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7/7

重返以色列(53)(完)地中海岸最闪亮的那颗明珠

我们站在了古城雅法的圣彼得教堂前,这座教堂紧挨着地中海的海岸边。在雅法的海边有一座钟楼,和我们眼前的这座米黄色的教堂建筑连接在一起。圣彼得教堂的正面是砖红色的,教堂的入口掩映在绿树丛中,显得很是庄重很是幽静。

当年拿破仑占领雅法的时候,他就一直住在这所教堂里面,一直到他撤离雅法。拿破仑攻陷雅法的时候,法国人占领了整座雅法城,一直到拿破仑兵败阿卡古城的时候法国军队才撤离这里返回法兰西。

当年,拿破仑不但要称雄欧洲,而且还要统治整个地中海地区,他征战埃及途径雅法的时候,攻下了这座著名的城市。当时的雅法城是由土耳其人占领着的,那个年代土耳其也是一个好战的国家,雅法城是土耳其人从叙利亚人的手中抢过去的,奥斯曼帝国曾经是不可一世的强大帝国。

拿破仑攻占雅法的那一场战斗打得很是惨烈,这是他战前没有预料到的一场硬仗。骄横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决定豁出去了,他的军队从海上和陆地一起发起攻势。经过连续多日的激战,拿破仑的军队才攻下雅法,消灭了守卫雅法的土耳其军队。

攻城时法国人的伤亡惨重,所以在攻克了雅法这座军事要塞城镇之后,拿破仑杀害了已经缴械投降的三千多名土耳其士兵。同时,拿破仑也杀害了不少的无辜百姓。拿破仑甚至在他兵败阿卡撤出雅法的时候,还把他手下那些受重伤的法国士兵们也都全部杀掉了,因为他们都染上了瘟疫,拿破仑不愿意带上这些累赘,他怕瘟疫在军队里蔓延。

历史到了今天,雅法城已经回到了以色列人的手中,当年骄横不可一世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早就已经成为遥远的历史。为了不忘记那段历史,幽默的以色列人在雅法城的大街上竖立了一尊拿破仑的塑像。昔日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今天他的手中举着一个路牌,俨然成了雅法城的一个“旅游向导”。

我走进了圣彼得教堂里,我站在了教堂的中央,举起手中的单反相机对准教堂的正中央祭坛位置以及教堂的每一侧墙壁咔嚓咔嚓拍了不少的照片。

圣彼得教堂是一座天主教的教堂,所以里面的一切都不失华丽与庄严。在教堂正前方的那个圣坛上方有一片圆弧形的彩色玻璃窗,那透进窗户来的阳光,还有那金黄色的灯光,照映着一只展开翅膀的鸟儿,好似飞翔在教堂里的上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我环顾着教堂里的四周,在教堂两侧的上半部有一排窗户,阳光正透过那些窗户照进了教堂里面,所以这座教堂的采光条件是非常好的,整座的教堂内部都显得很敞亮。

圣彼得教堂这个位置是耶稣的门徒彼得曾经住过的地方,后人在这个地方建了一座教堂。这座教堂最初建于1654年,一直到1894年才完工,前后经过240年的坎坎坷坷。后来,这座圣彼得教堂又两度被摧毁,两度被重建。现在的这个教堂建筑是在1903年那年修复重建的。

因为我们的时间太紧张,古城雅法还有好多的地方要去参观,我也察觉到我身边已经没有一个团队人员的影子了。我赶紧放下手中的相机,扯身走出教堂去找我的队伍。广场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我踮起脚来四处张望,好在看到了我们队伍的尾巴,我紧赶小跑几步追了上去。

我们走到了那尊拿破仑雕像前。拿破仑还是多年前的老样子,憨憨地站在那里好像在等待我的再次光临。在这位昔日的法兰西皇帝如今的古城雅法“向导”的雕像前,我请队友拍了一张我与拿破仑手拉手的合照,这也是对我16年前在此位置与拿破仑合照的一次重温。

离开拿破仑雕像,我跟在队伍的后面去了老城那些迷宫一般的小巷。古城雅法的这些迷宫般的小巷是这座4000年历史古城的主题,那许许多多的那些小巷胡同,真可谓千折百回,四通八达,犹如迷宫一般。

我们的团队跟在犹太导游欧米的后面,听他介绍这里一切的一切。我以前来过这些迷宫般的小巷多次,对这里的每条小巷都很熟悉,时隔多年重游此地,心里也就多了许多的感慨。古城雅法的这些遍布着犹太艺术家和阿拉伯艺术家脚印的迷宫小巷,那路面都是用石头铺就的,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那房子也都是用石头砌就的,也是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霜雪雨。

古城雅法的石板屋和狭窄的石子路扬名海内外,大街小巷当中的那些石子路看上去就像青岛老市区内的那些有着久远历史的石子街道一样。经过几千年的践践踏踏,雅法古城里这些小巷街道的石头已经深深地与大地严密地衔接在了一起,成了一种不可分割开来的化石。

古城雅法的这些犹如迷宫一般的窄巷一共有12条,每一条都是用12星座来命名的,在这些小巷里开设有各类艺术工作室、珠宝店、古董店等,让老城充满着浓郁的艺术气氛。


往小巷的深处望去,每一条狭窄的小巷两旁都排列着一间间的小型艺术馆。从外观上看去,这些犹如商铺一般的艺术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透过那一扇扇的玻璃门窗,还有那门窗上的雕刻画像,看到的是形态各异的各类艺术精品,各具特色,各领风骚。

在这些小巷文艺宫殿里,犹太艺术家们建立起了自己的小小工作室,他们每每沉醉于自我的艺术世界,以色列的很多绘画、雕刻、珠宝以及各种工艺品,均出自于这些看上去简陋,但实则非常典雅的艺术宫殿。

为了让古城雅法能够焕发出青春,以色列政府对这里进行了重建,现在基本上已经恢复了古城雅法当年兴盛时期的旧貌。特别是在古城雅法重建之后,很多犹太艺术家聚集到了这里,他们建造起了很多的艺术画廊,使得这座古城又增添了许多的艺术元素。

现如今,雅法这个曾经沦为平民窑的港口城市,已经成为犹太艺术家们的聚集地了。4000多年前,以色列人的祖先在地中海边的这个小山丘上建起了这座城市的雏形。经过4000多年的风风雨雨,雅法城依然屹立在地中海的海岸边。

雅法老城里面的街道错综复杂,一不小心就会在这里迷失方向。每一个转角都是那么的美丽惊艳却又安静清幽,其实这些幽雅的小巷也就是艺术家们展览自己艺术作品的殿堂,游人们徜徉其间,并可以免费欣赏这些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精湛作品,使游人们从中探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以色列的整体国民文化素质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他们的书刊都比较精致,书皮基本上都是硬质的。犹太人非常爱书,他们那些读完的书一般都还蛮新的,既然是读完了,他们也不会随便扔掉,而是把读完的书摆放在大街上的石凳上,或者是自家的院子门口,行人路过的时候,就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书,并随便拿走。

其实,从雅法城那充斥着历史博物馆般的一条条艺术小巷,就能够想象出当年的雅法城是何等的繁荣!我感觉自己已经走进了那古老雅法城的过往岁月,已经被融化进了那沧桑的岁月之中。

现在以色列的犹太人有600万人口,其中具有大学文凭以上的约占全国人口的46%左右,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犹太人的学习精神也感染了雅法城里的阿拉伯人,在古城雅法小巷的那些艺术家中,就有不少阿拉伯人的身影。

二战结束犹太人建国之后,以色列的首都就设在特拉维夫。雅法离着这么近,城内有七万阿拉伯人,三万犹太人,古城雅法基本上是被阿拉伯人控制着的,这显然让以色列政府的心口堵得慌。

于是,以色列政府就派军队占领了雅法城,把阿拉伯人赶走了,雅法从那以后就归了犹太人。那些剩下来的阿拉伯人也根据以色列政府的要求加入了以色列籍,成为以色列的公民。

以色列把雅法城里的阿拉伯人赶走之后,依然还留下了一部分的阿拉伯人。雅法城内的阿拉伯人的文化水准较之以色列其他城市里的阿拉伯人肯定要高出很多,生活水准自然也是要高出不少。

当年留在雅法城里的阿拉伯人已经融入进了以色列人的生活里,他们在这里或做生意,或做艺术家,他们在这里繁衍着后代,他们与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等地的阿拉伯人也已经相差甚远了,雅法城里的阿拉伯人基本上不与犹太人发生冲突,他们被认为是与犹太民族和平共处的楷模。

湛蓝的地中海守护了雅法古城4000多年,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老城依旧保持着4000年前的质朴外表,她的美丽虽然无意,却惊艳了多少众生。我依然感慨岁月的无情,曾经那般辉煌的雅法现在就像是一位无言的老人,端坐在这地中海海边的一隅,往日其实已经不再,惟有天地仍然依旧。

在一波又一波的历史喧闹中,古城雅法在静默地冷眼观看着眼前的这个变化着的世界,同时也在见证这个地中海国家的时代变迁。雅法曾经是以色列最为发达的海港,她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有着许多的历史文物与遗迹,她就像是活化石一样,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中海边这个有着4000多年灿烂历史文化的古城。

古城雅法是地中海沿岸的以色列海岸线上最美丽的地方,有人把以色列众多的古城比喻为一条由一颗颗珍珠串起来的项链,在这条被地中海的海岸线穿成了无价可估的文化遗产的项链上面,雅法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那一颗珍珠。

