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9

当我遇上以色列 (第1章~文化篇)


以色列,很难将文化及信仰分开,因他们的文化就是信仰,从他们的生活文化就可以看到他们的信仰。

国旗

在希伯来文班里,有一篇关于以色列国旗起源的文章,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国旗

在希伯来文班里,有一篇关于以色列国旗起源的文章,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1897年,第一次锡安运动(复国主义)会议在瑞士举行,全世界锡安主义者聚集一起,商议有关犹太人立国的事,这当然不能缺少国旗。当时主席阿多希斯(Theodor Herzl) 提议国旗应该是白色及有七颗星,因白色代表以色列新的生命,七星代表每天工作七小时(我很疑惑,七星为什么不是代表一星期有七天呢?)但有些人认为国旗应 代表犹太人,而已有两千年历史的祈祷袍,最能代表犹太人。经商讨后,他们采用了象征祈祷袍的两条横间,中间放置代表以色列的大卫之星;并以蓝色代表天,白 色代表新生命,国旗的样式就这样议定了。

国歌

一般的国歌都是大调,惟有以色列的国歌用小调,听起来很幽怨,每次听到以色列国歌都有一阵心酸,想起他们的历史,不禁流下同情的眼泪。虽是这样,歌词却充分表现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中文以文对照国歌)

希望
在心灵深深处 
有着犹太人灵魂的渴望 
朝向东面
眼目注视锡安山岗
我们仍然没有失去 
两千年的希望 
在我们的土地成为一个自由的民族 
屹立在耶路撒冷锡安山上

犹太教
 
犹太教大致分为正统、保守、改革三派。正统犹太教严格遵守旧约的条例,大约占以色人口的十分之一。他们的生活模式类似耶稣时代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因正统派严 守律法,于是有一些犹太人起来改革,即今日的改革派。改革派起源于德国,后来传到美国,但他们过于开放,于是又有比较温和的保守派出现。

据悉正统与改革派之间最明显的分别,是会堂的讲台摆放位置,正统派的讲台是在会堂的正中,男会众围绕讲台而坐,女席则设在阁楼;而改革派的讲台则在会堂最前端,所有会众面向讲台,而且有女拉比。 

假发 

按正统犹太人的传统,已婚的妇人在公开场合不可露出自己的头发,因为头发是丈夫的荣耀,只可以给丈夫看,惟有不正经的女子才露出头发来的,所以她们一般会用 头巾、帽子遮盖头发。在偶然的机会下,我认识了一位已婚的正统犹太妇人,她丈夫是拉比的学生,一两年后可以正式成为拉比。这位太太没有戴上帽子或头巾,我 于是好奇地问她:「为什么你会露出头发来?」她很大方地说:「这是假发。」 

我是保守派 

有一天,我带儿子以乐到公园游玩,坐在旁边有一位太太似乎很想认识我,她问:「你从哪里来?来这里做什么?孩子有多大?」最后,原来她想知道如何把蔬菜和肉 类炒得更美味。言谈间,我留意到她的头发露了一些出来,看来看去都是真的,我好奇地问她:「为什么你会露出头发?犹太人是不能露头发的。」「啊!我是保守 派的犹太人,不是正统犹太人,露一些是可以的,而且我们还可以穿凉鞋,和不用穿丝袜。」她乐此不疲地向我解释。两派之间原来是有这些分别的! 

居留权

住在我们对面大厦有一位老太太,对我们一家极其关心,常常劝我们长住以色列。有一天,她又叫我们留在以色列,我说留在以色列是很艰难的事,但她说:「我问过 人家,只要孩子剪一剪就可以。」于是我问:「我丈夫需要吗?」她说:「不用。」意思是要我改信犹太教,「剪一剪」是指行割礼,因为按以色列的法例,改信正 统犹太教就有以色列居留权,只要我一人改信,孩子就要守割礼,但丈夫不一定需要。除了改信正统犹太教可以在以色列居留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透过婚姻关 系。

我在这里认识了一些香港人,他们娶了犹太人为妻,子女很自然就成为犹太人。但若香港女子嫁给犹太人,子女就不被承认为犹太人,因为母亲是外邦人,但孩子仍可 享有以色列的居留权。由于他们只能跟随母亲的国籍,所以有些母亲为了孩子能成为犹太人而改信犹太教,这就是老太太教我留在以色列的办法。 

