当时的以色列被罗马人征服了之后,就叫做“犹大省”。为什么不叫“以色列省”而叫“犹大省”,那是因为当时的以色列早就已经分裂成了南边和北边两个国家,南边的叫“犹大国”,只有两个支派的人。北边的还是叫“以色列国”,有十个支派的人。
公元前722年,北边的以色列国被亚述帝国给灭了,那十个支派的人都给掳到亚述帝国去了。亚述人又把以色列国这十个支派的人与被他们征服的那些周边国家的人“拉郎配”,强逼着他们通婚,最后这些人都被同化了,慢慢就找不到了。这就是历史上“消失的十个支派”说法的由来。
公元前586年,也就是又过了133年之后,南边的犹大国也被巴比伦人给灭了。犹大国的那两个支派的人全都给掳到巴比伦去了,巴比伦人把他们叫做犹太人。但是过了70年之后,被掳到巴比伦的犹太人分三批又回来了。
这些犹太人回来的时候,犹大国的国土,再加上以色列国的地盘,统统都叫“犹大省”了,因为那时候的以色列实际上已经亡国了,以色列王国已经没有了,以色列已经不是一个主权国家了,而是一个殖民地了,是占领国的一个省了。
从以色列于1948年5月14日建国时,算起来以色列已经亡国2500年还要多。之所以说以色列亡国两千多年,时间就是从公元前586年犹大国被巴比伦人攻陷,以色列人全部被掳走开始计算的。
尽管以色列后来诞生了耶稣,新约时代开始了,但是那时候的以色列依然是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依然还是叫“犹大省”,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当时的罗马巡抚是本丢.彼拉多,是他把耶稣钉死在了十字架上。
罗马帝国一共有15任皇帝,哈德良是其中之一,而且是非常杰出的一位。作为一名征战一生的军事家,哈德良的生涯里有很多时间是在旅途中,他最终结束了与东方诸国的战争,与强大的帕提亚王国缔结了和约,实现了地区和平。
作为当年罗马帝国的占领地区,杰拉什显然被哈德良看中了,他决定来杰拉什看一看,他要把这里建设成为罗马之外的罗马。也正是因为这位古罗马君王的一双慧眼,杰拉什才会有一段辉煌的岁月。
现在,我们就要走进这座享誉国际的古罗马之外的“古罗马建筑群”,而且是被认为远胜过意大利的古罗马遗迹的一大建筑群。我们要去见识一下古罗马帝国当年那世界之王的阵势,但却被阻挡在了南大门外面。
这道“最正规”的南城门其实既不高大也不宏伟,看上去很普通的样子,但这却是很有讲究的一道门。这座南门看上去好像是一座袖珍版的凯旋门,也是分为中间一道大门,两边各有两道小门。中间的那道大门,也是只有罗马皇帝才可以通行,其他人都走旁边的小门,因为在古罗马时期,进入这座南门的规矩和进入凯旋门的规矩都是一样的。
因为我们没有跟上队伍,所以看门的约旦警察高低不让进去,我们也懒得去解释了,想返回到哈德良凯旋门那里去等我们的队伍参观结束后回来。
我这人旅游时经常会掉队,因为每到一处景点的时候,我都想仔细看个明白、仔细听个明白、再仔细拍个明白。之所以我总是这样磨磨蹭蹭的,是因为我要收集素材,为了我的写作,这样一来我就经常被人给忘了。
这次我和宋新建在杰拉什古城的掉队,也是我中东之旅的其中一个插曲,在后面的旅途中我又有好几次掉队,有时候甚至都不知道我们的人到底去哪儿了。幸亏我对以色列很熟悉,再加上语言无障碍,所以即便是掉了队,我也并不害怕,只是担心耽误了大家的时间。
正在我和宋新建准备往回走的时候,我们的导游翻译俞舟回来找我们了,我们赶紧上前求助。俞舟去与把门的警察解释,他们讲的是约旦语,也就是阿拉伯语,我一点儿也听不懂,但是我从他们的表情上看出来,这两个约旦人显然是不想放我们进去,除非我们重新买门票才可以进去。
一张门票就是8个约旦第纳尔,折合人民币就是七、八十块钱!我和宋新建觉得真没那个必要再去花钱买门票,干脆不进去了就是了。
我走上前去,对俞舟说我们不想进去看了,别和那俩约旦人磨嘴皮子了。但是俞舟坚持要我们进去看看,他一直在做那两个约旦人的工作。作为一名旅行社工作人员,俞舟是一名很称职的导游翻译,后来也验证了我们的这个看法,我们给他打满分。
后来我知道,俞舟在约旦旅游界的名气很大,作为整个约旦旅游界中唯一的一名中国人,他和妻子苏哈的生意一直做得很好,因为只要是从中国进入约旦的旅游团队,首先就希望俞舟夫妇俩给他们做导游和翻译,所以俞舟的旅行社生意很好。
今天我们遇到的这种情况,不是人家旅行社的责任,是我们自己玩着玩着就掉队的。但作为一名在约旦打拼的旅游翻译,俞舟绝对是很负责任的这么一个人,他不希望我们这些旅游者在旅途中有漏项,因为那样对我们旅游者来说是一个损失,同时对他的信誉也是一种损伤。
但是我们力劝俞舟放弃继续为我们争取了,我们正怏怏不乐地往回走,就听到有人用阿拉伯语招呼俞舟,原来是一位卖旅游明信片的约旦人。很显然这人和俞舟关系很熟,因为他也是整天在这一带做生意。
约旦商贩很热心,他上前去哇哩哇啦地与他的约旦同胞说了几句话。也就是短短的几句话吧,那两个约旦警察却很痛快地就放行了,让我们不用买票就可以进去了。
瞧这些约旦人!真是看人下菜碟儿!人家俞舟几乎是不间断地带团来参观杰拉什古城,而且全约旦也就这么一张中国脸在旅游界混,他们肯定也认识俞舟,但是关键时刻怎么一点儿也不给面子。
本来,我对这俩约旦人挺生气的,觉得我们把话都讲得那么多了,怎么还那么不给面子啊?再说,你看看我们这几张中国脸,我们像那种逃票的人吗?我们兜里不是缺钱的人,我们是不想花冤枉钱!
可是,想一想之后,我又觉得人家这俩约旦人根本就没有错,人家这也是恪尽职守,公事公办。谁让我们掉队了呢?没票就应该补票,在咱们中国国内不也是这样吗?
我们匆匆谢过了那个中年商贩,就往那座南城门走去。因为走得太急,也忘了买人家几套明信片了,毕竟人家帮了我们这么一个大忙。
我们顺着当年哈德良皇帝走的中间那道大门,几步就跨进了这座差一点儿就无缘走进来的南大门。刚一走进南大门,我们的眼前豁然一亮!只见我们的眼前是一片片、一幢幢的古罗马遗迹,简直不知道先看那一处景观了,在这座当年古罗马帝国的中东城市里,满目都是罕见而又熟悉的古罗马历史遗迹!
进去之后我们才知道,这座杰拉什古城除了那座气势恢弘的哈德良凯旋门、还有宙斯神庙、月神阿尔狄尼神庙、古希腊竞技场、椭圆形广场、古罗马剧场、科林斯式石柱组成的列柱大街。当然,还有那散落遍地的许许多多的石雕,这些刻着图案的石头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向我们这些游客诉说那已经远去了的辉煌年代。
有人在招呼我们。我一看,原来是苏哈和我们的团队人员正在一座神庙遗址那里等我们。
这就是宙斯神庙!俞舟指了指那座旧庙废墟,告诉我们说。
这就是宙斯神庙!我赶紧走上前去,拿起我的单反相机,咔嚓咔嚓地拍起来。
宙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住在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上,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首,被说成是统治宇宙万物的至高无上的主神。所以,在古希腊神话中只要是一说到主神,指的就是宙斯。
基督教和犹太教都不赞同宙斯是神,更不是什么统治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神,真正的神只有一位,那就是上帝耶和华。阿拉伯人也不赞同宙斯是主神,他们只认他们的真主安拉。还有其他很多教派也不认为宙斯是什么主神。其实崇拜宙斯、把宙斯说成是至高无上的真神,只是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宙斯只是希腊神话造出来的这么一个神,神话就是神话,不是真话。
尽管罗马帝国战胜了古希腊人,但他们依然很尊崇希腊文化,他们把希腊文化几乎是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所以他们也崇拜宙斯,所以在古罗马依然兴盛着宙斯神庙。
今天,我们走近了古罗马曾经的殖民地杰拉什,走进了古罗马人建造起来的古罗马城市,自然也少不了宙斯神庙,尽管这是在阿拉伯人的土地上,因为杰拉什曾经是古罗马人的殖民地。
我站在宙斯神庙的前面,看着这座已经成为废墟的历史建筑。这座宙斯神庙建造于公元162年,尽管这是一座古罗马时期的建筑,但却保留了不少东方建筑的风格特征,因为当年那些杰拉什古城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就是把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东方阿拉伯文化这三种文化给融合在了一起,建造起了这座杰拉什古罗马城。
我端详了一下,这座宙斯神庙大约有20米的高度,宽度也有二十来米的样子,但是现在已经是一片废墟,只剩下一些巨大的巨石石柱屹立在那里、剩下了几垛石墙矗立在那里,但仍然还可以看出这座神庙当年的那份气派,可以想象这座宙斯神庙在当年古罗马时期的那份辉煌与荣耀。
我看到在神庙的门廊上有一些造型生动传神的雕刻,虽然看不太清楚,但依然还可以看出其中有鸟兽、有植物什么的。
站在这座宙斯神庙前,面对着满目的断壁残垣,再看看这一些顽强屹立着的巨大石柱,仍然能够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古罗马帝国建筑那气势非凡的宏大与壮观。
眼前这座废墟一般的宙斯神庙,将古罗马帝国几千年的历史呈现在了我的面前,也将古罗马帝国几千年的功业呈现在了我的面前。
我在宙斯神庙的巨大石柱前面流连着,在那巨石堆砌的断壁残垣前面徘徊着,我的思想穿越过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古罗马时期:强大的古罗马帝国版图横跨了欧洲、非洲和亚洲,威震地中海、威震欧亚非、威震全世界。
现在,那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成为了历史的符号。
我们先去椭圆广场那边看看去!俞舟招呼我们说。
椭圆形中心广场是杰拉什古罗马城里的核心区域,那里是由56根爱奥尼克式的巨大石柱围起来的露天广场,曾经是住在杰拉什的古罗马人集会和法院开庭审判的场所,同时也是古罗马帝国体现他们所谓的罗马式民主的地方。
作者:胡寶星
2018/5/16
重返以色列(20)走进“中东的庞贝城”
俞舟的一句话好像是一声战斗号令一样,大家都直起了身子,向前方望去。我也瞪大了眼睛,侧身望着车窗外面的前方。此时,我们已经行驶在了杰拉什城市的边缘地带,我们正沿着城市右侧的公路快速接近杰拉什,整座的杰拉什城实际上已经进入了我们左侧的视线。
这就是被称作中东庞贝的杰拉什!俞舟说道。
这就是杰拉什!这就是著名古城杰拉什!这就是东方的庞贝城!我瞪大了眼睛,侧身看着不远处的杰拉什老城,还有紧挨着的杰拉什新城。