我们离开了那些迷宫般的小巷,走进了凯杜明广场,我们走到了许愿桥上。这座桥和古城雅法一样,也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早先,这座桥是一座木质的桥,随着岁岁月月的风霜雪雨,这座桥经过了很多次修理和重建。经过几次的整修,这座原本的木制桥梁就变成了一座坚固的铁桥。

我们站在了许愿桥上,看得出这是一座桥体为金属框架,桥面为木板铺就的桥,长度也就十多米长。我注意到,这座桥的栏杆是铁丝网状的,而栏杆的扶手是木质的,桥栏杆的木扶手的外面都是用铜箍套着的,而在那些铜箍上则是一些图案。

我曾经多次走上这座桥,我知道这是一座雕刻有十二星座的桥,因为这是一座许愿桥,既然是许愿桥,就免不了有各个星座,所以十二个星座在这里一个也不少。

许愿桥的桥头有一个牌子,上面的英文翻译过来就是:“根据古老的传说,任何人站在这座桥上,手握住自己的星座图案,面对着大海,他所许的愿就会得以实现。”

因为自己以前多次走上许愿桥,所以我就告诉大家如果心里有什么愿望可以在这里试试,其实也就是玩玩,大家都忙着去找自己的星座,找到了就用手握着自己的星座图案,面对着前方的地中海,默默地许下心愿。

其实这都是现代人搞的名堂,我估摸这座桥初建时期的人们还不懂星座算命这方面的名堂,这一切都是在木桥改建成铁桥之后,才搞出这一类的星座许愿。灵与不灵,都是人自己说了算。

许愿桥的前方不远处,就是圣彼得教堂,教堂的后面就是蓝色的地中海。以色列领海内的地中海是一片美丽的海域,以色列政府在海域环保方面做得也是特别好,境内整个地中海沿岸的海水都是清澈无比。尤其是雅法沿海一带,海岸边根本就看不到任何的垃圾漂浮在海面上,如果蹲在海岸的水边,那清澈的海水会让人忍不住想用手捧起一抔,送到嘴里喝下去。

离开了许愿桥之后,我们走到了高地上的亚伯拉沙广场,那是一个微型广场,里面的主要建筑就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制作的“信念门”。亚伯拉沙公园是古城雅法的最高,也是古城雅法的最美,在这个还没有一个足球场大的微型公园里,遍布着各种枝繁叶茂的热带树木,开放着许多斑斓各异的热带花卉,或缠绵交织,或争相怒放。

我曾经几次来过这个“信念门”,每每都会欣赏上一些时间,因为我能够读懂上面所刻画着的圣经故事。信念门的两边门框和上方横框都是一些石雕,是有关以色列人与上帝耶和华之间的立约,那些雕刻讲述的是《旧约圣经》里面的三个故事:

左侧柱子讲述的是“雅各之梦”,也就是以色列人的祖先雅各(也就是以色列)梦见天梯并看见天使上上下下的故事,在那个梦里上帝向以色列作了应许。

右侧柱子讲述的是“献祭以撒”,也就是亚伯拉罕将儿子以撒献祭于上帝的故事,最后上帝让亚伯拉罕用一只羊羔做了替罪的羔羊。

中间横梁讲述的是“耶利哥之战”,当年以色列人出埃及并在旷野飘流40年之后,上帝让他们进入迦南地的时刻到了,攻下耶利哥城是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的第一战。

离开了信念门,我们走到了雅法城的最东侧,特拉维夫已经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从这个高地上眺望特拉维夫,这座现代化的地中海城市更多了一些的立体感,也更多了一些的娇艳和妩媚。

我站在雅法的高坡上,地中海的这片海岸线以及特拉维夫城一览无余。美丽的地中海就在我的面前,海面海水波光粼粼,岸边棕榈树叶飒飒,天蓝海碧,浑然相融,恰似一幅鬼斧神工的地中海风情画卷,高高地悬挂在地中海的东海岸,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我欣赏着地中海那美的景色,享受着地中海那风的吹拂,此时的古城雅法,如处子般宁静,如醇酒般浓厚,如春日般明朗,如象牙雕般精致,尽显着她的妩媚。

美丽的雅法湾很有些我们青岛湾那般的景致,而那突出的山岬上面的航标灯塔,又颇似美丽的小青岛上的那个百年航标灯塔,在我的眼里,雅法湾简直就是青岛湾与小青岛的绝妙合成。

雅法的那灯塔,显然已经有着千年的历史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最初的那座灯塔早就不复存在了,从外观上来看,这座灯塔应该是后来重建的,因为这个白色的灯塔就是雅法城的象征,而小青岛上的那座航标灯塔,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当年,雅法是以色列最重要的一个港口码头,那些出海归来的人们在海上看到雅法山上这个灯塔的时候,他们就知道已经到家了。在那些过往的岁月里,雅法山上的这个灯塔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盏灯,因为它象征着游子们回家的一盏指路明灯。

打从17世纪起,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教信徒们都要去耶路撒冷朝圣,他们首先要越过地中海,然后从雅法港口码头登陆,回到祖国。然后,再动身去往圣城耶路撒冷朝圣。

人们远涉重洋,随浪漂流在海上,当看到雅法海边这座灯塔的那一刻,尤其是在茫茫的夜色中看到灯塔里放射出来的灯光的那一刻,他们就会欣喜若狂,因为他们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

只是,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老灯塔,现在已经被阿拉伯人改为一座清真寺宣礼塔。

我欣赏着高坡下的特拉维夫,分别十多载,她还是那么年轻、那么漂亮、那么诱人。浩瀚辽阔的地中海在这里画上了边线,在那中东烈日的强烈照射下,地中海的海水水蒸气正在缕缕蒸发。天青海碧,浑然相融,分不清水和天,海面海水波光粼粼,岸边棕榈树枝叶飒飒,一派“风景这边独好”的好景色。

地中海海岸边的特拉维夫,看上去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飘逸。在那地中海的水岸边,海面泛起的层层涟漪随着海风在轻轻荡漾,涌向海岸边,拍打着沙滩,拍打着海堤,浪花飞溅,浪花朵朵,映得美丽的特拉维夫更多了一些的妩媚、一些的浪漫。

我看得到,在那坦坦荡荡的地中海海面上,正袅袅升腾起一层层薄薄的白雾,飘向了天上、飘向了白云,而后又与天上的白云相接、相连,慢慢地、慢慢地,白雾与白云融为了一体,把那蓝蓝的天空抹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

我们沿着古城雅法北侧高坡上的那条马路走向这座古城的商业中心。我们一路走着一路拍照。我们的左侧就是特拉维夫,但是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深入到这座美丽的城市当中去了。

我们走到了雅法的商业中心广场,在那里等候旅游大巴来接我们去本.古里安国际机场。旅游大巴很快就开过来了,我们上了车,我们告别了美丽的古城雅法,我们沿着特拉维夫城市的街道一路奔向机场。我们没有耽搁旅程,在计划内的时间里赶到了本。古里安机场。飞机正点起飞了。

轰鸣着的飞机起步了。慢慢加速,慢慢向前行驶,慢慢拐上了起飞跑道。骤然,机身猛地一个飞跃,顷刻间,就离开了地面,直拔上骄阳似火的以色列天空。

我的眼睛没有离开窗外,随着飞机的升空,目所能及的也越来越多。我侧目往下方看去,特拉维夫离我们越来越远,慢慢、慢慢、看不到了。

还记得当年我在以色列工作的时候,突然接到了归国接受新任务的命令,在一个大雨瓢泼的晚上,我赶到了本.古里安国际机场,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以色列。当飞机起飞腾空的那一瞬间,我知道我就要离开那片生活和工作了整整一年半的迦南美地了,我的眼里顿时盈满了泪水,因为我不知道此生还能不能重返以色列。

今天,我又一次离开了以色列,但我的心是坦然的,因为我已经实现了重返以色列的夙愿,我也实现了一些当年没有实现的梦想。当我从飞机的舷窗里看到千米万米之下的以色列已经离我越来越远的时候,我感觉我这只是在出一次远门。

以色列之旅已经画上句号了,这次重返以色列也留下了些许的遗憾,那些我曾经生活过很长时间的城市都没能去走一趟看一看。

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去看看哈马维医生,当年我离开以色列的时候就向他许愿说我还会回来看望他的。但遗憾的是我把他的电话号码丢失了,我根本就联系不上他,但即便是能够联系上他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我们这次是跟团出来的,我不可能自由行动。我甚至连近在咫尺的特拉维夫都不能深入走进去,我以前生活过的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机会去哪怕远远地望上一眼,甚至我连走进地中海里去趟趟海水的小小愿望都没有实现。

人生就是这样,没有遗憾的人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正是因为有了遗憾,所以我们的人生才会多了许多的动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还会回到以色列,我将会以自由行的方式走遍全以色列的每一个角落,因为我爱这个国家,我爱以色列!

作者:胡宝星

2018/7/6

重返以色列(52)地中海岸边的明珠城市

从橄榄山下山之后,我们乘坐着旅游大巴离开了圣城耶路撒冷,我们一路朝西直奔地中海岸边的特拉维夫-雅法而去。古城雅法之游本来是我们这次以色列之旅中的第一站,犹太导游欧米在我们刚刚进入以色列的第一天就把旅游计划给更改了,入境以色列第一站的雅法之游反而变成了这次中东之旅的最后一站。

因为我们今天就要离开以色列回国,剩下的时间也够紧张了。导游欧米说我们的计划是九点半钟赶到古城雅法,在那里游览一个小时之后,就即刻赶往机场,因为我们必须在上午11点半之前赶到本.古里安国际机场接受安检。

不知不觉间,我们的行车速度慢了下来,后来干脆就一点点地往前挪了。难道是堵车了?我赶紧站起身来,从驾驶员的前窗玻璃往前方望去,我发现我们道路的前方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车流,尽管前面已经可以看到特拉维夫了,但我们却不幸遇到了高峰塞车。

糟糕!真的堵车了!对于出国旅游者来说,虽然不能说时间就是金钱,也不能说时间就是生命,但浪费时间很可能会带来永远的遗憾!