可能你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子女是跟母亲的国籍,而不是跟父亲的?在旧约年代,犹太人的社会是属父系的;他们被掳到巴比伦之后跟异族通婚,因为母亲不是犹太人而失去了很多犹太传统,故此犹太人要求母亲是犹太人,才算是犹太人,然而社会仍然由男人主导。 

割礼是一种宗教仪式,把阴茎上的包皮割去(17:9-11)   

改信犹太教 

在我们还住在耶路撒冷的时候,在一间改革派犹太教的拉比学院里看到一个广告,是关于一间会堂举办改信犹太教的信仰班,里面提到凡有兴趣的都可以参加,我于是抱着好奇心去参加。第一堂,很自然是自我介绍及课程简介,我们轮流讲出自己的姓名及参加原因: 

「为了孩子出生后可以成为犹太人。」一个大着肚子的妇人摸着自己的肚子说。

「我在以色列工作多年,希望可以居留下来。」清洁公司老板充满希望地说。

「我的爸爸是犹太人,我是来找寻自己的根的。」菲律宾女士说。

「因为我的男朋友是犹太人。」少女含情脉脉地说。

「我从小是基督徒,但基督教满足不到我的需要。」来自欧洲的基督徒希望找到自己人生的盼望。

「只是想了解多一点犹太教而已。」我说。

信仰是什么?是一种工具藉以留在以色列吗?

下课之前,拉比问我们有没有问题,有一位女士提问:「约瑟的两个儿子是否属于犹太人?」拉比想了一想说:「这不是我们课题之内。」

按照这里的法律,改信犹太教必须是正统犹太教,其他两派是不可以申请居留的,从外国回归的犹太人则不在此限。美国有很多改革派的犹太人,他们每年都捐献很多钱给以色列,若政府不承认他们犹太人的资格,后果可严重呢!

越叫越走

一次在耶路撒冷迷路,走进了正统犹太人区,于是下车问路。遇到一位正统犹太人经过,打算开口问他,谁知他急步走过,我以为他没听见,就急着追上他,他反而走得更快,我为之气结。后来才知道越叫他越走,只因为我是外邦女子。 

吓一跳 

一晚回家途中,一位正统犹太人从我的身旁走过来,好像是问路的样子,当时的光线很暗,他走近我时才看清楚我,可是他马上掉头就走,好像看见鬼魔一样,我也给他吓了一跳。我自忖:就算是外邦人也不用害怕成这个样子呢! 

搭便车 

我丈夫富文一次回家途中,在公路上接载了一位搭便车的正统犹太人,他登车时只是说出目的地,一句话也不多说。抵达后,富文想跟他握手道别,可是他连一句多谢也没有说,掉头就走。可能他不想坐外邦人的汽车,因为夜深而迫于无奈吧! 

有晚上,有早晨 

很多人都知道安息日即是星期五,但可能不知道是从太阳下山开始算起,到星期六太阳下山为止,出处在哪里呢?圣经创世记记载,神创造天地时,每一天都记载「有晚上,有早晨」,所以犹太人一天的开始是从晚上算起的。 

不要吭声 

有一位朋友住在正统犹太人区,他告诉我在安息日,不时有一些犹太人找他帮忙做事,例如点火、开灯等。他有一次特别的经历。 

在一个特别炎热的安息日,一位犹太妇人找他,她不懂英语,只说了几个希伯来文单词:婴孩、哭、睡觉等,于是,这位朋友就跟着她走到她的住所。一进门,就看到 七、八个小孩坐在一起,汗流浃背,婴孩哭得特别厉害。原来是空调机断路,他们没有告诉他电箱在哪里,惟有自己去找,找到了就打开它,可是不知扳哪一个断路 器的把手。他于是回头看孩子的反应,孩子却没有反应。他指着其中一个断路器,看见他们没有反应,就指下一个,其中一个孩子有点反应,正想告诉他时,给妈妈 用手腕撞了一下,示意不要吭声,友人只好每指着一个就看看他们的反应,结果找到了,孩子的眼神已经告诉他,全屋都凉快了。 

他们这样做,可能是怕犯上指使他人违犯安息日的罪名,所以整个过程他们都默不作声,守安息日守到如此地步,真可怜! 

