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5/30

如何选择短宣工场

  最近十年期间,很多教会都觉得短宣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肢体有机会直接参与普世的宣教工作,更能将宣教工场的资讯和需要带给教会。但很多教会在选择短宣工场时,往往没有头绪,只要有呼吁便前往,对于当地的需要、跟进、栽培、短宣队员的资格、能力、准备、卫生及安全问题没有多大考虑。笔者在过往六年内,筹组了不下十次不同类型的短宣队,除了在加拿大本土数城市外,也到过中国、英国、巴拿马、巴西、秘鲁等地。从中学习到一点的心得,愿意藉此互相交流,彼此学习,让短宣的工作能给参与者正面的认识,也协助到宣教工场有实际福音事工的进展。

笔者愿以下的一些经验与大家互相砌磋:

(一) 工场的实际需要

每个工场需要不同,在中南美洲的华人有许多是中国移民或非法移民。以巴拿马为例,有华人十三万之众,八成是从中国广东省正式与非正式的移民,年轻人很多,中年夫妇带了幼儿的家庭更多。当地一间成立只有三年的教会,在主办假期圣经学校时,即可以吸引140个儿童参加,在另一个地点很轻易的也有50位参加,可想而知当地的年轻家庭之多。故若在巴拿马,需要藉儿童工作去接触社区中的华人,若在英国或欧洲这种需要就不大了,因为当地的新移民多是从中国大陆去的留学生、研究生,或是从香港去的中年家庭。工场的实际需要是首要决定条件,再思考本身教会是否有适当人选或经验,前往宣教工场支援及帮助他们,否则,反而可能成为他们的负担;短宣队员亦会觉得毫无建树及浪费时间与金钱。

(二) 短宣工场需要有跟进栽培的负担与能力

有些教会经历了一、两次短宣后便不再参与,他们觉得在短宣时带领信主的人,当地宣教士或教会没法有好的跟进,以致新信者流失,而觉得不值,更有些传道人因而觉得短宣没有用处,这现象很可惜。当我们选择短宣工场时,必须与当地教会或宣教士有好的联繫及建立一些跟进系统。短宣队员的探访记录,决志者的资料都尽量介绍给当地的同工认识,最少有一次带领他们到当地聚会处,以便当地教会的信徒能认识他们。跟进栽培是双方面的,绝大多宣教工场的同工,都愿意跟进栽培新信者,扶立他们成长,这样才会使教会被建立起来。有些人虽然决志信主,但正如主耶稣撒种的比喻(太十三章23节),他们的追求与成长,也如北美教会一样,有强有弱。况且当地肢体、同工与新信者的关係不是那麽直接,若新信者属灵生命的根不深,枯萎与流失亦在所难免。所以笔者常常鼓励短宣队员,带领了新信者后,要教他们祈祷,读经及送一些属灵单张、书籍或录音带协助他们成长。离开后也要继续与他们联络,鼓励他们在灵裡长进。笔者更希望短宣队员能再有机会前往,再探望及鼓励他们。古曰:「创业难,守业更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带领新信者成长非一日之工。但深信真理的道种及圣灵的内住在人心,神是不会离弃那些真心决志信祂的。

(三) 语言文化背景的因素

当选择宣教工场时,当地的语言、文化及背景决定应派哪一类的短宣队员。在东、西欧的华人多是中国大陆的学者或讲普通话的劳工,在以色列更是清一色的男性工人,而在塞班岛的却多是工厂女工。各地的语言文化背景不同,需要有类似层面的短宣队员,才能如鱼得水,相得益彰。讲广东话的女性在以色列做短宣的难处可想而知,只懂普通话的短宣队在佔绝大多数广东人的巴拿马,将会造成沟通上极大的困难和困扰,不懂俄文及普通话的人在俄罗斯地区根本不能发挥功效;很多短宣队员每次均需要有人带领及翻译才可以分享福音的话,不但效率大减且费时失事。若文化背景悬殊,更是『隔靴搔痒』摸不到要处。

(四) 本身教会的特性与所长

每间教会都有其独特性,如传统式或开放式。各宗教亦有其不同的重点与特性,若在宣教工场上的宣教士或教会的宗派与特性有很大的不同,也会形成困难与冲突。最理想的是同宗派或同是福音派的才好参与,非宗派的教会要小心选择工场,了解宣教士及其教会背景才可前往。个别教会的成员背景,社会层面亦有不同。短宣队的成员若多是老闆和博士,就要付很大的适应和认知才较容易向劳工阶层宣教。相反地,文化水平低的,向大陆学者传福音,若没有适当训练,亦会大打折扣。在中南美洲很多地方,若不懂做儿童工作的,只靠个人佈道或举办佈道会,功效亦没有那麽明显。本身教会的独特性与专长若能配合宣教工场的需要,就会有加倍的收获,收相得益彰的果效。

(五) 短宣的安全与费用

教会差派短宣队,是要负上一定的责任。当地的卫生环境,交通,出入的安全及起居细节也要留意。听说有短宣队前往一些地区,因交通不便,道路崎岖,路途遥远,未到目的地已有很多队员不适或病倒,亦有因食物不洁而引起呕吐等等情形。故此选择短宣工场也要特别留意,更要对短宣队员的身体状况瞭解才可接受成为队员。很多落后地区急需短宣协助,但必须瞭解需要,按各种情况而招募适合的人仕参与,我们要知道「打什麽仗,用什麽兵」,短宣队才能发挥功用及有成效。

宣教工场的人身安全亦是选择短宣工场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短宣队员的人身安全,无论队员签了什麽文件,甚至是「生死状」之类等,但若真有什麽不幸事件发生,也非好事。在经济方面,也要选择一些交通费不是太昂贵的地方,转接不太複杂的地方。若每次短宣费用太贵,有钱的教会或肢体才能参与的话,恐怕容易引起误会,以济经基础作为选筛参加者的资格,亦非理想。宣教工场在世界每一个角落均有需要。笔者觉得在东亚地区的应多关注远东区的需要,北美的应多注重中南美洲的国家。在中南美洲有近一百万华人聚居,绝大部分是从中国前往的。其中得闻福音的人不多,教会、福音站更寥寥可数。若希望传福音给骨肉之亲的话,每一地区的信徒,若能向邻近的区域未闻福音的群体传扬福音,就会省时省费。现时的宣教策略,除了从未得之地开始,更要同时注重未得之民。中国人四散海外,中国的基督徒应向本地的未信主的同胞传福音,亦要在邻近的区域国家作宣教工作。

笔者住在加拿大,往返中南美洲或西欧较方便,交通费用亦较往东南亚、中国、澳洲等地廉宜。在中南美洲亦有百万同胞,但信徒及教会寥寥可数。故此我选择中南美洲为宣教工场重点,况且中南美洲的中国人,大多数是说粤语的,对加拿大的信徒更没有语言隔阂,而费用也较少,故此能一年往返数次。

总括而言,选择短宣工场目的是给肢体们有宣教的体验,从中领会宣教士的工作及工场上的需要,有组织的短宣队能提供及协助宣教士各方面的需要。

笔者谨以此文与读者彼此交流,分享心得,更盼能收抛砖引玉之效。愿藉短宣鼓励肢体多多体验宣教事工、支持宣教事工,更能享受大使命所应许神与我们同在的经历。深愿肢体能放眼看田,见到庄稼已熟,作工的人少的情景,从而投身宣教,从短宣至中宣更至长宣。

作者:曾湛光 来源:华传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