如果今天我们被堵在路上的话,雅法之行肯定要放弃了,因为我们必须在11点半之前赶到本.古里安机场。真要是错过了古城雅法之旅,那将是我们很大的遗憾,尽管我对古城雅法那里的一切都非常熟悉,但我的同学们却一次也没有去过啊!

我问犹太导游欧米:像这样的堵车会持续多长时间?会不会耽搁我们的雅法之旅?

欧米肯定地回答说:现在只是高峰时间段,这种堵车只能耽搁我们半个小时,估计10点钟就可以赶到古城雅法。

看着已经停滞不前的车流,我很有些不相信欧米的话,因为我看到路上的车流很长,根据自己在国内的经验,我估计这种堵车怕是要耽搁几个小时了,这可怎么办呢?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们的心一直在揪着。终于,积压在路上的车辆开始向前挪动了。令人感叹的是,尽管我们遇到了高峰堵车,交通很快就恢复了不说,路上所有的车辆都很自觉,没有一辆加塞的车子出现。

车流疏通了。车速加快了。我们很快就进入特拉维夫的近郊了,照这样的行车速度开下去,我们真的也就耽搁半小时的时间。欧米的判断完全正确!

我们进入了特拉维夫,进入了这座以色列最现代化的城市。这座被誉为地中海的中东海滨明珠的海滨城市距离圣城耶路撒冷有65公里的距离,它北抵雅尔贡河的下游,南抱美丽的雅法湾,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是以色列最繁华最现代化的城市。

当年,我在以色列生活了一年半的时间,因为工作性质使然,我到过最多的地方就是特拉维夫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有时候一天就能来特拉维夫两趟。

特拉维夫这一位置当年是古城雅法北坡下面的一片沙丘。那年月,那些犹太移民和阿拉伯人一起挤在了破旧不堪的古城雅法,居民大多数是阿拉伯人,犹太人只有60来户人家,关系也不是很和谐,所以那些犹太人就寻思着在雅法山下的海滩上建造一座新的家园。

当时住在雅法老城镇的这60户犹太移民每户出资20法郎,在梅尔.迪森高夫的带领下开始了对北侧山坡下那片沙丘的拓展,他们要在那里建立一个新家园。那一年是1909年。

参加新家园建设的除了青壮年之外,也有老人、妇女和儿童,大家凭着犹太民族那种坚忍不拔的毅力,硬是在那片海滩沙丘上建立了一个犹太居民点,这就是特拉维夫这座城市的雏形。

随着特拉维夫的迅速发展,到了1921年的时候特拉维夫就脱离开了雅法,成为一个独立的城镇。后来,随着犹太移民的大量涌入,特拉维夫逐渐发展成为巴勒斯坦地区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

犹太人给这片在海边沙丘上建起来的定居点起了个名字叫特拉维夫,希伯来语的意思是“春之丘”,也就是春天的沙丘。以色列是一个建立在沙漠上的国家,所以沙丘特别多,当年地中海岸边的这片沙丘就是现在的春之丘特拉维夫。

梅尔.迪森高夫先生在带领犹太人建造特拉维夫的初衷,仅仅将其确定为雅法的一个郊区,是那些在雅法工作的犹太人的居住区。但他的眼光是独到的,因为受到当时欧洲花园城市运动的影响,他请世界著名城市设计师设计了这座城市,规划了宽阔的林荫大道。

1914年的那一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将特拉维夫的居民驱逐出去,城市的发展被迫中断了。

1917年的那一年,英国人占领了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又回到了特拉维夫,重新开始了这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也正是在英国托管巴勒斯坦地区的时候,巴勒斯坦各地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摩擦日渐增加。

在1921年5月的雅法骚乱中,几十名犹太人被阿拉伯人杀死,雅法的几千名犹太人都搬迁到了北面山坡下的特拉维夫,特拉维夫因此也就脱离开了雅法,成了一个独立的犹太人城镇,而古城雅法基本上就是阿拉伯人的天下了。

后来,随着特拉维夫的迅速发展,这座海边小城成为市的建制。在1925年的那一年,市长梅尔·迪森高夫采纳了由著名设计师Patrick Geddes设计的城市规划蓝图,对特拉维夫进行了全面建设。

特拉维夫的主要街道建在与海岸线呈平行方向的3条砂岩山脊上,沿着海岸线由南向北延伸,并与呈东西方向穿越岩山脊隘口的短街相接,每条街都各有其独到之处,这些都是当年梅尔.迪森高夫的功劳。

哈雅贡大街是一条宽阔整洁的海滨大道,一排排棕榈树挺立两旁,来来往往的游人在海滨大道上散步。因为这条大街是海滨游览区,所以从它的中段到北段是步行街。哈雅贡大街的南端,也就是通向雅法的那一段才可以行驶车辆。

哈雅贡大街的东侧一边,大片绿草如茵的花园和各具特色的星级豪华饭店相映成趣;哈雅贡大街的西边一侧,也就是临海的那边,是大大小小的浴场、海滨俱乐部、咖啡屋和餐馆。

地中海的天空是蔚蓝色的天,灼灼粲粲,晴空朗朗。那天空和那海洋,与交汇处浑然成为了蓝色的一片,天与海没有了界限。

以色列的海域,地中海的景色,是一派海天交融的壮丽景色,天地间的一切好似都在那苍穹与海洋的包容之中了。

我以前经常在特拉维夫的海滨散步,那里有着洁净如洗的沙滩,那沿着海岸边伸展开来的银色沙滩,因为特拉维夫海边的沙滩是白色的,犹如白纱丝缎一般沿着海岸线伸展开来。

地中海的海水是深蓝色的,那大海是坦坦荡荡;那海风是暖暖洋洋;那海边是一条与整座城市一样长的银色沙滩,从北到南,是一条完整的沙滩海岸。我经常漫步在那海滩上,那些来自各大洲的人们,那些有着各种肤色的游客,大家都聚集在地中海的海边,相聚在特拉维夫的海滨,人们尽情享受着造物主给予的恩赐,尽情挥霍着大自然成就的美好。

沙滩上经常有奔跑嬉闹的少年儿童,也有沉浸爱海的年轻情侣,更有相濡以沫的中老年人。孩童们在这里尽情玩耍欢乐跳跃,年轻情侣们在这里肆意享乐青春时光,中老年人们在这里享受海风洗礼。


特拉维夫的海滨沙滩上随处可见暴露在烈日下享受日光浴的男男女女,他们或坐着、他们或躺着、他们有的成双成对、他们有的三五成群,大家毫无拘束地躺在那热烘烘的沙滩上,尽情享受中东烈日紫外线的洗礼,尽情享受浪漫之都特拉维夫的美好,因为特拉维夫是中东沙漠里的一片绿洲,是天堂一样的地方。

在这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处,在这片中东海岸边的绿洲大地上,在这片地中海岸边的银色沙滩上,无数张不同肤色的脸庞在我的面前晃动,这些人来自地球上不同的国家,来自地球上不同的角落,在这个没有约定的时间,在这个没有约定的地点,他们相会在了特拉维夫的海边,与我在一起共享那美好时光。

在这些享受日光浴的人们当中,可以说各色皮肤的人都有,但最多的是年轻的犹太女孩,在地中海阳光的照射下,犹太姑娘们那美丽的青春胴体显得是那样的健康,那样的活力四射,这些身材撩人的性感女孩遍布在海滩上,成为特拉维夫地中海海岸边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以色列很多城市的街道都以犹太名人的名字命名,特拉维夫的梅尔.迪森高夫大街就是为了纪念特拉维夫的第一任市长梅尔·迪森高夫,因为他为特拉维夫市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我以前经常去那条迪森高夫大街,那条街上的商店林立,街道虽不宽,但绿树如冠,投下大片阴凉。那条大街的南端是规模很大的迪森高夫购物中心,那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各种世界品牌的商品都可以买到。

作为第一座犹太人的城市,大量的犹太新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特拉维夫,这同时也促进了这座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得特拉维夫逐渐成为巴勒斯坦地区经济与文化的中心,这里有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钻石交易中心、以色列各大期刊和出版社的总部以及文娱中心,被称为以色列的“纽约”。

平时,这里是以色列经济生活的中枢;周末,这里是休闲享受的天堂。难怪在以色列人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应该是:居住在海法,祈祷在耶路撒冷,享受在特拉维夫。特拉维夫因此也被世人称之为“从不休息的都市”,在以色列这个严格的犹太教为国教的国家里,特拉维夫也算是相当独特的一个大都市了。

特拉维夫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以阿拉伯裔为主的雅法,在以色列建国两年以后的1950年,特拉维夫和雅法两市合并成立特拉维夫-雅法市。今天的特拉维夫已经成为以色列最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相当于中国的大上海,美国的大纽约。

现在很多人提起以色列的这座最现代化的城市来,只会说特拉维夫,而一般都会忽略了后面还有雅法俩字(中国译音),其原因就是因为特拉维夫太大、太现代;而雅法太小、太古老,人们反倒把雅法这个当年以色列最著名的海港城市、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历史名城给忽略了。