安息日升降机 

以色列立国初期所建的大厦因为层数不多,大多数没有升降机。但随着新移民的回归,房屋需求大增,大厦越建越高(但仍然不及香港的高),安息日升降机应运而 生。它跟一般的升降机没有分别,但会设定在安息日毋须人手按钮,都能在每一层停下来,自动开关,这当然比一般的升降机慢得多。 

在偶然的机会下,我发现在我家附近的大厦有安息日升降机,于是尝试乘坐。大厦有两部升降机,一部是普通的,一部是安息日用的。当时普通的升降机先到达大堂, 有些从升降机出来的人,有人看见我仍在等候,就对我说:「升降机到了。」示意我快进去,但我说:「我要等这一部。」那人觉得很奇怪,说:「那部很慢的。」 我说:「我知道,谢谢。 

升降机终于来到了,我带着好奇兴奋的心情进入。真的不用按钮,而且每层都停下,除了某几层,心想这些数字是否有些意思呢?终于到了顶楼,有人进入升降机,往 下降时,也是不停那些层数。我于是忍不住问那人:「为什么有些层数不会停下来呢?」「因为那些层数没有守安息日的犹太人居住,所以没有停下来。」啊!犹太人真聪明,连这些也考虑到. 

定时器 

某安息日,我在路上遇到一位朋友,她说她刚刚搬家,买了新的房子,问我有没有兴趣参观,我刚好没事做,就跟她去了。那是一间不错的房子,清洁整齐。然而我看 到插头上有一个定时器,于是好奇地问其中的作用,她说:「因为在安息日晚上有一个很好看的电视节目,但因不能开关电视,所以要预校关闭的时间,只要在安息 日前开了电视,它在节目播放完毕就会自动关掉。」后来,我在香港发现电视机已有内置的定时器,相信这款电视机在以色列定会很受欢迎。

守安息日 

有一次,儿子要跟我们到中国大使馆吃团年饭而没有上课,我们回家时就顺路探望住在附近的同学,问问他有什么功课。可是同学跟爸爸去会堂了,他的妈妈邀请我们 留下等候他回来。看见她仍有一些家务未做完,便问这样是否会打扰她,她说没有问题,我们就闲谈起来。不知不觉间,话题扯到安息日。我问她是如何守安息日 的,她说:「我没有好像正统犹太人那样守安息日,安息日也会做些家务,用焗炉弄热食物,我觉得不算生火,因为没有火,开灯关灯我都会做,我觉得这样做没有 不对。」原来她是比较开放的,而她的丈夫则比较正统,他们去的会堂也不一样,儿子跟爸爸去正统犹太会堂,她则带女儿去保守派的会堂,她说:「反正去正统犹 太会堂都是男女分开坐,再加上我喜欢穿裤子,而正统犹太妇女是不能穿裤子的,在那里我就有点格格不入了!而且我也不喜欢正统会堂的气氛,因为我从小去的会 堂都是一起聚会,一起祈祷。」 

一般来说,犹太人在安息日前会燃点安息日蜡烛,由妈妈带领。通常是两支,但这家人点了六支,我于是好奇地问,她说:「两支是我点的,另外四支是我两个女儿点 的,我希望她们也学习,但这不是规定的,我觉得这样做好,就这样做。」最后,我也问到来生的问题,她说:「我相信先知书所讲,将来弥赛亚会来临,人和动物 可以和平共处,没有战争、没有烦恼……」不知不觉间,他们回来了,问过功课以后,我们就回家去了。 

返会堂 

我的希伯来文老师曾经在美国生活多年,她说她在美国时,经常返会堂聚会,但在以色列则什少,只是节期才到会堂守节。她认为在美国若不返会堂,总觉得自己不是犹太人,因为居住的地方没有犹太人,不说自己是犹太人也没有人辨别出来,唯一可 以肯定自己是犹太人的地方,就是在会堂里。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从外表已可以看出来。但是,在以色列她不去会堂,也可以肯定自己是犹太人。所以她在安息日 会洗衣服,看电视等等. 