看到我们的精神头都来了,导游苏哈开始向我们介绍杰拉什这座城市,苏哈的汉语听起来很费劲,但我们又不好说什么,只是心里偷着乐。我也在心里偷着笑想:俞舟啊俞舟,人家苏哈跟了你这么些年,你这北京人怎么没给媳妇把汉语课上好呢?人家以色列那边的欧米,只在咱中国上了一年学,你看人家那中国话讲的,比咱们中国的南方人讲得还好。
尽管苏哈的汉语讲得不咋地,但是我们还是能听明白。从他们夫妻二人一路上的讲解中我们知道,杰拉什是约旦北部的一座城市,位于首都安曼与约旦河谷的中间位置,距离安曼和约旦河河谷各有32公里之遥,是约旦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城市之一,也是约旦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杰拉什古城是古罗马人占领中东时期建造的一座美丽的城市,远在公元前1600年的时候,这座古城就有人居住了。在公元前64年的那一年,罗马军队占领了杰拉什。
以前的中东没有这么荒凉,曾经的杰拉什也不像现在这样热得让人没处躲,这一片曾经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所以罗马人就看好了杰拉什这块风水宝地。罗马人按照他们的罗马建筑风格在杰拉什这里大兴土木,他们建起了许多神殿庙宇,而且还将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建筑风格结合起来,然后再与中东阿拉伯的东方特色融合在一起,使得这座杰拉什中东小城逐渐成为中东地区极为辉煌耀眼的一座城市。
杰拉什这座古城也是意大利之外的区域人们所能看到的世界上最大、同时也是保护最完好的古罗马建筑古迹。罗马人建造的这座城市是建造在海拔600米平原上,这片古罗马建筑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建筑群之一,尤其是老城中那一座保存尚好的古罗马露天剧场,被誉为整座古城最美的一座建筑。
这座闻名于世的露天剧场建成于公元2世纪,整个剧场全部用巨石建造,现在有接近两千年的时间过去了,而且还经历了几次地震,但这座露天剧场仍然保存完好,被誉为一株在大地上盛开的石雕花朵。
这是一座被考古学家们誉为“罗马之外的罗马”的辉煌古城,但可惜只辉煌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就因为罗马帝国的瓦解而受到重创,最终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公元3世纪初的时候,罗马帝国开始发生政治动乱,罗马帝国开始分裂了,随着拜占庭帝国的兴起、波斯人的入侵,再加上当地一个个王朝的更迭,曾经辉煌绝伦的古城杰拉什一蹶不振了、再也没有兴旺,尽管也经历了几度小小的振兴,但是无法与当年的那番辉煌相比。
公元8世纪的时候,杰拉什遭到一次强烈大地震,使得这座古罗马城里面的许多建筑倒塌了,杰拉什古城被地震毁掉了,就像庞贝古城一样,深埋到了地底下了。
只不过庞贝城是因为火山爆发被掩埋了,而杰拉什则是因为大地震被埋葬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杰拉什最终销声匿迹了,没有人再去回忆它了,也没有人记起它了,因为这一带几乎已经没有了人烟。
到了1806年的时候,德国旅行家欧里赫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杰拉什的废墟,人们这才又想起这里曾经有一座辉煌一时的古罗马城。
从1920年起,考古队在这片废墟上不断挖掘,这片沉睡了几千年的文明古迹才开始重见天日。可惜的是,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杰拉什古城只能称得上是一片废墟。
现在已经被挖掘出来的杰拉什古城面积很大,但是对外开放的景区范围只是原来古城的一部分,即便是整个被挖掘出来的景区的这一部分,全部走下来观看的话也需要大约2个小时。如果加上那些暂时不开放的景区,全部走下来大约要花4、5个小时的时间。
即便是被开发出来了,但是当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杰拉什,再度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已经是一片火辣辣的中东不毛之地,一片寸草不生的旷野山岗。把杰拉什比喻为“罗马之外的罗马”,是考古学家们对这座古城的最佳概括,但那说的是杰拉什的当年。
尽管现在的杰拉什只是一座废墟了,但这些废墟依然能够将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历史支离破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但需要我们这些参观者一点点地拼凑起来。
“我们先去吃午饭,都这时间点了。”俞舟对我们说道,“吃完午饭咱们就进城!”
我一看手表,可不是呢!已经下午一点多了。
这次给我们开车的是一名约旦人,他把旅游大巴停在了马路边上的一家阿拉伯饭店的门口。我们蜂拥下车,走进了这家阿拉伯饭店。
我驻足在饭店门口,我问俞舟这家饭店的名字叫什么?俞舟说:阿勒提姆斯。
我随着人群走进了这家叫阿勒提姆斯的阿拉伯饭店。
我以前总认为阿拉伯饭店里面一定都是一些我们中国人吃不惯的阿拉伯饭菜,饭店里面的卫生条件也好不到哪里去。可当我走进去之后,却发现这家饭店里面很干净,绝对不像国内有些旅游景点那样一片乱糟糟的,让人吃饭都没有食欲。
虽然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基本上已经过了中午饭的时间点了,但饭店里面的客人依然还是有很多,而且什么肤色游客的都有,很显然大家来自于世界的各个角落。
我们按照饭店给指定的位置坐了下来,各人找好了自己的位置。和我们在以色列的时候一样,走进约旦之后依然还是吃自助餐。我走到了饭菜区,很快就被眼前所看到的阿拉伯风格的美食给吸引住了。
忒丰盛了!没想到人家约旦这边的阿拉伯自助餐如此丰富多彩啊!走进约旦之前我们还都担心,怕万一到了约旦之后没有好吃的饭菜,委屈了肚子,影响了旅途状态。可没想到进入约旦国的第一餐,就遇到了丰盛的阿拉伯美食!
因为在路上吃了一些烤面包干,我的肚子已经不饿了,可是看到眼前的阿拉伯美食,心里那个后悔啊!不管怎么样,还是继续往肚子里面塞呗!其实已经吃得很饱了,可是还想找着吃,尤其是饭店里提供的一种像新疆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制作的那种馕,更让我狠着心吃了一块又一块。
吃得有点多了,于是就起身到院里去溜达溜达,消化消化食。溜达溜达着就走到了院子里那位做馕的师傅跟前了。看到我走近了,做馕的师傅就和我打招呼,问我是哪里的?是中国人吗?
我说:我是中国人。回答的时候心里蛮自豪的。记得我前些年去欧洲或其他地区的时候,每逢和人们打交道,人家总是问我:你是日本人吗?
我一听这问话就不舒服:“真是什么眼看人低!难道就日本人有钱出国吗?中国人就不能出来周游世界吗?你看到日本人有我这样高大威武的人吗?切!”我心里偷偷说道。
后来,随着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中国人也是“有钱人”了。外国人看中国人的眼色就不一样了。现在每到一个国家,人们都会用流利的中国话说:你好!谢谢!
眼前的这位做馕的约旦师傅显然已经领教了中国人是“有钱人”了,因为现在进入约旦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随着中国游客的大量涌入,他们的收入也提高了,赚到的钱也多了。我给钱、你服务,这就叫互利!
可是我也看到了老师傅做馕的辛苦,约旦是一个热带国家,为了我们这些旅游者能够吃到他制作的馕,当然也是为了能从我们的腰包里赚到钱,他在一间鸟笼子般的烘炉作坊里烘制馕,汗水一直不间断地从他的脸颊往下流,全身被汗水浸泡着。
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老师傅依然有条不紊地干着他的活儿。我站在他的作坊门口,看着他熟练地把一团团的面擀成一张张的薄饼,然后用一条已经不白了的白布把一张张薄薄的面饼用手掌托着,拍进了烘炉里的内壁上。
我问师傅:这一张饼烘熟了能用多长时间?
师傅说:一刻钟左右吧。
我说:你的馕很好吃。
他问:你在里面吃过了?说着,他用手指了指饭店。
我说:我吃了不少,有点撑着了。
他笑了,说:没事的,走走路就消化了。
我笑着点点头,与老师傅告别。
我走到了临高处,这个位置可以看到杰拉什的城市大概面貌,我用单反相机对准了各个角度,拍摄到了杰拉什的不同地域风貌。
俞舟招呼我们了。我们的队伍出发了,我们的旅游大巴载着我们朝着历史名城杰拉什驶去。很快我们就到达了杰拉什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凯旋门。俞舟告诉我们说:这座凯旋门是公元129—139年建造的,这座建造了10年的宏伟建筑叫做哈德良凯旋门,是为了罗马皇帝哈德良在公元129年的那一年要来杰拉什巡视而建造的。
这就是哈德良凯旋门啊!我听说过这个名字,今天终于走近了这座凯旋门!我们站在哈德良凯旋门前,欣赏着这座曾经辉煌了多年的雄伟建筑。
哈德良凯旋门是一座拱门高达13米,两旁各有一个小门的古罗马建筑,整座凯旋门全部用巨型石块砌成,不但造型精巧,而且看上去非常宏伟壮观。
更令人叫绝的是,这座凯旋门竟然是用整块整块的巨石叠合而成的,石头与石头之间没有粘合剂,也就是说,这座巨大的凯旋门的建造并没用水泥之类!
这座凯旋门在古罗马统治时期并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进出的,尤其是中间的那个大门,只有罗马皇帝才可以从那里进出,别的人只能从边上的小门进出。通过这个凯旋门,我们可以看出当年罗马帝国在这一带的权威有多强大,也可以看出罗马皇帝曾经那至高无上的威仪。
凯旋门的建筑规划者原来是打算借助建造这座凯旋门大工程,来扩大整个杰拉什城市的规模,并且将哈德良凯旋门作为整座城市的正南门。但最终这个目的未能实现,因为罗马帝国很快就衰落了,这座气势磅礴的凯旋门孤零零地在这里矗立了1800多年。
我们走近了哈德良凯旋门,我们从中间的大门走了进去,那是当年只有皇帝才能进出的凯旋大门,我们今天也迈着大步跨了进来。
我们的脚下是一大堆巨石,俞舟告诉我们说,那次大地震之后,凯旋门的拱门就掉落下来了,这些巨石一直就搁在进门处的门口那儿,躺在那儿已经有1000多年了。
我们越过了这些巨石,我们的眼前是一排排的单元小隔断,看上去好像是废弃了的马厩。但是俞舟告诉我们说,这些不是马厩,是当年杰拉什辉煌时期的一条商业街,这些小隔断是当年的商铺。
商铺?太搞笑了吧?怎么里面的面积那么小,就像是一个个的马厩似的?里面能摆上多少货物?