其实就连以色列人也是如此,当年我在以色利工作的时候,他们犹太人也是只称呼“特拉维夫”,把后缀的“雅法”给忽略了。

特拉维夫-雅法是一座有着40多万人口的城市,如果拿来与中国的城市做比较的话,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中等偏下的城市。但是在人家以色列这里,特拉维夫却是全国第二大城市,仅次于首都耶路撒冷。

我本来想让犹太导游欧米为我们挤出一点时间,让司机师傅开车走拉宾广场那条街,顺便让大家去特拉维夫市中心的拉宾广场去看看,哪怕是路过那条街让大家在车上看几眼也行。但是在来雅法的路上我们却遇到了堵车,白白消耗掉了我们半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已经不可能再从市内路线走了,这次的以色列之旅只能错过拉宾广场了。

我曾经两次去往拉宾广场,是为了去瞻仰这位为了中东地区实现和平而遭到极右分子暗杀的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广场在特拉维夫的市中心,在离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不太远的地方,拉宾广场的原名叫特拉维夫国王广场。

我到了那里一看,其实拉宾广场的面积并不是很大,拉宾当年遇刺的那个地点是在特拉维夫市政厅办公楼的门前。在一个很不起眼的位置上,也就是那座大楼的出口处附近,有一个纪念碑,是一个由黑色花岗岩围成的正方形的纪念墓地,这是一个在常人看来似乎是很不起眼的纪念碑,但是在这个纪念碑下面埋葬着的就是伟大的和平战士拉宾。

我们这次的以色列旅游计划当中并没有拉宾广场之旅,但我非常想让我的同学们到那里去看看,去瞻仰一下这位伟大的和平战士。但是我们的时间真的不够用,我们只能放弃,我们不能到达机场太晚,因为以色列的安检非常严格,乘客必须在登机前两个小时到达机场接受安检。

还记得我当年以一名翻译的身份入境以色列在北京首都机场接受以色列安检人员检查的时候,那些安检人员的检查与盘查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那是一种严格得近乎于苛刻的检查与盘查,毫不夸张地说,哪怕藏在身上的一根针都不会逃过那些以色列安检人员的眼睛。

在那些安检人员当中大多数是年轻的犹太姑娘,她们长相漂亮、面带微笑、浑身透露着年轻的美丽,但是当她们盘查乘客的时候,那目光是犀利的、那眼神是怀疑的、她们那美丽的眼眸里透出的是完全把你视为潜在的危险分子的神色,让我在那难捱的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如坐针毡一般。

好在我们这次的以色列之旅是乘坐国内南航的航班,出入境的检查不是很严,所以我们并没有遇到我当年所遇到的那些尴尬。

我们的旅游大巴穿越过特拉维夫城内的大街,一路直奔紧挨着这座城市的古城雅法而去,我们在向古城雅法很快地靠拢。

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古城雅法是建在一座山丘上的老城镇,根据史料介绍,这座城镇的名字雅法源于挪亚的三儿子雅弗。当年,挪亚一家从方舟里出来之后,挪亚的几个儿子也就离开了自己的父亲各自奔向远方。

雅弗和妻子走到了现在的雅法这个位置,在这里安下家来,繁衍后代,后人就把这地儿起名叫“雅弗”。叫着叫着,几千年过去了,这名字就叫岔了音,慢慢就变成了“雅法”。到了今天,雅法这名字就一直这么叫着,估计也不会再叫岔音了。

根据《圣经》记载,雅弗后来成了印欧人的祖先。

因为特拉维夫海边的哈雅贡大街是步行街,所以我们的旅游大巴不能沿着海滨大道行驶,犹太司机师傅驾驶着我们的旅游大巴从古城雅法的南侧直接驶上了雅法山上,又沿着山上的马路直接开到了雅法城里的广场上。

我们走下了旅游大巴,我们站在了古城雅法的标志性建筑圣彼得教堂门前的广场上。时隔16年之后,我又一次走进了雅法,走进了这座我曾经无数次光顾的美丽地方。

作者:胡宝星

2018/7/4

重返以色列(50)那条漫漫的苦路

我们继续走在了耶路撒冷老城内的街道上,沿着当年耶稣走过的那段长长的苦路一直朝前走去。我们脚下的这条路是全世界信仰耶稣的人们心中一条不平凡的路,因为耶稣当年背着十字架就是从这条路走上骷髅地刑场,被钉死在了他背负的那个十字架上,因为罗马统治者处决非罗马人都是将其钉死在十字架上,而且在去刑场的路上必须由死刑犯自己背着那十字架。

沿着这条苦路,我们从第五站一直走到了一个正在维修中的修道院。犹太导游欧米向我们大致介绍了一番这个修道院的情况。那修道院又破又旧,我们拍了几张照之后,也没有多逗留一些时间,就跟着欧米沿着苦路去了圣墓大教堂。

我们站在圣墓教堂的院子里,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这个地方,我所在的这个位置也意味着我们已经走完了苦路的九站路,苦路的第十站以及后面的几站都是在圣墓教堂里面。

我们的面前是一座看上去毫不起眼的老教堂,一看就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建筑,但其本身却充满着无以伦比的内涵。

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圣墓教堂,这就是全世界信奉耶稣的人们心中最神圣的地方。从圣墓教堂的外观看上去,实在是没有什么太独特的地方,我看到教堂的外墙皮又脱落了不少,而且显然比以前更老旧了一些。

圣墓教堂的正殿是两层,正殿的左侧要高出一层,在正殿的顶部有两个圆形屋顶,就像是在耶路撒冷所看到的诸如大金顶和大银顶一样的形状,位置处于正殿大门的正上方的那个圆形屋顶的尖顶是一个基督教的象征—十字架。

圣墓教堂有两扇大门,门两旁各竖立着三根圆形大理石柱,其中的右门据说自萨拉丁时期就被堵上了,现在只剩下左边的一扇门供人进出。

圣墓教堂这个位置以前是罗马皇帝哈德良时期修建的一座阿芙罗狄蒂神庙。罗马帝国分裂之后,东罗马的君士坦丁大帝皈依了基督教,他的母亲海伦娜到了耶路撒冷。在圣墓教堂的这个位置上,海伦娜发现了耶稣受难的那个十字架,于是她就将这个位置确认为耶稣受难地。

海伦娜太后在这个地方修建了一座教堂,这就是圣墓教堂的前身。后来,因为多年的战乱,这座教堂被毁又重建。现在的这座圣墓教堂是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的时候重建的第三代教堂。

圣墓教堂实则是连接在一起的三座教堂,分别属于罗马天主教、希腊正教和亚美尼亚教会,由罗马天主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希腊正教会这三个独立的基督教分支教会组织共同管辖,这三个宗教组织对圣墓教堂所在的土地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以色列政府无权对该地进行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

除了罗马天主教会、希腊正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这三个教会拥有圣墓教堂的管辖权之外,叙利亚正教会、埃塞俄比亚正教会、科普特正教会这三个教会也参与共同管理。

此外,埃塞俄比亚基督教会、圣地阿拉伯基督教会和科普特基督教会这三个基督教分支教派也在耶稣墓周边建立了几个小型礼拜堂,大家都可以在圣墓教堂举行自己的祭拜活动。

由于历史上基督教众多支派之间不断的纷争,耶稣墓的管辖权也几经更替,各个教派之间的关系长期紧张,现在的这种共同管理模式是各方长期斗争和妥协的结果,自15世纪以来从未被打破过,一直维持现状到现在。

据说,当年由于各教派之间纷争厉害,争斗不止,1757年国际仲裁组织判定,以当时争端发生时的范围,作为今后永久的“势力范围”,接近于一项停火协议。

这项“停火协议”规定:教堂内每一钉子、蜡烛、石头都登记在案,分归各个教派所有,也有些是共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各派长年争斗的结果很令人啼笑皆非,这座圣墓教堂大门的钥匙是掌管在一个阿拉伯的望族手中,每天早晨由阿拉伯少年负责打开圣墓教堂的大门。所以说,在耶路撒冷这座圣城里,真是什么样的神奇事儿都不稀罕。

我们走进了圣墓教堂,里面的光线不是太好,但却更加显得庄严凝重幽邃深沉。一些油灯和蜡烛作为照明,烛影摇红,烟雾缭绕,气味扑鼻,我眼里的一切都显得影影绰绰,不甚清晰。朦胧中,但见殿中石柱纵横,圣龛处处,遍布着大量传说中的圣迹和遗物。

基督教已经分为了很多的教派,但大家都奉圣墓教堂为圣地,因此长久以来就争相在此占地盘,所以也就造成了圣墓教堂里面的大教堂里套着小教堂,不同的教堂又都归属不同的教派。

我们开始了苦路的第十站。苦路的第十、十一、十二站都是紧挨着的,其中第十和十一站是属于罗马天主教会。第十二站是耶稣被竖立在十字架上,然后断气的地方,属于希腊东正教。

第十站和十一站位于圣墓教堂里右手边的天主教堂,第十站的位置是当年耶稣被剥去衣裳的地方,第十一站的位置是侩子手们用长钉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地方。

临刑前的耶稣被剥掉了上衣之后,几个罗马士兵开始抓阄,看看谁能够分到耶稣身上的衣服,这也应验了《旧约圣经》上的预言:在上帝派来的弥赛亚被害之时,他的衣服被强人剥光并抓阄分掉。然后,侩子手们开始对耶稣施行酷刑,他们给耶稣戴上了写着“犹太人的王”的荆棘头冠,然后又将赤裸着的耶稣平放在十字架上,将耶稣的双臂拉开,用大铁钉穿透耶稣的手和腿部钉在了十字架上。

