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哭墙 |
哭牆(Wailing
Wall)又稱西牆(Western Wall),是現今聖殿山西側靠南的一段擋土牆。西元70年,
羅馬將軍提多攻入耶路撒冷並燒毀聖殿,沒有一塊石頭仍疊在另一塊上。但是提多卻刻意保留部分台基不拆毀,為了讓後代世人知道猶太人曾經在此建立如此雄偉的
聖殿,卻被強大的羅馬軍隊征服拆毀,藉以羞辱猶太人。猶太人避免誤踏聖所,開始在殘留的台基禱告。其後,猶太人在原址上以原來聖殿的石頭疊起一堵寬約50公尺,高約20公尺的大牆,稱之為西牆。
哭墙 |
到了拜占庭時代,猶太人被容許每年一次在聖殿被毀周年紀念日(埃波月九日)到西牆來禱告,回到此處的猶太人想起多年來的流離失所,國破家亡,總是悲憤交織而傷心落淚,因此被稱為哭牆。第七世紀時,回教徒佔領聖地,猶太人僅被容許在聖殿入口附近禱告,位置在西牆隧道之內。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哭牆所在的東耶路撒冷仍屬約旦,不容許猶太人到哭牆禱告;直到1967年六日戰爭,以色列才自約旦手中收復哭牆。由於哭牆是當年聖殿留下的唯一遺跡,猶太人將之視為國家不滅、民族永存的象徵,是最神聖的地方。前幾篇曾介紹現今猶太人常在哭牆前舉行成年禮,充滿歡樂的氣氛,所以現在又有歡樂之牆的稱號。
哭墙祷告群众 |
若是站在哭牆前仔細觀看,可以分辨出從下到上的石塊大小不一:底層體積最大,是2000年前大希律王時代所遺留;中層次之,係第七世紀回教時代之後的產物;上層最小,則是十九世紀鄂圖曼土耳其時代再疊上去的。由於自然與人為的破壞,加上地心引力影響,當年最早建立的西牆早已隱沒在地底之下。
哭墙纸条 |
哭牆前分成男女兩邊,男左女右。記得我們第一次前來,不懂規矩,太太與女兒跟著我由左側進入,立即遭到其他猶太人的制止。來到哭牆都要戴上一頂小帽,因為猶太人認為腦袋直接對著上帝是不敬的。沒有戴帽的觀光客可於入口處自行拿取公用圓形小帽戴上,離開前交還。人們可以靠近牆身,摸著石牆向神禱告,也可以將心願或想跟神說的話寫在紙條上塞進石縫中。不過要想找到有空隙的石縫並非易事,因為早已被其他人的禱告字條所填滿。後來聽說當地政府須定期派人從石縫中挖出
紙條,讓後來者可以再行塞入。很有生意頭腦的猶太人也提出這樣服務:只要多付些郵資將禱告信寄到耶路撒冷郵局,他們可以代為塞入哭牆。
2002年7月, 牆上一塊石頭出現了一條水漬,不管風吹日曬都不會擴大或縮小,有人說是哭牆真正流淚了。在猶太傳說中,哭牆流淚是彌賽亞救世主降臨的先兆,因此使得部分猶 太人相當激動。但後來經過專家勘查,發現這是哭牆的另一側用於滴灌的水管發生了滲漏所造成,而水管滲漏的速度和蒸發的速度正好相抵,所以這塊巨石的水漬形 狀保持不變。
传统犹太教徒祷告 |
2003年2月,
耶路撒冷降下五十年來罕見的大雪。我特地來到哭牆前,此時積雪已深,平常牆下擠滿禱告群眾,當天則難得見到有人冒著風雪前來。有兩位傳統猶太教徒結伴而
至,還特地將帽子以塑膠袋套住,前後搖擺禱告後,面向哭牆倒退離去。後來又有一位以色列軍人趴在牆前認真禱告,似乎在祈求和平之日早日來臨。
主耶穌曾在撒馬利亞向一位打水的婦人說:「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神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四21-24)
基督徒不需要到哭牆前面才能向神禱告,只要發自內心虔誠的呼求,相信無所不在的神必定垂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