我的老同学宋新建说,这是180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的商业街肯定和现在城市里的商业街的规模不一样!也难怪啊!
尽管这条当年的商业街真没有什么好欣赏的,但我和宋新建两个人还是咔嚓咔嚓地照了不少留念照,毕竟也是大老远地跑到约旦来了。
可是没想到,我们这一磨蹭,竟然掉队了。我们赶紧往前赶,但还是看不到我们的团队。我们心想,反正这老城里面光秃秃的连个阴凉地儿也没有,只要往前走就肯定能找到他们。可是我们没想到烦心事还在后面呢,因为这次的掉队,我们遇上了麻烦。
我们紧赶慢赶地往前走,前面是一个城门口,旁边有一个小屋子。我一看那阵势,肯定是检票口。我们已经掉队了,门票都在导游手里攥着呢,所以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往大门口走,但却被喊住了。
那是约旦语,我哪儿听得懂啊?尽管我听不懂那喊声的意思,但我知道人家那是要我们买门票。
买门票?我们的钱早就付过了,门票我们已经有了,只不过在导游手里呢!而且门票钱很贵,一个约旦第纳尔比一个美元还值钱,一张票要好几个第纳尔呢!这票哪能再买呢?我赶紧回转身来,走向那小屋。
我看到里面坐着两个身穿警服的保安,这俩约旦人满脸的严肃,伸手示意我赶紧买票。我连忙用英语解释,我的阿拉伯语不行,希伯来语在这阿拉伯地儿不敢说,只能用英语了。但是他们约旦人的英语又不咋地,沟通起来那个费劲。
好歹他们听懂了,但是怎么说也不让我们进去。我们准备放弃了,因为刚到约旦这荒凉的地方,还不知道景区里面有什么可看的,既然人家不让进,我和宋新建就决定不进去了。
可是我们并不知道大门里面竟然是曾经辉煌绝伦的古罗马建筑群,里面的古建筑是我们未曾见到过的壮丽景观。我们哪里不知道啊?我们决定放弃,准备回去到哈德良凯旋门那儿去,等着大家回来。
就在这时,有人在喊我们。我们转身一看,嘿!是俞舟!他发现我们俩掉队了,转身来找我们来了。我们也很高兴,救兵来了!
可是没想到的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作者:胡寶星
这就是被称作中东庞贝的杰拉什!俞舟说道。
这就是杰拉什!这就是著名古城杰拉什!这就是东方的庞贝城!我瞪大了眼睛,侧身看着不远处的杰拉什老城,还有紧挨着的杰拉什新城。
看到我们的精神头都来了,导游苏哈开始向我们介绍杰拉什这座城市,苏哈的汉语听起来很费劲,但我们又不好说什么,只是心里偷着乐。我也在心里偷着笑想:俞舟啊俞舟,人家苏哈跟了你这么些年,你这北京人怎么没给媳妇把汉语课上好呢?人家以色列那边的欧米,只在咱中国上了一年学,你看人家那中国话讲的,比咱们中国的南方人讲得还好。
尽管苏哈的汉语讲得不咋地,但是我们还是能听明白。从他们夫妻二人一路上的讲解中我们知道,杰拉什是约旦北部的一座城市,位于首都安曼与约旦河谷的中间位置,距离安曼和约旦河河谷各有32公里之遥,是约旦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城市之一,也是约旦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杰拉什古城是古罗马人占领中东时期建造的一座美丽的城市,远在公元前1600年的时候,这座古城就有人居住了。在公元前64年的那一年,罗马军队占领了杰拉什。
以前的中东没有这么荒凉,曾经的杰拉什也不像现在这样热得让人没处躲,这一片曾经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所以罗马人就看好了杰拉什这块风水宝地。罗马人按照他们的罗马建筑风格在杰拉什这里大兴土木,他们建起了许多神殿庙宇,而且还将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建筑风格结合起来,然后再与中东阿拉伯的东方特色融合在一起,使得这座杰拉什中东小城逐渐成为中东地区极为辉煌耀眼的一座城市。
杰拉什这座古城也是意大利之外的区域人们所能看到的世界上最大、同时也是保护最完好的古罗马建筑古迹。罗马人建造的这座城市是建造在海拔600米平原上,这片古罗马建筑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建筑群之一,尤其是老城中那一座保存尚好的古罗马露天剧场,被誉为整座古城最美的一座建筑。
这座闻名于世的露天剧场建成于公元2世纪,整个剧场全部用巨石建造,现在有接近两千年的时间过去了,而且还经历了几次地震,但这座露天剧场仍然保存完好,被誉为一株在大地上盛开的石雕花朵。
这是一座被考古学家们誉为“罗马之外的罗马”的辉煌古城,但可惜只辉煌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就因为罗马帝国的瓦解而受到重创,最终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公元3世纪初的时候,罗马帝国开始发生政治动乱,罗马帝国开始分裂了,随着拜占庭帝国的兴起、波斯人的入侵,再加上当地一个个王朝的更迭,曾经辉煌绝伦的古城杰拉什一蹶不振了、再也没有兴旺,尽管也经历了几度小小的振兴,但是无法与当年的那番辉煌相比。
公元8世纪的时候,杰拉什遭到一次强烈大地震,使得这座古罗马城里面的许多建筑倒塌了,杰拉什古城被地震毁掉了,就像庞贝古城一样,深埋到了地底下了。
只不过庞贝城是因为火山爆发被掩埋了,而杰拉什则是因为大地震被埋葬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杰拉什最终销声匿迹了,没有人再去回忆它了,也没有人记起它了,因为这一带几乎已经没有了人烟。
到了1806年的时候,德国旅行家欧里赫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杰拉什的废墟,人们这才又想起这里曾经有一座辉煌一时的古罗马城。
从1920年起,考古队在这片废墟上不断挖掘,这片沉睡了几千年的文明古迹才开始重见天日。可惜的是,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杰拉什古城只能称得上是一片废墟。
现在已经被挖掘出来的杰拉什古城面积很大,但是对外开放的景区范围只是原来古城的一部分,即便是整个被挖掘出来的景区的这一部分,全部走下来观看的话也需要大约2个小时。如果加上那些暂时不开放的景区,全部走下来大约要花4、5个小时的时间。
即便是被开发出来了,但是当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杰拉什,再度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已经是一片火辣辣的中东不毛之地,一片寸草不生的旷野山岗。把杰拉什比喻为“罗马之外的罗马”,是考古学家们对这座古城的最佳概括,但那说的是杰拉什的当年。
尽管现在的杰拉什只是一座废墟了,但这些废墟依然能够将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历史支离破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但需要我们这些参观者一点点地拼凑起来。
“我们先去吃午饭,都这时间点了。”俞舟对我们说道,“吃完午饭咱们就进城!”
我一看手表,可不是呢!已经下午一点多了。
这次给我们开车的是一名约旦人,他把旅游大巴停在了马路边上的一家阿拉伯饭店的门口。我们蜂拥下车,走进了这家阿拉伯饭店。
我驻足在饭店门口,我问俞舟这家饭店的名字叫什么?俞舟说:阿勒提姆斯。
我随着人群走进了这家叫阿勒提姆斯的阿拉伯饭店。
我以前总认为阿拉伯饭店里面一定都是一些我们中国人吃不惯的阿拉伯饭菜,饭店里面的卫生条件也好不到哪里去。可当我走进去之后,却发现这家饭店里面很干净,绝对不像国内有些旅游景点那样一片乱糟糟的,让人吃饭都没有食欲。
虽然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基本上已经过了中午饭的时间点了,但饭店里面的客人依然还是有很多,而且什么肤色游客的都有,很显然大家来自于世界的各个角落。
我们按照饭店给指定的位置坐了下来,各人找好了自己的位置。和我们在以色列的时候一样,走进约旦之后依然还是吃自助餐。我走到了饭菜区,很快就被眼前所看到的阿拉伯风格的美食给吸引住了。
忒丰盛了!没想到人家约旦这边的阿拉伯自助餐如此丰富多彩啊!走进约旦之前我们还都担心,怕万一到了约旦之后没有好吃的饭菜,委屈了肚子,影响了旅途状态。可没想到进入约旦国的第一餐,就遇到了丰盛的阿拉伯美食!
因为在路上吃了一些烤面包干,我的肚子已经不饿了,可是看到眼前的阿拉伯美食,心里那个后悔啊!不管怎么样,还是继续往肚子里面塞呗!其实已经吃得很饱了,可是还想找着吃,尤其是饭店里提供的一种像新疆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制作的那种馕,更让我狠着心吃了一块又一块。
吃得有点多了,于是就起身到院里去溜达溜达,消化消化食。溜达溜达着就走到了院子里那位做馕的师傅跟前了。看到我走近了,做馕的师傅就和我打招呼,问我是哪里的?是中国人吗?
我说:我是中国人。回答的时候心里蛮自豪的。记得我前些年去欧洲或其他地区的时候,每逢和人们打交道,人家总是问我:你是日本人吗?
我一听这问话就不舒服:“真是什么眼看人低!难道就日本人有钱出国吗?中国人就不能出来周游世界吗?你看到日本人有我这样高大威武的人吗?切!”我心里偷偷说道。
后来,随着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中国人也是“有钱人”了。外国人看中国人的眼色就不一样了。现在每到一个国家,人们都会用流利的中国话说:你好!谢谢!
眼前的这位做馕的约旦师傅显然已经领教了中国人是“有钱人”了,因为现在进入约旦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随着中国游客的大量涌入,他们的收入也提高了,赚到的钱也多了。我给钱、你服务,这就叫互利!
可是我也看到了老师傅做馕的辛苦,约旦是一个热带国家,为了我们这些旅游者能够吃到他制作的馕,当然也是为了能从我们的腰包里赚到钱,他在一间鸟笼子般的烘炉作坊里烘制馕,汗水一直不间断地从他的脸颊往下流,全身被汗水浸泡着。
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老师傅依然有条不紊地干着他的活儿。我站在他的作坊门口,看着他熟练地把一团团的面擀成一张张的薄饼,然后用一条已经不白了的白布把一张张薄薄的面饼用手掌托着,拍进了烘炉里的内壁上。
我问师傅:这一张饼烘熟了能用多长时间?