第十二站的那个位置现在属于希腊东正教会的地盘。当年,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之后,那个巨大的木制十字架缓缓提升,然后被人竖立在这个位置的土地上,埋入土内,十字架高高竖立起来。最后,耶稣在十字架上断了气。

我看到,在那高高低低、闪闪烁烁的吊灯和烛光包围中,有一个黑色的十字架上,上面是一座钉着耶稣的塑像。在祭坛下,放置着一只银盘,在盘子的中央有个小孔,这标记着耶稣的十字架竖立的具体位置。

走进圣墓教堂的每个信徒都会情不自禁地在祭坛前跪下,轻轻用手触摸这个银盘,以此来感受耶稣当年所经历的苦难,场面令人动容,令人震撼。

在这个祭坛两边还各有一个黑盘,那是和耶稣一起受刑的两个强盗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位置,当年那两个随刑的强盗中的一位在十字架上向耶稣最后作了忏悔,并接受了耶稣的祝福,耶稣答应他的灵魂可以进入天国了。

大厅是苦路的第十三站,那里有一块膏油石,叫做“涂油礼之石”,是一块蔷薇色的石灰岩板。当时耶稣的尸体被人从十字架上取下,就被放在这块石头上。耶稣在被埋葬之前,在这块石头上被浸满沉香、没药以及耶稣的母亲马利亚的泪水。

当时,耶稣的鲜血渗入了石缝,在石上永久地留下了殷红的石纹,据说上面能够看出一个人的轮廓,那就是耶稣的影子被印在了这块石头上。我摸着这块石板,仔细端详,我看见上面的石纹确如血丝交织,红迹斑斑。

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一进门便跪倒在这块石板前,他们不住地抚摸、用嘴亲吻着。因为长年就这样,所以久而久之,在人们的不断抚摸和亲吻下,这块石板看上去也就变得格外得光滑了。

因为住棚节刚刚结束,走进耶路撒冷的世界各国游客争相走进了圣墓教堂,使得原本并不是很大的圣墓教堂满当当的全是人,我们无法按照苦路的站点顺序一一参观,只能随着人流一会儿到这儿一会儿到那儿。

教堂是庄严肃穆的地方,光线一般都不是很强,所以圣墓教堂里面的能见度不是很高,在里面待了一段时间后,我总算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的场面了,我看到在教堂正厅东角的半圆形台阶上面有一块突出地面约15米高的巨石,我知道这块巨石就是被称为“骷髅地”的“各各他”石,耶稣当年就是在这块巨石上被钉死在十字架的,因为我以前来过圣墓教堂,知道这里面的一切。

建在耶稣坟墓上面的教堂是“受难之路”的最后一站,也就是第十四站。这个圆顶建筑位于圆形大厅的中央,这就是耶稣圣墓的所在。耶稣的这个坟墓原来是在盘石中凿出来的洞穴里,后来海伦娜皇后修建圣墓教堂的时候令人将墓室与其余的山体隔开,以免其遭受破坏。

这个圣墓其实就是一个石洞,里面极为狭小,还不足2米宽。根据《圣经》介绍,这原本是一位名字叫约瑟的财主为自己购买的墓地,约瑟也是耶稣的门徒,当耶稣遇害之后,他把自己的墓地献出来埋葬耶稣,这也应验了《旧约圣经》上的记载:弥赛亚被害后,一位富人捐出了他的墓地。

根据《圣经》记载,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3天后,耶稣又复活了。

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一天是周五,那是耶稣的受难日。耶稣在第三天又复活了,那一天是周日,那是耶稣的复活日。耶稣曾经对众门徒说过,他将被人出卖,他将被人钉十字架,他将在三天之后复活。

耶稣的这些话门徒们听了都不以为然,而当耶稣真的被捕了,而且被钉死在了十字架上,他们却都吓傻了,除了约翰跟着去了刑场之外,其余的门徒都东躲西藏,找不到人影了。

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复活后,多次在他的门徒及其追随者们的面前显现,大大增强了他们的信心,耶稣与他们共餐,与他们相聚,这一切的一切使得原本已经被吓得四处逃窜的门徒们晓得了,他们所敬爱的耶稣,确实是上帝的儿子,是为了拯救世人,避免世人因着自己的罪孽而下地狱,他用自己的鲜血洗清了世人的罪孽,从而可以使得世人不致死亡凡得永生。

在短短的三年半时间里,耶稣和他的众门徒将天国的福音传遍了整个加利利,也传遍了整个犹大地,当然,也传进了犹太教旧势力的耳朵里。耶稣的所做所为得罪了那些顽固的犹太人,犹太人非常恨恶耶稣,因为耶稣老是跟他们辩论,而且还妄称是上帝。

耶稣在南方和北方的影响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南部的犹太地区都是民族主义者,那里的犹太人心胸很狭窄,尖刻又孤僻,但是耶稣在北方广受欢迎,他在南方是受到排斥的,所以,耶稣最后死在了南方地区,而不是北方地区。

那些痛恨耶稣的犹太人,指的是迦南地南方的犹太人,是住在犹大地的那些犹太人,具体说来,就是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并不是指所有的犹太人,更不是加利利的犹太人,加利利人是很喜欢耶稣的,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耶稣和他的门徒也全都是犹太人。

整体而言,基督耶稣广受北方人民的爱戴,跟随他的人数以千计万计,可谓是浩浩荡荡。当然了,北方也有想杀耶稣的人,但很少,只有他的乡亲拿撒勒人,因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怕耶稣给他们的村子带来灾祸,他们曾经企图把耶稣丢下悬崖,但是耶稣逃脱了。

最后,耶稣被自己的门徒犹大给出卖了,犹大从中得到了三十块钱,那是当时一个奴隶的身价!犹太教的顽固旧势力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利用其卑鄙的手法,经由罗马巡抚彼拉多判处了耶稣的死刑,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

根据《圣经》记载,临上十字架之前,耶稣受尽了那些愚昧的犹太人的侮辱,他们用唾沫吐他,用鞭子抽打他,他们还用尖利的荆棘编织了一个头冠,戴在了耶稣的头上,鲜血顺着耶稣的头上流了下来,鲜血遮盖住了他的双眼,遍布在了他的脸颊。

两千多年前的四位平凡的人:马太、马可、路加、约翰因着自己的亲身经历,挥笔写出了四福音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读到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耶稣的诞生、耶稣的侍奉、耶稣的被捕、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的受死、耶稣的复活、以及耶稣站在橄榄山上,在他们一众人的面前升天的全过程。

圣墓教堂的大厅里有一面大理石壁画墙面,壁画上详细描绘了当年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受死、死后被人们从十字架上放下来的情景。教堂里面的光线不是太亮,手机的拍照效果不好,所以我举起手里的单反相机将这幅壁画拍了下来。

这时候,天主教的人开始举行弥撒了,人们纷纷撤离大厅,为他们让出空地来。我随着人流走上了二楼,我站在了高处,圣墓教堂中有着许多的圣经遗迹、遗物和遗址,二楼也有不少有关耶稣的珍贵遗址。

从高处的几个位置望下去,可以看到整个圣墓教堂的全貌。我在上面又拍了不少的照片,准备回国后再仔细欣赏。旅游就是这样,看不完的光景只能用相机来摄取影像,以后可以慢慢回忆慢慢回味。

我走出了圣墓教堂,又站在了教堂的大院里。此时,恰逢天主教的红衣大主教前来圣墓教堂参加弥撒仪式。这位胖胖的红衣大主教很是面善,对人很谦和很和蔼。我与红衣大主教互动了一下,聊了几句。

天色开始黑下来了。欧米招呼我们返程。我们离开了圣墓教堂,沿着来时的路返回到了大马士革门。

我们走出了大马士革门,走进了东耶路撒冷的夜色里。我们沿着圣城耶路撒冷大马士革门门前的大马路,步行返回我们在东耶路撒冷的下榻地National Hotel酒店。

明天清晨,我们就要登上圣山橄榄山,去全方位欣赏晨曦里的圣城耶路撒冷。

作者:胡宝星

2018/7/3

重返以色列(49)以色列人的灵魂寄托地

我们沿着那条拱形的过道走到了通往哭墙广场的那道门前,值勤的以色列军警并没有对我们这些中国人进行任何的检查,就将我们全体放行了。我们刚才在通过巴勒斯坦人与犹太人分界线的时候,把守在那里的以色列军警也没有对我们进行任何的检查,而且还与我们互动了一番,大家还一个个地与那些军警们合影留念。

我们穿过了那道门,走进了哭墙广场,这也是我第六次走近哭墙。此时的哭墙广场人头攒动游人如织,住棚节刚过去没有几天,现在依然还是旅游旺季。广场中除了以色列当地或国外归来的犹太人之外,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和普通游客们也都进入了这个不是很大的广场里。


我们眼前的游客们真是什么肤色的人都可以看到,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全世界各种肤色的人都汇集到这儿来了。我当时就想:以色列的哭墙这儿可能也是唯一一个能够同时吸引全世界各种肤色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地方。

靠近哭墙的那个区域内祷告者和游人有很多很多,所以我们的团队并没有挤到前面去,而是在远离哭墙的地方停住了脚步,犹太导游欧米不失时机地向我们解说着有关哭墙的一些情况。