一代不如一代 

1996年——我与丈夫第一年在耶路撒冷读书。每逢安息日我们走在大街上,觉得特别宁静,人少车也少。街角有一间麦当劳,听闻多年前被正统犹太人放火,因为它在安息日营业。虽然这样,它仍然在安息日照常营业,无惧一切。 

同年,看到一则新闻,关于特拉维夫一间商场即将开业,这商场因可以在安息日开门做生意,引起正统犹太人的反对,弄到满城风雨。后来,商场终于向现实低头,在 安息日关门。时至今日,已有商场在安息日照常营业,门庭若巿,我们或许认为以色列有进步,但对正统犹太人来说,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男女授受不亲

有一次,看到一个电视节目,是圣经问答比赛(当然是旧约圣经)。参加者是学生,大部分是正统犹太人,他们对圣经之熟悉,令我汗颜。到颁奖时,我发现只有女同学跟女颁奖嘉宾握手,男同学没有这样做,我觉得很奇怪,难道是男女授受不亲吗?
后来邻居告诉我,正统犹太人果然是男女授受不亲的,圣经利未记第十五章1920节说:「女人行经,必污秽七天,凡摸她的,必不洁净到晚上。女人在污秽之中,凡她所躺的对象都为不洁净,所坐的物件也都不洁净。」因为不知女方何时洁净何时不洁净,所以不接触为妙。

我的越南华侨朋友开了一间Kosher餐馆,开张日当然要请拉比来祈祷。老板娘见到拉比,很自然地伸出手来跟他握手,但基于正统犹太人的规条,男和女不能接触,可是在众多宾客面前又觉得不合体统,于是他也伸手,但伸到一半又缩回来。他又伸又缩多次,老板娘见状惟有缩手,以笑容掩盖这些尴尬场面。

坐公交车

有一次,我的朋友从耶路撒冷乘车返回提比哩亚的家,由于安息日刚完结,在公交车里有很多人,她的儿子在最后一排找到一个位置,本来还有多一个位置,但给一个 正统犹太人霸占着,要留给她的太太坐。这太太终于从人堆中走到丈夫面前,她问丈夫拿钱去缴付费,但丈夫没有将钱直接交给她,只是放在前面椅子的靠背上。缴 费后,她站在我的朋友旁边,我的朋友笑着对她说:「你坐啦!」但她反而对我的朋友说:「你坐啦!」朋友再次请她坐她也不坐,于是就坐了下去。

大约走到路程的一半,这位正统犹太人站起来,让座给他的太太,我的朋友满腹狐疑,于是问这位太太:「你们刚才为什么这样交收金钱呢?为何你之前不坐,现在又 坐呢?」这位太太很友善地回答:「因为我现在有经期,不能跟丈夫直接接触。」我的朋友又问:「若我也有经期,不是一样吗?」「不知道是另一件事,知道了就 不能接触。」我朋友见这位太太答得这么直接,就再问她正统犹太人行房时,是不是要包一块布,而这块布只有一个洞,因为她一直认为这只是朋友们说笑而已。原 来他们确是这样行房,丈夫可以触摸妻子,但不能看。妻子月经期间要分床而睡,所以有一种床可以分开变成两张。月经干净后七天,她们要到会堂的洁净池洁净身 体,那池的水不是自来水而是天然水,之后一定要跟丈夫同房,难怪他们生养众多!

门柱经文匣 (Mezuzah) 

 





















「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 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申6:4-9

不知你如何实践这段经文?犹太人是按照字面的意思去实行的。在哭墙前常看到犹太人将一个黑色小匣子系在手臂及额上,然后祈祷。还有称为门柱经文匣的长型小盒,是镶在门框上的,内里有以上的经文。每次进门时,他们会用手摸一下,然后亲吻自己的手。

有一次,一位改革派的犹太人来我家吃饭(正统犹太人是不会到外邦人家中吃饭的),看见我们没有门柱经文匣,说要给我们送一个。他还告诉我们,根据以色列的法律,犹太人必须在门框上放一个门柱经文匣,因为这朋友是律师,所以大为紧张。

又有一次,我带了一位从澳门来的朋友到巿场买东西,她看中了一个门柱经文匣,问过价钱,觉得合理就买下。老板问她要不要里面的经文,我朋友问他多少钱,没想 到这一段小小的经文要比门柱经文匣贵三倍,于是问他为何这么贵,他说是经过拉比祈祷写的,所以特别神圣,而且门柱经文匣没有经文是失去效用的。最后,我的 朋友还是没有买,回家后我抄写了一张送给她,她很高兴地拿着,还告诉人家是一位女拉比写的呢!