师傅说:一刻钟左右吧。
我说:你的馕很好吃。
他问:你在里面吃过了?说着,他用手指了指饭店。
我说:我吃了不少,有点撑着了。
他笑了,说:没事的,走走路就消化了。
我笑着点点头,与老师傅告别。
我走到了临高处,这个位置可以看到杰拉什的城市大概面貌,我用单反相机对准了各个角度,拍摄到了杰拉什的不同地域风貌。
俞舟招呼我们了。我们的队伍出发了,我们的旅游大巴载着我们朝着历史名城杰拉什驶去。很快我们就到达了杰拉什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凯旋门。俞舟告诉我们说:这座凯旋门是公元129—139年建造的,这座建造了10年的宏伟建筑叫做哈德良凯旋门,是为了罗马皇帝哈德良在公元129年的那一年要来杰拉什巡视而建造的。
这就是哈德良凯旋门啊!我听说过这个名字,今天终于走近了这座凯旋门!我们站在哈德良凯旋门前,欣赏着这座曾经辉煌了多年的雄伟建筑。
哈德良凯旋门是一座拱门高达13米,两旁各有一个小门的古罗马建筑,整座凯旋门全部用巨型石块砌成,不但造型精巧,而且看上去非常宏伟壮观。
更令人叫绝的是,这座凯旋门竟然是用整块整块的巨石叠合而成的,石头与石头之间没有粘合剂,也就是说,这座巨大的凯旋门的建造并没用水泥之类!
这座凯旋门在古罗马统治时期并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进出的,尤其是中间的那个大门,只有罗马皇帝才可以从那里进出,别的人只能从边上的小门进出。通过这个凯旋门,我们可以看出当年罗马帝国在这一带的权威有多强大,也可以看出罗马皇帝曾经那至高无上的威仪。
凯旋门的建筑规划者原来是打算借助建造这座凯旋门大工程,来扩大整个杰拉什城市的规模,并且将哈德良凯旋门作为整座城市的正南门。但最终这个目的未能实现,因为罗马帝国很快就衰落了,这座气势磅礴的凯旋门孤零零地在这里矗立了1800多年。
我们走近了哈德良凯旋门,我们从中间的大门走了进去,那是当年只有皇帝才能进出的凯旋大门,我们今天也迈着大步跨了进来。
我们的脚下是一大堆巨石,俞舟告诉我们说,那次大地震之后,凯旋门的拱门就掉落下来了,这些巨石一直就搁在进门处的门口那儿,躺在那儿已经有1000多年了。
我们越过了这些巨石,我们的眼前是一排排的单元小隔断,看上去好像是废弃了的马厩。但是俞舟告诉我们说,这些不是马厩,是当年杰拉什辉煌时期的一条商业街,这些小隔断是当年的商铺。
商铺?太搞笑了吧?怎么里面的面积那么小,就像是一个个的马厩似的?里面能摆上多少货物?
我的老同学宋新建说,这是180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的商业街肯定和现在城市里的商业街的规模不一样!也难怪啊!
尽管这条当年的商业街真没有什么好欣赏的,但我和宋新建两个人还是咔嚓咔嚓地照了不少留念照,毕竟也是大老远地跑到约旦来了。
可是没想到,我们这一磨蹭,竟然掉队了。我们赶紧往前赶,但还是看不到我们的团队。我们心想,反正这老城里面光秃秃的连个阴凉地儿也没有,只要往前走就肯定能找到他们。可是我们没想到烦心事还在后面呢,因为这次的掉队,我们遇上了麻烦。
我们紧赶慢赶地往前走,前面是一个城门口,旁边有一个小屋子。我一看那阵势,肯定是检票口。我们已经掉队了,门票都在导游手里攥着呢,所以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往大门口走,但却被喊住了。
那是约旦语,我哪儿听得懂啊?尽管我听不懂那喊声的意思,但我知道人家那是要我们买门票。
买门票?我们的钱早就付过了,门票我们已经有了,只不过在导游手里呢!而且门票钱很贵,一个约旦第纳尔比一个美元还值钱,一张票要好几个第纳尔呢!这票哪能再买呢?我赶紧回转身来,走向那小屋。
我看到里面坐着两个身穿警服的保安,这俩约旦人满脸的严肃,伸手示意我赶紧买票。我连忙用英语解释,我的阿拉伯语不行,希伯来语在这阿拉伯地儿不敢说,只能用英语了。但是他们约旦人的英语又不咋地,沟通起来那个费劲。
好歹他们听懂了,但是怎么说也不让我们进去。我们准备放弃了,因为刚到约旦这荒凉的地方,还不知道景区里面有什么可看的,既然人家不让进,我和宋新建就决定不进去了。
可是我们并不知道大门里面竟然是曾经辉煌绝伦的古罗马建筑群,里面的古建筑是我们未曾见到过的壮丽景观。我们哪里不知道啊?我们决定放弃,准备回去到哈德良凯旋门那儿去,等着大家回来。
就在这时,有人在喊我们。我们转身一看,嘿!是俞舟!他发现我们俩掉队了,转身来找我们来了。我们也很高兴,救兵来了!
可是没想到的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作者:胡寶星
2018/5/15
重返以色列(19)一路奔驰在摩押地
我们进入了约旦王国的地盘,行驶在约旦河东岸的沿河公路上,刚入境时我们就已经换上了一辆很气派的豪华旅游大巴,这是约旦方面的旅行社给安排的,北京人俞舟和他的约旦夫人做我们这次约旦境内游的翻译和导游。
我们的旅游大巴沿着约旦河东岸的沿河公路一直往南疾驰而去,因为我们在以色列那边耽搁了一些时间,海关通关时又遇到了许多办理入境手续的各国游客蜂拥而来,又耽搁了不少时间。
俞舟向我们解释说,我们的约旦旅游计划需要有些改变,但只是时间改变,旅游内容不改变。他说原计划第一天进入约旦的四个景点,只能改为两个了,另外两个在后面的几天里插空再补上。
既然人家俞舟都这样说了,我们也不能有什么意见了,而且耽搁时间这事儿我们也知道,于是就默认了俞舟的安排。我们心想,出来旅游就是玩的,计划不如变化快,落下的那些景点反正后面还会再补上,哪天去玩都行。
旅游大巴时而接近约旦河,时而又拉开一段距离,我们的两侧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我们的右边是美丽的约旦河,我们看到的是流淌的约旦河水、一片绿色的田野、一眼望不到边的富饶之地、流奶与蜜的迦南美地。
我们的左边则是烈日照射下的起伏山梁、一片寂寞的荒野、一眼望不到边的旷野、寸草不生的摩押高地。
我坐在大巴的左侧,手里端着单反相机,但是实在是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拍摄的景观,尽管我们已经跑出了很远很远的路,也难得看到有一片绿色的田野,满目皆是光秃秃的山岭沟堑。
我们沿着约旦河谷跑了很远的路之后,又左拐往东,沿着公路一直往东方向的杰拉什驶去,我们所看到的一路光景依然没有多少美丽可言,除了光秃秃的山梁,就是荒凉凉的旷野。
我感到莫名的沮丧,这就是摩押地?约旦河的两岸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旅行社干嘛搞了这么一条旅游线路呢?这摩押地有什么好玩的呢?其实我并不知道前面有那么多的好去处在等着我们。
眼前即便是没有什么美景,我还是拍了不少照片,但是想上传微信时,才发现我的手机上不了网。原来我们这辆豪华旅游大巴上并没有配备移动wifi,车上倒是有一台小功率的wifi,但那是人家俞舟个人提供的。
因为人太多,有的手机就上不去网,我的手机因为打开得晚了,肯定也上不去。既然上不了网,有的人就开始休息了,我也索性看窗外的光景得了。窗外没什么好看的,但毕竟是异域风情,摩押地是我心中很熟悉的一个词汇,今天我走进了摩押地,索性就好好欣赏它一番。
其实,摩押这个词我并不陌生,我也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摩押曾经是中东这一带的一个古老民族,摩押取自于一个人的名字。摩押是亚伯拉罕的侄子罗得与自己的大女儿生下的儿子。
《圣经》记载:上帝耶和华拣选了亚伯拉罕,对他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
亚伯拉罕听从了上帝耶和华的召唤,毅然决然地领着妻子,还有他的侄子罗得,一起离开了美丽富饶的吾珥,他们长途跋涉,去了当时一片荒凉的迦南地。那一年是公元前2091年,离现在已经过去了4100多年。
那时的迦南地还处于青铜器时期,尽管已经有了一些城邦、平原与河谷也开始了农耕生活,但是许多地方依然是游牧生活。
走进了迦南地之后,上帝耶和华神与亚伯拉罕立了约,上帝说:这片土地就应许给你和你的子孙后代了,你的后代们将千秋万代地继承下去,直到永远!