我对哭墙的历史也是很清楚的,以前在以色列工作和生活的那一年半时间里,我有四次走进圣城耶路撒冷走进哭墙广场,我知道这堵墙是耶和华神殿被罗马军队彻底毁掉后,仅存下来的一堵残墙陋壁,这也是当年耶和华神殿的西侧墙壁。

两千年来,这堵仅存的残墙被犹太人视为离上帝耶和华最近的地方,所以每到安息日以及犹太教的其他节日里,以色列当地的犹太人,以及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们,大家都会想法设法地云集在哭墙前,向上帝耶和华祈祷并忏悔。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惨遭德国法西斯杀害的犹太人多达600万。这些惨痛的历史遭遇深深地印在犹太人的脑海之中,哭墙更被犹太人视为信仰和团结的象征,因为有着辉煌历史的以色列人走到了眼下这一步,也是很令他们痛心的。

公元前1446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他们在旷野飘流了40年。

公元前1406年,摩西的接班人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

公元前1010年,大卫成为以色列的国王,作王40年。

公元前1006年,大卫王建都于耶路撒冷,奠定了耶路撒冷作为圣城的基础。

公元前970年,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成为以色列的国王,作王40年。

公元前957年,所罗门王建起耶和华神殿,也就是第一神殿。所罗门在锡安山上建造了耶和华神殿之后,从各国及各地来到耶路撒冷朝觐和献祭的犹太教徒络绎不绝,从而使得耶路撒冷形成犹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耶路撒冷正式成为一座圣城。

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攻陷耶路撒冷,烧毁了耶和华神殿,并将神殿里的一切金银珠宝抢劫一空。

公元前538年开始,犹太人分三批从巴比伦归回,建造起了一座简陋的耶和华神殿。

公元前37年,希律成为罗马人统治下的犹大王,作王34年。

公元前20年,希律王在那座简陋的神殿基础上重建了一座辉煌的耶和华神殿,也就是第二神殿。

公元70年,罗马人攻陷耶路撒冷,烧毁了耶和华神殿。罗马人又是把圣殿抢劫一空。熊熊的大火融化了镶嵌神殿的金子,液体的金子流进了墙缝里。罗马人推倒了圣殿,挖出了金子,使得第二神殿成为一片废墟,只剩下一堵西墙。

公元135年,罗马人在废墟上重建了耶路撒冷,将圣城据为己有,犹太人却被禁止入内。

东罗马拜占庭时代,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被容许每年一次于圣殿被毁周年日到这堵西墙来。昔日辉煌无比的圣殿山,雄伟的耶和华神殿,现在却只剩下一堵残墙陋壁的惨状。面对眼前的这一切,每个犹太人忍不住都是嚎啕大哭,同时他们也为以色列的再次复兴哭泣并祷告,“哭墙”之名不胫而走。

正是这堵“西墙”,成了处于流散状态的犹太人千百年来的精神寄托,被视为犹太教最神圣的地方和犹太民族往日辉煌的象征。

公元638年,穆斯林远征军攻陷耶路撒冷,阿拉伯人在耶和华神殿的废墟上修建了一个清真寺,就是现如今的阿克萨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寺,仅次于麦加圣寺和麦地那先知寺。

根据穆斯林的传说,这个位置是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621年7月的一个夜晚由天使吉卜利勒陪同着从麦加那儿乘着天马到了耶路撒冷,然后又登霄夜游七重天的地方。

仅凭着一个神奇的传说,阿拉伯人就占据了以色列人的圣地圣殿山,而且一占就是一千好几百年,使得现在的神殿山成为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这两个民族的矛盾聚焦点。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复国了,以色列人重新拥有了自己的国土,但是圣殿山却依然被阿拉伯人给盘踞着。

1948年的5月15日的早晨,也就是在以色列建国还不到24小时,以色列周边的几个阿拉伯国家向以色列发起了突然袭击,他们打算把刚刚建立起来的以色列国掐死在摇篮里,把犹太人都扔进地中海里去喂鱼。

令全世界没想到的是,战争的最后胜利者却是以色列人。以色列人打败了阿拉伯联军,他们顺手又收复了依然被约旦人占据着的大片领土。但是,约旦人却趁乱占据了耶路撒冷老城。

约旦人关上了老城的城门,以色列人被拦在了城门外,他们进不去老城,看不到圣殿山,走不近哭墙,没法去向上帝祷告。

这样的胜利让以色列人心不甘。

1967年6月7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人打败了埃及人、约旦人、叙利亚人。以色列军队不但占领了西奈半岛、收复了苏伊士运河的航行权、解放了约旦河西岸的大片领土、同时也赶走了盘踞在老城里的约旦军队。

当以色列军队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了向他们关上大门长达19年之久的老城,当他们走近哭墙时,全体军人都是满含热泪,很多人都是嚎啕大哭。亡国整整的2500年,盼了整整的2500年,以色列人终于可以随时走近哭墙,走近上帝的身边。

但是,当年耶和华神殿的地方却依然矗立着两座宏伟的清真寺,一座是大金顶,也就是阿默清真寺。一座是大银顶,也就是阿克萨清真寺。那是压在以色列人心上的两块大石头,很难翻掉的。

犹太人只能随时进入哭墙广场,但却上不了圣殿山。

2000年的那一年,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的沙龙率领人马登上了圣殿山,引发了以色列境内巴勒斯坦人的全国暴动,同时也惹怒了整个阿拉伯世界。为了民族矛盾不加剧,以色列人暂时放弃了圣殿山,直至今日。

耶和华的神殿已经不在,但是作为第二神殿的建造者希律王,有必要多一些笔墨来介绍一番。

希律家族是以东人,也就是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的共同祖先亚伯拉罕的双胞胎孙子中的老大以扫的后代。当年的哥哥以扫被弟弟雅各(也就是以色列)给忽悠了之后,失去了长子的身份,被排除在上帝的祝福之外,而且还被打发到了以东那个穷地方。

正是因为自己的祖先以扫被雅各给涮了,原本应该属于哥哥以扫的福分被弟弟雅各得到了,所以以扫的后代以东人就一直和以色列人作对。在以色列人逃离埃及进入迦南地的时候,就遭到了以东人的阻止,不让他们过境进入应许之地。

后来,经过了40年的旷野流离,以色列人终于进入了迦南地,以东人却依然与以色列人为敌,他们勾结非利士人抢掠以色列人。无论是埃及人、叙利亚人、希腊人、罗马人还是波斯人,只要是这些侵略者攻打以色列,以东人就在一边落井下石,跟着鼓噪,帮着侵略者欺负以色列人。

在以色列人落难时,以东人曾经还一度占领了犹大国的南部地区,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以东人十分仇视以色列人,他们把老祖宗以扫对雅各的仇恨,都发泄到了落难的以色列人身上。

为此,上帝耶和华决定灭掉以东人。《圣经》中的那篇《俄巴底亚书》就是一部上帝审判以东人的宣言书:

“因你向兄弟雅各行强暴,羞愧必遮盖你,你也必永远断绝。当外人掳掠雅各的财物,外邦人进入他的城门,为耶路撒冷拈阄的日子,你竟站在一旁,像与他们同伙。你兄弟遭难的日子,你不当瞪眼看着犹大人被灭的日子,你不当因此欢乐他们遭难的日子,你不当说狂傲的话。我民遭灾的日子,你不当进他们的城门。他们遭灾的日子,你不当瞪眼看着他们受苦。他们遭灾的日子,你不当伸手抢他们的财物。你不当站在岔路口,剪除他们中间逃脱的。他们遭难的日子,你不当将他们剩下的人交付仇敌。”

上帝宣判了以东人的死刑,并藉着罗马人的手灭绝了以东这个民族。以东这个民族从此就从地球上消失了。当然,以东人的残余也还有留下来的,那就是希律一家。他们当时逃到了南地,就是在以色列南边的那地方。上帝之所以留下了希律,自有其安排。

希律家族当时在以东就是显赫的贵族,在以东人被消灭之时,希律全家逃到了南地。南地在以色列的南边,和埃及搭界。因为原本就是有钱人家,所以希律在南地就做起了生意,他发了财,他做生意赚了很多很多钱。

后来,希律就拿钱贿赂了当时统治以色列的罗马皇帝。在他25岁的那年,他当上了以色列的王,史称大希律王,他成了以色列的统治者。就这样,以扫的后代终于骑到了雅各后代的脖子上,解恨了!