经文匣(tefillin

一次,在特拉维夫巿场附近看到一些正统犹太人(穿上黑西装、白恤衫、戴上黑帽)在街上摆放一张桌子,上面有几套经文匣,邀请路人将之戴上。每当路人停下来 时,他们就会把经文匣戴在路人的额及手臂上,然后将一张祈祷纸给路人念。我的香港朋友问他们要多少钱一次,其中一人说:「我们只帮犹太人做,不收费的。」

两个黑色小匣子里放着四段经文,分别是出埃及记十三章110节、1116节,并申命记六章49节、十一章1321节。从成人礼开始,犹太人每天早上都会戴上这两个黑色匣子祈祷,安息日及犹太人节日除外。

在我家的楼下有一间保守派会堂,在里面我看到一幅图片,是一个女的戴着经文匣。一般来说女的不用守这礼仪,但如果她们愿意,保守派也会让她做,但必须每一天 都做。我问会堂一位太太,为什么正统犹太人在街上这样做,她说:「鼓励他们以后每天守这礼仪。」就是给行人提醒,每天要戴上经文匣。她还告诉我,经文匣连 着一条皮带,要在手臂围绕七次,至中指则三次(在中指三次绕上皮带,看起来就像希伯来文字母.,喻意「听」)

有一次我带朋友到商店买犹太人传统的东西,于是顺便问老板经文匣多少钱,那老板看着我很犹疑,我说:「我只是问问,想知道价钱,不是要买。」那老板才放心告诉我:「450以色列币(约1000人民币)。」

Kosher 餐馆

什么叫Kosher餐馆?就是合乎圣经饮食条例的餐馆,例如只能吃洁净的食物(利11章)、奶与肉不能同吃(出23:19);也不能在安息日开门做生意;此外,在每天工作前,必须由拉比祈祷和点火,然后才可开始工作,一直到关门才可以熄火,其他人不能点火,并要由拉比检查所有食物。所有Kosher餐馆必须向政府登记才可取得牌照。他们要雇一位拉比长驻餐馆,工资当然由餐馆支付。每当有客人叫酒,开酒的一定是男侍应。

安息日不能开门做生意,但凡事都有例外。若老板是外邦人,就可以在安息日营业,由于是外邦人的缘故,他们可以不用守安息日,这种牌费当然贵很多啦!所以找到安息日开门的Kosher餐馆,不要以为稀奇。

一点也不吃

有一次,朋友(不是犹太人)的儿子满月,在家里举行庆祝会,他邀请邻居参加,其中一位是正统犹太人。我的朋友看到他出席,非常高兴,因为这是非常难得的,正 统犹太人是不能到外邦人的家里去的。当大家吃东西时,他却一点也不吃,就算这些东西是在他面前拆开,而果汁、饼干、纸杯等都是从超级市场买来,没有犯饮食 条例(一般超级市场所卖的都是Kosher),但他就是一点都不吃,只因为是在外邦人的家中。

安息日吃饭

对正统犹太人来说,安息日是不能做买卖的。照理,他们在安息日是不能在餐馆吃饭,因为有金钱的交易。但有些犹太人想到了去餐馆吃饭的办法,他们在安息日前到餐馆预先订好菜式及付钱,到了安息日只需走路去餐馆吃饭,就没有违反安息日啦。

巧克力

有一次,我和小儿在大厦的花园闲坐,我将一块巧克力给一位住在楼上的小妹妹吃,她正要拿的时候,她的哥哥摇摇头,示意不要拿。

「为什么不可以呢?」我疑惑地问他。「我们刚刚吃过午歺。」他理所当然地说。啊!巧克力有奶,他们的午歺有肉,故不能混在一起。「什么时候才可以吃呢?」于是我问:「三个小时之后。」他说。我终于明白第一次坐飞机来以色列时,为什么歺后没有奶茶呢!