在迦南地打拼了几年之后,亚伯拉罕和他的侄子罗得也渐渐富有起来了,尽管他们依然还是过着游牧的生活,但是已经拥有很多的牲畜了,以致于和当地人起了矛盾,相互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甚至他们叔侄俩的牧人们之间也时常有些冲突。
既然到了这个份上了,亚伯拉罕就提出来让侄子罗得与他分开,但是地盘任由罗得挑选。
罗得也就毫不客气地选择了靠近索多玛与蛾摩拉一带的平原,因为那些地方靠近约旦河,水资源丰富而且土地也肥沃,是一片风水宝地。
亚伯拉罕就住在迦南地,那里依然还是土地贫瘠,土地不肥沃、水资源也不丰沛。但那是上帝赐给亚伯拉罕的流奶与蜜的地方,尽管那时候还看不到有什么流奶的、也看不到有什么流蜜的,但是亚伯拉罕是信心之父,他的心里有盼望。
叔侄俩分开之后,罗得就慢慢向着城市靠拢,因为当时索多玛和蛾摩拉都是很先进的地区,但同时又是很淫乱的城市。上帝发怒了,决意要毁灭这两座城市,并差派天使前往营救罗得一家,要他们赶紧离开索多玛。
罗得的两个女婿根本就不相信,不愿离开索多玛。无奈之下,罗得拉着妻子和两个女儿就跑。天使对他们说,要往山上跑,跑到一个叫琐珥的地方去,别在平原留步,也千万别回头看。
罗得他们跑远之后,上帝从天上降硫磺及火,把索多玛、蛾摩拉及附近的一切,不管是城池、不管是城里的居民、不管是平原、不管是生物还是植物,总之一切的一切统统都被毁灭了。
因为天使吩咐过不能回头看,所以罗得和两个女儿闷着头一直奔跑,而他的妻子却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这一看不要紧,她立马就变成了一根盐柱。
罗得他们也不敢回头看,跑到了天使吩咐他们去的琐珥,他们躲到了山洞里,远离了尘世。到了琐珥之后,罗得怕人知道他们是来自索多玛与蛾摩拉那一带的,于是离开了琐珥,到了附近的山上,与两名女儿一直就住在山洞内。
因为母亲已经死了,而且也没有个男孩传宗接代,于是大女儿就与妹妹商量说:父亲已经年迈了,这一带也没有外人来,咱总不能让父亲绝后啊!咱俩把父亲灌醉酒后,与他同房,生下个男孩可以为父亲传宗接代。
妹妹答应了。于是计划也开始实施了。第一天晚上是姐姐。第二天晚上是妹妹。老罗得在睡梦里糊里糊涂地就和自己的两个亲生女儿同了房,却一直蒙在鼓里。
姐姐和妹妹都怀孕了,姐姐生下的男孩起名叫摩押,意思就是“父亲的后裔”,这男孩后来成了摩押人的祖先。妹妹生下的男孩,起名叫便亚米,他后来就成了亚扪人的祖先。
但是没想到的是,摩押人和亚扪人后来都成了以色列人的敌人。《圣经》里也记载着,摩押人和亚扪人都是以色列人的敌人。
摩押人居住在今日约旦的死海东海岸一带。后来,摩押人被亚摩利人向南驱赶,他们被局限在亚嫩河以南的土地上,亚嫩河成为了他们的北界。
摩押曾经是个好地方,尽管那里不像约旦河西岸那样出产葡萄和橄榄,而且仅有南边狭长的平原可以播种,但是到了春天的时候,却可以看到绿油油的麦浪。
摩押是个天然大牧场,到处是羊群一片片,当群羊奔向水泉的那一霎那,就像无数的车轮在云雾中移着,很是壮观。
可是现如今,摩押民族早就已经消失了,在波斯帝国时代就被消灭了,只留下摩押这么一个历史的符号。
摩押人灭亡之后,其领土随后被一波波来自阿拉伯的部落给占据了,现在这片土地的主人就是哈希姆王朝,现任国王是阿卜杜拉。
尽管摩押人被灭亡了,但是这片土地还是被称为摩押地、摩押平原、摩押高地。现在,以色列人习惯性地将以前摩押人居住的这片土地,也就是约旦河东岸的约旦境内都称为“摩押地”、“摩押平原”。
实际意义上的摩押地区的范围并不仅限于约旦王国,还包括沙特的一部分。以色列最伟大的先知摩西最终就是死在了摩押地,也就是在约旦河东岸的尼波山一带。《圣经》记载说:耶和华将他埋葬在摩押地、伯毗珥对面的谷中、只是到今日没有人知道他的坟墓。
《圣经》还记载:以色列结束了40年的旷野飘流之后,进入应许之地的时刻到了,但是他们的领袖摩西却被上帝制止了,上帝只让约书亚带领人们进入应许之地。
摩西的生命终结在了约旦河东岸,迦南地的大门口。
进入约旦的第三天,我们登上了尼波山,我站在尼波山的山顶,眺望着不远处的以色列,那是上帝赐给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是流奶与蜜的美丽迦南地。
我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感慨万千:以色列人的祖先摩西带领着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在旷野又带领以色列百姓风吹日晒野外露营漂流了40年,最后却在进入应许之地的前夜,被上帝制止住了前进的脚步,因为他犯了一个被上帝认为是不可饶恕的错误,他没资格进入迦南地。
我凝视着前方的以色列,凝视着那片流奶与蜜的迦南美地。曾经是中东地区最强大的以色列王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几千年、经历了亡国又复国,现在又成了中东地区的强国,但是山河已不是以前的模样了,昔日的王国版图早就已经大变了模样。
在大卫王和所罗门王时期,以色列王国得到了上帝应许的全部土地,这片领土包括叙利亚的很大一部分土地,还有约旦国的几乎全部国土,这些曾经都是以色列王国的地盘,是以色列人的辖区。
我有一份旧约时期的以色列王国地图,那还是以色列王国分裂成南北两个国家的时候,北部以色列国的三分之二领土都是在约旦河的东岸一侧,包括现在叙利亚的大部分领土,还有约旦国的几乎全部土地。
上帝的应许之地!流奶与蜜的迦南美地!幅员辽阔的肥沃月弯!现在却只剩下了约旦河西岸的一侧,窄窄的。这一切能怨谁呢?只能怨以色列人他们自己!
我又回身看着身后的约旦领土,约旦和以色列这两个曾经是死敌的国家终于握手言和,开辟了一个历史的新篇章,想必也是上帝的美意在其中。
约旦是一个比较小的阿拉伯国家,整个国家百分之八十的国土面积都是荒山旷野沙漠。约旦不但缺水,也不像周边的石油国家那样有石油矿物资源。
约旦是阿拉伯语河流的意思,面积只有9万平方公里,现在有650万人。约旦独立后的大多数时间里的国王都是哈希姆家族的侯赛因国王,他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约旦人中有很多都是以色列建国后逃难过来的巴勒斯坦难民,这个国家的主要经济靠旅游,同时也靠各个国家的援助。
侯塞因温和的外交政策保障了约旦的主权和统一,虽然中东诸国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动荡,包括约旦自己,但是都基本保持了社会的稳定。1994年,侯赛因国王签署了与以色列的和平条约。
约旦现在的国王是阿卜杜拉,也可称为阿卜杜拉二世,因为他爷爷也叫阿卜杜拉。
约旦人与巴勒斯坦人的关系其实也很微妙,作为一个阿拉伯国家,约旦曾经一直支持巴勒斯坦人反对以色列,在第三次和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有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逃到约旦,这些巴勒斯坦人在约旦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势力,并直接威胁到了约旦王国的根本利益,王室很不安。
1970年,一直待在约旦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策动了多次恐怖劫机,在国际社会上影响很大,约旦很恼火,约旦军队与他们直接交火,想把他们给赶走。这场战斗影响到整个阿拉伯社会,叙利亚这个“铁杆”的友邦不但不帮着约旦,反而在约旦的北部边境上集中坦克部队,对约旦施加压力。
1971年7月,约旦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直接驱逐出约旦国境。至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把约旦国当做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基地的历史终结了。
我们一路行着、俞舟一路讲解着、我一路拍照着。
一开始的时候俞舟就说过:我们在约旦的第一站是杰拉什,大约有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中午饭要在杰拉什进餐,看样子到了吃饭的地方就很晚了。
一半的路程结束了,我看看表,已经12点多了,肚子也早就开始咕咕叫了。临出国之前,我们的领队孟伟微信留言要我们多带些吃的,担心大家到时候吃不惯中东“大餐”,我们可真带了不少。
没想到我们到了以色列之后,人家的中东大餐非常好吃,害得我们带来的那些好吃的都排不上用场了。
正好俞舟也在休息了,大家除了看手机的,基本上都在闭目养神。我干脆掏出那些烤面包干,喝着我热水瓶里的温水,先垫巴垫巴肚子,可没成想一口气就吃了个半饱。
肚子不饿了,就开始犯困了,闭上眼睛打起了盹,因为大家都在迷糊着,可能都有些困了或饿了。
打了个盹,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听到俞舟在说:杰拉什到了。
作者:胡寶星
我们的旅游大巴沿着约旦河东岸的沿河公路一直往南疾驰而去,因为我们在以色列那边耽搁了一些时间,海关通关时又遇到了许多办理入境手续的各国游客蜂拥而来,又耽搁了不少时间。
俞舟向我们解释说,我们的约旦旅游计划需要有些改变,但只是时间改变,旅游内容不改变。他说原计划第一天进入约旦的四个景点,只能改为两个了,另外两个在后面的几天里插空再补上。
既然人家俞舟都这样说了,我们也不能有什么意见了,而且耽搁时间这事儿我们也知道,于是就默认了俞舟的安排。我们心想,出来旅游就是玩的,计划不如变化快,落下的那些景点反正后面还会再补上,哪天去玩都行。
旅游大巴时而接近约旦河,时而又拉开一段距离,我们的两侧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我们的右边是美丽的约旦河,我们看到的是流淌的约旦河水、一片绿色的田野、一眼望不到边的富饶之地、流奶与蜜的迦南美地。
我们的左边则是烈日照射下的起伏山梁、一片寂寞的荒野、一眼望不到边的旷野、寸草不生的摩押高地。
我坐在大巴的左侧,手里端着单反相机,但是实在是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拍摄的景观,尽管我们已经跑出了很远很远的路,也难得看到有一片绿色的田野,满目皆是光秃秃的山岭沟堑。
我们沿着约旦河谷跑了很远的路之后,又左拐往东,沿着公路一直往东方向的杰拉什驶去,我们所看到的一路光景依然没有多少美丽可言,除了光秃秃的山梁,就是荒凉凉的旷野。
我感到莫名的沮丧,这就是摩押地?约旦河的两岸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旅行社干嘛搞了这么一条旅游线路呢?这摩押地有什么好玩的呢?其实我并不知道前面有那么多的好去处在等着我们。
眼前即便是没有什么美景,我还是拍了不少照片,但是想上传微信时,才发现我的手机上不了网。原来我们这辆豪华旅游大巴上并没有配备移动wifi,车上倒是有一台小功率的wifi,但那是人家俞舟个人提供的。
因为人太多,有的手机就上不去网,我的手机因为打开得晚了,肯定也上不去。既然上不了网,有的人就开始休息了,我也索性看窗外的光景得了。窗外没什么好看的,但毕竟是异域风情,摩押地是我心中很熟悉的一个词汇,今天我走进了摩押地,索性就好好欣赏它一番。
其实,摩押这个词我并不陌生,我也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摩押曾经是中东这一带的一个古老民族,摩押取自于一个人的名字。摩押是亚伯拉罕的侄子罗得与自己的大女儿生下的儿子。
《圣经》记载:上帝耶和华拣选了亚伯拉罕,对他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
亚伯拉罕听从了上帝耶和华的召唤,毅然决然地领着妻子,还有他的侄子罗得,一起离开了美丽富饶的吾珥,他们长途跋涉,去了当时一片荒凉的迦南地。那一年是公元前2091年,离现在已经过去了4100多年。
那时的迦南地还处于青铜器时期,尽管已经有了一些城邦、平原与河谷也开始了农耕生活,但是许多地方依然是游牧生活。
走进了迦南地之后,上帝耶和华神与亚伯拉罕立了约,上帝说:这片土地就应许给你和你的子孙后代了,你的后代们将千秋万代地继承下去,直到永远!