大希律王在以色列的历史上是一位很有争议的人,他在位34年,在他统治以色列的时候,为了讨好犹太人,坐稳他的宝座,他确实也做了不少对犹太人有好处的事情。他大兴土木扩建了耶路撒冷,他最大的作为就是扩大了圣殿山,重修重建了耶和华的圣殿,也就是第二圣殿。

当然,希律也没忘了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希律宫殿。在那个年代里一直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个人没有见过大希律王建过的宫殿,那他就不知道什么叫美丽的建筑。

大希律王的老家以东那里原本就是一个建筑发达的地方,在他统治以色列期间,就开始大搞土木建设,他不但建造了四通八达的道路,还建造了许多的水渠,因为以色列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尤其是城市的建设也是不得不提的一笔。

希律建造的以色列当时最兴旺发达的城市凯撒利亚是一座规模宏伟的港口城市,他把自己的政治中心建在了凯撒利亚,而把宗教和文化中心放在了耶路撒冷。

但是大希律王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尤其是到了他的执政后期,他怀疑很多人,他总是觉得别人在威胁他的政权,所以他看着谁不顺眼就不经审判地随意杀戮。因为疑心过重,希律王甚至杀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妇,甚至连他的两个孙子他也敢杀。

也正是因为大希律王的生性多疑和随意杀戮,因此也就埋下了祸根。后来,大希律王很神秘地死去了,他的死因至今还是个谜。

大希律王特别听从罗马人的指挥,甚至到了绝对忠诚的地步。在他死后,罗马皇帝分封了他的三个儿子,其中的老三就是希律安提帕,他被分封为加利利地区的王。

在《新约圣经》里分别提到了三个希律王,实际上是他们家的祖孙三代,耶稣出生时想杀他的那个希律,就是大希律王。而杀害施洗约翰的那个希律,就是他的三儿子安提帕,另一个杀害耶稣的门徒约翰(耶稣在加利利招收的门徒,不是十二门徒之一的那个约翰)的希律则是他的孙子基亚帕。

从基督教的角度,希律一家都是罪大恶极的人,在耶稣刚出生时,大希律王就想杀害耶稣,他的三儿子,也就是希律安提帕,也是做尽了坏事,施洗约翰就是被他杀害的,耶稣也是被他杀害的。

耶稣之后,希律家的第三代,也就是希律基亚帕,又杀害了耶稣的门徒约翰。

根据《圣经》所言,他们这些雅各的后代都是被以扫的后代给杀害的,以扫和雅各两兄弟的恩恩怨怨,既导致了以色列很长一段历史进程的走向,也成就了上帝耶和华对人类救赎大计划的按部就班,也正是因为上帝对全人类的大救赎计划的实施,才使得基督教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一种信仰。

公元70年,罗马军队攻陷耶路撒冷,在烧毁了圣殿之后,罗马人留下了这堵残墙没有推倒,他们是为了羞辱犹太人,因为耶和华神殿在犹太人的心中是至高无上的,而如今只留下这堵残墙陋壁,会让犹太人的心灵永远饱受着煎熬与痛苦。

被罗马人摧毁的耶和华神殿实际上是第二神殿。第一神殿早在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攻陷耶路撒冷的时候就被巴比伦军队给摧毁了。时隔656年之后,由希律王时期建起的第二神殿又被罗马人给摧毁。

打从罗马人攻陷以色列之后,以色列就亡国了,以色列人都被驱逐到世界各地去了,圣殿不复存在两千年,只剩下一堵残墙陋壁,却成了以色列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

犹太导游欧米招呼我们走进哭墙,我们每个男人都领了一顶犹太人戴的那种基帕小帽子,女人则不用戴什么帽子。在犹太教里,这顶小帽子是犹太人借以与上帝接近的“途径”,戴上它也表示对上帝的尊敬。把小纸帽戴在头上才能够走进祈祷处,否则就被视为异教徒而不准入内。

哭墙院内分为两个部分,中间被一道铁栏杆隔开成左右两部分,男人和女人分开在两侧,男女是分开祈祷的,我们的人分成了两拨,男女各走各的,男的在左边,女的去了右边。

我们终于走近了哭墙,我用手抚摸着眼前的千年巨石,一切都还是老样子,时光如梭,年复一年,这座所罗门时代的建筑历经了18次的劫难,只剩下了这堵沧桑的残墙陋壁,但这却是犹太人心中的最神圣。

哭墙有52米长、19米高,这是由27层巨大的大小不均的灰白色石头构建,在这些巨石之间没有水泥之类的粘和物,纯粹是当年的石匠们的精湛的手艺建造而成的,石缝之间的接合面也是非常结实非常吻合。

这堵圣殿的墙石当年在建造的时候完全采用了埃及人当年建造金字塔的时候所采用的技术才把这些巨石给垒造上去的,其中有5块巨型的基石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根据声波探测法测定,最大的一块巨石约长13.6米,宽4.6米,高3.5米。

还在来圣城的路上时,来自大连的韩大姐在车上就问我准备好了祝愿纸条了吗?我知道大姐说的是什么意思,因为走近哭墙的犹太人都是将事先写好的字条揉成一团,塞进墙壁上的缝隙中,那字条上写的是他们心中的愿望,很多非犹太人也学会了写纸条塞墙缝。

我笑着说我还没有,我确实什么也没准备。大姐递给我一张纸和一支笔。我在颠簸的旅游大巴上开始写了起来。可是,写什么呢?我们都是凡人俗人,欲望太多心愿太多,巴望着上帝祝福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但一想,个人的欲望不能太高,个人的所求不能写得太多,免得被上帝责怪我这人事太多。再三斟酌,就拣选写了几个美好的愿望,希望上帝帮忙解决。

站在哭墙前,我从衣袋里掏出了我在旅游大巴上写的那张纸条,学着犹太人的样子祷告了几句,然后就把那纸条往墙缝里塞。这一塞纸条不要紧,我发现所有的墙缝里几乎都塞满了各种折叠的纸条,有的墙缝里的纸条都往外淌了。

我赶紧祷告,希望上帝在百忙之中能够读到我的这张纸条,满足我的那几个小小心愿。

我在哭墙边徘徊着,墙边有很多做祷告的犹太人,犹太人在哭墙前做礼拜的场面已经成为耶路撒冷的一道代表性的风景线。

欧米刚才还告诉我们说,现在的犹太人几乎没有在哭墙边上哭的了,因为现在犹太人的苦难历史已经过去了,幸福的生活使得犹太人只把来到哭墙祈祷作为一种向上帝亲近的方式了。

欧米说的应该没错,因为我发现那些犹太人没有一个人在哭,大家只是嘴里在做着一些我既听不清楚估计也听不明白的祷告语言。

千百年来,哭墙的墙面已经被人们抚摸、拍打得十分光滑平坦,我凝视着这堵闻名于世,但看起来再平常不过了的残垣断壁,犹太人的心境以及他们对至高无上的上帝耶和华那无比崇敬的心情让我很是感动与感慨。

哭墙的东面就是另外的一个世界,那是穆斯林的圣地。我离开了哭墙走到哭墙广场的西端,我抬头向着哭墙的墙东边望去。越过那高高的哭墙,就是那座阿拉伯人的阿默清真寺,只见那金光灿灿的“大金顶”在强烈的中东烈日下闪闪发光。

阿默清真寺旁边不远处就是银色的阿克萨清真寺,“大银顶”和“大金顶”均属最古老的阿拉伯式建筑,它们相互映衬,映带左右,使得耶路撒冷的圣殿山的这块世界上最珍贵的宝地更加庄严、更加斑斓。

《圣经》说:“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圣经》还说:“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在耶路撒冷。”

这就是耶路撒冷的真实写照!

犹太导游欧米在招呼我们了。我们沿着那道拱形门洞回到了那条没有走完的苦路,继续着我们的苦路旅程、继续我们的圣城之旅。

作者:胡宝星

2018/7/2

重返以色列(48)走进历史的沧桑里

我们离开了犹大山地的山城伯利恒,离开了这座被称为“圣地”的古老城市直奔圣城耶路撒冷而去。伯利恒离着耶路撒冷很近,也就是20来里路的路程,所以我们很快就返回到了耶路撒冷。

不到半天的功夫,我们又一次回到了圣城耶路撒冷,旅游大巴停靠在了老城的北侧城门大马士革门的马路边上。我们将从眼前的这座城门进入耶路撒冷老城,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圣城,这也是我第六次走进这座圣城中的圣城。

除了我和校花学妹杨红卫之外,我们团队的其他人来到以色列之后还没有进入圣城,上午我和学妹在锡安门外的锡安山上掉了队,由于我的错误判断,我领着学妹从锡安门西侧的一个入口闯进了圣城去追赶队伍。

我对老城也就是圣城里面的道路很熟悉,所以我领着学妹穿绕过了亚美尼亚区,然后从犹太区直接去往哭墙,因为我当时以为队伍会去哭墙那边。尽管我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的队伍并没有去哭墙那边,但我的学妹杨红卫也算是跟着我在圣城里面转了小半个城区,比其他的朋友们多看了不少的地方。

在圣城的8座城门当中,大马士革门是最大的一座城门,走进去之后就是穆斯林区,里面非常热闹,因为走进这座大门就直接进入到了城内的阿拉伯集市。可以说,凡是读过《天方夜谭》的人如果走进大马士革门,就会有一种自己已经走进了天方夜谭里面的故事所讲的的阿拉伯世界里的错觉。


耶路撒冷老城的这8座城门并不全都是当年圣城初建时候的城门,好几座都是后来一次次的修建后由占据着圣城的外来侵入者给命名的。

我们眼前的这座大马士革门远在第二圣殿时期的时候就是一座城门,也就是希律王在位的时候修建的一座城门,但当时并不是一座很大的城门,是由后来的罗马人建造扩大的。公元70年的时候罗马帝国的军队攻陷了耶路撒冷,以色列被灭亡了,这片土地变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叫犹大省。

罗马军队攻陷耶路撒冷虽然不是在哈德良当罗马皇帝的时候,但后来哈德良也来到了耶路撒冷。有关哈德良皇帝的情况我在前面有关约旦的罗马古城杰拉什的章节中专门介绍过。

哈德良是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时期的一位皇帝,他是罗马帝国最发达和最繁荣时期的第三位皇帝,通过在世界各地辗转征战,他走遍了罗马帝国的每一个行省,也就是说罗马帝国所征服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他哈德良都去走了个遍,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当年耶路撒冷的沦陷时候,哈德良还没有当上皇帝,但是在他当上皇帝之后,对犹太人也是实行非常严酷的手段。当年他以战胜国的皇帝身份来到了耶路撒冷,进入了这座圣城。因为当时的罗马帝国也征服了叙利亚,并且叙利亚离着以色列也很近,于是哈德良皇帝就在老城城墙朝着大马士革方向的位置上,建造了一座最大的城门,并且把这座圣城主要的进出口城门命名为大马士革门。