在一个保守派会堂里,一位太太告诉我吃奶类食物半小时后,就可以吃肉,但吃过肉类的食物则要经过六小时,才可以吃奶类食物,因为肉类比较难消化。
有一次,小儿的同学要来我们家玩,问我们有没有「..... 雪糕。我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后来在超级巿场找到这种雪糕,并向一位太太查问,她说:「这种雪糕没有奶,凡有这字的都不属于奶类,也不属于肉类食品,所以 吃后可以吃任何食品,没有任何限制。」我终于明白了。后来也发现一些蛋糕、饼干、巧克力也有这字,意思是这些是中性的食物,跟蔬菜、鱼类一样,可以与肉类 或奶类配合来吃。

错用叉子

初到以色列,邻家两个女孩子经常来我们家跟小儿玩,她们从没有见过中国的婴孩,故对小儿充满好奇。她们的母亲也乐意让孩子在我们家玩,因为她是非常整齐的人,女儿经常不在家,就可以保持家居整齐清洁。对我而言,也是练习希伯来文的好机会。

有一安息日,闷在家里,于是去探访她们。一进门,我就看到她们的电视机的插头给拔掉(因为生怕孩子在安息日开电视),而厕所、厨房及客厅的电灯都是亮着的。 期间厨房传来阵阵香味,原来那里有煮好的食物,一直放在电暖板上,于是问小妹妹(因她们的父母不在家)可否尝一尝,我也想知道以色列菜是什么味道,她说可 以随便食,我就用手取了一块肉。哗!好味道!于是回家叫丈夫来尝。当他走到厨房,找到一把叉子,准备插入锅里时,小妹妹瞪着他。我问她:「有什么问题 呢?」她马上走到厨房,取出另一把叉子给我丈夫。后来才知道犹太人吃东西是有两套歺具的,不可乱用,不然,他们就会瞪着你啊!

原来这是犹太人的饮食条例:乳类食品不能与肉类同时进食,所以连歺具也有两套,不可乱用。有些严格的正统犹太人,更有两个洗碗盘及冰箱,他们这样做是有经可查的(圣经出埃及记第二十三章19节「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

要不要芝士?

第一次在以色列的麦当劳吃汉堡包,收银员问我们要不要芝士,我心里想可能要钱(因为犹太人很会赚钱,不会放过任何赚钱的机会),于是说不要了。又一次,到另 一间麦当劳吃汉堡包,收银员又问我们要不要芝士,我按捺不住多问一句:「要不要加钱呢?」他说不用,我当然很高兴地说:「要!」心里想,他每次这样问,是 否多此一举呢?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们的饮食条例(芝士是奶类食物,汉堡排是肉頪,不能混在一起吃),因为不是每人都遵守这饮食条例,所以每次都需要询问顾 客,以示尊重。

白色代表喜庆

按以色列的传统,在所有喜庆的日子,各人都会穿上白色的衣服。我不喜欢白色衣服,因为日子久了便会变成灰色或黄色,但入乡随俗,我也有一件过节用的白色衣 服。至于小儿更不用说,他一定有一件白色的T恤校服。这里的校服不像香港,每个小孩子必定有几件不同颜色的T恤校服,节日时,惯例是穿上白色T恤的。按中 国的文化,红色是喜庆的颜色,白色是哭丧的衣服呢!

成年礼

邻居在她儿子13岁时,邀请我们参加成年礼,我们当然很乐意参加。成年礼(Bar Mitzvah)是诫命之子的意思。保守派及改革派不但有男的成年礼,也有女的(Bat Mitzvah),在12岁举行,可能是因为女孩较早熟吧!参加成年礼后就成为会堂的一分子(犹太人会堂规定要有十个成年人才可以正式举行聚会,但女性不计算在内)。

这个宴会很有创意,整个仪式好像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一样,孩子在台上颁奖给父母、姐姐、祖父母及舅父等,感谢他们过去的劳苦、教导、安慰及支持。我们一边吃一边看。最后,孩子坐在一块板上,由家人及亲戚朋友抬着他绕场一周。宴会的食物跟婚礼差不多。

他还需要择日到会堂的洁净池洁净自己,这不是公开的,只有相熟的家人朋友才可以参加。那一天,本来约好要去会堂看这洁净仪式,但因误会约定的时间而错过了,真可惜!