在迦南地打拼了几年之后,亚伯拉罕和他的侄子罗得也渐渐富有起来了,尽管他们依然还是过着游牧的生活,但是已经拥有很多的牲畜了,以致于和当地人起了矛盾,相互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甚至他们叔侄俩的牧人们之间也时常有些冲突。
既然到了这个份上了,亚伯拉罕就提出来让侄子罗得与他分开,但是地盘任由罗得挑选。
罗得也就毫不客气地选择了靠近索多玛与蛾摩拉一带的平原,因为那些地方靠近约旦河,水资源丰富而且土地也肥沃,是一片风水宝地。
亚伯拉罕就住在迦南地,那里依然还是土地贫瘠,土地不肥沃、水资源也不丰沛。但那是上帝赐给亚伯拉罕的流奶与蜜的地方,尽管那时候还看不到有什么流奶的、也看不到有什么流蜜的,但是亚伯拉罕是信心之父,他的心里有盼望。
叔侄俩分开之后,罗得就慢慢向着城市靠拢,因为当时索多玛和蛾摩拉都是很先进的地区,但同时又是很淫乱的城市。上帝发怒了,决意要毁灭这两座城市,并差派天使前往营救罗得一家,要他们赶紧离开索多玛。
罗得的两个女婿根本就不相信,不愿离开索多玛。无奈之下,罗得拉着妻子和两个女儿就跑。天使对他们说,要往山上跑,跑到一个叫琐珥的地方去,别在平原留步,也千万别回头看。
罗得他们跑远之后,上帝从天上降硫磺及火,把索多玛、蛾摩拉及附近的一切,不管是城池、不管是城里的居民、不管是平原、不管是生物还是植物,总之一切的一切统统都被毁灭了。
因为天使吩咐过不能回头看,所以罗得和两个女儿闷着头一直奔跑,而他的妻子却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这一看不要紧,她立马就变成了一根盐柱。
罗得他们也不敢回头看,跑到了天使吩咐他们去的琐珥,他们躲到了山洞里,远离了尘世。到了琐珥之后,罗得怕人知道他们是来自索多玛与蛾摩拉那一带的,于是离开了琐珥,到了附近的山上,与两名女儿一直就住在山洞内。
因为母亲已经死了,而且也没有个男孩传宗接代,于是大女儿就与妹妹商量说:父亲已经年迈了,这一带也没有外人来,咱总不能让父亲绝后啊!咱俩把父亲灌醉酒后,与他同房,生下个男孩可以为父亲传宗接代。
妹妹答应了。于是计划也开始实施了。第一天晚上是姐姐。第二天晚上是妹妹。老罗得在睡梦里糊里糊涂地就和自己的两个亲生女儿同了房,却一直蒙在鼓里。
姐姐和妹妹都怀孕了,姐姐生下的男孩起名叫摩押,意思就是“父亲的后裔”,这男孩后来成了摩押人的祖先。妹妹生下的男孩,起名叫便亚米,他后来就成了亚扪人的祖先。
但是没想到的是,摩押人和亚扪人后来都成了以色列人的敌人。《圣经》里也记载着,摩押人和亚扪人都是以色列人的敌人。
摩押人居住在今日约旦的死海东海岸一带。后来,摩押人被亚摩利人向南驱赶,他们被局限在亚嫩河以南的土地上,亚嫩河成为了他们的北界。
摩押曾经是个好地方,尽管那里不像约旦河西岸那样出产葡萄和橄榄,而且仅有南边狭长的平原可以播种,但是到了春天的时候,却可以看到绿油油的麦浪。
摩押是个天然大牧场,到处是羊群一片片,当群羊奔向水泉的那一霎那,就像无数的车轮在云雾中移着,很是壮观。
可是现如今,摩押民族早就已经消失了,在波斯帝国时代就被消灭了,只留下摩押这么一个历史的符号。
摩押人灭亡之后,其领土随后被一波波来自阿拉伯的部落给占据了,现在这片土地的主人就是哈希姆王朝,现任国王是阿卜杜拉。
尽管摩押人被灭亡了,但是这片土地还是被称为摩押地、摩押平原、摩押高地。现在,以色列人习惯性地将以前摩押人居住的这片土地,也就是约旦河东岸的约旦境内都称为“摩押地”、“摩押平原”。
实际意义上的摩押地区的范围并不仅限于约旦王国,还包括沙特的一部分。以色列最伟大的先知摩西最终就是死在了摩押地,也就是在约旦河东岸的尼波山一带。《圣经》记载说:耶和华将他埋葬在摩押地、伯毗珥对面的谷中、只是到今日没有人知道他的坟墓。
《圣经》还记载:以色列结束了40年的旷野飘流之后,进入应许之地的时刻到了,但是他们的领袖摩西却被上帝制止了,上帝只让约书亚带领人们进入应许之地。
摩西的生命终结在了约旦河东岸,迦南地的大门口。
进入约旦的第三天,我们登上了尼波山,我站在尼波山的山顶,眺望着不远处的以色列,那是上帝赐给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是流奶与蜜的美丽迦南地。
我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感慨万千:以色列人的祖先摩西带领着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在旷野又带领以色列百姓风吹日晒野外露营漂流了40年,最后却在进入应许之地的前夜,被上帝制止住了前进的脚步,因为他犯了一个被上帝认为是不可饶恕的错误,他没资格进入迦南地。
我凝视着前方的以色列,凝视着那片流奶与蜜的迦南美地。曾经是中东地区最强大的以色列王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几千年、经历了亡国又复国,现在又成了中东地区的强国,但是山河已不是以前的模样了,昔日的王国版图早就已经大变了模样。
在大卫王和所罗门王时期,以色列王国得到了上帝应许的全部土地,这片领土包括叙利亚的很大一部分土地,还有约旦国的几乎全部国土,这些曾经都是以色列王国的地盘,是以色列人的辖区。
我有一份旧约时期的以色列王国地图,那还是以色列王国分裂成南北两个国家的时候,北部以色列国的三分之二领土都是在约旦河的东岸一侧,包括现在叙利亚的大部分领土,还有约旦国的几乎全部土地。
上帝的应许之地!流奶与蜜的迦南美地!幅员辽阔的肥沃月弯!现在却只剩下了约旦河西岸的一侧,窄窄的。这一切能怨谁呢?只能怨以色列人他们自己!
我又回身看着身后的约旦领土,约旦和以色列这两个曾经是死敌的国家终于握手言和,开辟了一个历史的新篇章,想必也是上帝的美意在其中。
约旦是一个比较小的阿拉伯国家,整个国家百分之八十的国土面积都是荒山旷野沙漠。约旦不但缺水,也不像周边的石油国家那样有石油矿物资源。
约旦是阿拉伯语河流的意思,面积只有9万平方公里,现在有650万人。约旦独立后的大多数时间里的国王都是哈希姆家族的侯赛因国王,他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约旦人中有很多都是以色列建国后逃难过来的巴勒斯坦难民,这个国家的主要经济靠旅游,同时也靠各个国家的援助。
侯塞因温和的外交政策保障了约旦的主权和统一,虽然中东诸国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动荡,包括约旦自己,但是都基本保持了社会的稳定。1994年,侯赛因国王签署了与以色列的和平条约。
约旦现在的国王是阿卜杜拉,也可称为阿卜杜拉二世,因为他爷爷也叫阿卜杜拉。
约旦人与巴勒斯坦人的关系其实也很微妙,作为一个阿拉伯国家,约旦曾经一直支持巴勒斯坦人反对以色列,在第三次和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有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逃到约旦,这些巴勒斯坦人在约旦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势力,并直接威胁到了约旦王国的根本利益,王室很不安。
1970年,一直待在约旦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策动了多次恐怖劫机,在国际社会上影响很大,约旦很恼火,约旦军队与他们直接交火,想把他们给赶走。这场战斗影响到整个阿拉伯社会,叙利亚这个“铁杆”的友邦不但不帮着约旦,反而在约旦的北部边境上集中坦克部队,对约旦施加压力。
1971年7月,约旦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直接驱逐出约旦国境。至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把约旦国当做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基地的历史终结了。
我们一路行着、俞舟一路讲解着、我一路拍照着。
一开始的时候俞舟就说过:我们在约旦的第一站是杰拉什,大约有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中午饭要在杰拉什进餐,看样子到了吃饭的地方就很晚了。
一半的路程结束了,我看看表,已经12点多了,肚子也早就开始咕咕叫了。临出国之前,我们的领队孟伟微信留言要我们多带些吃的,担心大家到时候吃不惯中东“大餐”,我们可真带了不少。
没想到我们到了以色列之后,人家的中东大餐非常好吃,害得我们带来的那些好吃的都排不上用场了。
正好俞舟也在休息了,大家除了看手机的,基本上都在闭目养神。我干脆掏出那些烤面包干,喝着我热水瓶里的温水,先垫巴垫巴肚子,可没成想一口气就吃了个半饱。
肚子不饿了,就开始犯困了,闭上眼睛打起了盹,因为大家都在迷糊着,可能都有些困了或饿了。
打了个盹,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听到俞舟在说:杰拉什到了。
作者:胡寶星
2018/5/14
重返以色列(18)出境进入摩押地
我们离开了约旦河畔的Yardenit受洗处,沿着约旦河岸边的快速路一路向北直奔以色列与约旦最北段的边境关卡Sheik Hussein Border而去。今天上午,我们就要出境到以色列的邻国约旦王国,去约旦河的东岸那边继续我们的中东旅行。
几天后,我们还要再返回到以色列,继续我们的以色列之旅。
根据我的经验,我曾经自认为这条新开辟的中东以色列-约旦之旅旅游线路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心里也一直觉得旅行社这样做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自己的商业目的。约旦,曾经的摩押地、摩押高地、摩押平原,能有什么好看的呢?这不是让旅游者们跟着他们跑到约旦那荒山野岭去瞎转悠吗?
但是,当我走进了约旦,当我走进了那些丰富多彩的旅游景点,我的眼界阔然开朗了。我真是从来也没有想到,在约旦会有那么多、那么好的历史珍贵景观在等着我们。
我也没想到,我曾经认为贫穷落后的约旦王国其实并不是自己所想像的那样,约旦人从小学到大学,国家出钱;约旦人看病就医,国家出钱。约旦人的精神很富有,这是一个幸福指数非常高的国家,在整个阿拉伯世界排在第六位!
可以说,我的这一次约旦之旅,彻底颠覆了以前对这个阿拉伯国家的印象。我可以这么说:约旦是个好地方!非常值得来约旦一游!
尤其是当我们几位老同学一路走下来之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中东之旅是目前我们所走过的世界之旅当中最棒的一次旅游!
我们到达了Sheik Hussein Border边境口岸,这里是以色列和约旦之间的三个边境口岸之一,因为Sheik Hussien border距离Yardenit受洗处的路程不是很远,所以我们很快就赶到了。
司机Jamal把车子停在了停车场上,我们在收拾行李,准备去往约旦王国。
导游欧米对我们说:我不能跟着你们往前继续行进了,因为我是犹太人,不能进入约旦国的边境大门。
我们问:为什么?以色列和约旦两国不是友好了吗?