大马士革是叙利亚的一座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美丽城市,号称“人间的花园,地上的天堂”。千百年来,大马士革一直被誉为是一座“天国里的城市”,有不少的史学家坚持认为大马士革是人类历史上有人居住的最古老的城市。

哈德良当年建造的大马士革门是现在的三倍大,基本上就是一座凯旋门的样子,因为罗马人喜欢到了哪里都要建一座凯旋门。既然是凯旋门,所以周边就没有城墙,因为罗马人的凯旋门都是没有城墙的。

但是今天的这座大马士革门已经不是以前哈德良皇帝时候的模样了,因为耶路撒冷屡遭劫难,侵略者一拨拨地占有这里,哈德良建造的那座城门早就已经被毁掉了。现存的这座城门是由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一世在1542年的那一年建成的。

苏莱曼大帝在位期间也算是取得了不少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之一就是在1535年到1542年这段时间里对耶路撒冷老城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与重建。走进老城,不少的建筑上依然还保存有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那个时期的阿拉伯语铭文,清晰记录着苏莱曼的名字、称号以及该建筑的建造年份。

现在的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圣地,为了争夺这块圣地,这三个不同的教派几千年以来在这里不知发生过多少次残酷的征战。据历史学家验证,耶路撒冷自问世到今天,先后有18次被夷为平地,但每次被毁之后又都得到复兴。耶路撒冷是世界上少见的屡遭破坏但又备受崇敬的一座美丽城市,究其原因,就在于这是一座世界公认的宗教圣地。

耶路撒冷有着世界上最宏严的外形,它将一切真理凝固在其中,它又有着世界上最宏亮的声音,但又需要人们仔细谛听,因为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奇妙地混合在一起,结合在一起,交融在一起,从而使得这一座小小的城市竟然会让人无所适从。

自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建成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以色列人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昔日圣殿的遗迹西墙,也就是哭墙,现在仍然是犹太教最神圣的所在。

基督徒也相当重视耶路撒冷,根据《圣经》记载,这里是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地点。伊斯兰教也将耶路撒冷列为麦加、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地,以纪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并在圣殿山上建造了2座清真寺,一座是阿克萨清真寺,俗称大银顶;一座是圆顶清真寺也就是阿默清真寺,俗称大金顶。

三大宗教的圣地定在同一城市,这在世界上可谓一奇,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但是数千年的历史、宗教、政治矛盾交织,加上外来干预,中东已成为冲突最多的地区,因此被比喻为局部战争的火药桶。

1948年耶路撒冷成为国际共管城市,所以以色列在建国的时候定都在特拉维夫。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西耶路撒冷,并且迁都到了耶路撒冷,总统府、大部分政府机关、最高法院和国会也都迁到了耶路撒冷。

自1975年起,耶路撒冷超过特拉维夫成为以色列最大的城市。2011年,耶路撒冷的面积为126平方千米,拥有人口80.1万人,这两项指标均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城市之首,无论是犹太人的数量还是非犹太人的数量,耶路撒冷都超越了特拉维夫,居以色列各城市的首位。

但是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却好像有一道隐形的墙,存在着隔阂、彼此防范,所以难以成为朋友。这两个民族的人们就像是处在一个空间中的两个平行世界,井水不犯河水,不交融,也不对抗。

犹太人的家庭和巴勒斯坦人的家庭经常会在公园中的同一片绿地上野餐,但他们不可能亲如一家。

希伯来大学的犹太大学生和巴勒斯坦大学生经常会在同一家咖啡馆喝咖啡,但他们绝不可能打成一片。

犹太小朋友和巴勒斯坦小朋友也经常会在街头的同一座喷泉旁嬉戏,但他们很难成为好玩伴。

这就是耶路撒冷的现状。历史到了今天,耶路撒冷以巴争端的核心中的核心,因为她不但是全世界各地的犹太教徒、基督教徒,以及伊斯兰教徒们魂牵梦萦的神圣古城,也是其他无宗教信仰的人们渴望亲临光顾的胜地。谁也不会舍弃这座圣城中的圣城,所以围绕着圣城的争端似乎将永远地延续下去,最后只有等待着上帝的裁决了。

我们走进了大马士革门,走进了这座耶路撒冷圣城最大的城门。尽管这是我第六次走进圣城,但这却是我第一次从大马士革门走进圣城,以前的几次进城我一般都是从锡安门或是粪厂门也就是哭墙那个位置进入圣城。

作为耶路撒冷老城中最大城门的大马士革门,一走进门去就是走进了穆斯林区,也就是阿拉伯人区,我们走在了狭窄的街道上,石灰岩块路面、石阶,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照人。小街的走道很窄,但两边却林立着一家挨一家的小铺面,但这也应该是整个老城里面最热闹的地方了。

我以前在以色列生活过一年半,对每一座城市的阿拉伯市场几乎都很熟悉,因为经常去逛市场采购吃的和用的,就连耶路撒冷老城的这个阿拉伯市场我也是逛了好几次。但我的朋友们却都是第一次走进以色列的阿拉伯市场,每一个人都是好奇心满满的。大家经常在那些阿拉伯店铺门前留住脚步,一边欣赏着琳琅满目的阿拉伯商品,一边与那些阿拉伯商贩们互动一下。

漫步在金色的耶路撒冷,行走在耶路撒冷的老城内,所到之处都充斥着犹太、基督、伊斯兰这三大宗教的古迹和动人的宗教传说,即便是在这条狭窄的老城古道商业街上,也是遍布着沧桑的古迹和辉煌古建筑,不由不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灵魂震撼。

走在城内的大街小巷,仿佛不经意间就会被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迎面撞个满怀,甚至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此时此刻总会使人感觉到一种深深的灵魂的震撼,一切的一切仿佛都是在梦中一般。

《圣经》的许多故事发生在耶路撒冷,发生在我们行走着的这条圣城古道上,耶稣传福音、被钉十字架、复活等许多圣经传说都能在这儿找到相应的地点和遗迹,这更增添了《圣经》和圣城的魅力。

我们沿着这条古老的街道走向苦路,这条苦路建于200年前,是根据《圣经》里耶稣被判钉十字架之后,他背负着一个沉重的木制十字架被押往各各他刑场,因为当时被判死刑的人都要钉在十字架上,而且必须是自己背着那十字架。

现在的苦路已经形成了规矩,每个周五的下午2点钟,沿途教堂的神父们都要走一遍耶稣当年所走的这条苦路。每到这个时候苦路就挤满了人,人们一站一站地祈祷着、唱着经歌,那场面既宏大又感人。

导游欧米告诉大家说,我们要沿着耶稣当年背着十字架走向各各他的那条苦路一直往前走,因为这是来到以色列、来到耶路撒冷的所有人都要体验的一段路,沿着这条苦路可以一直走到最终点圣墓教堂。

欧米引导着大家从苦路的第一站开始,一边走着一边介绍着。

苦路的第一站,就是当年罗马巡抚本丢.彼拉多宣判耶稣死刑的罗马广场,是犹太人强烈要求本丢.彼拉多处死耶稣的确切地点。沿着这条狭窄的苦路继续往前走,很快就走到了第二站,然后是第三站、第四站、第五站。

走到了第五站,我们就站下了。欧米说前面的拐弯处就是哭墙,我们要先去哭墙那边参观,然后再返回这条小街,继续着后面的第六站、第七站……。

哭墙到了。大家的精神都振奋起来。有关哭墙大家了解的不是很多,但我对《圣经》研究多年,尤其是对这座废墟一样的老城墙知道的很多,因为这里是耶和华神殿的所在地,这里就圣殿山。

以色列人的祖先两次建造圣殿,又两次被毁,现在只留下一段断壁残垣,就是耶路撒冷城和城中这段被称作“哭墙”的残破城墙,但这却是犹太人几千年来的精神寄托之地。当他们流落异邦时,他们深情地唱道: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了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耶路撒冷老城被约旦占领,犹太人就被禁止前往哭墙祈祷。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人解放了耶路撒冷,夺回了哭墙,他们终于回到了这里。他们在哭墙前哀哭自己的不幸,祈求人类的救世主弥赛亚的早日到来。

欧米站在原地向我们介绍着苦路的每一站,他说从第二到九站的街道墙上都有雕刻着或是青铜制的罗马数字标志,每一站的旁边都建有相关的教堂。

第2站是荆冕教堂,因为就是从第二站开始,耶稣被人扣了一个荆棘枝冠在头上,导致他的头上开始流血。

耶稣背着十字架走向刑场的时候,他一共跌倒了三次,第三站、第七站、第九站就是耶稣当时摔倒3次的具体位置。

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就是从第四站遇见背着十字架走向刑场的儿子,她在这里放声大哭悲痛欲绝。

第五站就是那个叫做西门的古利奈人开始帮着耶稣背那沉重的十字架的地方,因为耶稣被折磨得已经很虚脱了,背不动那十字架了。那位帮着耶稣背负十字架的西门后来成为基督教的传道士,甚至他的全家也全都信了耶稣。

欧米挥了挥手,领着我们拐进了那个去往哭墙的过道,这是一个拱形的门洞。我们没有受到以色列军警的任何检查,大步流星地穿过了这个过道,我们走进了著名的哭墙广场。

作者:胡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