有一次,在耶路撒冷参加改革派会堂的聚会,聚会中刚巧加插了成年礼。在读经的时间,参加成年礼的孩子第一次参与读妥拉,很是兴奋,之后还拿着妥拉卷轴绕场一周。聚会之后,其他会友与他握手道贺。一般来说,父母都会在晚上与他吃大歺庆祝。

婚礼 

有一次参加犹太人的婚礼,因为丈夫有事要办,所以只得我和小儿参加。

盛大的宴会安排在特别的地方举行,不是在歺馆。这些地方专门用来办宴会如成人礼、婚礼、生日宴会等,能容纳数百席。

请卡上写着晚上七时开始,我们就准时到达,却发现一个人也没有,侍应说主家和宾客还未到,我们惟有到处参观。等候了差不多一小时,主人家的父母到达,但新 人还未到,我跟他们打招呼后,就坐在其中一席。席上摆满了各种各类的沙律、小春卷及饮品等,不久其他宾客也陆续到来,他们不客气地饮汽水、果汁及酒,并吃 席上的食物,原来这些食物是给宾客在开席前享用的。另外,门口放有一个类似奉献箱的东西,是放礼金的,差不多所有客人放礼金的情形,都被摄影师拍下来。直 至九时左右,新人才斯斯然地进入会场,最迟出现的是拉比,婚礼也因拉比的到来而正式举行。

大堂中央放了一个类似凉亭的帐棚,新人、拉比及双方父母都进入帐棚,拉比宣读婚约,然后给予新人七个祝福。交换指环后,新人要踩踏一只用餐巾包着的玻璃杯 (餐巾的作用是防止玻璃杯碎片溅出),藉以提醒他们圣殿仍然未重建,或我们仍是活在未救赎的世界,希望他们的下一代可以使这世界被救赎。

筵席开始了,侍应摆放食物。除了前菜,还有两个主菜,而歺前的小吃包括沙律、
小春卷等,侍应仍会继续添加。这时,一对新人到跳舞池跳舞,其他宾客也跟着跳舞,不分男女老幼,好不热闹。有些客人先行离去,但筵席还未完结,还有甜品及土耳其咖啡。这时,客人陆续离去,我问其中一人:「现在可以离开吗?」那人说:「若喜欢跳舞,可以跳到夜半。」

丧礼

某天,我出席邻居雅各布布太太的丧礼。这位太太一天在公车站突然晕倒,就这样去逝,在两天后下葬。根据犹太人的传统,尸体是不洁净的,故需尽快下葬。

丧礼在坟场举行,在下葬的地方,拉比读经祈祷,会众不时说:「阿们!」之后工人将已用布包裹的尸体下移于墓地,待各人投进小石块后,再加土封坟。丧礼简单而隆重,虽然我们听不懂仪式的意义,但邻居对我们的出席,表示感激。

立石为记

我家附近有一个犹太人的墓地,约有一街之隔,从我家也可以看到。墓地按理不会在民居之内,何解?因为城巿发展,原先不在城内,也变成在城内了。这就好像耶路 撒冷城内的圣墓堂一样,有人质疑圣墓堂在城内,不可能是主耶稣的坟墓,再加上后来英国将军发现城外的花园冢,所以更质疑圣墓堂的真确性。花园冢确是环境清 幽,在那里默想主耶稣的受死、复活,真是一流,比起圣墓堂的烟雾弥漫,确是差强人意。但从考古学、历史学角度来说,圣墓堂比较真确。主后325年康士坦丁下谕在此修建教堂,可见年代比花园冢(于19世纪由英国人发现)早很多。不管怎样,主耶稣已复活了,不在坟墓里!