欧米耸了耸肩,没做解释,只是说:我在这边等你们。等你们从约旦回来的时候,我继续带领你们周游以色列。
欧米又对我们说:我们的司机Jamal是真的要与我们告别了,因为你们从约旦回来之后,我们就要换一部新的旅游大巴了。
我们知道,Jamal本来就是临时救场的,先前到本.古里安接我们的那辆旅游大巴在去机场的路上突然燃起大火,化为了一堆废铁。
正是旅游旺季,旅行社压根儿就抽调不出别的旅游大巴来顶替,于是就临时“抓来”Jamal和他的中巴,为我们服务了两天。
我们走向前去,大家一一向Jamal道谢并告别。我们真的很感谢Jamal,他是一位不善言谈的老犹太司机,一直默默无闻地为我们服务。我们有些游客,也包括我,有时候会拖拖拉拉,基本上都没有按照规定时间归队,因此也就耽搁了不少时间。
可是Jamal从来不吱声,也从来不发怨言,人齐了之后他就发车,谁想喝水了他随时都从车上的便利冰箱里拿出矿泉水来,递给人家。
一旦要与Jamal分手了,心里很有些舍不得,因为日后再见的机会几乎为零。还好,我与Jamal有合照,是我和他、还有欧米,我们三个人在加利利湖畔的博物馆里照的,也是个纪念吧!
我们接着又告别了我们的以色列导游欧米,一会儿他就要跟着Jamal的车走了,而我们则要换一名约旦方面的导游,前往约旦国去继续我们的中东旅途。
以色列和约旦两国之间的关系已经正常化了,是所有的阿拉伯国家中除了埃及以外和以色列建交的一个国家,所以在这两个“友好”国家的边境就设了三个出入境关卡,每天来来往往的游客很多,这三个边境关卡几乎每天都很繁忙。
以色列导游欧米领着我们来到以色列的出境关口办理了离境出关手续之后,欧米与挥手我们告别,说三天之后我们再见面。
我们离开了以色列的出境处,上了在另一边等候的一辆约旦旅行社的豪华大巴车,我们等待了难捱的一小会儿时间之后,就离开了以色列关口,前往不远处的约旦入境关卡。
到了约旦关卡那儿,约旦方面的旅行社人员也到了,来接我们的是一名中年男子,中国人。我们还没来得及沟通,他就招呼我们赶紧进入海关大厅办理入境手续,因为我们来的很有些晚。
我们排着队走进了约旦海关出入境处。刚走进门,我还没有适应里面的气氛,一位头上裹着白纱巾的约旦中年女子上来与我搭话了,而且人家讲的还是我们的中国话!
“我叫苏哈。是你们的导游。”约旦女子用比较生硬的中国话向我做着自我介绍。
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她接着又说:“这位是我的丈夫,他是翻译。”
她的丈夫!嘿!正是那位精干、帅气、年龄在40岁上下的中年男子,他站在了我们的面前。
“我叫俞舟。是你们的翻译。”尽管长得帅气,但是皮肤显然黑化了不少的大帅哥向我们做着自我介绍。
后来俞舟告诉我们说,他是北京人,住在北京一环,在军事博物馆附近,来约旦26年了!
26年了!什么概念?应该是接近10000天吧!刚刚四十出头的他,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肯定是在约旦度过的了?怪不得帅帅的他被晒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呢!
我们的领队孟伟也是北京人,在这万里之外的中东约旦王国,两个北京人见了面,那感觉,就和亲哥儿们似的,瞧那股子亲热劲!
后来我们从孟伟的嘴里知道,我们的这位约旦导游翻译俞舟,在约旦打拼了26年之后,已经拥有了一座4星级的酒店、还有几家超市、还有这个旅游公司。孟伟告诉我们说:我们眼前这位晒得黝黑的北京人,已经和这位约旦女子生下了4个儿子,现在孩子们都在北京上学,接受中国教育。
当然,孟伟也向我们透露了俞舟的家底,这小子现在已经拥有了上亿资产,是真正的有钱人了!但是人家依然还是持中国护照,依然是一颗中国心!
俞舟告诉我们说,由于约旦旅游产业的自我保护,他们不让外国籍的人来做约旦的导游。因为俞舟没有加入约旦的国籍,所以他的身份是翻译,而由他的约旦夫人担任导游。
我们在海关大厅里坐了下来。每个人都安安静静地坐着。我们知道约旦是一个穆斯林国家,是哈希姆王朝统治的封建王朝,人家这里的清规戒律挺多的,在这种不熟悉的地方咱不懂什么可做,也不懂什么不可做。
闲得无聊,大家干脆就在那儿玩手机。大厅里不让照相,但是看到里面的一切挺稀奇的,我忍不住偷偷拍照了几张。
在那海关办事人员办公柜台里面的墙面上,有一排五个人的大幅照片,一看就是约旦国家领导人的。我看出里面有侯赛因和阿卜杜拉,但是前面的几位都不认识。
俞舟说:那五个人中的第四位,是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第五个是现任国王阿卜杜拉。
我说:我知道。但前面那三位呢?是他们依次往前排的祖先吧?
俞舟笑着说:是的。第三位是侯赛因的父亲,第二位是侯赛因的爷爷,第一位是……。
我掏出手机,做贼似地偷拍了几张那五位哈希姆王朝约旦王国“伟人”的照片。后来,当我拿出来看照片的时候,没照好,可能是太紧张了,手哆嗦,照片照得虚花花的。
很快,办理入境签证轮到我了,我走上前去,一位中年海关关员为我办理签证。因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国家,所以只要是谁的护照上出现了以色列的入境签证盖章,他就进不了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了,就必须要办理一份新的护照。
我们从以色列入境的时候也是这样,为了能让我们进入以色列的护照上不留入境痕迹,免得在进入其他阿拉伯国家时候受阻碍,以色列大使馆并不在我们的护照上加盖入境签证盖章,而是给了我们一张小小的纸条,上面盖有以色列驻华大使的签证章,这叫做另纸签证。
同样,在我们办理进入约旦国的签证时,约旦海关也是给我们签发一张另纸签证。我想,这应该是一种“默契签证”吧?像小孩子过家家似的!
趁着办理签证的海关关员在为我办理签证的空挡,我扫视了一下他的办公台,看上去他们这里的办公条件很一般,还不如我们国内的一个小小的办事机构,可真够简朴的啊!
那位海关关员很快就为我办理好了入境签证,他人办事倒是挺麻利的,就是嘴上叼着烟卷挺让人感觉不舒服的。我心里想说:哥儿们,工作时间抽烟在我们中国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我不能对他说,只是在心里偷偷笑着说。
我们大家都办好了入境手续,但是时间也已经挺晚的了,因为我们在Yardenit受洗处耽搁的时间挺长,再加上今天办理入境的人有不少,所以按预定计划我们已经晚了两个小时左右了。
俞舟夫妇招呼着我们赶紧上了车,这次我们终于坐上了超气派的豪华旅游大巴。我们这个团队加起来总共才有18个人,这还要算上俞舟夫妇二人。我们几乎每个人独占了一排座位,因为这样可以伸伸腿直直胳膊什么的。
我们在通关大门又等了不少的时间,在心急火燎的等待了半个来小时之后,我们终于通关了。我们的旅游大巴徐徐开出了约旦海关关卡,驶上了约旦王国的国土。
我终于进入了摩押高地,进入了摩押平原,进入了这片由哈希姆王朝统治着的神秘的阿拉伯土地,进入了以色列昔日的仇敌约旦王国。
以色列自从建国之后,与周边的阿拉伯国家一共打了五次大仗,也就是五次中东战争,其中有四次都有约旦的份儿,第五次中东战争是以色列与黎巴嫩单独打的,因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跑到黎巴嫩去了,他们把黎巴嫩作为大本营,经常在边境上袭击以色列边防军和边界老百姓,所以以色列人把巴解组织设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大本营给炸平了。
这五次中东战争全部都是以色列获得了胜利,所以阿拉伯国家也看透了,再这样打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了,因为不管多少阿拉伯国家参与,也不管投入多少的兵力,根本就赢不了小小的以色列,看样子这都是天注定的,这仗还是别打了吧。
尤其是约旦王国更不想打了,因为约旦与以色列之间就隔着约旦河这么一条不宽的河流,犯不上整天你死我活的。所以在1994年的7月25日,约旦人和以色列人在美国的华盛顿签署了《华盛顿宣言》,宣布结束两国之间的敌对状态,进入和平年代。
1994年10月,约旦与以色列正式签署和约。
1994年11月,约旦与以色列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1995年2月9日,以色列从占领的约旦领土全部撤军,归还了340平方公里的土地。
从那时候开始,约旦王国积极发展与以色列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两个国家再也没打过仗。
到今天,以色列与约旦王国这两个昔日不共戴天的死敌,已经是正常关系常态化了。
但是,这两个曾经互相敌视的国家表面看上去彼此之间已经和好了,关系也说得过去了,但是碍于阿拉伯兄弟国家们的脸面,还做不到像真正的友好国家之间那样,能相互之间掏心窝子。
因此,这就影响到了各个国家前来旅游的游客们的出入境问题。
为了国家的旅游事业,为了能在当今这个旅游成风的年代多招揽游客、多赚钱,以色列和约旦商量好了,默认两国之间可以放开通道,让这两个国家的旅游部门联手打造中东以色列-约旦旅游线路。
要知道,约旦有很大的一部分土地曾经是以色列人的,而《旧约圣经》中的很多历史事件就是发生在约旦那边,当年摩西带领着以色列百姓在旷野飘流了40年,大部分时间就是在约旦那边转悠。
旷野漂流40年的期限到了,以色列人可以进入应许之地了,于是,约书亚就带领以色列人进入了迦南地。当年,约书亚他们就是从约旦那边的尼波山下山,渡过了约旦河,进入迦南地,杀进耶利哥城的。
这样丰富的旅游资源舍弃了真是太可惜了,所以,以色列和约旦这两个国家一拍即合,联合推出中东以色列-约旦游线路。一道厚厚的“无形墙”,就这样被两个曾经的敌对国家给打通了。
今天,我们就是走在了这条新开辟的中东旅游线路上,我们已经走进了约旦河东岸的约旦王国,走在了摩押地,继续我们的中东旅游。
作者:胡寶星
几天后,我们还要再返回到以色列,继续我们的以色列之旅。
根据我的经验,我曾经自认为这条新开辟的中东以色列-约旦之旅旅游线路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心里也一直觉得旅行社这样做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自己的商业目的。约旦,曾经的摩押地、摩押高地、摩押平原,能有什么好看的呢?这不是让旅游者们跟着他们跑到约旦那荒山野岭去瞎转悠吗?
但是,当我走进了约旦,当我走进了那些丰富多彩的旅游景点,我的眼界阔然开朗了。我真是从来也没有想到,在约旦会有那么多、那么好的历史珍贵景观在等着我们。
我也没想到,我曾经认为贫穷落后的约旦王国其实并不是自己所想像的那样,约旦人从小学到大学,国家出钱;约旦人看病就医,国家出钱。约旦人的精神很富有,这是一个幸福指数非常高的国家,在整个阿拉伯世界排在第六位!
可以说,我的这一次约旦之旅,彻底颠覆了以前对这个阿拉伯国家的印象。我可以这么说:约旦是个好地方!非常值得来约旦一游!
尤其是当我们几位老同学一路走下来之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中东之旅是目前我们所走过的世界之旅当中最棒的一次旅游!