多次饭后散步,都会经过坟场。里面环境不错,幽雅清静,有些坟墓装饰很宏伟,还有上盖,惟恐日晒雨淋。有些则连石碑都没有(曾经帮助一位来自中国的太太,她 的丈夫因工业意外死在别是巴,她丈夫的坟墓就是没有墓碑的)。有些年纪很轻,什至一两岁就已经葬在这里,有些则活到很长。是的,无论任何种族、任何年纪, 死亡都会随时临到,生死不是掌握在人的手里。有些是有鲜花的,相信这几天曾有人来凭吊。有些则有石头,他们生前是否有很多仇家呢?后来问过会堂的拉比,他 解释因石头摆放的时间比鲜花长,所以不少人选用石头,而一块石头代表曾有一个人来过,越多石头代表越多人来凭吊。

我问拉比:「这跟圣经有关吗?圣经多处提到立石为记的事例。」拉比说:「这跟圣经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但我仍然觉得应该是有点关系的,我会继续查究。

留名

殉难博物馆又称为名号博物馆,希特拉屠杀六百万犹太人的名字都在博物馆内,从那里的图书馆中可追查他们的家谱。

《中信》47820022月号,有以下的记载:

在世贸灾场举行的悼念会中,拉比Joseph Potasnik说过以下一则事:他在与会前几小时接到一个电话,一个快生产的妇人问他世贸受害人中有谁没有孩子,她要给孩子起名,让孩子为那人留名。挂线前她承诺说:「有许多人没有孩子,我答应尽我的力多生几个。」

这例子正好说明「留名」是很重要的。而圣经也有有关的提及:「弟兄同居,若死了一个,没有儿子,死人的妻不可出嫁外人,他丈夫的兄弟当尽弟兄的本分,娶他为妻,与他同房。妇人生的长子必归死兄的名下,免得他的名在以色列中涂抹了。」(申25:5-6

死于恐怖袭击的人,在以色列的新闻报道中(包括电视、收音机、报纸),都会把他们的名字一一读出或刊登,以示悼念,而不是笼统报道死亡的数目。

犹太人改名的方式很特别,以Jonatan ben David为例,他的名字叫约拿单(Jonatan),是大卫(David)之子(ben)。

十诫其中一诫:「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名字很重要,神的名字更重要,不能乱叫,所以他们不会直呼「耶和华」,只会以Adonai「我的主」来称呼神。从以上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名字对犹太人来说是何等重要。

谁是弥赛亚?

一次跟一班中国人查经,讲及有关弥赛亚的问题。有人问:「以色列已经立国,究竟谁是弥赛亚呢?」在历史上曾有多位著名的犹太拉比、学者被视为弥赛亚,但经过 时间的洗礼,他们都过去了,现在以色列已经立国,他们还在等谁呢?有一位中国学者分享他一位犹太朋友的看法:「我们仍然没有立国,我们仍然在争战中,因为 弥赛亚出现后才会带来真正的和平。」

改革派的犹太人相信弥赛亚是一个国度,类似大同社会,需要大家一起建立。他们认为以色列已经立国,弥赛亚国度会很快实现,但告诉我这事的那犹太人已离开以色列了。

米示拿 (Midrash)

我参加了保守派会堂里的米示拿(犹太教的典籍)课程,名叫「如何为以色列求雨?」以色列没有天然的水源,主要是靠由雨水供应的北部加利利湖,及南部别是巴的地下水,所以以色列非常重视雨水。我曾读过《犹太人的智慧》(陈冠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一书,有一段是这样的:「可是,在沙漠里没有河流,没有湖泊,也没有出水的源头,人们只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苍天。只要有雨水,人们就可以储存备用,牧草 就能发芽生长,牛羊也不会被饿死渴坏。这样,雨神便成了古犹太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他的名字叫耶和华。」他认为耶和华就是雨神,这说法对不对我在这里不作评 论。在这个课程里,提到在米示拿里有拉比讨论如何为以色列求雨,而在何时求雨也很重要,不能太早不能太迟,至于何时才停止求雨,米示拿都有记载,这是很有 趣味的课程。

期间,拉比提到《时代周刊》曾讲及以色列的大自然生态。以色列人是牧羊的,需要大量草原,而这些草原会影响雨水的下降,当草给羊吃掉,没有草,就不能产生光 合作用(由于是学术性的名词,我不太明白,我猜是光合作用吧),天就不会下雨,没有雨,就会有饥荒,而他们就会迁徙。当草再慢慢生长,就形成雨水,而这个 周期刚好约七年。拉比问我们这跟圣经出埃及记的七个丰年及七个荒年是否有关,你们自己定夺吧

看下图,你看谁人戴假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