我们到达了Sheik Hussein Border边境口岸,这里是以色列和约旦之间的三个边境口岸之一,因为Sheik Hussien border距离Yardenit受洗处的路程不是很远,所以我们很快就赶到了。
司机Jamal把车子停在了停车场上,我们在收拾行李,准备去往约旦王国。
导游欧米对我们说:我不能跟着你们往前继续行进了,因为我是犹太人,不能进入约旦国的边境大门。
我们问:为什么?以色列和约旦两国不是友好了吗?
欧米耸了耸肩,没做解释,只是说:我在这边等你们。等你们从约旦回来的时候,我继续带领你们周游以色列。
欧米又对我们说:我们的司机Jamal是真的要与我们告别了,因为你们从约旦回来之后,我们就要换一部新的旅游大巴了。
我们知道,Jamal本来就是临时救场的,先前到本.古里安接我们的那辆旅游大巴在去机场的路上突然燃起大火,化为了一堆废铁。
正是旅游旺季,旅行社压根儿就抽调不出别的旅游大巴来顶替,于是就临时“抓来”Jamal和他的中巴,为我们服务了两天。
我们走向前去,大家一一向Jamal道谢并告别。我们真的很感谢Jamal,他是一位不善言谈的老犹太司机,一直默默无闻地为我们服务。我们有些游客,也包括我,有时候会拖拖拉拉,基本上都没有按照规定时间归队,因此也就耽搁了不少时间。
可是Jamal从来不吱声,也从来不发怨言,人齐了之后他就发车,谁想喝水了他随时都从车上的便利冰箱里拿出矿泉水来,递给人家。
一旦要与Jamal分手了,心里很有些舍不得,因为日后再见的机会几乎为零。还好,我与Jamal有合照,是我和他、还有欧米,我们三个人在加利利湖畔的博物馆里照的,也是个纪念吧!
我们接着又告别了我们的以色列导游欧米,一会儿他就要跟着Jamal的车走了,而我们则要换一名约旦方面的导游,前往约旦国去继续我们的中东旅途。
以色列和约旦两国之间的关系已经正常化了,是所有的阿拉伯国家中除了埃及以外和以色列建交的一个国家,所以在这两个“友好”国家的边境就设了三个出入境关卡,每天来来往往的游客很多,这三个边境关卡几乎每天都很繁忙。
以色列导游欧米领着我们来到以色列的出境关口办理了离境出关手续之后,欧米与挥手我们告别,说三天之后我们再见面。
我们离开了以色列的出境处,上了在另一边等候的一辆约旦旅行社的豪华大巴车,我们等待了难捱的一小会儿时间之后,就离开了以色列关口,前往不远处的约旦入境关卡。
到了约旦关卡那儿,约旦方面的旅行社人员也到了,来接我们的是一名中年男子,中国人。我们还没来得及沟通,他就招呼我们赶紧进入海关大厅办理入境手续,因为我们来的很有些晚。
我们排着队走进了约旦海关出入境处。刚走进门,我还没有适应里面的气氛,一位头上裹着白纱巾的约旦中年女子上来与我搭话了,而且人家讲的还是我们的中国话!
“我叫苏哈。是你们的导游。”约旦女子用比较生硬的中国话向我做着自我介绍。
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她接着又说:“这位是我的丈夫,他是翻译。”
她的丈夫!嘿!正是那位精干、帅气、年龄在40岁上下的中年男子,他站在了我们的面前。
“我叫俞舟。是你们的翻译。”尽管长得帅气,但是皮肤显然黑化了不少的大帅哥向我们做着自我介绍。
后来俞舟告诉我们说,他是北京人,住在北京一环,在军事博物馆附近,来约旦26年了!
26年了!什么概念?应该是接近10000天吧!刚刚四十出头的他,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肯定是在约旦度过的了?怪不得帅帅的他被晒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呢!
我们的领队孟伟也是北京人,在这万里之外的中东约旦王国,两个北京人见了面,那感觉,就和亲哥儿们似的,瞧那股子亲热劲!
后来我们从孟伟的嘴里知道,我们的这位约旦导游翻译俞舟,在约旦打拼了26年之后,已经拥有了一座4星级的酒店、还有几家超市、还有这个旅游公司。孟伟告诉我们说:我们眼前这位晒得黝黑的北京人,已经和这位约旦女子生下了4个儿子,现在孩子们都在北京上学,接受中国教育。
当然,孟伟也向我们透露了俞舟的家底,这小子现在已经拥有了上亿资产,是真正的有钱人了!但是人家依然还是持中国护照,依然是一颗中国心!
俞舟告诉我们说,由于约旦旅游产业的自我保护,他们不让外国籍的人来做约旦的导游。因为俞舟没有加入约旦的国籍,所以他的身份是翻译,而由他的约旦夫人担任导游。
我们在海关大厅里坐了下来。每个人都安安静静地坐着。我们知道约旦是一个穆斯林国家,是哈希姆王朝统治的封建王朝,人家这里的清规戒律挺多的,在这种不熟悉的地方咱不懂什么可做,也不懂什么不可做。
闲得无聊,大家干脆就在那儿玩手机。大厅里不让照相,但是看到里面的一切挺稀奇的,我忍不住偷偷拍照了几张。
在那海关办事人员办公柜台里面的墙面上,有一排五个人的大幅照片,一看就是约旦国家领导人的。我看出里面有侯赛因和阿卜杜拉,但是前面的几位都不认识。
俞舟说:那五个人中的第四位,是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第五个是现任国王阿卜杜拉。
我说:我知道。但前面那三位呢?是他们依次往前排的祖先吧?
俞舟笑着说:是的。第三位是侯赛因的父亲,第二位是侯赛因的爷爷,第一位是……。
我掏出手机,做贼似地偷拍了几张那五位哈希姆王朝约旦王国“伟人”的照片。后来,当我拿出来看照片的时候,没照好,可能是太紧张了,手哆嗦,照片照得虚花花的。
很快,办理入境签证轮到我了,我走上前去,一位中年海关关员为我办理签证。因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国家,所以只要是谁的护照上出现了以色列的入境签证盖章,他就进不了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了,就必须要办理一份新的护照。
我们从以色列入境的时候也是这样,为了能让我们进入以色列的护照上不留入境痕迹,免得在进入其他阿拉伯国家时候受阻碍,以色列大使馆并不在我们的护照上加盖入境签证盖章,而是给了我们一张小小的纸条,上面盖有以色列驻华大使的签证章,这叫做另纸签证。
同样,在我们办理进入约旦国的签证时,约旦海关也是给我们签发一张另纸签证。我想,这应该是一种“默契签证”吧?像小孩子过家家似的!
趁着办理签证的海关关员在为我办理签证的空挡,我扫视了一下他的办公台,看上去他们这里的办公条件很一般,还不如我们国内的一个小小的办事机构,可真够简朴的啊!
那位海关关员很快就为我办理好了入境签证,他人办事倒是挺麻利的,就是嘴上叼着烟卷挺让人感觉不舒服的。我心里想说:哥儿们,工作时间抽烟在我们中国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我不能对他说,只是在心里偷偷笑着说。
我们大家都办好了入境手续,但是时间也已经挺晚的了,因为我们在Yardenit受洗处耽搁的时间挺长,再加上今天办理入境的人有不少,所以按预定计划我们已经晚了两个小时左右了。
俞舟夫妇招呼着我们赶紧上了车,这次我们终于坐上了超气派的豪华旅游大巴。我们这个团队加起来总共才有18个人,这还要算上俞舟夫妇二人。我们几乎每个人独占了一排座位,因为这样可以伸伸腿直直胳膊什么的。
我们在通关大门又等了不少的时间,在心急火燎的等待了半个来小时之后,我们终于通关了。我们的旅游大巴徐徐开出了约旦海关关卡,驶上了约旦王国的国土。
我终于进入了摩押高地,进入了摩押平原,进入了这片由哈希姆王朝统治着的神秘的阿拉伯土地,进入了以色列昔日的仇敌约旦王国。
以色列自从建国之后,与周边的阿拉伯国家一共打了五次大仗,也就是五次中东战争,其中有四次都有约旦的份儿,第五次中东战争是以色列与黎巴嫩单独打的,因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跑到黎巴嫩去了,他们把黎巴嫩作为大本营,经常在边境上袭击以色列边防军和边界老百姓,所以以色列人把巴解组织设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大本营给炸平了。
这五次中东战争全部都是以色列获得了胜利,所以阿拉伯国家也看透了,再这样打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了,因为不管多少阿拉伯国家参与,也不管投入多少的兵力,根本就赢不了小小的以色列,看样子这都是天注定的,这仗还是别打了吧。
尤其是约旦王国更不想打了,因为约旦与以色列之间就隔着约旦河这么一条不宽的河流,犯不上整天你死我活的。所以在1994年的7月25日,约旦人和以色列人在美国的华盛顿签署了《华盛顿宣言》,宣布结束两国之间的敌对状态,进入和平年代。
1994年10月,约旦与以色列正式签署和约。
1994年11月,约旦与以色列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1995年2月9日,以色列从占领的约旦领土全部撤军,归还了340平方公里的土地。
从那时候开始,约旦王国积极发展与以色列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两个国家再也没打过仗。
到今天,以色列与约旦王国这两个昔日不共戴天的死敌,已经是正常关系常态化了。
但是,这两个曾经互相敌视的国家表面看上去彼此之间已经和好了,关系也说得过去了,但是碍于阿拉伯兄弟国家们的脸面,还做不到像真正的友好国家之间那样,能相互之间掏心窝子。
因此,这就影响到了各个国家前来旅游的游客们的出入境问题。
为了国家的旅游事业,为了能在当今这个旅游成风的年代多招揽游客、多赚钱,以色列和约旦商量好了,默认两国之间可以放开通道,让这两个国家的旅游部门联手打造中东以色列-约旦旅游线路。
要知道,约旦有很大的一部分土地曾经是以色列人的,而《旧约圣经》中的很多历史事件就是发生在约旦那边,当年摩西带领着以色列百姓在旷野飘流了40年,大部分时间就是在约旦那边转悠。
旷野漂流40年的期限到了,以色列人可以进入应许之地了,于是,约书亚就带领以色列人进入了迦南地。当年,约书亚他们就是从约旦那边的尼波山下山,渡过了约旦河,进入迦南地,杀进耶利哥城的。
这样丰富的旅游资源舍弃了真是太可惜了,所以,以色列和约旦这两个国家一拍即合,联合推出中东以色列-约旦游线路。一道厚厚的“无形墙”,就这样被两个曾经的敌对国家给打通了。
今天,我们就是走在了这条新开辟的中东旅游线路上,我们已经走进了约旦河东岸的约旦王国,走在了摩押地,继续我们的中东旅游。
作者:胡寶星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